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4029发布日期:2019-10-19 03:50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年占有淡水资源量约为2500m3,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109位。

污水处理是指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现有技术中,尤其是对于大型工厂用污水,如钢铁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主要来源于生产工艺过程用水,设备与产品冷却水,烟气洗涤及设备场地的清洗水等,70%的废水来源于冷却用水,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只占一小部分,对于废水(污水)处理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一是污水处理不够彻底,没有充分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二是污水经简单处理后就直接排出,环境污染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能够充分利用水资源,尽可能实现资源合理化利用,减少污水排放。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过滤池、集水池、调节池、澄清池、V形滤池、中间水池A、活性炭过滤器、中间水池B、保安过滤器和反渗透系统,所述反渗透系统连接有工业循环水蓄水池,用于后续的工业循环水,中间水池A、中间水池B的作用均为调节水量,使后续操作进水稳定,减小对后续设置的冲击,在反渗透系统的前面添加活性炭过滤器+保安过滤器也是对反渗透系统良好运行的一种保障,活性炭过滤器主要对水体中异味、有机物、胶体、铁及余氯等性能卓著,保安过滤器主要用来滤除经多介质过滤后的细小物质(例如微小的石英沙、活性炭颗粒等),以确保水质过滤精度及保护膜过滤元件不受大颗粒物质的损坏,反渗透系统中化学离子和细菌、真菌、病毒体不能通过,随废水排出,只允许体积小于0.0001微米的水分子和溶剂通过。

所述反渗透系统的浓水部分通过管道连接有浓水蓄水池,此部分水除盐分较高外,浊度等指标都很好,可以作为高炉冲渣用水,若高炉冲渣不能完全利用,则剩余部分可达标后排放;

所述澄清池的底部依次连接有污泥浓缩池和板框压滤机,所述板框压滤机中收集的污泥外运,经检测若含铁量较高,则返回烧结综合利用,若含铁量较低,无再利用价值,则收集后送市垃圾处理厂处理,所述污泥浓缩池的上清液和板框压滤机的滤液均通过管道连接至集水池,进行下一循环的处理。

优选的,所述过滤池的一侧上方设置有进水管,另一侧中下部设置有出水管,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污口,所述过滤池的顶盖上设置有电动缸,所述过滤池内设置有过滤网板,所述过滤池为长方体结构,过滤网板倾斜且滑动设置于过滤池的两个侧壁上,过滤网板可滑动接触侧壁,或者在侧壁上设置滑轨等均可实现,所述电动缸的活塞杆竖直深入过滤池内,与过滤网板固定连接,所述过滤池与过滤网板下端相接触的一侧设置有收集口,收集口的高度要高于出水管的最低处,在收集出渣的过程中不耽误出水。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电动缸的活塞杆优选为上下循环往复运动,当电动缸带动过滤网板向下运动时,污水通过进水管经过滤网板进行过滤,当过滤网板进入过滤池中的储水,储水对过滤网板有反冲清洗作用,同时,过滤网板呈倾斜状态,通过重力作用和反冲作用,滤渣将位于过滤网板的底部,当过滤网板上的滤渣收集到一定程度,在到达收集口处时,可关闭电动缸,通过收集口进行排渣。

本实用新型的过滤池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过滤腔,下部为沉淀腔,进行初步出渣和沉淀,以减轻后续污水处理的压力。

优选的,为方便滑动,减少阻力,所述过滤池的两个侧壁上均设置有竖向的滑轨,所述过滤网板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滑轨相配合的滑块。

优选的,所述过滤池与收集口相对的侧壁内设置有挡块,所述过滤网板下端到收集口下端的距离,与过滤网板上端到挡块的上端距离相等,即H1=H2,过滤网板在电动缸的驱动下不断向下滑动,当过滤网板上端滑动至挡块的上端时,过滤网板下端刚好处在收集口的下端,方便排渣。

优选的,收集口设置有门,正常使用状态下门为关闭状态,在排渣时门打开,方便排渣,门的设置方式可采用现有技术,优选为可旋转的门,在需要时旋转打开即可。

优选的,所述调节池内设置有搅拌装置A,所述搅拌装置A包括电机和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位于调节池中部,所述电机位于调节池的顶盖上,电机的驱动轴连接搅拌轴驱动所述搅拌轴转动,所述搅拌轴上设置有多片搅拌叶片,废水排放大多是采用间歇式的无序排放方式,水量及水质很不均匀,为了保证后续处理构筑物或是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设置大容量的调节池,在水力搅拌的作用下,不同组分不同浓度的各时间段的水质在调节池内得到均衡,可以满足后续处理系统的要求,为了防止沉淀,调节池内设置搅拌系统。

