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水生态修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40081发布日期:2019-10-09 06:48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生态修复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复合水生态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推进以及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自然界中的水生态系统污染严重,水体浑浊,赤潮泛滥,水生动植物大范围死亡等现象频繁发生,危害自然环境的同时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因此修复水生态势在必行。目前关于水生态的修复方法只能短暂改善水体环境,投资成本大的同时收益甚微,因此需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复合水生态修复方法,其能够从多个方面改善水生态系统的状况,并通过各个改善方面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多层次、自循环式改善,从而彻底改善水体装态。

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水生态修复方法,其能够改善土壤的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水体的光照和含氧量,降解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分解大分子有机物和小分子有机物,并且清洁、过滤、净化水体,促使各种群之间与周边环境实现协调发展与有机融合,形成并维持稳定的清水生态系统。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复合水生态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基底改良药剂投撒、控藻生物泼洒、沉水植物群落构建、挺水浮叶植物群落构建、水生动物群落构建以及水体透明度提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用于物料连续输送的斗提机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基底改良药剂投撒,改善了土壤的性状,提高了土壤肥力,以适应水生植物的生长需求,通过底改微生物的泼洒,快速、彻底地降解水中有害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改善水环境,并且高效分解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和小分子有机物,抑制水体中浮游藻类的繁殖;

(2)通过控藻生物泼洒,有效降低水体中浮游藻类的覆盖面积,避免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即赤潮的发生,保证水体能够享受充足的光照的同时保证水体中的氧含量,从而防止水生动植物死亡,保证水生态的健康稳定;

(3)通过沉水植物群落构建,固化、转化太阳能的同时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能量,使整个复合水生态系统启动运转;

(4)通过挺水浮叶植物群落构建,提升水体的观赏性,并与沉水植物形成的水下森林融合,形成层次感分明、错落有致的水生植物景观。此外,挺水浮叶植物还能对雨水地表径流起到缓冲的作用,净化水质;

(5)通过水生动物群落构建,进一步清洁、过滤并净化水体,促进沉水植物的生长,维持水生植物和复合水生态系统的稳定;

(6)通过水体透明度提升步骤,调节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间接提升水体透明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复合水生态修复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合水生态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生境营造。

该步骤用于营造适宜复合水生态的基底物理环境,包括平整土壤,调整土壤粒径≤1cm,调整土壤孔隙度≥60%,去除建渣、树枝以及垃圾等影响水体的物质,并调整坡比≤1:2。坡比>1:2不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且容易导致边坡土壤营养盐的流失。

s2、基底改良药剂投撒。

土壤是水生植物种群生活的基础环境,是植物必需的生活条件,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种植后水生植物种群的生长和景观效果,因此需通过投撒基底改良药剂改善土壤的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以适应水生植物的生长需求。

进一步地,降水后投撒基底改良药剂。选择降水后投撒能够使土壤湿润更易吸收,使药剂更有效地作用于土壤。

需要投撒的基底改良药剂包括土壤消杀剂45-55g/m、微量元素营养剂5-11g/m3以及底改微生物冻干粉18-24g/m3,其中,土壤消杀剂用于消灭土壤中的病原体;微量元素营养剂用于调整、改善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处于适宜水生植物种植的含量及比例,为后续种植进行铺垫;底改微生物菌群用于调整、改善基底土壤的菌群构成,使基底土壤中的菌群调整为适宜水生植物种植和生长的菌群结构,使所种植的水生植物和菌群形成共生关系,为水生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能量;另一方面,微量元素营养剂所提供的微量元素也能够为底改微生物菌群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营养和能量,通过底改微生物菌群和水生植物的共生关系,进一步从侧面提升水生植物的种植效果。上述配比能够有效均衡协调各成分所能达到的效果,通过该配比投撒的基底改良药剂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的性状,提升土壤肥力。

上述土壤消杀剂包括土壤灭菌剂和ph调节剂,土壤灭菌剂和ph调节剂的质量比为:1-1.5:2。其中,土壤灭菌剂用于消灭土壤中的病原体、有害细菌及致病菌,ph调节剂一方面能够改善土壤酸碱度,使其适宜水生植物种植和生长,另一方面ph调节剂能够辅助调节土壤内的菌群构成,配合土壤灭菌剂能够协同增效,有效消杀有害细菌及致病菌,上述配比能够进一步提升两者的协同作用,使消杀有害细菌以及致病菌的效果最大化。

