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压型组件导流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86162发布日期:2019-06-22 00:25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压型组件导流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流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压型组件导流套。



背景技术:

外压式柱式膜组件使用时,相比远离侧口的膜丝,侧口附近的膜丝更容易受到水力冲击而出现破损;此外,由于两个侧口处在同一平面上,容易造成短流,导致膜丝的利用率和处理效率降低,目前解决的方式是采用从底部进水、或采用进水管布水,以及安装导流套的方式。

目前所采用的导流套多为长圆环状,周身开孔。这种结构虽有助于流体的分布,但由于正对着侧口的位置同样开孔,并不能完全避免水力冲击的影响,反倒会因为流道直径的缩小,冲击作用更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外压型组件导流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外压型组件导流套,包括柱式膜本体,所述柱式膜本体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外壁固定连接有导流套本体,所述导流套本体内连接有导流套组件,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进水口,所述柱式膜本体顶部开设有排污口,所述柱式膜本体的侧壁分别开设有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柱式膜本体内壁固定连接有竖直放置的膜丝;所述排水泵包括泵壳体、与所述泵壳体密封连接形成容纳腔的盖壳,所述盖壳上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进水管和排水管,且所述泵壳体上设有开口与所述容纳腔相对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有伸出至所述容纳腔处的排水转动件,所述安装腔的开口处设有用于封盖所述开口的封堵件,所述容纳腔内还设有与所述封堵件连接且用于密封与封堵件连接处和所述盖壳与泵壳体连接处的密封组件;所述排水转动件包括设于安装腔内且伸出至所述容纳腔内的转轴、连接在所述转轴的伸出端上的叶轮和设于所述安装腔内驱动所述转轴转动的驱动部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与所述封堵件连接的密封盖、设于所述密封盖与所述封堵件之间的密封件,所述封堵件、密封盖和密封件中部均设有供所述转轴穿过的通孔。

优选的,所述排污口内壁开设有辅助槽。

优选的,所述导流套组件包括滑动杆,所述导流套本体上开设有凹槽,所述滑动杆滑动连接在凹槽内,所述滑动杆外壁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所述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侧壁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所述第一滑板与第二滑板均转动连接在导流套本体内。

优选的,所述滑动杆外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均转动连接在固定柱外壁。

优选的,所述滑动杆穿过固定板和导流套本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环形杆,所述环形杆外壁固定连接有挡杆。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远离导流套本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挡杆与滑槽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封堵件相对所述密封盖的一端面上设有与其轴线同轴圆周分布的斜齿,所述密封盖相对所述封堵件的一端上设有与所述斜齿配合的啮合齿,且所述密封件位于所述斜齿的内侧。

优选的,所述泵壳体相对于所述盖壳的端面上凸设有环形凸起部,所述密封盖上设有与所述环形凸起部相配合的环形凹槽,且所述环形凸起部外侧还套设有被所述密封盖压紧在泵壳体端面上的第一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外压型组件导流套,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外压型组件导流套,通过将柱式膜本体上的进水口与需要进行水处理的管道连接,然后经过固定板和导流套本体使需要进行水处理的水流进入柱式膜本体内,在导流套组件的作用下降低其流动速度,使其不会冲坏膜丝,然后在膜丝的作用下对水流进行处理,从而使处理后的污水从排污口流出,处理后的水则会从两侧的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流出,完成对水流的处理。

2、该外压型组件导流套,通过辅助槽可使污水中的石块等杂物排出方便,不会造成堵塞。

3、该外压型组件导流套,通过滑动杆带动支撑板移动,从而使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移动,带动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转动,从而调节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

4、该外压型组件导流套,通过滑动杆使支撑板则会带动固定柱移动,从而使第一转动柱,利用环形杆使挡杆移动,从而使滑动杆位置固定。

6、该外压型组件导流套,通过拉动环形杆使挡杆移动,从而使挡杆与挡板上的滑槽配合,使挡杆位置固定,从而使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位置固定,从而调节其倾斜角度。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通过调节导流套组件从而调节需要进行水处理的水流的流动速度,使其不会冲坏膜丝,保证柱式膜的正常工作,提高其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外压型组件导流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外压型组件导流套导流套组件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外压型组件导流套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外压型组件导流套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排水泵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排水泵的结构爆炸示意图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排水泵的结构爆炸示意图二;