优选的,所述搅拌叶片为磁性片,当污水中残留铁屑时用于吸附铁屑,所述集水池的顶盖为可拆卸式顶盖,方便适时收集铁屑。

优选的,所述澄清池包括池体、设置于池体内的第一絮凝反应室、第二絮凝反应室和澄清分离室,污水进水口与第一絮凝反应室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絮凝反应室内设置有搅拌装置B,搅拌装置B包括驱动电机和绕第一絮凝反应室轴线转动的螺旋桨,所述第一絮凝反应室上部与第二絮凝反应室的上部连通,所述第二絮凝反应室底部与澄清分离室的底部连通,所述澄清分离室中部设置有斜板,通过斜板增加缓冲和阻力,沉淀效果好,所述澄清分离室上部连接有出水管,所述池体底部为漏斗形沉淀池,漏斗形沉淀池的最低处设置有第二排污口,通过排污管排出污泥,所述漏斗形沉淀池内还设置有刮泥机,通过刮泥机将污泥收集起来,进入第二排污口中,刮泥机采用现有技术即可,如可采用往复式刮泥机、单轨刮泥机等,此处不再详述。

其中,第一絮凝反应室、第二絮凝反应室内根据现有技术可设置有絮凝剂加药装置或助凝剂加药装置等,可设置在侧面或顶面等均可,污水从澄清池的污水进口进入第一絮凝反应室,污水与絮凝剂进样一次絮凝反应,生成絮凝体,絮凝体内包裹有杂质,在搅拌装置B的作用下,污水与絮凝剂反应更加彻底,第二絮凝反应室与第一絮凝反应室上部相通,污水随后进入第二絮凝反应室,在第二凝反应室进行二次絮凝,絮凝体沉积在漏斗形沉淀池内通过第二排污口排出,澄清液经斜板,从出水管流出。

优选的,所述第二絮凝反应室和澄清分离室的数量优选均为两个,均对称设置于第一絮凝反应室两侧;

所述澄清分离室内斜板朝向与其靠近的第二絮凝反应室的方向,倾斜角度为60°,材质为PEEK材质;

为进一步提高对颗粒物质的沉淀效率和速度,所述斜板的内部打毛或设置有波纹。

优选的,所述过滤池和集水池为多个,多个集水池均连接至调节池。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V形滤池是一种气水反冲洗滤池,采用常用的石英砂滤层,V形滤池的结构可按现有技术设计,活性炭过滤器为钢制罐体和位于罐体的活性炭形成,保安过滤器采用市售产品,滤芯规格可灵活选择,过滤精度优选为3~10μm,反渗透系统包括反渗透膜,渗透膜可为采用醋酸纤维素膜等,其表面微孔直径优选为2~5nm之间,反渗透系统可选用美国海德能ESPAI-4040/8040等,本实用新型提到的污泥浓缩池和板框压滤机技术也比较成熟,也可使用普通市售产品,如上海江科实验设备有限公司的WJK07污泥浓缩池,港升环保GS-B(X)板框式污泥压滤机等,上述结构均可根据污水处理需要灵活选择,均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将污水进行多级处理,依次经过过滤池、集水池、调节池、澄清池、V形滤池、活性炭过滤器、保安过滤器和反渗透系统,可将处理后的水可用作工业循环水,进行再利用;反渗透系统的浓水部分用作高炉冲渣,而澄清池的污泥则通过污泥浓缩池、板框压滤机进行处理,污泥浓缩池的上清液和板框压滤机的滤液则循环至集水池,进行再循环处理,板框压滤机最终形成的脱水处理后的污泥进行外运,本实用新型的整个过程能够充分利用水资源,尽可能实现资源合理化利用,减少污水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过滤池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澄清池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过滤池,2.集水池,3.调节池,4.澄清池,5.V形滤池,6.中间水池A,7.活性炭过滤器,8.中间水池B,9.保安过滤器,10.反渗透系统,11.工业循环水蓄水池,12.浓水蓄水池,13.污泥浓缩池,14.板框压滤机,1-1.进水管,1-2.出水管,1-3.第一排污口,1-4.电动缸,1-5.过滤网板,1.6-收集口,1-7.挡板,4-1.第一絮凝反应器,4-2.第二絮凝反应器,4-3.澄清分离室,4-4.驱动电机,4-5.螺旋桨,4-6.斜板,4-7.出水管,4-8.第二排污口,4-9.排污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仅限于此,本实用新型未详尽说明的,均按本领域常规技术。

实施例1: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连接的过滤池1、集水池2、调节池3、澄清池4、V形滤池5、中间水池A 6、活性炭过滤器7、中间水池B 8、保安过滤器9和反渗透系统10,反渗透系统10连接有工业循环水蓄水池11,可用作后续的工业循环水。

反渗透系统10的浓水部分通过管道连接有浓水蓄水池12,此部分水除盐分较高外,浊度等指标都很好,可以作为高炉冲渣用水,若高炉冲渣不能完全利用,则剩余部分可达标后排放;