微量元素营养剂包括镁、铁、锌、钾、铜、钙以及锰,质量比为5-7:11-16:5-10:13-17:18-22:33-37:3-5。上述元素均为沉水植物生长所需的元素,上述配比能够兼顾各营养成分,有效提升土壤肥力,继而促进沉水植物的种植和生长。

进一步地,底改微生物冻干粉包括枯草芽孢杆菌、em菌、光合细菌、乳酸菌以及硝化细菌,质量比为30-34:14-21:22-27:8-13:13-19。

其中,枯草芽孢杆菌一方面能够对水体中的弧菌、大肠杆菌和杆状病毒等有害微生物产生很强的抑制作用,有效预防水生动物罹患肠炎、烂鳃等疾病;另一方面其能够分泌大量几丁质酶,几丁质酶可分解病原真菌的细胞壁而抑制真菌病害,因此其能够分解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第三,其能够分解水体中的残饵、粪便、有机物等,具有很强的清理水中垃圾小颗粒的作用;第四,其能够改善有害蓝藻泛溢造成的水质浑浊问题,具有很强的净化水质功能;第五,其具有较强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的活性,能够促进饲料中营养素降解,使水生动物对饲料的吸收利用更加充分;第六,其能够减少对虾病害发生,可以大大提高对虾的存活率,并且能够刺激水生动物免疫器官的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力。

em菌的作用机理是形成其和病原微生物争夺营养的竞争,由于em菌在土壤中极易生存繁殖,所以能较快而稳定地占据土壤中的生态地位,形成有益的微生物菌的优势群落,从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对作物的侵袭。

光合细菌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的总称,是一类以光作为能源、能在厌氧光照或好氧黑暗条件下利用自然界中的有机物、硫化物以及氨等作为供氢体兼碳源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其能够在水生环境中光线能透射到的缺氧区中广泛分布生存,其一方面能够降解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有毒物质,并对酚、氰等毒物有一定忍受和分解能力,具有较强的分解转化能力,有效净化水质;另一方面能够充当水生动物的食料,供养水生态复合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水生动物;第三方面能够与水生植物形成共生,提升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并为水生植物供能,促进水生植物生长。

硝化细菌能够控制水体中的氨浓度,且起效迅速,复合水生态中的水生动物的排泄物和未吃完的食物将会转变为有毒的氨,而硝化细菌能够将氨转变为具有较小毒性的亚硝酸盐,接着将亚硝酸盐转变为硝酸盐,其与光合细菌降解亚硝酸盐的效果协同配合,能够有效降低水生态中氨的浓度。

由于光合细菌需要光照、硝化细菌好氧,于是需要枯草芽孢杆菌抑制水体中的浮游藻类,使水体中光照充足,氧气充足,上述配比能够同时兼顾该效果。

底改微生物冻干粉使用时按照底改微生物冻干粉:红糖:尿素10:5:1的质量比加入红糖和尿素,并在烈日且未封闭的情况下暴晒6-8小时对地改微生物进行激活,按照1:500的比例兑水稀释均匀泼洒。

水生态构建初期,通过在水域投放复合微生物调水剂,可以快速、彻底地降解水中有害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改善水环境,还能高效分解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和小分子有机物,起到抑制水体中浮游藻类繁殖的作用。

s3、控藻生物泼洒。

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即赤潮,会导致能够照射到海中的光照强度降低,水体中需要光合作用以及有氧呼吸的生物由于缺氧少光,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逐渐死亡。由于食物链的缘故,每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会影响到下一营养级,形成恶性的连锁反应。各种生物的相继死亡,也会污染水体,并将恶性循环,严重破坏水生态环境,并且有些浮游藻类会分泌有毒物质,藻类残体分解需要耗掉大量的氧气,进一步恶化水生态环境。控藻生物是基于生态学上的生物操纵理论,对以浮游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进行培养,并筛选出品质好、体型大的个体,对其进行增值并泼洒至水体中,能够有效降低水体中浮游藻类的覆盖面积,避免上述不良影响的发生,保证水生态的健康稳定。

控藻生物包括枝角类和桡足类,质量比为1-1.3:2,投放密度为17-24ml/m2。上述质量比是因为前期枝角类净化水质效果好,可作为净化水质先锋种,但枝角类生长周期只有7-15天会开始死亡,死亡分解后的枝角类会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应配置相应具有水质净化功能但同时以枝角类为食的桡足类,桡足类在枝角类死亡之前捕食,防止其死亡分解二次污染水体。

s4、沉水植物群落构建。

沉水植物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能够固化、转化太阳能的同时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能量,使整个复合水生态系统启动运转。

