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中废弃泥浆资源化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80415发布日期:2020-06-05 19:59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施工中废弃泥浆资源化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石方挖掘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施工中废弃泥浆资源化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大量的施工建设,在土石方挖掘过程中,通常伴有大量的废泥浆产出,如基坑开挖、隧道掘进、河道清理、地下连续墙施工等。特别是地铁建设,在地铁建设的隧道的盾构过程中,盾构机掘进带出的大量泥浆废料,不仅产量大,同时泥水混合较为均匀,此过程中废泥浆处理占用大量资源,同时影响城市环境。

传统废泥浆处理方式为将废泥浆运输至偏低地区进行堆放,这样不仅会短期破坏环境、占用土地资源,同时还伴有一定的风险,如泥浆堆放场地出现“胶泥”。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废泥浆资源开发技术,通过对废泥浆进行泥水分离,所分离出的水体可安全的排放至自然环境中,所分离出的泥土可作为建筑用材料进行再利用,这样,可最大程度减小废泥浆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现有技术中,虽然泥水离心机为常规离心式分离设备,但泥水离心机并不能普遍运用于废泥浆处理:以卧式泥水离心机为例,由于卧式泥水离心机为精密设备,且废泥浆中往往含有石块、垃圾等,以上石块、垃圾在废泥浆中的含量不可预知,故卧式泥水离心机运用于废泥浆处理具有较大的风险;立式泥水离心机在使用时,仍然存在石块、垃圾等杂质可能会严重影响立式泥水离心机工作安全性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现有技术中针对废泥浆泥水分离,通常采用沉降池完成,如申请号为cn201810515868.3等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所示。沉降池完成泥水分离虽然原理简单,但要使得所得到的泥土能够直接运用于如制砖,对泥土中含水率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现有利用沉降池的分离方式往往不能在短期内得到能够直接使用的泥土,这样,限制了沉降池在废泥浆处理领域的运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提出的现有利用沉降池的分离方式往往不能在短期内得到能够直接使用的泥土,这样,限制了沉降池在废泥浆处理领域的运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施工中废弃泥浆资源化利用装置。本装置基于沉降池废泥浆处理,可有效提升废泥浆的处理效率。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施工中废弃泥浆资源化利用装置通过以下技术要点来解决问题:施工中废弃泥浆资源化利用装置,用于对废泥浆进行泥水分离,以实现废泥浆资源再利用,该装置包括用于实现泥水分离的沉降池,还包括设置有料斗的搅拌器,通过将由沉降池泥浆出口端输出的泥浆导入搅拌器中、通过料斗向搅拌器中添加含水量小于泥浆含水量的泥土,使得所述泥土与泥浆混合后得到混合物料,实现废泥浆资源的再利用。

现有技术中,离心式的废泥浆处理设备虽然能够分离出含水率较低的泥浆,但其使用存在故障率高、设备容易损坏等情况。现有沉降池式的废泥浆处理设备虽然使用成本低、性能可靠,但存在所得泥浆含水率较高,一般不能直接使用的情况。

本方案中,设置为利用沉降池分离得到泥浆后,将以上泥浆导入搅拌器,同时通过料斗向搅拌器内添加含水量高于以上泥浆含水量的泥土,利用搅拌器实现混合后得到混合物料,这样,利用以上泥土吸收泥浆中的水分,使得所得混合物料的含水量介于泥浆与泥土之间,以使得所得混合物料能够直接用于后续如砌筑、制砖等。

即本方案提供了一种使得沉降池所得泥浆能够被直接使用,以避免通过进一步闲置脱水或真空脱水给废泥浆处理效率带来影响,从而有效提升废泥浆的处理效率的技术方案。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混合物料的含水量需要根据具体后期运用进行确定,故在实际运用时,综合泥浆的流量、泥浆的含水率以及泥土的含水率,匹配泥浆与泥土的混合比例。