澄清池4的底部依次连接有污泥浓缩池13和板框压滤机14,板框压滤机14中收集的污泥外运,经检测若含铁量较高,则返回烧结综合利用,若含铁量较低,无再利用价值,则收集后送市垃圾处理厂处理,污泥浓缩池13的上清液和板框压滤机14的滤液均通过管道连接至集水池2,进行下一循环的处理。

实施例2: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结构如实施例1所示,所不同的是,如图2所示,过滤池1的一侧上方设置有进水管1-1,另一侧中下部设置有出水管1-2,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污口1-3,过滤池1的顶盖上设置有电动缸1-4,过滤池1内设置有过滤网板1-5,过滤池1为长方体结构,过滤网板1-5倾斜且滑动设置于过滤池1的两个侧壁上,电动缸1-4的活塞杆竖直深入过滤池1内,与过滤网板1-5固定连接,过滤池1与过滤网板1-5下端相接触的一侧设置有收集口1-6,收集口1-6的高度要高于出水管1-2的最低处,在收集出渣的过程中不耽误出水。

实施例3: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结构如实施例2所示,所不同的是,过滤池1的两个侧壁上均设置有竖向的滑轨(未示出),过滤网板1-5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滑轨相配合的滑块(未示出);

过滤池1与收集口1-6相对的侧壁内设置有挡块1-7,过滤网板1-5下端到收集口1-6下端的距离H1,与过滤网板1-5上端到挡块1-7的上端距离H2相等,即H1=H2,过滤网板在电动缸的驱动下不断向下滑动,当过滤网板上端滑动至挡块的上端时,过滤网板下端刚好处在收集口的下端,方便排渣。

收集口1-6设置有门,正常使用状态下门为关闭状态,在排渣时门打开,方便排渣,门为可旋转的门,在需要时旋转打开即可。

实施例4: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结构如实施例1所示,所不同的是,调节池3内设置有搅拌装置A,搅拌装置A包括电机和搅拌轴,搅拌轴位于调节池3中部,电机位于调节池的顶盖上,电机的驱动轴连接搅拌轴驱动搅拌轴转动,搅拌轴上设置有多片搅拌叶片,废水排放大多是采用间歇式的无序排放方式,水量及水质很不均匀,为了保证后续处理构筑物或是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设置大容量的调节池,在水力搅拌的作用下,不同组分不同浓度的各时间段的水质在调节池内得到均衡,可以满足后续处理系统的要求,为了防止沉淀,调节池内设置搅拌系统;

搅拌叶片为磁性片,当污水中残留铁屑时用于吸附铁屑,所述集水池的顶盖为可拆卸式顶盖,方便适时收集铁屑。

实施例5: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结构如实施例1所示,所不同的是,如图3所示,澄清池4包括池体、设置于池体内的第一絮凝反应室4-1、第二絮凝反应室4-2和澄清分离室4-3,污水进水口与第一絮凝反应室4-1的底部连接,第一絮凝反应室4-1内设置有搅拌装置B,搅拌装置B包括驱动电机4-4和绕第一絮凝反应室4-1轴线转动的螺旋桨4-5,第一絮凝反应室4-1上部与第二絮凝反应室4-2的上部连通,第二絮凝反应室4-2底部与澄清分离室4-3的底部连通,澄清分离室4-3中部设置有斜板4-6,通过斜板增加缓冲和阻力,沉淀效果好,澄清分离室4-3上部连接有出水管4-7,池体底部为漏斗形沉淀池,漏斗形沉淀池的最低处设置有第二排污口4-8,通过排污管4-9排出污泥,漏斗形沉淀池内还设置有刮泥机(未示出),通过刮泥机将污泥收集起来,进入第二排污口4-8中,刮泥机采用往复式刮泥机,采用市售产品;

第一絮凝反应室4-1、第二絮凝反应室4-2在其顶面均设置有絮凝剂加药装置或助凝剂加药装置。

实施例6: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结构如实施例5所示,所不同的是,第二絮凝反应室4-2和澄清分离室4-3的数量均为两个,均对称设置于第一絮凝反应室4-1两侧;

澄清分离室4-3内斜板4-6朝向与其靠近的第二絮凝室4-2的方向,倾斜角度为60°,材质为PEEK材质;

为进一步提高对颗粒物质的沉淀效率和速度,斜板的内部打毛。

过滤池1和集水池2均为4个,4个集水池均连接至调节池3。

实施例7: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结构如实施例1所示,所不同的是,V形滤池5采用石英砂滤层,活性炭过滤器7为钢制罐体和位于罐体的活性炭形成,保安过滤器9的过滤精度为3~10μm,反渗透系统10选用美国海德能ESPAI-4040/8040,污泥浓缩池13选用上海江科实验设备有限公司的WJK07污泥浓缩池,板框压滤机14选用港升环保GS-B(X)板框式污泥压滤机。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