沉水植物包括枯草110-130株/m2、轮叶黑藻18-25株/m2、马来眼子菜18-25株/m2、微齿眼子菜18-25株/m2以及伊乐藻27-35株/m2。

沉水植物群落构建包括如下步骤:

1)种苗预处理。先将种苗在水体中暂养,而后取出其中的杂草、活力弱的植株以及病死的植株,接着用杀卵剂、灭菌剂消杀种苗表面螺蛳卵及虫卵,最后用促生根剂、促生长剂浸泡根系,促进种苗的生长。毒杀菌用二氧化氯片剂,按照1:800的比例兑水来进行消毒杀菌;青苔控制采用块状硫酸铜,按照1:600的比例兑水来进行青苔控制;野杂鱼控制用甲氰菊酯液体,按照1:500的比例兑水来进行野杂鱼控制;福寿螺控制用硫酸烟酰苯胺粉末,按照1:450的比例来进行福寿螺控制。

2)种苗种植。放线定点栽植。

3)种苗补种。第一轮种苗种植完成后,水体透明度较好的情况下,对水体底端缺失斑块进行补种。

s5、挺水浮叶植物群落构建。

挺水浮叶植物,可观叶、赏花、品姿,与水下森林融合,形成层次感分明的,错落有致的水生植物景观。此外,挺水浮叶植物还能对雨水地表径流起到缓冲的作用,净化水质。

挺水浮叶植物的作用过程和机理原理主要分为植物提取、植物固定、根际过滤、植物挥发、植物降解和植物促进。挺水植物对生活污水中氮、磷污染物的作用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吸收、吸附和富集等作用直接去除污水中污染物,水生植物不仅能吸收溶解态的污染物,而且也能迅速地吸收悬浮微粒中的污染物,还能在吸收后很快地将这些微粒转入细胞内部,或利用植物巨大的体表吸附部分污染物,并通过收获植物的形式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植物吸收的氮素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也包括一些小分子含氮有机物如尿素和氨基酸等,其中一部分氮素在根部被还原,然后用于各种氨基酸及含氮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再以氨基酸或其他有机化合物的形式随蒸腾流被运往地上部,也有一部分以硝酸根离子的形式直接被运送至叶片还原利用。而根系吸收的磷素则主要以磷酸根离子的形式,也有少量被合成有机化合物后向上运往地上部分。间接作用,是指植物根茎输送氧气至根部,在根区或根际形成一种好氧环境,增强或维持水流速度,大量微生物会附着在根系巨大的表面积,根际会创造利于各种微生物生长的微环境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硝化细菌的生长,从而达到去除氮磷污染物的目的。

挺水浮叶植物的种植密度为30-40株/m2。

挺水浮叶植物群落构建包括如下步骤:

1)种苗预处理。先将种苗在水体中暂养,而后取出其中的杂草、活力弱的植株以及病死的植株,接着用杀卵剂、灭菌剂消杀种苗表面螺蛳卵及虫卵,最后用促生根剂、促生长剂浸泡根系,促进种苗的生长。

2)种苗种植。放线定点栽植。

3)种苗补种。第一轮种植完成后一个月后,天气良好时,对成活率较低区域进行补充种植。

需要说明的是,种苗预选时,应挑选植株高度合适、无病虫害、杂质含量小于5%、植株根系完整且无机械损伤的植株。

s6、水生动物群落构建。

水生动物群落构建包括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构建和鱼类群落构建。

大型底栖动物包括铜锈环棱螺、梨形环棱螺、褶纹冠蚌以及三角帆蚌,个数比为5-7:2-4:3-5:1-2,投放密度为25-35g/m2;配置比例主要是因为水体中铜锈环棱螺主要刮食沉水植物叶片上的浮游藻类尸体;梨形环棱螺主要刮食沉水植物叶片上的浮游动物尸体,而水体中浮游植物的数量远大于浮游动物。褶纹冠蚌主要滤食水体中的无机悬浮物;三角帆蚌主要滤食水体中的有机悬浮物,而水体中的无机悬浮物数量远大于有机悬浮物。

鱼类群落构建包括肉性鱼类的重建与优化,使其成为促进清水态生态系统形成与维持稳定的食物网结构。在人为清除原有鱼类的基础上,对于工程建设之后的野杂鱼进行调整,保护滤食性鱼类尤其是鲢鱼,利用肉食性鱼类控制野杂鱼的数量。