优选设置为搅拌器的底部设置为输出装置,以上输出装置可采用螺旋送料机、传送带等。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根据废泥浆的来源不同,废泥浆中可能存在呈块状的泥土,为使得废泥浆在进入沉降池时,尽可能避免泥土因为水洗而使得泥土分离率降低、分离难度增大,设置为:所述沉降池包括第一沉降池和第二沉降池,所述第一沉降池的上部与第二沉降池的上部通过流体管相连,所述第一沉降池上还设置有废泥浆输入管,所述废泥浆输入管在第一沉降池上的连接位置位于流体管在第一沉降池上的连接位置的下方;所述废泥浆由废泥浆输入管导入沉降池中。具体的,本方案中,以上第二沉降池与第一沉降池的连接方式使得第一沉降池上方的流体通过流体管进入第二沉降池中进行进一步沉降,而废泥浆中的块状泥土可直接沉降在第一沉降池中。

为方便第一沉降池排出泥浆,设置为:所述第一沉降池的底部呈下端为小端的锥形,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沉降池中的螺旋送料辊,所述螺旋送料辊的轴线位于竖直方向;

还包括连接在第一沉降池下端的第一管线,所述第一管线上还串联有第一泥浆泵,所述螺旋送料辊用于将泥浆推入第一管线中,所述第一管线的出口端与搅拌器管道连接。本方案中,通过所述螺旋送料辊和第一泥浆泵作为相应泥浆输送至搅拌器中的动力装置。

作为第二沉降池的实现方式,设置为:所述第二沉降池为上端设置有盖板的容器,所述流体管的下端固定于盖板上,且流体管横跨盖板,流体管的底部还设置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作为第二沉降池内部空间与流体管相连通的连通通道;

第二沉降池的上端通过盖板及流体管与外界隔离。本方案中,在流体进入流体管后,流体流经第二沉降池上方的流体管管段后由流体管的末端流出,由于所述管段上设置有连通孔,此时,在重力下,流体中的泥土部分可进入第二沉降池发生沉降,而流体管输送流体并不会搅动第二沉降池,故在第二沉降池中可得到相较于第一沉降池更为细腻的泥浆。

为使得在流体管长度一定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泥浆沉积效果,设置为:所述流体管内还设置有多块折流板,所述折流板均位于第二沉降池正上方的流体管管段内;

在所述管段内,管道的上侧及下侧均固定有一排折流板,处于上方的折流板沿着管道的轴线间隔排布,处于下方的折流板沿着管道的轴线间隔排布;

两排折流板将所述管道内的流道约束成s形;

处于下方的折流板中,任意折流板的前方均设置有一个连通孔,任意相邻两折流板之间均设置有一个连通孔。本方案中,处于下方的各折流板在实现折流的过程中,均作为一块挡泥板,利用所述折流板,可使得泥土在随流体流动过程中能够发生更大概率的重力沉降。

如上所述,第一沉降池的设置位置决定了其内可能沉降块状的泥土,为避免在第一沉降池输出泥浆的过程中在第一沉降池的底部形成拱状泥土沉积层,设置为:所述第一沉降池的底部还设置有激振器。所述激振器工作诱发的振动用于实现破拱。

作为一种便于实现第二沉降池向搅拌器输入泥浆的实现方案,设置为:所述第二沉降池的底部呈下端为小端的锥形;

还包括连接在第二沉降池下端的第二管线,所述第二管线上还串联有第二泥浆泵,所述第二管线的出口端与搅拌器管道连接。本方案中,第二管线用于实现第二沉降池与搅拌器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泥浆泵作为输送泥浆的动力部件。

同理,为实现第二沉降池底部泥浆拱形破拱,设置为:所述第二沉降池的底部还设置有激振器。

为使得本方案的装置在使用完成后,沉降池、管道等能够方便的被水洗,以避免相应容器、管道等在闲置过程中,其内泥浆干燥后影响各自的后期使用,设置为:所述第一沉降池和第二沉降池各自的泥浆出口端均通过管道与搅拌器管道连接,还包括连接在管道最底端的排放管,所述排放管的轴线位于竖直方向,所述排放管上还串联有截断阀。本方案中,在相应容器、管道使用完毕需要闲置时,可由沉降池顶部、废泥浆输入管、料斗等位置注入清洗用水,而后,相应流体可通过排放管排出,达到避免相应容器、管道内壁形成干燥泥土层的问题。在正常使用过程中,通过截断阀,使得排放管处于闲置状态。

