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底泥的原位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15615发布日期:2019-08-13 19:22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道底泥的原位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河道底泥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道底泥的原位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的排入河道中,造成河道底泥污染严重且成分复杂。一般地,以无机物为主要成分的称为“沉渣”,呈大颗粒,易脱水,不腐化且流动性差。以有机物为主要成分的称为“污泥”,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等。根据不同的处理方法和稳定化程度,污泥还可分为生物泥、熟污泥、化学污泥等。不同种类的污泥,其性状特点有着较大的差异,采取的最终处理处置措施也应具有针对性。

目前,对底泥中重金属的去除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原位处理和异位处理,其中原位处理是不动用底泥的位置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生化修复,该方式存在效率快,步骤少的优点;据检索,中国专利号:cn201310065157.8公开的一种城市河道底泥原位修复的方法,该方案仅仅说明了如何对底泥进行原位修复的概念,并没有提及实际操作装置,所以是否能够真正的实现原位修复,其实际操作装置是至关重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河道底泥的原位修复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河道底泥的原位修复装置,包括吊机和圆形蜂窝状填料,修复装置包括主杆体、供气件、下压动力器和能够与圆形蜂窝状填料上端紧密套接的收紧束带,圆形蜂窝状填料的上端还固定粘设有止动环,收紧束带处于止动环的下方,收紧束带的外表面设有多个连接块,主杆体为中空结构,下压动力器安装在主杆体的内部,并且其输出端贯穿至主杆体的下方,主杆体的下端固定有安装环,该安装环上设有多个沿之周向等角度分布的充气管,每个充气管的底部分别安装有一个小型膨胀气囊,供气件与所有充气管相连通,当收紧束带套设在圆形蜂窝状填料上端后,所有小型膨胀气囊分别与所有连接块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连接块的顶部开设有将其贯穿的通槽,通槽的开口规格大于处于常态下的小型膨胀气囊。

进一步地,收紧束带为耐腐蚀橡胶材质制成,并且其内表面开设有防滑棱。

进一步地,当收紧束带套设在圆形蜂窝状填料上端时,收紧束带的上表面与止动环下表面紧密接触。

进一步地,充气管自上而下贯穿安装环,充气管为钢管件,供气件包括供气泵和多个能够分别与所有充气管的上端一一相连通的导气软管,供气泵的输入端通过主管路与所有导气软管相连通,每个充气管上均设有一个气阀。

进一步地,安装环的底部设有用以对其进行承托的承托盘,每个充气管均通过一个支架与主杆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下压动力器包括呈倒置姿态设置的液压杆,液压杆的活塞杆贯穿至承托盘的下方,并且二者同轴线,液压杆的活塞杆上安装有柔性压盘,充气管的外径和通槽开口规格相仿。

进一步地,主杆体的上端安装有螺纹压盖,该螺纹压盖的顶端安装有能够和吊机的输出滑轮相连接的挂钩。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河道底泥的原位修复装置,将主杆体通过挂钩与吊机的滑轮相连接,将收紧束带套设在圆形蜂窝状填料的上端,并且套设过程中,使得所有小型膨胀气囊能够分别贯穿该收紧束带上的多个连接块,然后通过供气件提供高压气源给小型膨胀气囊,使其膨胀,继而对连接块底部构成承托,随即圆形蜂窝状填料呈竖直姿态下水,由于重力,此时收紧束带的上表面会和止动环的下表面构成紧密的上下接触,继而促使收紧束带不会和圆形蜂窝状填料发生滑动脱离;此时由于吊机作用力,主杆体持续下降至水底,同时重力原因,圆形蜂窝状填料会在水底内稳定的下沉,等待其底部接触到底泥后,此时主杆体继续下降,可是圆形蜂窝状填料而由于底泥的厚度而无法下降,那么由于小型膨胀气囊此时和连接块的底部失去接触,那么下压动力器会立刻工作,将圆形蜂窝状填料抵触下压至底泥;该圆形蜂窝状填料安装完毕后,小型膨胀气囊放气变为常态,然后主杆体上升复位,并且记录此时的圆形蜂窝状填料的位置,以及其下落时的所有连接块的分布规律,以便后续将该圆形蜂窝状填料实施提起的时候,可使得所有小型膨胀气囊能够对应该圆形蜂窝状填料上的所有连接块;通过本实用能够稳定和快速的下降多个圆形蜂窝状填料;本实用结构简单明了,成本低,能够有效将圆形蜂窝状填料以正确姿态置入泥底,继而后续向河道内投入底泥修复剂时,蜂窝状填料可对修复剂实施保护,确保单个蜂窝状填料区域的底泥的局部性修复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图3中b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发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发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说明:圆形蜂窝状填料1,止动环1a。