图8为图5的A-A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参照图1,一种外压型组件导流套,包括柱式膜本体1,柱式膜本体1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8,固定板8外壁固定连接有导流套本体9,导流套本体9内连接有导流套组件,固定板8上开设有进水口2,柱式膜本体1顶部开设有排污口5,柱式膜本体1的侧壁分别开设有第一出水口3和第二出水口4,柱式膜本体1内壁固定连接有竖直放置的膜丝7;通过将柱式膜本体1上的进水口2与需要进行水处理的管道连接,然后经过固定板8和导流套本体9使需要进行水处理的水流进入柱式膜本体1内,在导流套组件的作用下降低其流动速度,使其不会冲坏膜丝7,然后在膜丝7的作用下对水流进行处理,从而使处理后的污水从排污口5流出,处理后的水则会从两侧的第一出水口3和第二出水口4流出,完成对水流的处理。

排污口5内壁开设有辅助槽6;通过辅助槽6可使污水中的石块等杂物排出方便,不会造成堵塞。

实施例2:

参照图1、图2,一种外压型组件导流套,包括柱式膜本体1,柱式膜本体1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8,固定板8外壁固定连接有导流套本体9,导流套本体9内连接有导流套组件,固定板8上开设有进水口2,柱式膜本体1顶部开设有排污口5,柱式膜本体1的侧壁分别开设有第一出水口3和第二出水口4,柱式膜本体1内壁固定连接有竖直放置的膜丝7;通过将柱式膜本体1上的进水口2与需要进行水处理的管道连接,然后经过固定板8和导流套本体9使需要进行水处理的水流进入柱式膜本体1内,在导流套组件的作用下降低其流动速度,使其不会冲坏膜丝7,然后在膜丝7的作用下对水流进行处理,从而使处理后的污水从排污口5流出,处理后的水则会从两侧的第一出水口3和第二出水口4流出,完成对水流的处理。

导流套组件包括滑动杆16,导流套本体9上开设有凹槽15,滑动杆16滑动连接在凹槽15内,滑动杆16外壁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柱12和第二转动柱14,第一转动柱12和第二转动柱14侧壁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板11和第二滑板13,第一滑板11与第二滑板13均转动连接在导流套本体9内;通过滑动杆16带动支撑板17移动,从而使第一转动柱12和第二转动柱14移动,带动第一滑板11和第二滑板13转动,从而调节第一滑板11和第二滑板13的倾斜角度,从而控制需要处理的水流速度,使其不会冲坏膜丝7。

滑动杆16外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7,支撑板17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柱,第一转动柱12和第二转动柱14均转动连接在固定柱外壁;通过滑动杆16使支撑板17移动,支撑板17则会带动固定柱移动,从而使第一转动柱12和第二转动柱14转动。

实施例3:

参照图1、图3、图4,一种外压型组件导流套,包括柱式膜本体1,柱式膜本体1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8,固定板8外壁固定连接有导流套本体9,导流套本体9内连接有导流套组件,固定板8上开设有进水口2,柱式膜本体1顶部开设有排污口5,柱式膜本体1的侧壁分别开设有第一出水口3和第二出水口4,柱式膜本体1内壁固定连接有竖直放置的膜丝7;通过将柱式膜本体1上的进水口2与需要进行水处理的管道连接,然后经过固定板8和导流套本体9使需要进行水处理的水流进入柱式膜本体1内,在导流套组件的作用下降低其流动速度,使其不会冲坏膜丝7,然后在膜丝7的作用下对水流进行处理,从而使处理后的污水从排污口5流出,处理后的水则会从两侧的第一出水口3和第二出水口4流出,完成对水流的处理。

滑动杆16穿过固定板8和导流套本体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环形杆18,环形杆18外壁固定连接有挡杆19;通过拉动环形杆18,利用环形杆18使挡杆19移动,从而使滑动杆16位置固定。

固定板8远离导流套本体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10,挡板10上开设有滑槽20,挡杆19与滑槽20相配合;通过拉动环形杆18使挡杆19移动,从而使挡杆19与挡板10上的滑槽20配合,使挡杆19位置固定,从而使第一滑板11和第二滑板13位置固定,从而调节其倾斜角度。

如图5至图8所示,所述排水泵,包括泵壳体91、与所述泵壳体91密封连接形成容纳腔9201的盖壳92,所述盖壳92上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进水管9202和排水管9203,且所述泵壳体91上设有开口与所述容纳腔9201相对的安装腔9101,所述安装腔9101内设有伸出至所述容纳腔9201处的排水转动件,所述安装腔9101的开口处设有用于封盖所述开口的封堵件93,所述容纳腔9201内还设有与所述封堵件93连接且用于密封与封堵件93连接处和所述盖壳92与泵壳体91连接处的密封组件。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具有紧密封结构的排水泵,在泵壳体的安装腔与排水的容纳腔的连通口处设置密封组件,该密封组件一来可将泵壳体与盖体的连接处密封,二来可将安装腔的开口进一步密封,形成多重密封结构,有利于阻挡排水泵在工作过程中将容纳腔内的水从连接处溢出或进入到安装腔内,有效保护本产品的密封性能,提高工作稳定性。

