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养殖尾水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2482发布日期:2020-02-21 20:01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养殖尾水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态养殖尾水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氮磷等污染物被排向湖泊、水库,水体的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之一。在我国湖泊中,已有65%的湖泊呈现富营养化状况,29%的湖泊正在转向富营养化状态。水体污染的日益加剧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水体污染治理迫在眉睫。目前关于水体污染治理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由于生物法不易产生二次污染、廉价和易操作,正在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利用水生植物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已有的植物修复技术,大多数依靠单一的水生植物对养分吸收去除水体氮磷,很难有效地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净化成效不显著,净化后的水达不到养殖业的要求,同时还存在工程耗资量大的问题。为此,本申请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净化效果佳、工程成本低的生态养殖尾水净化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生态养殖尾水净化系统,包括:

一构成在地面上的用于围水的围堰;

一铺设在所述围堰的底面及其四周边坡上的土工布层;

一铺设在所述围堰的底面处且位于所述土工布层上的黄沙层;

若干均匀间隔种植在所述黄沙层上的水生植物;

一铺设在在所述围堰的底面处且位于所述黄沙层上的供氧管,所述供氧管的一端与供氧设备的出气口连接,其另一端封闭,在所述供氧管上轴向间隔开设有若干出气孔;

若干漂浮在所述围堰的水面上的浮水藻类;以及

养殖在所述围堰内的淡水螺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水生植物为水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黄沙层的厚度为15mm~30mm。

由于采用了如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利用围堰进行围水,并采用土工布层进行隔水,避免水向地底下渗透,同时在供氧充足的情况下利用水生植物、浮水藻类以及淡水螺蛳对尾水进行净化,净化效果佳,工程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中给出的是一种生态养殖尾水净化系统,包括围堰100、土工布层200、黄沙层300、水生植物400、供氧管500、浮水藻类600以及淡水螺蛳700。

围堰100构成在地面上,其主要用于围水。围堰100内的水可通过抽水方式输入或输出。土工布层200铺设在围堰100的底面及其四周边坡上,以避免围堰100内的水向地底下渗透。黄沙层300铺设在围堰100的底面处且位于土工布层200上,黄沙层300的厚度为20mm。水生植物400均匀间隔种植在黄沙层300上。在本实施例中,水生植物400优选地为水草。供氧管500铺设在在围堰100的底面处且位于黄沙层300上,供氧管500的一端与供氧设备的出气口连接,其另一端封闭,在供氧管500上轴向间隔开设有若干出气孔,用于将氧气输送至围堰内的水中。浮水藻类600漂浮在围堰100的水面上。淡水螺蛳700养殖在围堰100内。

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养殖尾水净化系统利用围堰进行围水,并采用土工布层进行隔水,避免水向地底下渗透,同时在供氧充足的情况下利用水生植物、浮水藻类以及淡水螺蛳对尾水进行净化,净化效果佳,工程成本低。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