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72901发布日期:2020-04-21 18:12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水产(虾、鱼等水生物)在养殖过程中,对产生的残饵、粪便等有害物质的处理尤为重要,若不及时对这些有害物质进行处理将导致水中有害物质逐渐增多,水环境的平衡会发生变化,会出现水质、水色的种种变化,不利于对水产的养殖。

目前,对于水产养殖过程中污水的处理采用的是人工排放的方式,即对含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污水进行完全排放,然后再注入新鲜、干净的水。这种排污处理的方式效率低、用水量大,且排污效果不理想,也无法解决排放的污水造成的污染问题,不符合现代水产养殖业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系统,能够对含有残饵、粪便的污水进行处理后再利用,污水处理效率高,有效的避免了排放污水造成的污染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养殖池、净化装置、干湿分离机、收集桶和生态池;所述养殖池中养殖有水产,所述养殖池底部设置有用于排污的下水管道;所述净化装置的两侧端分别设置有净化进水管和净化出水管,所述净化装置的底部设置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上设置有开关阀门;所述净化进水管与所述下水管道相连,以将养殖池底部混有排泄物的污水引到净化装置中进行过滤处理;所述净化出水管的出水端口通向所述养殖池,以将净化后洁净的水再引回养殖池中;所述排污管与所述干湿分离机的入口相连,以将沉淀聚集在净化装置底部的混合污水引到干湿分离机中进行干湿分离;所述干湿分离机的固态出口处设置有所述收集桶;所述干湿分离机的液态出口通向所述生态池,所述生态池中养殖有水生植物。

优选的,所述净化装置包括依次相连的一级过滤池、二级过滤池和三级过滤池,以及用于控制水循环流动进行过滤的排水泵;所述一级过滤池与二级过滤池之间的连接孔、所述二级过滤池与三级过滤池之间的连接孔、以及所述三级过滤池上的出水口均位于相应过滤池的上部;所述排水泵工作,所述养殖池底部混有排泄物的污水依次流入一级过滤池、二级过滤池和三级过滤池进行充分过滤,过滤后洁净的水再流回养殖池中;所述一级过滤池、二级过滤池和三级过滤池的池底均设置有所述排污管。

优选的,所述一级过滤池、二级过滤池和三级过滤池的池底均呈凹陷状,所述排污管的入口对应位于各过滤池池底的最低处。

优选的,所述排水泵设置在所述净化进水管与所述一级过滤池之间;所述排水泵的进水端与所述净化进水管连接,所述排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一级过滤池的进水口连接。

优选的,所述养殖池有多个,多个养殖池底部的下水管道均通向所述净化进水管;所述净化出水管具有多个出水端口,多个出水端口分别一一通向多个养殖池。

优选的,所述净化出水管的出水端口位于所述养殖池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下水管道水平横向嵌设在所述养殖池的底部,所述下水管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养殖池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下水管道上分布有若干个供养殖池底部混有排泄物的污水流入的下水孔。

优选的,所述养殖池底部的内表面由边缘处向下水孔处倾斜凹陷。

优选的,所述下水孔的大小小于养殖池中水产的大小;或所述下水孔的大小不小于养殖池中水产的大小,所述下水孔上设置有滤网。

优选的,所述水生植物为水芹、茭白、荷花、睡莲、花叶芦竹、香蒲、千屈菜、花叶水葱、青叶水葱、水菖蒲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对含有残饵、粪便的污水进行净化过滤处理,且净化后干净的水能够再次投入循环使用,以节约用水量,并且还可以对过滤时积存的高浓度污水进行干湿分离处理,分离后的固态物可以作为肥料,分离后的液态水可以排入生态池中养殖水生植物,可达到对污水充分利用的目的,同时也解决了污水造成的污染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系统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系统中养殖池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养殖池;2、下水管道;21、下水孔;3、净化装置;31、一级过滤池;32、二级过滤池;33、三级过滤池;34、排水泵;35、净化进水管;36、净化出水管;37、排污管;38、开关阀门;4、干湿分离机;5、收集桶;6、生态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一种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养殖池1、净化装置3、干湿分离机4、收集桶5和生态池6;所述养殖池1中养殖有水产;所述净化装置3与所述养殖池1相连,净化装置3能够过滤污水、并可以进行水循环;所述干湿分离机4与所述净化装置3相连,干湿分离机4用于处理净化装置3中的沉淀物,可对沉淀物进行干湿分离;所述收集桶5与所述干湿分离机4相连,收集桶5用于收集干湿分离机4分离出来的压渣;所述生态池6与所述干湿分离机4相连,生态池6用于处理干湿分离机4分离出来的液体,生态池6可以净化该液体。

