一体化混凝沉淀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8924发布日期:2019-02-26 17:54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一体化混凝沉淀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一体化混凝沉淀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目前污水处理过程一般包括混凝、絮凝、沉淀等过程,混凝及絮凝是指通过向废水中投加混凝剂,使其中的胶粒物质发生凝聚和絮凝而分离出来,以净化废水的方法。沉淀是从污水中产生一个可分离固体的过程,或是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难溶物质,用于污水处理方面主要应用的是固液相分离的原理,利用固相颗粒所受到的自身重力影响,自然沉降的原理。

现有的目前沉淀池的种类繁多,但无论是平流式、辐流式还是竖流式沉淀池,占地面积均较大,斜管沉淀池虽然占地面积稍小,但处理效果一般。现有污水处理设备将混凝、絮凝反应池和沉淀池合并,但却构造复杂,施工难度大、占用面积较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化混凝沉淀设备,结构更加简单,占地面积更小。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体化混凝沉淀设备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一体化混凝沉淀设备,包括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通过隔板设置于第一筒体内部,所述第一筒体内通过第二筒体和隔板分隔成混凝腔、絮凝腔以及沉淀腔,所述隔板上方为混凝腔,所述隔板下方为沉淀腔,所述第二筒体内部为絮凝腔,所述第二筒体上方为开口结构,所述絮凝腔与混凝腔连通,所述第二筒体底部开设有絮凝管道,所述絮凝腔通过絮凝管道与沉淀腔连通,所述第一筒体外接有进水管和混凝剂管道,所述进水管和混凝剂管道均与混凝腔连通,所述第一筒体底部设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与沉淀腔连通,所述第一筒体的侧壁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沉淀腔连通,所述第一筒体上方设有电机,所述第一筒体内部设有搅拌杆,所述搅拌杆一端与电机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搅拌杆为包括有横杆、第一侧杆、第二侧杆以及中杆,所述中杆与电机连接,所述横杆垂直固定于中杆,所述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分别设置于横杆两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中杆设置于絮凝腔内,所述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设置于混凝腔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侧杆到中杆的距离与第二侧杆到中杆的距离相同。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沉淀腔内设有斜管填料,所述斜管填料设置于隔板下方,所述斜管填料将沉淀腔分隔成沉淀区和清水区。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斜管填料上方设有溢流堰。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出水管与沉淀腔的清水区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筒体底部为倒锥形结构,所述排泥管设置于第一筒体的最底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筒体侧壁设有助凝剂管道,所述助凝剂管道贯穿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连通。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体化混凝沉淀设备的有益效果是:整个污水的混凝沉淀步骤都在第一筒体内进行,相比传统的混凝沉淀设备节约了占地面积,通过第二筒体和隔板将第一筒体分隔成混凝腔、絮凝腔以及沉淀腔。进行通过进水管和混凝剂管道将污水和混凝剂排入混凝腔内,对污水进行初步处理;在通过混凝腔与絮凝腔连通将添加了混凝剂的污水排入带絮凝腔内,在絮凝腔内使污水中的胶体物质失稳,与混凝剂混合形成大颗粒的絮状体,在通过絮凝管道进入到沉淀腔内,大颗粒的絮状体在重力作用下,进行固液分离,絮状体沉淀于沉淀腔底部,并通过排泥管排出沉淀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简单,所占地面积相比传统的更加小,更加方便企业在进行污水处理时进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体化混凝沉淀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

请参考图1,一种一体化混凝沉淀设备,包括第一筒体10和第二筒体20,第二筒体20通过隔板30设置于第一筒体10内部,第一筒体10内通过第二筒体20和隔板30分隔成混凝腔11、絮凝腔12以及沉淀腔13,隔板30上方为混凝腔11,隔板30下方为沉淀腔13,第二筒体20内部为絮凝腔12。

