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废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60471发布日期:2019-09-12 10:44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污废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废水将得到高效的净化,经处理后的水将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的污废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加剧和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要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水污染问题。

造成我国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较低,使大量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外排,导致了严重的水污染,并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加上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产生量不断增大,使得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随着世界能源的日益短缺和废水污染负荷加重及废水中污染物种类的日趋复杂化,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要求开发高效的环境治理新技术与新设备。

随着我们用水量的加大,以及排放的污染物越来越多,可利用的水资源显得日益短缺。大量的污水即使处理到达标了,如果依然排放的话,环境接纳的污染物总量依然很大,所以对于污水的处理不仅需要达标治理,还需要能够做到微排放、甚至零排放,才能将其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

因此,如何实现对污废水的高效的水处理设备,以实现深度处理,将污废水处理至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以回用,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综上所述,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污废水将得到高效的净化,经处理后的水将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的污废水处理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污废水处理设备,其包括依次连通的生化池、絮凝池、沉淀池、纤维过滤器,所述生化池、絮凝池、沉淀池的底部开设的污泥排放口均与一污泥收集管连通,所述污泥收集管均与一污泥池连通,其中:

所述生化池,其包括对称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好氧池,两好氧池之间设置有一设备区,各所述好氧池包括相互连通的缓冲区、预反应区及主反应区,所述缓冲区与一污废水进水管连通,所述预反应区及主反应区底部设置有一装有喷气头的曝气管;

所述两个好氧池内设置的曝气管于所述设备区汇合并通过一总气管与一鼓风机连通;所述两个好氧池的主反应区内均设置有一出水管,而两个出水管于所述设备区汇合并通过一总出水管与所述絮凝池连通。

进一步,所述缓冲区及预反应区之间通过第一挡板分隔,所述第一挡板靠近所述缓冲区底部位置开设一连通口,以连通所述缓冲区及预反应区。

进一步,所述预反应区及主反应区之间通过第二挡板分隔,第二挡板与所述预反应区的底部之间具间隔,形成连通所述预反应区及主反应区之间的开口。

进一步,所述开口的高度为第二隔板高度的1/5。

进一步,各所述主反应区水面位置设置一滗水器,该滗水器与所述出水管连通。

进一步,各所述出水管朝向设备区倾斜设置,且其一端与滗水器相连,另一端与设备区侧壁上开设的开口连通,并于所述设备区内的总出水管连通,以通往所述生化池外。

进一步,所述设备区上部安装一控制器,该设备区底部设置有所述的总气管及总出水管,以通往所述生化池外。

进一步,所述絮凝池为一长方体构造的池体,其池体中部设有搅拌机。

进一步,所述沉淀池为一锥斗形池体,且其中部设置一布水器,与所述絮凝池连通的水管伸入到所述布水器的底部;该沉淀池的顶部设置溢流堰。

进一步,所述纤维过滤器为罐体式结构,且其顶部开设有排气口,底部开设有出水口,其内设置有纤维填料;所述纤维填料为纤维滤球,其粒径25-50mm,密度1.2-1.5g/cm3

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1、本实用新型阐述了一种组合式水处理设备,其包括了生化池、絮凝池、沉淀池、纤维过滤器,城市生活污水或者经预处理的工业废水,经本新型的多套装置处理后,污水将得到高效的净化,经处理后的水将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可以用于冲洗、绿化、路面洒水等等,有效回收了水资源;

2、本新型中所述生化池采用了两个小的好氧池,而两个小的好氧池共用一套曝气系统、出水系统、控制器,扩大处理水量的同时,节约占地面积,节省运行成本;

3、本新型中所述生化池内的各好氧池由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隔成3个部分:缓冲区、预反应区、主反应区,设置了曝气管、滗水器等装置,能够对污废水进行高效的生化处理,处理后的产水水质高。在预反应区内,微生物能通过酶的快速转移机理迅速吸附污水中大部分可溶性有机物,经历一个高负荷的基质快速积累过程,这对进水水质、水量、PH和有毒有害物质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同时对丝状菌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可有效防止污泥膨胀;随后在主反应区经历一个较低负荷的基质降解过程;所述好氧池集反应、沉淀、排水、功能于一体,污染物的降解在时间上是一个推流过程,而微生物则处于好氧、缺氧、厌氧周期性变化之中,从而达到对污染物去除作用,同时还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污废水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污废水处理设备,其包括依次连通的生化池1、絮凝池2、沉淀池3、纤维过滤器4,所述生化池1、絮凝池2、沉淀池3的底部开设的污泥排放口均与一污泥收集管5连通,所述污泥收集管5均与一污泥池6连通。

