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一体化的污水处理组合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3929发布日期:2019-02-01 19:46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生物一体化的污水处理组合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物一体化的污水处理组合池,具体地,涉及对传统污水处理单元进行提标改造,将生化池改造成生物一体化的组合池,属于环境治理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的国家,各个地方拥有的水资源很不均衡,总体上是一个缺水国家,全国有70%的城市处于缺水状态;同时我国还是一个水污染严重的国家,每年因为水污染造成的损失严重,水污染情况不断加剧,使得污水处理和再生行业受到空前的关注。目前,国内众多生活污水处理厂采用的主体生物处理工艺大同小异,以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为主,国内运用的较广泛的工艺主要有氧化沟、SBR、CASS及生物转盘工艺等。上述传统工艺存在着运营管理困难、运行维护成本高、自动化程度低以及污泥处置困难等问题,且往往出水无法达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规定的一级A标准。当污水厂排放标准要求被提高时,需对污水厂进行提标改造工程,但当污水厂原先所采用的传统工艺无法达至排放标准时,更换旧有工艺会增加投资成本且运行维护十分困难,不具备经济性,阻碍了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的升级、提质。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名称为:(申请号为 201520343112.7),公开了一种叠层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由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厌氧池、缺氧池、流化床生化区和沉淀区组成,流化床生化区与沉淀区之间设有倾斜的隔板,沉淀区位于流化床生化区的周边,并在流化床生化区与沉淀区之间设有沉淀泥水分布器;厌氧池和缺氧池内均设置有组合生物填料,厌氧池和缺氧池的侧壁均设置有检修口;采用该种方案的迷宫污水处理装置,其功能单一,且占地面积大,无法满足成分日益复杂的污水处理的需要;然而采用该种方案的重叠式污水处理装置,无法对现有的污水处理装置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提升改进,需要重新土建及布置。

这也构成了需要进一步改进用于处理现有处理污水的污水生物处理池的结构,充分发挥同类微生物种群间的协同作用,克服不同微生物种群间的拮抗作用,显著提高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物一体化的污水处理组合池,针对污水厂生化处理单元,无需新建土建构筑物,有效降低投资成本,改造后工艺处理效率高,运营维护简单,并且完全实现自动化控制,在显著提升现有污水处理池的效率的基础上,还能实现污水处理的智能化、物联网化。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生物一体化的污水处理组合池,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配水井、厌氧单元、缺氧单元和好氧单元;还包括通过气提实现污水回流的回流单元;所述回流单元包括连通好氧单元和缺氧单元的第一回流部;连通缺氧单元与厌氧单元的第三回流部;以此,通过在现有的污水生化处理池增设土建隔板,管道、墙体开孔等工序,整改成包括厌氧单元、缺氧单元和好氧单元,以及实现各个生物处理单元的回流的回流单元,以此,构建成一个生物一体化的组合池,通过回流单元贯穿于整个污水处理的过程,实现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在空间上的选择分配,可充分发挥同类微生物种群间的协同作用,克服不同微生物种群间的拮抗作用,显著提高处理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的生物一体化的污水处理组合池只需针对污水厂生化处理单元,无需新建土建构筑物,有效降低投资成本,改造后工艺处理效率高,运营维护简单,并且完全实现自动化控制,在显著提升现有污水处理池的效率的基础上,还能实现污水处理的智能化、物联网化。

优选地,在厌氧单元和缺氧单元的型腔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流板,所述导流板间隔交错的布置,在厌氧单元和缺氧单元的型腔内部形成连通的折流式流向的折流通道。

优选地,导流板近似铅垂的设置。

优选地,导流板依据地势,从高端往低端的水流方向间隔的布置,在缺氧单元的型腔内部形成推流式折流流向的迷宫格。

优选地,好氧单元包括间隔设置在好氧单元型腔内部的曝气部件和沉淀部件,其中,曝气部件外接曝气气源;沉淀部件一端固定在好氧单元的顶端,相对设置的另外一端朝下延伸的设置。