鱼类包括鲈鱼、鳜鱼、乌鳢以及黄颡鱼,尾数比为4-6:3-5:2-4:1-2,鱼类的投放密度为150-190m3/尾。当水体叶绿素a含量<1μg/l,不投放花鲢和白鲢,当水体叶绿素a含量为1-5μg/l时,按尾数比2:1投放白鲢鱼苗和花鲢鱼苗,当叶绿素a含量>5μg/l时,按尾数比4:1投放白鲢鱼苗和花鲢鱼苗,花鲢的投放密度为310-370m3/尾。

鱼类群落构建包括如下步骤:

1)筛选。筛选条件为:鱼苗体长>6cm,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且成活率>95%。

2)预处理。对筛选出的鱼类进行药物浸洗消毒,防止鱼类传染病;放养前做记录,方便后续查阅和调整。

3)结构调整。观察鱼苗的成活情况,及时调查鱼类的长势及密度,结合各鱼种的功能性,通过捕捞、放养等方式调整补充各鱼种的数量。

s7、水体透明度提升。

水体透明度投放是指使用物理及化学药剂对水体透明度进行提升。使用哪种化学药剂主要根据水体中叶绿素a的含量作为评判标准。

水体透明度提升包括如下步骤:当水体叶绿素a含量<3μg/l时,按照15kg/亩向水体中加入聚合氯化铝,当水体叶绿素a含量为3-8.5μg/l时,按照8克/立方米向水体中泼洒微生物,当水体叶绿素a含量>8.5μg/l时,按照25kg/l向水体中加入生石灰块。

s8、后期优化调整。

按上述s1-s6步骤进行后,水生生态各系统构建基本完成,水质达到大幅度改善,但各种群之间的关系不稳定,种间竞争非常激烈,环境因素和人类行为的不确定性都会对构建出的复合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系统崩溃,该步骤即促使各种群之间与周边环境实现协调发展与有机融合,形成稳定的清水生态系统,实行长效运营管理。

包括如下步骤:

1)悬浮物质沉降,浮游植物生物量控制,使污染负荷消减转化。

2)在营养盐升高、蓝藻爆发时使用悬浮物絮凝剂、除藻剂、除氮降解剂降低水体中浮游藻类的覆盖面积。

3)构建过程中水体正常,未爆发藻类水华,未发生水生动植物大面积死亡的前提下,竣工后1年持续水质监测,频次为1次/季度,采样监测,点位≥3个。根据采样监测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维护,使构建出的复合水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合水生态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生境营造:包括平整土壤,调整土壤粒径≤1cm,调整土壤孔隙度≥60%,去除建渣、树枝以及垃圾等影响水体的物质,并调整坡比≤1:2。

s2、基底改良药剂投撒:降水后投撒基底改良药剂。基底改良药剂包括土壤消杀剂45g/m3、微量元素营养剂11g/m3以及底改微生物冻干粉18g/m3。

其中,土壤消杀剂包括土壤灭菌剂和ph调节剂,土壤灭菌剂和ph调节剂的质量比为:1:2。微量元素营养剂包括镁、铁、锌、钾、铜、钙以及锰,质量比为5:16:5:17:18:37:3。底改微生物冻干粉包括枯草芽孢杆菌、em菌、光合细菌、乳酸菌以及硝化细菌,质量比为30:21:22:13:13。

底改微生物冻干粉按照底改微生物冻干粉:红糖:尿素10:5:1的质量比加入红糖和尿素,并在烈日且未封闭的情况下暴晒6小时对地改微生物进行激活,按照1:500的比例兑水稀释均匀泼洒。

s3、控藻生物泼洒:包括枝角类和桡足类,质量比为1:2,投放密度为17ml/m2。

s4、沉水植物群落构建:沉水植物包括枯草110株/m2、轮叶黑藻25株/m2、马来眼子菜18株/m2、微齿眼子菜25株/m2以及伊乐藻27株/m2,按照该种植密度均匀种植。

s5、挺水浮叶植物群落构建:按照30株/m2的种植密度种植挺水浮叶植物。

s6、水生动物群落构建:水生动物群落构建包括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构建和鱼类群落构建。