为方便向废泥浆中加入絮凝剂,以更为轻易的获得更好的泥土分离效果,设置为:还包括用于向沉降池中添加絮凝剂的添加装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中,设置为利用沉降池分离得到泥浆后,将以上泥浆导入搅拌器,同时通过料斗向搅拌器内添加含水量高于以上泥浆含水量的泥土,利用搅拌器实现混合后得到混合物料,这样,利用以上泥土吸收泥浆中的水分,使得所得混合物料的含水量介于泥浆与泥土之间,以使得所得混合物料能够直接用于后续如砌筑、制砖等。

即本方案提供了一种使得沉降池所得泥浆能够被直接使用,以避免通过进一步闲置脱水或真空脱水给废泥浆处理效率带来影响,从而有效提升废泥浆的处理效率的技术方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施工中废弃泥浆资源化利用装置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施工中废弃泥浆资源化利用装置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沉降池的俯视图,该俯视图用于反映流体管与第二沉降池的配合方式。

图中标记分别为:1、混合仓,2、沥青加热仓,3、连接管道,4、搅拌机构,5、支架,6、第一车体,7、第二车体,8、支撑盘,9、球壳,10、顶升螺杆,11、仓体,12、盖板,13、火焰喷头,14、烟道,15、滤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施工中废弃泥浆资源化利用装置,用于对废泥浆进行泥水分离,以实现废泥浆资源再利用,该装置包括用于实现泥水分离的沉降池,还包括设置有料斗9的搅拌器7,通过将由沉降池泥浆出口端输出的泥浆导入搅拌器7中、通过料斗9向搅拌器7中添加含水量小于泥浆含水量的泥土,使得所述泥土与泥浆混合后得到混合物料,实现废泥浆资源的再利用。

现有技术中,离心式的废泥浆处理设备虽然能够分离出含水率较低的泥浆,但其使用存在故障率高、设备容易损坏等情况。现有沉降池式的废泥浆处理设备虽然使用成本低、性能可靠,但存在所得泥浆含水率较高,一般不能直接使用的情况。

本方案中,设置为利用沉降池分离得到泥浆后,将以上泥浆导入搅拌器7,同时通过料斗9向搅拌器7内添加含水量高于以上泥浆含水量的泥土,利用搅拌器7实现混合后得到混合物料,这样,利用以上泥土吸收泥浆中的水分,使得所得混合物料的含水量介于泥浆与泥土之间,以使得所得混合物料能够直接用于后续如砌筑、制砖等。

即本方案提供了一种使得沉降池所得泥浆能够被直接使用,以避免通过进一步闲置脱水或真空脱水给废泥浆处理效率带来影响,从而有效提升废泥浆的处理效率的技术方案。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混合物料的含水量需要根据具体后期运用进行确定,故在实际运用时,综合泥浆的流量、泥浆的含水率以及泥土的含水率,匹配泥浆与泥土的混合比例。

优选设置为搅拌器7的底部设置为输出装置10,以上输出装置10可采用螺旋送料机、传送带等。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限定,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废泥浆的来源不同,废泥浆中可能存在呈块状的泥土,为使得废泥浆在进入沉降池时,尽可能避免泥土因为水洗而使得泥土分离率降低、分离难度增大,设置为:所述沉降池包括第一沉降池1和第二沉降池8,所述第一沉降池1的上部与第二沉降池8的上部通过流体管4相连,所述第一沉降池1上还设置有废泥浆输入管19,所述废泥浆输入管19在第一沉降池1上的连接位置位于流体管4在第一沉降池1上的连接位置的下方;所述废泥浆由废泥浆输入管19导入沉降池中。具体的,本方案中,以上第二沉降池8与第一沉降池1的连接方式使得第一沉降池1上方的流体通过流体管4进入第二沉降池8中进行进一步沉降,而废泥浆中的块状泥土可直接沉降在第一沉降池1中。

