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装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1010836阅读:5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灌装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灌装装置,包括收容体与输送管。所述收容体设有物料输入口与物料输出口。所述物料输入口与所述物料输出口相通,且所述物料输入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物料输出口的面积。所述输送管一端通过所述物料输出口与所述收容体相连通。上述的灌装装置,将输送管塞入到网兜中,并通过收容体的物料输入口向收容体中装入石头。收容体中的石头从收容体的物料输出口输出后,便经输送管逐渐送入到网兜中。如此,本实用新型能取代人手将石头塞入到网兜中,便于人工将石头塞入到网兜中,网兜中装入石头的工作效率较高。
【专利说明】
一种灌装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网兜的灌装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灌装装置。【背景技术】
[0002]项目水体的水生态修复工程中,拦网40(如图4所示)是常用的施工工具。拦网一般设置在项目水体与外界水体交界处,并用于防止外界水体中的垃圾杂物和野杂鱼类进入到项目水体中。其中,为了获得较好的拦网效果,需要将拦网40的网衣41垂直设置于水体中。 通常做法为,通过人工手动方式在拦网40的底部网兜42中灌入石头,并通过松紧绳43锁紧网兜42。网兜42借助于所灌入的石头的重力作用而使得拦网40的网衣41垂直于水体中。然而,网兜42为细长状,且向网兜42内灌入石头过程时需要将网兜42打开,并采用手动方式往网兜42中灌入石头,如此耗时耗力,工作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0003]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灌装装置,它能便于将石头装入到网兜中。
[0004]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灌装装置,包括:收容体,所述收容体设有物料输入口与物料输出口,所述物料输入口与所述物料输出口相通,且所述物料输入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物料输出口的面积;及输送管,所述输送管一端通过所述物料输出口与所述收容体相连通。
[000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容体为集料斗或漏斗,所述集料斗或漏斗底部设有所述物料输出口。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容体与所述输送管道之间连接有过渡管,所述过渡管的内径大于所述输送管的内径。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管的物料输出端为内径朝向所述输送管逐渐减小的第一渐缩管,所述过渡管的物料输出端与所述输送管相连通。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容体、所述过渡管与所述输送管一体成型。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容体的物料输出端为内径朝向所述输送管逐渐减小的第二渐缩管,所述第二渐缩管与所述输送管相连通。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容体外侧壁设有一个以上悬挂部。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容体外侧壁设有第一悬挂部与第二悬挂部,所述第一悬挂部与所述第二悬挂部相对设置。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管的长度为l-5m。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容体与所述输送管为塑料材质。
[0014]下面结合上述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
[0015]上述的灌装装置,将输送管塞入到网兜中,并通过收容体的物料输入口向收容体中装入石头。收容体中的石头从收容体的物料输出口输出后,便经输送管逐渐送入到网兜中。如此,本实用新型能取代人手将石头塞入到网兜中,便于人工将石头塞入到网兜中,网兜中装入石头的工作效率较高。【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灌装装置结构示意图一;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灌装装置结构示意图二;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灌装装置结构示意图三;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拦网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0021 ]10、收容体,11、物料输出口,12、第二渐缩管,13、第一悬挂部,14、第二悬挂部,20、输送管,30、过渡管,31、第一渐缩管,40、拦网,41、网衣,42、网兜,43、松紧绳。【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灌装装置,包括收容体10与输送管20。所述收容体 10设有物料输入口与物料输出口 11。所述物料输入口与所述物料输出口 11相通,且所述物料输入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物料输出口 11的面积。所述输送管20—端通过所述物料输出口 11 与所述收容体10相连通。[〇〇24]上述的灌装装置,将输送管20塞入到网兜42(如图4所示)中,并通过收容体10的物料输入口向收容体1 〇中装入石头。收容体1 〇中的石头从收容体1 〇的物料输出口 11输出后, 便经输送管20逐渐送入到网兜42中。如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取代了人手将石头直接塞入到网兜42中,便于人工将石头塞入到网兜42中,网兜42中装入石头的工作效率较高。
[0025]所述收容体10为集料斗或漏斗。所述集料斗或漏斗底部设有所述物料输出口 11。 [0〇26]请参阅图2,所述收容体10与所述输送管20道之间连接有过渡管30。所述过渡管30 的内径大于所述输送管20的内径。所述收容体10、所述过渡管30与所述输送管20均为塑料材质、并一体成型。通过过渡管30将收容体10过渡连接至输送管20,且收容体10、过渡管30 与输送管20—体成型设置,这样能增强收容体10、过渡管30与输送管20之间的连接强度。 [〇〇27]请参阅图3,所述过渡管30的物料输出端为内径朝向所述输送管20逐渐减小的第一渐缩管31。所述过渡管30的物料输出端与所述输送管20相连通。所述收容体10的物料输出端为内径朝向所述输送管20逐渐减小的第二渐缩管12。所述第二渐缩管12与所述输送管 20相连通。石头经收容体10的物料输入口输入后,经过第一渐缩管31汇聚送入到过渡管30 中,再经过过渡管30的第二渐缩管12汇聚送入到输送管20中,这样便于输送管20将石头输送到网兜42中。
[0028]所述收容体10外侧壁设有一个以上悬挂部。其中,所述收容体10外侧壁设有第一悬挂部13与第二悬挂部14。所述第一悬挂部13与所述第二悬挂部14相对设置。将收容体10 上的第一悬挂部13与第二悬挂部14悬挂于某处绳子或其它支撑物之上,如此便于将网兜42 套入输送管20外部,然后方便往收容体10中灌装石头。[〇〇29]输送管20的长度根据网兜42的长度相应设计,主要是在输送管20长度适合与网兜 42长度的情况下,以便于将石头送入到网兜42中。例如,网兜42的长度为l-5m,则输送管20 的长度也相应为1 _5m。
[0030]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3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容体,所述收容体设有物料输入口与物料输出口,所述物料输入口与所述物料输出 口相通,且所述物料输入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物料输出口的面积;及输送管,所述输送管一端通过所述物料输出口与所述收容体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体为集料斗或漏斗,所述集 料斗或漏斗底部设有所述物料输出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体与所述输送管道之间连接 有过渡管,所述过渡管的内径大于所述输送管的内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管的物料输出端为内径朝向 所述输送管逐渐减小的第一渐缩管,所述过渡管的物料输出端与所述输送管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体、所述过渡管与所述输送 管一体成型。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体的物料输出端为内径朝向 所述输送管逐渐减小的第二渐缩管,所述第二渐缩管与所述输送管相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体外侧壁设有一个以上悬挂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体外侧壁设有第一悬挂部与 第二悬挂部,所述第一悬挂部与所述第二悬挂部相对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的长度为l-5m。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体与所述输送管为塑料材质。
【文档编号】A01K61/00GK205695005SQ201620552599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6月7日
【发明人】李文奎, 肖秋美, 王兰刚, 周华品
【申请人】广东太和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