主杆体2,螺纹压盖2a,挂钩2b。

液压杆3,柔性压盘3a。

收紧束带4,防滑棱4a。

连接块5,通槽5a。

安装环6,充气管6a,气阀6b,小型膨胀气囊6c。

承托盘7,支架7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至图7所示的一种河道底泥的原位修复装置,包括吊机和圆形蜂窝状填料1,修复装置包括主杆体2、供气件、下压动力器和能够与圆形蜂窝状填料1上端紧密套接的收紧束带4,圆形蜂窝状填料1的上端还固定粘设有止动环1a,收紧束带4处于止动环1a的下方,收紧束带4的外表面设有多个连接块5,主杆体2为中空结构,下压动力器安装在主杆体2的内部,并且其输出端贯穿至主杆体2的下方,主杆体2的下端固定有安装环6,该安装环6上设有多个沿之周向等角度分布的充气管6a,每个充气管6a的底部分别安装有一个小型膨胀气囊6c,供气件与所有充气管6a相连通,当收紧束带4套设在圆形蜂窝状填料1上端后,所有小型膨胀气囊6c分别与所有连接块5一一对应。

连接块5的顶部开设有将其贯穿的通槽5a,通槽5a的开口规格大于处于常态下的小型膨胀气囊6c;通槽5a用以供对应的小型膨胀气囊6c竖直通过;当小型气囊通过后,通过供气件提供高压气源所有充气管6a,促使每个小型膨胀气囊6c受到充气后,膨胀,膨胀后的小型膨胀气囊6c外表面和连接块5的底部构成接触,继而构成对连接块5的承托。

收紧束带4为耐腐蚀橡胶材质制成,并且其内表面开设有防滑棱4a;防滑棱4a目的是加大摩擦接触力,使得其与圆形圆形蜂窝状填料1接触充分。

当收紧束带4套设在圆形蜂窝状填料1上端时,收紧束带4的上表面与止动环1a下表面紧密接触;止动环1a的作用,乃是当圆形蜂窝状填料1处于竖直进入水底后,此时止动环1a会与收紧束带4构成紧密的上下接触,防止收紧束带4和圆形蜂窝状填料1发生由于重力的脱离。

充气管6a自上而下贯穿安装环6,充气管6a为钢管件,供气件包括供气泵和多个能够分别与所有充气管6a的上端一一相连通的导气软管,供气泵的输入端通过主管路与所有导气软管相连通,每个充气管6a上均设有一个气阀6b;每个充气管6a上的气阀6b用以控制每个充气管6a内的进气量,确保每个小型膨胀气囊6c能够膨胀至设定的体积量,以此加固小型膨胀气囊6c的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安装环6的底部设有用以对其进行承托的承托盘7,每个充气管6a均通过一个支架7a与主杆体2固定连接;承托盘7作用在于将所有充气管6a和主杆体2构成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结构,便于同步运动。

下压动力器包括呈倒置姿态设置的液压杆3,液压杆3的活塞杆贯穿至承托盘7的下方,并且二者同轴线,液压杆3的活塞杆上安装有柔性压盘3a,充气管6a的外径和通槽5a开口规格相仿;当圆形蜂窝状填料1竖直下落到水底后,由于底泥的厚度,所以圆形蜂窝状填料1无法完全插入底泥内,此时主杆体2继续带着所有充气管6a和小型膨胀气囊6c下降,继而使得小型膨胀气囊6c不与连接块5底部构成接触,此时液压杆3会立刻工作,利用柔性压盘3a,将圆形蜂窝状填料1上端抵触下压至底泥内;充气管6a的外径和通槽5a开口规格相仿促使当小型膨胀气囊6c下降脱离与连接块5的上下接触后,此时的圆形蜂窝状填料1不会发生左右的倾斜,而是会依靠连接块5与充气管6a的外壁面接触,使得圆形蜂窝状填料1被抵触,确保柔性压盘3a可以将圆形蜂窝状填料1上端压住。

主杆体2的上端安装有螺纹压盖2a,该螺纹压盖2a的顶端安装有能够和吊机的输出滑轮相连接的挂钩2b;挂钩2b用以将主杆体2和吊机的滑轮相连接,实现在水底内的活动。

工作原理:将主杆体2通过挂钩2b与吊机的滑轮相连接,将收紧束带4套设在圆形蜂窝状填料1的上端,并且套设过程中,使得所有小型膨胀气囊6c能够分别贯穿该收紧束带4上的多个连接块5,然后通过供气件提供高压气源给小型膨胀气囊6c,使其膨胀,继而对连接块5底部构成承托,随即圆形蜂窝状填料1呈竖直姿态下水,由于重力,此时收紧束带4的上表面会和止动环1a的下表面构成紧密的上下接触,继而促使收紧束带4不会和圆形蜂窝状填料1发生滑动脱离;此时由于吊机作用力,主杆体2持续下降至水底,同时重力原因,圆形蜂窝状填料1会在水底内稳定的下沉,等待其底部接触到底泥后,此时主杆体2继续下降,可是圆形蜂窝状填料1而由于底泥的厚度而无法下降,那么由于小型膨胀气囊6c此时和连接块5的底部失去接触,那么下压动力器会立刻工作,将圆形蜂窝状填料1抵触下压至底泥;该圆形蜂窝状填料1安装完毕后,小型膨胀气囊6c放气变为常态,然后主杆体2上升复位,并且记录此时的圆形蜂窝状填料1的位置,以及其下落时的所有连接块5的分布规律,以便后续将该圆形蜂窝状填料1实施提起的时候,可使得所有小型膨胀气囊6c能够对应该圆形蜂窝状填料1上的所有连接块5;通过本实用能够稳定和快速的下降多个圆形蜂窝状填料1。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出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