如图1所示,所述生化池1,其包括对称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好氧池11,两好氧池11之间设置有一设备区12,各所述好氧池11包括相互连通的缓冲区A、预反应区B及主反应区C,所述缓冲区A与一污废水进水管连通,所述预反应区B及主反应区C底部设置有一装有喷气头的曝气管7;

所述两个好氧池11内设置的曝气管7于所述设备区汇合并通过一总气管121与一鼓风机9连通;所述两个好氧池11的主反应区内均设置有一出水管111,而两个出水管111于所述设备区12汇合并通过一总出水管122与所述絮凝池2连通。

如图1所示,所述缓冲区A及预反应区B之间通过第一挡板分隔1-1,所述第一挡板靠近所述缓冲区底部位置开设一连通口G,以连通所述缓冲区A及预反应区B;所述预反应区B及主反应区C之间通过第二挡板分隔1-2,第二挡板1-2与所述预反应区B的底部之间具间隔,形成连通所述预反应区B及主反应区C之间的开口F,所述开口F的高度为第二隔板1-2高度的1/5。

如图1所示,所述主反应区C水面位置设置一滗水器8,该滗水器8与所述出水管111连通,各所述出水管111朝向设备区12倾斜设置,且其一端与滗水器8相连,另一端与设备区12侧壁上开设的开口连通,并于所述设备区12内的总出水管122连通,以通往所述生化池外。

如图1所示,所述设备区12上部安装一控制器123,该设备区12底部设置有所述的总气管121及总出水管122,以通往所述生化池1外。

如图1所示,所述絮凝池2为一长方体构造的池体,其池体中部设有搅拌机21。

如图1所示,所述沉淀池3为一锥斗形池体,且其中部设置一布水器31,与所述絮凝池2连通的水管伸入到所述布水器31的底部;该沉淀池3的顶部设置溢流堰32。

如图1所示,所述纤维过滤器4为罐体式结构,且其顶部开设有排气口41,底部开设有出水口42,其内设置有纤维填料43;所述纤维填料为纤维滤球,其粒径25-50mm,密度1.2-1.5g/cm3

具体的说:如图1所示,所述限位过滤器4包括罐体及支架,所述支架装于所述罐体底部,所述罐体顶部开设所述的排气口41,而罐体底部开设所述出水口42,罐体内腔利用所述纤维填充料43进行填充,从而形成过滤结构,实现过滤目的。

以上阐述的污废水处理设备结构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1所示,待处理的污废水从生化池1两侧对称设置的好氧区11的缓冲区A进入,然后从第一挡板1-1的连通口G进入预反应区B,再利用开口F进入主反应区C,此时鼓风机9打开,进行曝气,曝气管7的气喷头产生气体,对水体中充氧,污废水发生强烈的好氧生化反应,水中的可生化讲解污染物被大量去除;经一段时间反应后,鼓风机9关闭,停止曝气,经一段时间沉淀后,位于所述主反应区C内的滗水器8开始工作,抽出上部的清液,而底部进行排泥工作;当滗水器8下降到低位后,排水、排泥结束,再次开始进水,循环往复;处理后的污废水经两条出水管111汇合后,至总出水管122往下,再到下一道工序。两个好氧池11的曝气管7汇合后同样往下,出设备区12后通过一总气管121与鼓风机9相连接;主反应区C水面上设置的滗水器8,滗水器8和出水管11相连接,同时通过电线与控制器相连接;

生化池1处理后的污废水进入絮凝池2,絮凝池2内设置了搅拌机21,加入絮凝剂,进行絮凝反应,以进一步去除污染物。经絮凝池2处理后的污废水从沉淀池中3间的布水器31进入沉淀池3,沉淀处理后,从溢流堰32流出,从纤维过滤器4罐体的上部进入纤维过滤器4;生化池1、絮凝池2、沉淀池3产生的污泥经污泥管5收集后进入污泥池6,然后进行进一步处理;污废水自上而下通过纤维过滤填料过滤处理,过滤处理后的净水从纤维过滤器4底部的出水口42排出,回用于生产或绿化等

具体的说:在生化池1内的预反应区B内,微生物能通过酶的快速转移机理迅速吸附污水中大部分可溶性有机物,经历一个高负荷的基质快速积累过程,这对进水水质、水量、PH和有毒有害物质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同时对丝状菌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可有效防止污泥膨胀;随后在主反应区C经历一个较低负荷的基质降解过程。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从上述的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