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旋厌氧反应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05396发布日期:2019-12-03 18:49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旋厌氧反应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旋厌氧反应罐。



背景技术:

厌氧反应罐是用于针对污水处理的一种重要设备,而现有的厌氧反应罐为了使布水混合更加均匀,在其罐体内部设置搅拌装置,搅拌装置虽然能够保证布水均匀的效果,但是无论搅拌装置采用电机驱动,还是发动机驱动,其机械结构都较为复杂,不但增加了其维修成本,而且在水处理的过程中能耗较大,这些都增加了水处理的成本。

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一种厌氧反应罐,该厌氧反应罐内设有搅拌轴,搅拌轴上设有浆叶,厌氧反应罐的罐体为圆柱,罐体上部设有出水口,所述浆叶在高度上分层设计,且层与层之间相等,该反应罐在使用时,通过电机带动搅拌轴转动,进而带动浆叶转动,从而使反应罐内的污水转动,以达到布水均匀的效果。

申请人对比现有技术发现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该反应罐包括搅拌轴和分层设置的浆叶,结构较为复杂,在使用时需要用电机带动搅拌轴转动进而带动浆叶转动,才能使其内部的污水发生转动,能耗大且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旋厌氧反应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为实现布水均匀而导致的结构复杂能耗大的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进水接头沿水流方向口径依次减小,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通过依次较小的口径过渡并提高液体流速,有利于污水进入罐体内自动旋转流动;所述柱部和所述锥部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在节省占用外部空间的基础上增大罐体容量;出水开关能够通过调节出水口的流通面积进而控制出水流量;调节板配合螺纹紧固件,使出水口的调节更加的方便快捷;出水口设置为两个以上能够根据需求选择开启,适用范围更加的广泛;出水堰板具有导流的作用;进水管通过连接件设置在第一支架上,固定稳固;回流管设置在第二支架上,固定稳固;回流出水接头出水方向与进水接头出水方向一致,有利于污水旋转流动的形成;出水管贯穿锥部下部,出水管连接设置有阀门,能够排出罐体内的污水等);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旋厌氧反应罐,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内部设置有进水接头,所述进水接头与进水管相连,且所述进水接头相对于所述罐体内壁倾斜设置;所述罐体具有锥部,所述锥部的口径从上到下渐缩。

优选地,所述进水接头沿水流方向口径依次减小。

优选地,所述罐体包括柱部,所述柱部和所述锥部从上到下依次设置。

优选地,所述柱部内壁的上部位置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位置设置有出水开关,所述出水开关能通过改变所述出水口的流通面积以改变出水流量。

优选地,所述出水开关包括调节板,所述调节板上设置有长圆孔,螺纹紧固件穿过所述长圆孔连接在所述柱部的内壁上,所述调节板能相对于所述螺纹紧固件滑动。

优选地,所述出水口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所有所述出水口周向分布在所述柱部的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柱部的外壁上位于所述出水口的位置设置有出水堰板,所述出水堰板相对于所述柱部的外壁倾斜设置。

优选地,所述罐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支架,所述进水管通过连接件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

优选地,所述罐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可拆卸连接设置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出口端设置有回流出水接头,所述回流出水接头的出水方向与所述进水接头的出水方向相同,均为以所述罐体轴线为中心线的同一时针方向。

优选地,所述锥部内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贯穿所述锥部的下部,所述出水管连接设置有阀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旋厌氧反应罐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罐体内部设置进水接头,所述进水接头与进水管相连,污水从所述进水管和所述进水接头进入所述罐体内;所述进水接头相对于所述罐体内壁倾斜设置,倾斜设置的所述进水接头使污水进入时相对于所述罐体的内壁存在一定的夹角,从而使进入所述罐体内的污水产生流动方向;所述罐体包括锥部,所述锥部的口径从上到下依次减小,所述锥部的设置配合倾斜设置的进水接头,使进入所述罐体内部的污水能够实现自动旋转,从而使所述罐体内的污水实现布水均匀的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自旋厌氧反应罐勿需刻意地设置搅拌装置便可实现自旋,在保证了布水均匀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了能耗,减小了水处理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简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出水堰板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出水开关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罐体;11-锥部;12-柱部;121-出水口;2-进水管;21-进水接头;3-连接件;4-第一支架;5-出水管;6-回流管;61-回流出水接头;7-第二支架;8-出水开关;81-调节板;811-长圆孔;82-螺纹紧固件;9-出水堰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旋厌氧反应罐,如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和图2本实用新型俯视简图所示,包括罐体1,罐体1内部设置有进水接头21,进水接头21与进水管2相连,且进水接头21相对于罐体1内壁倾斜设置,进水接头21水平设置;罐体1具有锥部11,锥部11的内径从上到下渐缩,锥部11的形状为内部设置有空腔的圆台,所述圆台的上底面口径大于所述圆台的下底面口径;优选地,进水接头21的倾斜方向设置在罐体1的切向方向,使污水能够从进水接头21切向流入罐体1,进水接头21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且所有进水接头21流出的污水方向为以罐体1的轴线为中心线的同一时针方向。