安装腔9101内设有伸出至所述容纳腔9201内的转轴9401,驱动所述转轴9401转动的驱动部件。转轴9401的伸出端上的叶轮9402,该叶轮、转轴和驱动部件组成排水转动件,由于需要靠驱动部件驱动转轴转动,安装腔内部的空间与容纳腔之间的密封性尤为重要,若水进入到安装腔内部则会损坏其内部的驱动部件,导致排水泵损坏。该驱动部件可采用驱动电机、无刷电机等方式实现。采用离心排水的工作原理,依靠高速旋转的叶轮,液体在惯性离心力作用下获得了能量以提高了压强。水泵在工作前,泵体和进水管必须罐满水,防止气蚀现象发生。当叶轮快速转动时,叶片促使水很快旋转,旋转着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叶轮中飞去,泵内的水被抛出后,叶轮的中心部分形成真空区域。水源的水在大气压力(或水压)的作用下压到了进水管内。这样循环,就可以实现连续抽水,将水排出。

密封组件包括与所述封堵件93连接的密封盖9501、设于所述密封盖9501与所述封堵件93之间的密封件9502,所述封堵件93、密封盖9501和密封件9502中部均设有供所述转轴9401穿过的通孔。所述封堵件93相对所述密封盖9501的一端面上设有与其轴线同轴圆周分布的斜齿9301,所述密封盖9501相对所述封堵件93的一端上设有与所述斜齿9301配合的啮合齿95011,且所述密封件9502位于所述斜齿9301的内侧。所述泵壳体91相对与所述盖壳92的端面上凸设有环形凸起部9102,所述密封盖9501上设有与所述环形凸起部9102向配合的环形凹槽,且所述环形凸起部9102外侧还套设有被所述密封盖9501压紧在泵壳体91端面上的第一密封圈9601。所述环形凸起部9102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环形密封槽,所述环形密封槽内设有第二密封圈9602,所述密封盖9501环形凹槽的内侧壁与所述环形凸起部9102的内侧壁配合将所述第二密封圈9602固定。与现有的密封方式不同在于,本产品的密封盖与泵壳体之间形成有多重密封,采用连接在密封盖与泵壳体之间第一密封圈,与环状凸起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而且封堵件与密封件之间的啮合齿配合连接也有利于密封,采用多重密封圈结构能有效防止容纳腔内的水进入到密封盖的内侧,而装有电源安装腔的开口与密封盖的内侧相对,从而防止了水进入到泵壳体的安装腔内,增加了密封盖的密封性能。

所述密封件9502整体呈圆台形,且其截面形状为向叶轮9402方向截面逐渐变小的圆台形状,密封件9502的周侧壁为向内凹陷的弧形侧壁,且密封件9502的小截面端从所述密封盖9501中部的通孔伸出。所述密封件9502为软件材料。所述叶轮9402与所述转轴9401之间还设有套设在所述转轴9401上的第二密封件94021。位于封堵件与密封盖之间的密封件为圆台形,且其周侧壁为内凹的弧形侧壁,在安装密封盖与封堵件后可有效将密封件压紧在转轴上,防止容纳腔内的水从转轴进入到泵壳体的安装腔内部,进一步的提升本产品的密封性能。

泵壳体91位于安装腔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双滑条定位结构9103,两滑条间隔沿安装腔的周向设置在外壁上,一来有利于将本产品快速、准确地定位安装在使用的场地上,二来也增加本产品的美观,使本产品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具有紧密封结构的排水泵,在泵壳体的安装腔与排水的容纳腔的连通口处设置密封组件,该密封组件一来可将泵壳体与盖体的连接处密封,二来可将安装腔的开口进一步密封,形成多重密封结构,有利于阻挡排水泵在工作过程中将容纳腔内的水从连接处溢出或进入到安装腔内,有效保护本产品的密封性能,提高工作稳定性。而且在密封盖与泵壳体之间连接有第一密封圈,与环状凸起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采用双重密封圈结构能有效防止容纳腔内的水进入到密封盖的内侧,而装有电源安装腔的开口与密封盖的内侧相对,从而防止了水进入到泵壳体的安装腔内,增加了密封盖的密封性能。且本产品位于封堵件与密封盖之间的密封件为圆台形,且其周侧壁为内凹的弧形侧壁,在安装密封盖与封堵件后可有效将密封件压紧在转轴上,防止容纳腔内的水从转轴进入到泵壳体的安装腔内部,进一步的提升本产品的密封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