为方便第一沉降池1排出泥浆,设置为:所述第一沉降池1的底部呈下端为小端的锥形,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沉降池1中的螺旋送料辊2,所述螺旋送料辊2的轴线位于竖直方向;

还包括连接在第一沉降池1下端的第一管线15,所述第一管线15上还串联有第一泥浆泵14,所述螺旋送料辊2用于将泥浆推入第一管线15中,所述第一管线15的出口端与搅拌器7管道连接。本方案中,通过所述螺旋送料辊2和第一泥浆泵14作为相应泥浆输送至搅拌器7中的动力装置。

作为第二沉降池8的实现方式,设置为:所述第二沉降池8为上端设置有盖板18的容器,所述流体管4的下端固定于盖板18上,且流体管4横跨盖板18,流体管4的底部还设置有连通孔6,所述连通孔6作为第二沉降池8内部空间与流体管4相连通的连通通道;

第二沉降池8的上端通过盖板18及流体管4与外界隔离。本方案中,在流体进入流体管4后,流体流经第二沉降池8上方的流体管4管段后由流体管4的末端流出,由于所述管段上设置有连通孔6,此时,在重力下,流体中的泥土部分可进入第二沉降池8发生沉降,而流体管4输送流体并不会搅动第二沉降池8,故在第二沉降池8中可得到相较于第一沉降池1更为细腻的泥浆。

为使得在流体管4长度一定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泥浆沉积效果,设置为:所述流体管4内还设置有多块折流板5,所述折流板5均位于第二沉降池8正上方的流体管4管段内;

在所述管段内,管道的上侧及下侧均固定有一排折流板5,处于上方的折流板5沿着管道的轴线间隔排布,处于下方的折流板5沿着管道的轴线间隔排布;

两排折流板5将所述管道内的流道约束成s形;

处于下方的折流板5中,任意折流板5的前方均设置有一个连通孔6,任意相邻两折流板5之间均设置有一个连通孔6。本方案中,处于下方的各折流板5在实现折流的过程中,均作为一块挡泥板,利用所述折流板5,可使得泥土在随流体流动过程中能够发生更大概率的重力沉降。本实施例中,设置为流体管4为圆管,且流体管4的内径为焊接人员可钻入流体管4中,以方便实现折流板5焊接。

如上所述,第一沉降池1的设置位置决定了其内可能沉降块状的泥土,为避免在第一沉降池1输出泥浆的过程中在第一沉降池1的底部形成拱状泥土沉积层,设置为:所述第一沉降池1的底部还设置有激振器17。所述激振器17工作诱发的振动用于实现破拱。

作为一种便于实现第二沉降池8向搅拌器7输入泥浆的实现方案,设置为:所述第二沉降池8的底部呈下端为小端的锥形;

还包括连接在第二沉降池8下端的第二管线16,所述第二管线16上还串联有第二泥浆泵13,所述第二管线16的出口端与搅拌器7管道连接。本方案中,第二管线16用于实现第二沉降池8与搅拌器7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泥浆泵13作为输送泥浆的动力部件。

同理,为实现第二沉降池8底部泥浆拱形破拱,设置为:所述第二沉降池8的底部还设置有激振器17。

为使得本方案的装置在使用完成后,沉降池、管道等能够方便的被水洗,以避免相应容器、管道等在闲置过程中,其内泥浆干燥后影响各自的后期使用,设置为:所述第一沉降池1和第二沉降池8各自的泥浆出口端均通过管道与搅拌器7管道连接,还包括连接在管道最底端的排放管11,所述排放管11的轴线位于竖直方向,所述排放管11上还串联有截断阀12。本方案中,在相应容器、管道使用完毕需要闲置时,可由沉降池顶部、废泥浆输入管19、料斗9等位置注入清洗用水,而后,相应流体可通过排放管11排出,达到避免相应容器、管道内壁形成干燥泥土层的问题。在正常使用过程中,通过截断阀12,使得排放管11处于闲置状态。

为方便向废泥浆中加入絮凝剂,以更为轻易的获得更好的泥土分离效果,设置为:还包括用于向沉降池中添加絮凝剂的添加装置3。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