工作时,污水经进水管2从进水接头21流入到罐体1内,水流进入罐体1内后,流至锥部11,因为进水接头21相对于罐体1的内壁倾斜设置,锥部11的口径从上到下依次减小,所以水流进入罐体1后会自动回旋;本实用新型所述自旋厌氧反应罐勿需搅拌装置便可使罐体内的污水自动旋转,结构简单,在保证布水均匀的基础上,有效降低能耗,减少水处理成本。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进水接头21沿水流方向口径依次减小,采用进水管缩接的设置,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口径的依次减小,能够有效过渡并增大污水流出时的流速,更加有利于罐体1内污水的自旋。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罐体1包括柱部12,柱部12和锥部11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柱部12和锥部11一体化设置。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柱部12内壁的上部位置开设有出水口121,出水口121的位置设置有出水开关8,出水开关8能通过改变出水口121的流通面积以改变出水流量,流入罐体1内的污水在积攒到预定高度时能通过出水口121流出。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出水开关8包括调节板81,调节板81上设置有长圆孔811,螺纹紧固件82穿过长圆孔811连接在柱部12的内壁上,调节板81能相对于螺纹紧固件82滑动;优选地,调节板81为弧形板,其弧度与柱部12的弧度尺寸配合,长圆孔811竖直设置在调节板81的中部位置,螺纹紧固件82包括螺柱和螺母,所述螺柱的一端螺纹紧固在柱部12的内壁上,所述螺柱的另一端穿过长圆孔811与所述螺母相连,松开所述螺母,调节板81能相对于所述螺柱上下滑动,旋紧所述螺母,能锁定调节板81相对于出水口121的相对位置以锁定出水口121的流通面积,同时通过调节出水口121的流通面积能够控制水力在罐内的停留时间。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出水口12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所有出水口121周向分布在柱部12的内壁上,所有出水口121相对于罐体1位于同一高度;优选地,出水口121的数量设置为四个,四个出水口121周向均匀分布在柱部12的内壁上,所有出水口121的位置均设置有出水开关8。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柱部12的外壁上位于出水口121的位置设置有出水堰板9,出水堰板9相对于柱部12的外壁倾斜设置,出水堰板9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设置在出水口121的一侧且与柱部12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体设置在柱部12的切线方向上,所述第二板体设置在出水口121的下侧,且与所述第一板体垂直相连形成l型,出水堰板9针对流出的污水能够起到导流的作用,且导流方向与出水接头21的出水方向一致,均为顺时针或者逆时针。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罐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支架4,进水管2通过连接件2连接设置在第一支架4上,第一支架4采用型钢,垂直设置在罐体1的内壁上,连接件2包括管箍,进水管2通过所述管箍可拆卸固定在所述型钢上。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罐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支架7,第二支架7上可拆卸连接设置有回流管6,第二支架2设置为型钢,垂直固定设置在管体1的内壁上,回流管6通过管箍可拆卸设置在第二支架7上,回流管6的出口端设置有回流出水接头61,回流出水接头61的出水方向与进水接头21的出水方向相同,均为以罐体1轴线为中心线的同一时针方向。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锥部11内设置有出水管5,出水管5贯穿锥部11的下部,出水管5连接设置有阀门,出水管5水平设置,所述阀门常态下处于关闭状态,当需要排出罐体1内剩余污水时,开启所述阀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