大型底栖动物包括铜锈环棱螺、梨形环棱螺、褶纹冠蚌以及三角帆蚌,个数比为5:4:3:2,投放密度为25g/m2,按该投放比例和密度进行投放。

鱼类包括鲈鱼、鳜鱼、乌鳢以及黄颡鱼,尾数比为4:5:2:2,鱼类的投放密度为150m3/尾。当水体叶绿素a含量<1μg/l,不投放花鲢和白鲢,当水体叶绿素a含量为1-5μg/l时,按尾数比2:1投放白鲢鱼苗和花鲢鱼苗,当叶绿素a含量>5μg/l时,按尾数比4:1投放白鲢鱼苗和花鲢鱼苗,花鲢的投放密度为310m3/尾,根据叶绿素a的实际含量按该投放标准进行投放。

s7、水体透明度提升:水体透明度提升包括如下步骤:当水体叶绿素a含量<3μg/l时,按照15kg/亩向水体中加入聚合氯化铝,当水体叶绿素a含量为3-8.5μg/l时,按照8克/立方米向水体中泼洒微生物,当水体叶绿素a含量>8.5μg/l时,按照25kg/l向水体中加入生石灰块。

s8、后期优化调整:包括如下步骤:

1)悬浮物质沉降,浮游植物生物量控制,使污染负荷消减转化。

2)在营养盐升高、蓝藻爆发时使用悬浮物絮凝剂、除藻剂、除氮降解剂降低水体中浮游藻类的覆盖面积。

3)构建过程中水体正常,未爆发藻类水华,未发生水生动植物大面积死亡的前提下,竣工后1年持续水质监测,频次为1次/季度,采样监测,点位≥3个。根据采样监测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维护,使构建出的复合水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合水生态修复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s2、基底改良药剂投撒:降水后投撒基底改良药剂。基底改良药剂包括土壤消杀剂55g/m3、微量元素营养剂5g/m3以及底改微生物冻干粉24g/m3。

其中,土壤消杀剂包括土壤灭菌剂和ph调节剂,土壤灭菌剂和ph调节剂的质量比为:1.5:2。微量元素营养剂包括镁、铁、锌、钾、铜、钙以及锰,质量比为7:11:10:13:22:33:5。底改微生物冻干粉包括枯草芽孢杆菌、em菌、光合细菌、乳酸菌以及硝化细菌,质量比为34:14:27:8:19。

底改微生物冻干粉按照底改微生物冻干粉:红糖:尿素10:5:1的质量比加入红糖和尿素,并在烈日且未封闭的情况下暴晒8小时对地改微生物进行激活,按照1:500的比例兑水稀释均匀泼洒。

s3、控藻生物泼洒:包括枝角类和桡足类,质量比为1.3:2,投放密度为24ml/m2。

s4、沉水植物群落构建:沉水植物包括枯草130株/m2、轮叶黑藻18株/m2、马来眼子菜25株/m2、微齿眼子菜18株/m2以及伊乐藻35株/m2,按照该种植密度均匀种植。

s5、挺水浮叶植物群落构建:按照40株/m2的种植密度种植挺水浮叶植物。

s6、水生动物群落构建:水生动物群落构建包括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构建和鱼类群落构建。

大型底栖动物包括铜锈环棱螺、梨形环棱螺、褶纹冠蚌以及三角帆蚌,个数比为7:2:5:1,投放密度为35g/m2,按该投放比例和密度进行投放。

鱼类包括鲈鱼、鳜鱼、乌鳢以及黄颡鱼,尾数比为6:3:4:1,鱼类的投放密度为190m3/尾。当水体叶绿素a含量<1μg/l,不投放花鲢和白鲢,当水体叶绿素a含量为1-5μg/l时,按尾数比2:1投放白鲢鱼苗和花鲢鱼苗,当叶绿素a含量>5μg/l时,按尾数比4:1投放白鲢鱼苗和花鲢鱼苗,花鲢的投放密度为370m3/尾,根据叶绿素a的实际含量按该投放标准进行投放。

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合水生态修复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s2、基底改良药剂投撒:降水后投撒基底改良药剂。基底改良药剂包括土壤消杀剂50g/m3、微量元素营养剂8g/m3以及底改微生物冻干粉20g/m3。

其中,土壤消杀剂包括土壤灭菌剂和ph调节剂,土壤灭菌剂和ph调节剂的质量比为:1:2。微量元素营养剂包括镁、铁、锌、钾、铜、钙以及锰,质量比为6:13:7:15:20:35:4。底改微生物冻干粉包括枯草芽孢杆菌、em菌、光合细菌、乳酸菌以及硝化细菌,质量比为33:17:24:10:16。

