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用压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29960发布日期:2020-04-24 21:40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处理用压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过滤设备,尤其是一种污水处理用压滤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所产生的污泥具有较高的含水量,污泥中的有机质含量、灰分比例特别是絮凝剂的添加量对于最终含固率有着重要影响。经过处理后得到的泥饼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若处理得当,对于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及其有利的。

现有技术中的泥水分离一般采用压滤装置进行过滤,具有工作效率高、能耗小等特点。但是在过滤装置中通过两个过滤带之间的距离来调整压力的大小,当压力过小时,达不到过滤和脱水的效果,当压力过大时,淤泥容易向滤带两侧跑泥,导致滤带的受力不均,局部压力过,影响滤带,甚至是设备的使用寿命。而针对不同类型或浓度的淤泥,其压力变化值也不固定,因此进一步加大了对压力控制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压滤装置,以提供一种压滤设备在一个较小的压力下,可实现高脱水率的效果。

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处理用压滤装置,包括:机架、上滤带回路、下滤带回路和空气喷射组件四部分。

机架,由若干型材焊接而成;

上滤带回路,包括滤带,固定在所机架上、且沿着滤带依次排列的第一脱水辊、第二脱水辊和张力调节辊,设置在所述机架的一端、且由电机带动的主动辊,以及其它若干固定在机架上的导向辊;滤带依次缠绕在所述第一脱水辊、第二脱水辊、张力调节辊、主动辊和导向辊上、并组成闭合回路;

下滤带回路,设置在所述上滤带回路下部分,其结构与所述上滤带回路相同;且下滤带回路的第一脱水辊、第二脱水辊与上滤带回路的第一脱水辊、第二脱水辊以预定角度高低相间的排列;

空气喷射组件,设置有两组,分别设置在所述上滤带回路和下滤带回路的第二脱水辊处;包括:第二脱水辊,设置在所述第二脱水辊中心点和滤带接触点连接线的延长线、且与滤带之间留有预定距离辅助辊,设置在所述第二脱水辊与辅助辊之间预留的缝隙上两个小直径的被动不锈钢辊,设置在所述第二脱水辊、辅助辊和被动不锈钢辊两端的密封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密封件上的压缩空气入口。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上滤带回路和下滤带回路的主动辊通过相同型号的齿轮组与同一电机相连接。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脱水辊的辊体表面设置有多个凹凸不平的弹性件。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上滤带回路或下滤带回路的两个滤带从上滤带回路或下滤带回路的第一脱水辊至主动辊重合的部分为过滤脱水区;以第一脱水辊为顶点在两滤带之间形成的夹角为淤泥进口;上滤带回路或下滤带回路中上下放置的两个主动轮将两滤带分开的区域为泥饼出口。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张力调节辊和被动不锈钢辊的固定端安装在所述机架两侧的滑槽上。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压滤装置,首先通过第一脱水辊时,当弹性件与滤带接触时,空气被封闭在由弹性件、滤带和第一脱水辊组成封闭的区域,随着第一脱水辊的转动,滤带与弹性件之间的作用力逐渐变大,空气压缩,使滤带两侧存在一定压差,挤压两滤带中泥水混合物中的水分通过滤带,实现脱水;然后通第二脱水辊时,向由密封件、第二脱水辊、辅助辊和被动不锈钢辊组成的密封区内通入压缩空气,当滤带通过密封区时,泥水混合物中的水分随着压缩空气一起呈水珠喷射出去,进一步提高脱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脱水辊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喷射组件的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滤带1、第一脱水辊2、第二脱水辊3、张力调节辊4、主动辊5、导向辊6、辅助辊7、被动不锈钢辊8、弹性件201。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附图1所示,一种污水处理用压滤装置,包括:机架、上滤带回路、下滤带回路和空气喷射组件四部分。

其中,机架由若干型材焊接而成,组成所述压滤装置的外部轮廓架,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