所述养殖池1底部设置有用于排污的下水管道2,下水管道2可以从养殖池1底部排放养殖池1中的水,水的流动能够将沉淀在养殖池1底部的残饵、粪便等有害物质一起带入流进下水管道2中,从而保证养殖池1中水的清洁度。所述下水管道2水平横向嵌设在所述养殖池1的底部,所述下水管道2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养殖池1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下水管道2上分布有若干个供养殖池1底部混有排泄物的污水流入的下水孔21;所述养殖池1底部的内表面由边缘处向下水孔21处倾斜凹陷;该结构设计能够效率更高的排出沉淀在养殖池1底部的杂质,且可以降低管道用量、成本低。正常情况下,所述下水孔21的大小会小于所述养殖池1中水产的大小,以防止水产进入下水管道2中。但由于养殖池1中水产的生长是由小变大的,所以水产在幼时,有可能会出现养殖池1中的水产的大小小于或等于下水孔21大小的现象,此时,所述下水孔21上铺设有一层滤网,该滤网网孔的大小仅可供残饵、粪便等有害物质通过。

所述净化装置3的两侧端分别设置有净化进水管35和净化出水管36;所述净化进水管35与所述下水管道2相连,以将养殖池1底部混有排泄物的污水引到净化装置3中进行过滤处理。所述净化出水管36的出水端口通向所述养殖池1,以将净化后洁净的水再引回养殖池1中。所述净化出水管36的出水端口位于所述养殖池1的上方,该结构设计模仿大自然水生态的循环流动,能够使净化出水管36流出的干净的水从高处落入养殖池1中,在落下的过程中,水可以大面积的与空气接触,并冲击落入养殖池1中,使整个养殖池1中的水流动起来,从而可以提高养殖池1中水的含氧量。

所述净化装置3的底部设置有排污管37,所述排污管37上设置有开关阀门38,定期打开开关阀门38能够排放聚集在净化装置3底部的高浓度污水。所述排污管37与所述干湿分离机4的入口相连,以将沉淀聚集在净化装置3底部的混合污水(高浓度污水)引到干湿分离机4中进行干湿分离。所述干湿分离机4的固态出口处设置有所述收集桶5;所述干湿分离机4的液态出口通向所述生态池6,所述生态池6中养殖有水生植物。所述水生植物为水芹、茭白、荷花、睡莲、花叶芦竹、香蒲、千屈菜、花叶水葱、青叶水葱、水菖蒲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溶解在水中的营养物质,从而净化水质。

所述净化装置3包括依次相连的一级过滤池31、二级过滤池32和三级过滤池33,以及用于控制水循环流动进行过滤的排水泵34。所述排水泵34设置在所述净化进水管35与所述一级过滤池31之间;所述排水泵34的进水端与所述净化进水管35连接,所述排水泵34的出水端与所述一级过滤池31的进水口连接。所述一级过滤池31是采用物理方法,主要通过格栅拦截、沉淀等手段去除废水中大块悬浮物和砂粒等物质;所述二级过滤池32是采用生化方法,通过微生物的生命运动等手段来去除废水中的悬浮性,溶解性有机物以及氮、磷等营养盐;所述三级过滤池33也是采用物理方法,主要通过海绵等过滤手段再次去除水中的杂质,以保证水的质量,方便循环使用。所述一级过滤池31与二级过滤池32之间的连接孔、所述二级过滤池32与三级过滤池33之间的连接孔、以及所述三级过滤池33上的出水口均位于相应过滤池的上部,以使过滤后较为洁净的水流入下一个池子中;所述排水泵34工作,所述养殖池1底部混有排泄物的污水依次流入一级过滤池31、二级过滤池32和三级过滤池33进行充分过滤,过滤后洁净的水再流回养殖池1中,排水泵34工作可使水进行循环流动,从而达到过滤水中的残饵、粪便等有害物质的目的,保证养殖池1中水的质量,并且污水处理效率高、污水处理效果好,不浪费水。所述一级过滤池31、二级过滤池32和三级过滤池33的池底均设置有所述排污管37。所述一级过滤池31、二级过滤池32和三级过滤池33的池底均呈凹陷状,所述排污管37的入口对应位于各过滤池池底的最低处,以更好的对沉淀在池底的高浓度污水进行定期排放。

当养殖池1有多个时:多个养殖池1底部的下水管道2均通向所述净化进水管35;所述净化出水管36具有多个出水端口,多个出水端口分别一一通向多个养殖池1。

本实用新型能够对含有残饵、粪便的污水进行净化过滤处理,且净化后干净的水能够再次投入循环使用,以节约用水量,并且还可以对过滤时积存的高浓度污水进行干湿分离处理,分离后的固态物可以作为肥料,分离后的液态水可以排入生态池6中养殖水生植物,可达到对污水充分利用的目的,同时也解决了污水造成的污染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