优选地,曝气管埋设在好氧单元型腔的底部,且与沉淀部件形成U型管状的连通结构。

优选地,沉淀部件整体为圆锥体外形,外经较大的一端设置在顶端,相对设置的另外一端,外经渐缩的朝下延伸,在其内部形成漏斗外形的好氧沉淀池。

优选地,沉淀部件包括隔板、至少一个沉淀槽和排水收集管,其中,隔板沿着沉淀部件的外侧延伸;沉淀槽一端固定在隔板上,相对设置的另外一端与隔板成一定夹角的延伸布置;排水收集管设置在隔板的顶端,且贯穿隔板与外界可闭合的连通设置。

优选地,回流单元还包括连通缺氧单元前端和尾端的第四回流部;

优选地,回流单元还包括连通好氧沉淀池与好氧单元型腔的第二回流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现有的污水生化处理池增设土建隔板,管道、墙体开孔等工序,整改成包括厌氧单元、缺氧单元和好氧单元,以及实现各个生物处理单元的回流的回流单元,以此,构建成一个生物一体化的组合池,通过回流单元贯穿于整个污水处理的过程,实现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在空间上的选择分配,可充分发挥同类微生物种群间的协同作用,克服不同微生物种群间的拮抗作用,显著提高处理效率;在厌氧单元和缺氧单元的型腔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流板,导流板间隔交错的布置,形成折流式流向的迷宫格通道,提升厌氧单元和缺氧单元的处理效率,提升厌氧单元和缺氧单元池内部的生物与污水中有机物的接触面积;通过在曝气单元内部设置外借曝气气源的曝气管,能够为曝气单元内部型腔实时的提供需要的氧气,通过沉淀部件,可将处理过的污水进行有效的过滤分层,以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的生物一体化的污水处理组合池只需针对污水厂生化处理单元,无需新建土建构筑物,有效降低投资成本,改造后工艺处理效率高,运营维护简单,并且完全实现自动化控制,在显著提升现有污水处理池的效率的基础上,还能实现污水处理的智能化、物联网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物一体化的污水处理组合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物一体化的污水处理组合池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中:10、配水井,20、厌氧单元,21、导流板,30、缺氧单元,31、迷宫格,40、好氧单元,41、曝气管,42、沉淀部件,421、隔板,422、沉淀槽,423、收集口,424排水收集管,43、好氧沉淀池,50、回流单元,51、第一回流部、52、第二回流部,53、第三回流部,54、第四回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完整地说明。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物一体化的污水处理组合池,如图1和图2所示,用于对现有的污水生化处理池提标改造,该污水处理池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配水井10、厌氧单元20、缺氧单元30和好氧单元40;还包括通过气提实现污水回流的回流单元50;该回流单元50包括连通好氧单元40和缺氧单元30的第一回流部51;连通缺氧单元30与厌氧单元20的第三回流部53;以此,通过在现有的污水生化处理池增设土建隔板,管道、墙体开孔等工序,整改成包括厌氧单元、缺氧单元和好氧单元,以及实现各个生物处理单元的回流的回流单元,以此,构建成一个生物一体化的组合池,通过回流单元贯穿于整个污水处理的过程,实现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在空间上的选择分配,可充分发挥同类微生物种群间的协同作用,克服不同微生物种群间的拮抗作用,显著提高处理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的生物一体化的污水处理组合池只需针对污水厂生化处理单元,无需新建土建构筑物,有效降低投资成本,改造后工艺处理效率高,运营维护简单,并且完全实现自动化控制,在显著提升现有污水处理池的效率的基础上,还能实现污水处理的智能化、物联网化。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提升厌氧单元和缺氧单元的处理效率,提升厌氧单元和缺氧单元池内部的生物与污水中有机物的接触面积,在厌氧单元20和缺氧单元30的型腔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流板21,该导流板21间隔交错的布置,在厌氧单元20和缺氧单元30的型腔内部形成连通的折流式流向的折流通道。进一步地,为了延长厌氧单元和缺氧单元内部微生物的生化处理时间,导流板21近似铅垂的设置。