上滤带回路包括:滤带1、第一脱水辊2、第二脱水辊3和张力调节辊4。第一脱水辊2、第二脱水辊3和张力调节辊4均固定在所机架上,且沿着滤带1方向依次排列;其中,张力调节辊4的固定端安装在所述机架两侧的竖直滑槽上,可沿着滑槽在竖直方向上上下运动;主动辊5设置在所述机架的一端、且由电机带动;其它若干个导向辊6依次固定在机架上;滤带1依次缠绕在所述第一脱水辊2、第二脱水辊3、张力调节辊4、主动辊5和导向辊6上,并组成闭合回路。下滤带回路设置在所述上滤带回路下部分,其结构与所述上滤带回路相同,且所述上滤带回路和下滤带回路的主动辊5通过相同型号的齿轮组与同一电机相连接,能够保证两个滤带1之间无相对滑动。其中,所述上滤带回路或下滤带回路的两个滤带1从上滤带回路或下滤带回路的第一脱水辊2至主动辊5重合的部分为过滤脱水区;以第一脱水辊2为顶点在两滤带1之间形成的夹角为淤泥进口;上滤带回路或下滤带回路中上下放置的两个主动轮将两滤带1分开的区域为泥饼出口。在过滤脱水区中,下滤带回路的第一脱水辊2、第二脱水辊3与上滤带回路的第一脱水辊2、第二脱水辊3以预定角度高低相间的排列。泥水混合物在两滤带1之间通过过滤脱水区时,通过与两滤带1之间、滤带1与多个脱水辊之间的挤压,实现脱水。

如附图3所示,所述空气喷射组件,设置有两组,分别设置在所述上滤带回路和下滤带回路的第二脱水辊3处;包括:第二脱水辊3、辅助辊7和被动不锈钢辊8、密封件和压缩空气入口。其中,辅助辊7设置在所述第二脱水辊3中心点和滤带1接触点连接线的延长线,并与滤带1之间留有预定距离;两个小直径的被动不锈钢辊8设置在所述第二脱水辊3与辅助辊7之间预留的缝隙上,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脱水辊3、辅助辊7和被动不锈钢辊8两端,压缩空气入口设置在所述密封件上的。其中,两个被动不锈钢辊8的固定端安装在所述机架两侧的滑槽上,用于调整被动不锈钢辊8与第二脱水辊3之间的距离。当携带有泥水混合物的滤带1通过第二脱水辊3时,泥水混合物中的水分随着压缩空气一起呈水珠喷射出去,致使该装置具有较高的脱水率。经过实验验证通过空气喷射组件采用0.5mpa的压缩空气进行脱水时,泥饼中的含水量可由原来(未采用空气喷射组件)的70%降低至21%。

作为一个优选方案,如附图2所示,所述第一脱水辊2的辊体表面设置有多个凹凸不平的弹性件201。其中弹性件201采用天然橡胶,其中含胶量可达到25%,具有较好的弹性。当携带有泥水混合物的滤带1通过第一脱水辊2时,当弹性件201与滤带1接触时(即附图2中的弧ab段),空气被封闭在由弹性件201、滤带1和第一脱水辊2组成封闭的区域,随着第一脱水辊2的转动,滤带1与弹性件201之间的作用力逐渐变大(即附图2中的弧bc段),空气压缩,使滤带1两侧存在一定压差,挤压两滤带1中泥水混合物,水分通过滤带1,实现脱水。

为了方便理解污水处理用压滤装置的技术方案,对其工作流程和工作原理做出简要说明:泥水混合物均匀的倒入淤泥进口,通过调整张力调节辊4,至滤带1在水平方向上恰好绷直状态,此时,两滤带1之间的压力不至于过大。然后当携带有泥水混合物的滤带1通过两个第一脱水辊2时,一方面,当弹性件201与滤带1接触时(即附图2中的弧ab段),空气被封闭在由弹性件201、滤带1和第一脱水辊2组成封闭的区域,随着第一脱水辊2的转动,滤带1与弹性件201之间的作用力逐渐变大(即附图2中的弧bc段),空气压缩,使滤带1两侧存在一定压差,挤压两滤带1中泥水混合物中的水分通过滤带1,实现脱水;另一方面,通过挤压将泥水混合物在滤带1中均匀分布开来。当携带有泥水混合物的滤带1通过第二脱水辊3时,相压缩空气孔通入0.3~0.8mpa的压缩空气,泥水混合物中的水分随着压缩空气一起呈水珠喷射出去,完成脱水过程。最后,通过泥饼出口将泥饼排出。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