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污水处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16002发布日期:2019-04-29 11:44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污水处理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组合式污水处理器。



背景技术:

“十三五”规划强调农村是重中之重,环境问题是突出短板。农村环境既是最薄弱的难点,也是最有潜力的突破点和创新点。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污水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而被无序排放。如何实现经济有效的农村污水处理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研发有效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与高效低耗一体化设备对响应“十三五”规划和改善农村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现有的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污水处理要求。

鉴于我国农村地区多居住分散,且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存在管网建设投资大、设备安装不便、运营维护成本高和处理效果不明显等诸多痛点,污水处理宜采用分户处理模式,然而,目前广泛使用的一体化设备普遍应用于处理量较大的地区,并且通常存在投资成本较高、运行费用高及运行管理负责等问题,较少有适合于个体户或农家乐等处理规模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中国专利(专利号:ZL201720046833.0)公开了一种户用污水处理装置,虽然适合于个体户或农家乐等处理规模,但其属于一体式结构,体积大,重量大,不便于生产加工及运输;各个处理槽之间不可拆卸,当某一处理槽出现破损时,需要整个装置更换,维护成本相对较高;处理槽的数目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增减数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制作简单、拆装方便、运输便利、灵活且功能多样的组合式污水处理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式污水处理器,其包括外罐和内罐,所述内罐设置在所述外罐内部且与所述外罐匹配,所述内罐由多个扇形桶呈圆环状首尾拼接而成,所述扇形桶具有圆心相同的外圆弧壁和内圆弧壁,连接于所述外圆弧壁和内圆弧壁之间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均为拼接侧壁,各个所述扇形桶的内圆弧壁与所述外罐的底面围合形成一个中部空腔,首尾相邻的两个扇形桶不连通,其余相邻的两个扇形桶的拼接侧壁的上部均设有第一过水孔,尾个扇形桶的外圆弧壁与所述外罐的上部均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二过水孔,首个扇形桶的内圆弧壁的上部设有与所述中部空腔连通的第三过水孔;

所述第一过水孔上设有第一密封结构,所述第一密封结构包括第一过孔连接件、第二过孔连接件和第一轴向密封圈,所述第一过孔连接件为管件结构,所述第一过孔连接件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一外螺纹管,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过水孔的内径,所述第一外螺纹管从第一过水孔的一端插入并从第一过水孔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过孔连接件设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管配合连接的内螺纹管,所述内螺纹管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过水孔的内径,所述内螺纹管与所述第一限位部之间形成可供所述第一轴向密封圈配合且轴向压紧的环形凹槽,所述第一轴向密封圈设有U形槽,所述U形槽与相邻的两个扇形桶的拼接侧壁配合;

所述第二过水孔上设有第二密封结构,所述第二密封结构包括螺母、衬套、第二轴向密封圈和径向密封圈,所述衬套设有第二限位部和第二外螺纹管,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过水孔的内径,所述第二外螺纹管从所述第二过水孔的一端插入并从所述第二过水孔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外螺纹管的伸出端与所述螺母配合连接,所述螺母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过水孔的内径,所述螺母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形成可供若干所述第二轴向密封圈配合且轴向压紧的环形凹槽,所述径向密封圈固定在所述衬套的内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轴向密封圈设有3个,从罐内向罐外依次设置在所述螺母与扇形桶的外圆弧壁之间、所述扇形桶的外圆弧壁与外罐之间以及所述外罐与第二限位部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径向密封圈设有2个,分别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在所述衬套的内壁的轴向两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扇形桶的第一侧壁设有定位凸块,所述扇形桶的第二侧壁设有与相邻扇形桶的第一侧壁上的定位凸块配合的定位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桶包括圆心角为36度的小扇形桶和圆心角为72度的大扇形桶。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两个所述小扇形桶拼接后的外部形状与所述大扇形桶的内腔形状匹配。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组合式污水处理器,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内罐是由多个扇形桶拼接组合形成的,组合式设置能够降低内罐一体成型的制作难度,而且多个扇形桶能够实现污水处理多个处理单元的需求;且拆装及维修处理方便,只需对破损的扇形桶进行更换处理,无需整体更换,同时还能够将内罐3拆分为单个扇形桶进行日常维护处理,能够克服内罐整体过大导致操作难度大的缺点,其操作灵活性高;

(2)外罐的设置,能够减少内罐受外界环境(如:埋土环境)的影响,并且内罐与外罐的组合结构,能够在内罐中部形成新的处理单元区,充分利用了污水处理罐的内部空间;

(3)第一密封结构的设置,一方面,提高了扇形桶之间的密封性,有效防止扇形桶内的上清液与外罐内的污水互流混合而降低污水处理效果;另一方面,第一密封结构通过螺纹连接方式来实现压紧轴向密封圈的同时,还实现了扇形桶之间的固定,方便扇形桶拆装及维护;

(4)第二密封结构的设置,首先,提高了内罐与外罐之间的密封性,有效防止内罐内的上清液与外罐内的污水互流混合而降低污水处理效果;其次,提高了外罐与外界之间的密封性,有效防止外罐内的污水泄漏至外界中而环境污染;最后,第二密封结构通过螺纹连接方式来实现压紧轴向密封圈的同时,还实现了内罐与外罐之间的固定,方便内罐拆装及维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式污水处理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内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式污水处理器的截面图;

图4是于图3所示结构中I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于图4所示结构中A-A向的剖面图;