优选地,为实更好的实现处理池的自动化作业,导流板21依据地势,从高端往低端的水流方向间隔的布置,在缺氧单元30的型腔内部形成推流式折流流向的迷宫格31。

好氧单元40可以为各种适当的结构,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好氧单元40包括间隔设置在好氧单元40型腔内部的曝气管41和沉淀部件42,其中,曝气管41外接曝气气源;沉淀部件42一端固定在好氧单元40的顶端,相对设置的另外一端朝下延伸的设置;以此,通过在曝气单元内部设置外借曝气气源的曝气管,能够为曝气单元内部型腔实时的提供需要的氧气,通过沉淀部件,可将处理过的污水进行有效的过滤分层,以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进一步地,曝气管41埋设在好氧单元40型腔的底部,且与沉淀部件42形成U型管状的连通结构。优选地,沉淀部件42整体为圆锥体外形,外经较大的一端设置在顶端,相对设置的另外一端,外经渐缩的朝下延伸,在其内部形成漏斗外形的好氧沉淀池43。

优选地,为了更好的实现处理后污水的分层过滤,如图1所示,沉淀部件42包括隔板421、至少一个沉淀槽422和排水收集管424,其中,隔板421沿着沉淀部件42的外侧延伸;沉淀槽422一端固定在隔板421上,相对设置的另外一端与隔板421成一定夹角的延伸布置;排水收集管424设置在隔板421与的顶端,且贯穿隔板421与外界可闭合的连通设置。进一步地,为了将经处理后的污水,沉淀分层后排出,排水收集管424整体呈直角的设置,伸出隔板421顶端的一端为收集口423,相对设置的另外一端贯穿隔板421后朝外延伸;以此,污水经过厌氧、缺氧和好氧等生物、化学多个工艺处理后,经沉淀部件分层,然后进入排水收集管,进而流入下一处理单元。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沉淀部件的寿命,隔板421由PP板制作而成。更进一步地,沉淀槽422与隔板421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且超上延伸的布置,以使得在好氧沉淀池内部经处理过后,带有污泥的污水通过沉淀槽,在重力作用下实现自动的过滤分离。

优选地,为了使得缺氧单元内的污水中反硝化化反应更加的彻底,回流单元50还包括连通缺氧单元30前端和尾端的第四回流部54。

进一步地,回流单元50还包括连通好氧沉淀池43与好氧单元40型腔的第二回流部52,以此,通过第二回流部将好氧沉淀池部分污水回流至好氧单元30,以提高好氧单元内部污水的含氧量。进一步地,第二回流部52一端设置在好氧沉淀池43的底端,相对设置的另外一端设置在好氧单元40池壁顶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物一体化污水处理组合池,其工作的工艺流程如下:

污水自配水井10流入厌氧单元20,经由厌氧单元20处理后的污水通过推流及折流的方式自流入缺氧单元30,然后在自流入好氧单元40;好氧单元40内的活性污泥在曝气管41的曝气下,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及磷等污染物,降解后的泥水混合物从沉淀槽422的缝隙流入好氧沉淀池43中,并实现泥水分离;沉淀后的上清液流入排水收集管424自流至下一处理单元;沉淀下的污泥通过第二回流部52回流至好氧单元40,另外一部分通过第一回流部51回流至厌氧单元30;另外,在第四回流部54的引流下,部分缺氧单元30末端的污水也通过气提回流至缺氧单元30的前端,以使得缺氧单元30内的污水中反硝化化反应更加的彻底。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物一体化的污水处理组合池,通过在现有的污水生化处理池增设土建隔板,管道、墙体开孔等工序,整改成包括厌氧单元、缺氧单元和好氧单元,以及实现各个生物处理单元的回流的回流单元,以此,构建成一个生物一体化的组合池,通过回流单元贯穿于整个污水处理的过程,实现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在空间上的选择分配,可充分发挥同类微生物种群间的协同作用,克服不同微生物种群间的拮抗作用,显著提高处理效率;在厌氧单元和缺氧单元的型腔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流板,导流板间隔交错的布置,形成折流式流向的迷宫格通道,提升厌氧单元和缺氧单元的处理效率,提升厌氧单元和缺氧单元池内部的生物与污水中有机物的接触面积;通过在曝气单元内部设置外借曝气气源的曝气管,能够为曝气单元内部型腔实时的提供需要的氧气,通过沉淀部件,可将处理过的污水进行有效的过滤分层,以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的生物一体化的污水处理组合池只需针对污水厂生化处理单元,无需新建土建构筑物,有效降低投资成本,改造后工艺处理效率高,运营维护简单,并且完全实现自动化控制,在显著提升现有污水处理池的效率的基础上,还能实现污水处理的智能化、物联网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实用新型专利虽然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专利,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专利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最后有必要在此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作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