底改微生物冻干粉按照底改微生物冻干粉:红糖:尿素10:5:1的质量比加入红糖和尿素,并在烈日且未封闭的情况下暴晒7小时对地改微生物进行激活,按照1:500的比例兑水稀释均匀泼洒。

s3、控藻生物泼洒:包括枝角类和桡足类,质量比为1:2,投放密度为20ml/m2。

s4、沉水植物群落构建:沉水植物包括枯草120株/m2、轮叶黑藻20株/m2、马来眼子菜20株/m2、微齿眼子菜20株/m2以及伊乐藻30株/m2,按照该种植密度均匀种植。

s5、挺水浮叶植物群落构建:按照36株/m2的种植密度种植挺水浮叶植物。

s6、水生动物群落构建:水生动物群落构建包括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构建和鱼类群落构建。

大型底栖动物包括铜锈环棱螺、梨形环棱螺、褶纹冠蚌以及三角帆蚌,个数比为6:3:4:1,投放密度为30g/m2,按该投放比例和密度进行投放。

鱼类包括鲈鱼、鳜鱼、乌鳢以及黄颡鱼,尾数比为5:4:3:1,鱼类的投放密度为170立方米/尾。当水体叶绿素a含量<1μg/l,不投放花鲢和白鲢,当水体叶绿素a含量为1-5μg/l时,按尾数比2:1投放白鲢鱼苗和花鲢鱼苗,当叶绿素a含量>5μg/l时,按尾数比4:1投放白鲢鱼苗和花鲢鱼苗,花鲢的投放密度为340立方米/尾,根据叶绿素a的实际含量按该投放标准进行投放。

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微量元素营养剂包括镁、铁、锌、钾、铜、钙以及锰,质量比为10:6:21:9:29:37:8。

对比例2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底改微生物冻干粉包括枯草芽孢杆菌、em菌、光合细菌、乳酸菌以及硝化细菌,质量比为23:27:14:20:16。

对比例3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控藻生生物投放密度为5ml/m2。

对比例4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沉水植物包括枯草30株/m2、轮叶黑藻80株/m2、马来眼子菜40株/m2、微齿眼子菜50株/m2以及伊乐藻27株/m2,按照该种植密度均匀种植。

对比例5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大型底栖动物包括铜锈环棱螺、梨形环棱螺、褶纹冠蚌以及三角帆蚌,个数比为1:2:1:5,投放密度为45g/m2。

对比例6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当水体叶绿素a含量<1μg/l,按尾数比2:1投放白鲢鱼苗和花鲢鱼苗,当水体叶绿素a含量为1-5μg/l时,按尾数比4:1投放白鲢鱼苗和花鲢鱼苗,当叶绿素a含量>5μg/l时,不投放花鲢和白鲢,花鲢的投放密度为310m3/尾,根据叶绿素a的实际含量按该投放标准进行投放。

对比例7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当水体叶绿素a含量<3μg/l时,按照35kg/亩向水体中加入聚合氯化铝,当水体叶绿素a含量为3-8.5μg/l时,按照15克/立方米向水体中泼洒微生物,当水体叶绿素a含量>8.5μg/l时,按照5kg/l向水体中加入生石灰块。

实验例

按照相同标准选取10座水质近似的湖泊,分别按照实施例1-3以及对比例1-7的方法进行修复,3个月后依照《hj897-2017》的方法和标准对10座湖泊的叶绿素a含量进行定,结果见表1。

表1叶绿素a含量测定结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复合水生态修复方法,其通过基底改良药剂投撒,改善了土壤的性状,提高了土壤肥力,以适应水生植物的生长需求;通过控藻生物泼洒,有效降低水体中浮游藻类的覆盖面积,避免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即赤潮的发生,保证水体能够享受充足的光照的同时保证水体中的氧含量,从而防止水生动植物死亡,保证水生态的健康稳定;通过复合微生物调水剂泼洒,快速、彻底地降解水中有害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改善水环境,并且高效分解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和小分子有机物,抑制水体中浮游藻类的繁殖;通过沉水植物群落构建,固化、转化太阳能的同时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能量,使整个复合水生态系统启动运转;通过挺水浮叶植物群落构建,处理水体中的氮和磷;通过水生动物群落构建,进一步清洁、过滤并净化水体,促进沉水植物的生长,维持水生植物和复合水生态系统的稳定;通过深度调整,促使各种群之间与周边环境实现协调发展与有机融合,形成稳定的清水生态系统,实行长效运营管理。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