第二筒体20上方为开口结构,絮凝腔12与混凝腔11连通,第二筒体20的底部为倒锥形结构,第二筒体20底部开设有絮凝管道121,絮凝腔12通过絮凝管道121与沉淀腔13连通,第一筒体10外接有进水管111和混凝剂管道112,进水管111和混凝剂管道112均与混凝腔11连通,通过进水管111和混凝剂管道112将污水和混凝剂注入到混凝腔11内。第一筒体10侧壁设有助凝剂管道122,助凝剂管道122贯穿第一筒体10与第二筒体20连通,通过助凝剂管道122将助凝剂添加进絮凝腔12内,加快絮凝腔12内絮状体的生产。

第一筒体10底部设有排泥管131,第一筒体10底部为倒锥形结构,排泥管131设置于第一筒体10的最底部,排泥管131与沉淀腔13连通。第一筒体10的侧壁设有出水管132,出水管132与沉淀腔13连通。沉淀腔13内设有斜管填料,斜管填料设置于隔板30下方,斜管填料将沉淀腔13分隔成沉淀区134和清水区135,出水管132与沉淀腔13的清水区135连通。通过斜管填料将沉淀腔13内的絮状体进行过滤,过滤之后的水则通过斜管进入到清水区135,斜管填料上方设有溢流堰136,溢流堰136可以将清水区135的水导流到出水管132处,从而排出沉淀腔13,进行后续的处理。

第一筒体10上方设有电机40,第一筒体10内部设有搅拌杆,搅拌杆一端与电机40连接,搅拌杆为包括有横杆51、第一侧杆52、第二侧杆53以及中杆54。中杆54与电机40连接,横杆51垂直固定于中杆54,第一侧杆52和第二侧杆53分别设置于横杆51两端。中杆54设置于絮凝腔12内,第一侧杆52和第二侧杆53设置于混凝腔11内,第一侧杆52到中杆54的距离与第二侧杆53到中杆54的距离相同,电机40带动中杆54在絮凝腔12内进行转动,同时与中杆54固定的横杆51一同转动,从而带动第一侧杆52和第二侧杆53在混凝腔11内运动。通过中杆54、第一侧杆52以及第二侧杆53分别搅动混凝腔11和絮凝腔12内的液体,使混凝剂和助凝剂与液体充分混合。

一体化混凝沉淀设备工作时,通过进水管111和混凝剂管道112将需要处理的污水和混凝剂排入到混凝腔11中,混凝腔11中的污水漫过第二筒体20的开口边缘,进入到絮凝腔12内,同时通过助凝剂管道122将助凝剂添加入絮凝腔12内,加快污水的絮状体生产,通过电机40带动搅拌杆转动,中杆54、第一侧杆52和第二侧杆53分别搅动絮凝腔12和混凝腔11,使混凝剂和助凝剂与污水充分混合。絮凝腔12内的污水通过絮凝管道121排入到沉淀腔13内,通过斜管填料将沉淀腔13内的絮状体进行过滤,过滤之后的水则通过斜管进入到清水区135,斜管填料上方设有溢流堰136,溢流堰136可以将清水区135的水导流到出水管132处,从而排出沉淀腔13,进行后续的处理。

上述方案中,在沉淀腔13的底部设有刮泥结构(未有图示),对沉淀腔13底部的淤泥进行清理。

本实用性新型一种一体化混凝沉淀设备提供了:整个污水的混凝沉淀步骤都在第一筒体内进行,相比传统的混凝沉淀设备节约了占地面积,通过第二筒体和隔板将第一筒体分隔成混凝腔、絮凝腔以及沉淀腔。进行通过进水管和混凝剂管道将污水和混凝剂排入混凝腔内,对污水进行初步处理;在通过混凝腔与絮凝腔连通将添加了混凝剂的污水排入带絮凝腔内,在絮凝腔内使污水中的胶体物质失稳,与混凝剂混合形成大颗粒的絮状体,在通过絮凝管道进入到沉淀腔内,大颗粒的絮状体在重力作用下,进行固液分离,絮状体沉淀于沉淀腔底部,并通过排泥管排出沉淀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简单,所占地面积相比传统的更加小,更加方便企业在进行污水处理时进行使用。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