图6是于图5所示结构中J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扇形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一种组合式污水处理器,其包括外罐1和内罐2,所述内罐2设置在所述外罐1内部且与所述外罐1匹配,所述内罐2由多个扇形桶3呈圆环状首尾拼接而成,所述扇形桶3具有圆心相同的外圆弧壁31和内圆弧壁32,连接于所述外圆弧壁31和内圆弧壁32之间的第一侧壁33和第二侧壁34均为拼接侧壁,各个所述扇形桶3的内圆弧壁32与所述外罐1的底面围合形成一个中部空腔4,首尾相邻的两个扇形桶3不连通,其余相邻的两个扇形桶3的拼接侧壁的上部均设有第一过水孔5,尾个扇形桶3d的外圆弧壁与所述外罐1的上部均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二过水孔6,首个扇形桶3c的内圆弧壁的上部设有与所述中部空腔4连通的第三过水孔7。

具体实施时,根据污水处理需要,所述环状污水处理器沿水流方向可分为依次连通的化粪区、缺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所述化粪区由所述中部空腔4和至少一个所述扇形桶3组成,所述缺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均由至少一个所述扇形桶3组成,所述化粪区的第一个扇形桶3与所述沉淀区的最后一个扇形桶3相邻但不连通,其余相邻的两个扇形桶3的拼接侧壁的上部均设有第一过水孔5,所述沉淀区的最后一个扇形桶3d的外圆弧壁31与所述外罐1的上部均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二过水孔6,所述化粪区的第一个扇形桶3c的内圆弧壁32的上部设有与所述中部空腔4连通的第三过水孔7。

可见,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内罐2是由多个扇形桶3拼接组合形成的,组合式设置能够降低内罐2一体成型的制作难度,而且多个扇形桶3能够实现污水处理多个处理单元的需求;且拆装及维修处理方便,只需对破损的扇形桶3进行更换处理,无需整体更换,同时还能够将内罐2拆分为单个扇形桶3进行日常维护处理,能够克服内罐2整体过大导致操作难度大的缺点,其操作灵活性高;另外,外罐1的设置,能够减少内罐2受外界环境(如:埋土环境)的影响,并且内罐2与外罐1的组合结构,能够在内罐2中部形成新的处理单元区,充分利用了污水处理罐的内部空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水孔5上设有第一密封结构,所述第一密封结构包括第一过孔连接件81、第二过孔连接件82和第一轴向密封圈83,所述第一过孔连接件81为管件结构,所述第一过孔连接件81设有第一限位部84和第一外螺纹管85,所述第一限位部84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过水孔5的内径,所述第一外螺纹管85从第一过水孔5的一端插入并从第一过水孔5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过孔连接件82设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管85配合连接的内螺纹管86,所述内螺纹管86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过水孔5的内径,所述内螺纹管86与所述第一限位部84之间形成可供所述第一轴向密封圈83配合且轴向压紧的环形凹槽,所述第一轴向密封圈83设有U形槽,所述U形槽与相邻的两个扇形桶3的拼接侧壁配合。由此,通过上述第一密封结构的设置,一方面,提高了扇形桶3之间的密封性,有效防止扇形桶3内的上清液与外罐1内的污水互流混合而降低污水处理效果;另一方面,第一密封结构通过螺纹连接方式来实现压紧轴向密封圈的同时,还实现了扇形桶3之间的固定,方便扇形桶3拆装及维护。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水孔6上设有第二密封结构,所述第二密封结构包括螺母91、衬套92、第二轴向密封圈93和径向密封圈94,所述衬套92设有第二限位部95和第二外螺纹管96,所述第二限位部95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过水孔6的内径,所述第二外螺纹管96从所述第二过水孔6的一端插入并从所述第二过水孔6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外螺纹管96的伸出端与所述螺母91配合连接,所述螺母91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过水孔6的内径,所述螺母91与所述第二限位部95之间形成可供若干所述第二轴向密封圈93配合且轴向压紧的环形凹槽,所述径向密封圈94固定在所述衬套92的内壁。具体的,所述第二轴向密封圈93设有3个,从罐内向罐外依次设置在所述螺母91与扇形桶3的外圆弧壁31之间、所述扇形桶3的外圆弧壁31与外罐1之间以及所述外罐1与第二限位部95之间。所述径向密封圈94设有2个,分别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在所述衬套92的内壁的轴向两端,用于密封连接出水管。由此,通过上述第二密封结构的设置,首先,提高了内罐2与外罐1之间的密封性,有效防止内罐2内的上清液与外罐1内的污水互流混合而降低污水处理效果;其次,提高了外罐1与外界之间的密封性,有效防止外罐1内的污水泄漏至外界中而环境污染;最后,第二密封结构通过螺纹连接方式来实现压紧轴向密封圈的同时,还实现了内罐2与外罐1之间的固定,方便内罐2拆装及维护。

本实施例中,所述扇形桶3的第一侧壁33设有定位凸块35,所述扇形桶3的第二侧壁34设有与相邻扇形桶3的第一侧壁33上的定位凸块35配合的定位凹槽36,从而实现快速拼接,降低组装难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扇形桶3包括圆心角为36度的小扇形桶3a和圆心角为72度的大扇形桶3b,两个所述小扇形桶3a拼接后的外部形状与所述大扇形桶3b的内腔形状匹配。由此,根据污水处理需要,实现标准化组合配置,可通过将小扇形桶3a放置在大扇形桶3b中,以增加污水处理单元数目。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