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55490发布日期:2020-10-09 18:31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活性污泥法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但其最大的弊端就是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由于剩余污泥处理处置方法存在二次污染和成本较高的弊端,污泥减量化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通常情况下利用物理、化学、机械、生物、加热法等手段将剩余污泥破解后回流到曝气池等生物氧化系统被微生物降解,从而减少整个污水处理系统向外排放的剩余污泥量

曝气池是其中的常用设备,目前的曝气池采用底部通气的方式进行工作,但是缺乏对流效果,通入的空气不能与污水进行充分接触反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旨在提供了一种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足的污水处理系统。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处理池和设于处理池底部的曝气机构,还包括循环泵,所述循环泵进口通过管道连通处理池底部,所述循环泵出口通过管道延伸入处理池上方,且连接有环管,所述环管与循环泵出口连通,所述环管横向设置且底部设置有若干喷液管,所述喷液管竖直设置,且上端与环管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循环泵将处理池内的污水由底部抽出,且由上往下通过喷液管喷出,与底部曝气机构喷出的空气形成交换对流,有效提高导入空气与污水的接触效果。

进一步限定,所述曝气机构包括进气管道、布气管道和曝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与布气管道的中部连通;所述曝气管道设置有多个,多个曝气管道并联设置,且均与布气管道连通;所述曝气管道远离布气管道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曝气管道上表面开有若干曝气孔;所述进气管道外包裹有加热机构,所述进气管道上还设置有温度感应器;所述曝气管道内设置有内套管,所述内套管外壁与曝气管道内壁密闭连接,且内套管与曝气管道单自由度轴向滑动连接;所述内套管靠近布气管道一端为开口结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内套管上表面开有若干排气孔,若干排气孔与若干曝气孔间隔设置;所述曝气管远离布气管道一端内还设置有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两端分别抵靠曝气管道封闭端内壁和内套管封闭端外壁。内套管远离布气管道一端为封闭结构,当气体由进气管道进入布气管道且通入曝气管道时,由于排气孔与曝气孔间隔设置,两者处于封闭状态,则在气压的推动下内套管将向远离布气管道一端移动,当移动至排气孔和曝气孔重合时,气体将由排气孔排出并经过曝气孔进入处理池内;由于曝气管远离布气管道一端内还设置有支撑弹簧,当内套管移动的时候将挤压支撑弹簧,当进气管道的气源关闭之后,气体产生的压力取消,则支撑弹簧将推动内套管使其复位,排气孔和曝气孔错开封堵,能够在未通入气流时将曝气管道内部封闭,有效防止处理池中的污物进入曝气管道内,对管道造成堵塞等意外情况;其中加热机构可以采用可调频的电热加热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节,对进气管内通入的空气进行加热,提高反应效果,温度感应器可以对加热后的空气进行监测,提供调节数据的依据。

进一步限定,所述曝气管道内孔横截面与内套管的外壁横截面相同,且均为多边形或椭圆形,有效防止内套管在曝气管道内转动,而造成的排气孔和曝气孔不能重叠通气。

进一步限定,所述曝气管道和内套管均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具有较高的防腐蚀特性,提高装置使用寿命。

进一步限定,所述曝气孔的孔径大于排气孔的孔径。

进一步限定,所述布气管道上连通有多个连接头,且通过多个连接头与多个曝气管道连接,可以采用螺纹配合或插接等方式进行连接,能方便对其进行拆卸或更换。

进一步限定,所述曝气管道的封闭端的端面上开有泄压孔,当内套管移动时,能够将两者之间空间内的介质排出,防止内部积压而导致内套管不能滑动。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循环泵将处理池内的污水由底部抽出,且由上往下通过喷液管喷出,与底部曝气机构喷出的空气形成交换对流,有效提高导入空气与污水的接触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曝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的放大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处理池10、循环泵11、喷液管12、曝气机构20、进气管道21、布气管道22、曝气管道23、曝气孔24、内套管25、排气孔26、支撑弹簧27、连接头28、泄压孔29、加热机构30、温度感应器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处理池10和设于处理池10底部的曝气机构20,还包括循环泵11,所述循环泵11进口通过管道连通处理池10底部,所述循环泵11出口通过管道延伸入处理池10上方,且连接有环管,所述环管与循环泵11出口连通,所述环管横向设置且底部设置有若干喷液管12,所述喷液管12竖直设置,且上端与环管连通。

本实施例中,循环泵11将处理池10内的污水由底部抽出,且由上往下通过喷液管12喷出,与底部曝气机构20喷出的空气形成交换对流,有效提高导入空气与污水的接触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曝气机构20包括进气管道21、布气管道22和曝气管道23;所述进气管道21与布气管道22的中部连通;所述曝气管道23设置有多个,多个曝气管道23并联设置,且均与布气管道22连通;所述曝气管道23远离布气管道22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曝气管道23上表面开有若干曝气孔24;所述进气管道21外包裹有加热机构30,所述进气管道21上还设置有温度感应器31;所述曝气管道23内设置有内套管25,所述内套管25外壁与曝气管道23内壁密闭连接,且内套管25与曝气管道23单自由度轴向滑动连接;所述内套管25靠近布气管道22一端为开口结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内套管25上表面开有若干排气孔26,若干排气孔26与若干曝气孔24间隔设置;所述曝气管远离布气管道22一端内还设置有支撑弹簧27,所述支撑弹簧27两端分别抵靠曝气管道23封闭端内壁和内套管25封闭端外壁。内套管25远离布气管道22一端为封闭结构,当气体由进气管道21进入布气管道22且通入曝气管道23时,由于排气孔26与曝气孔24间隔设置,两者处于封闭状态,则在气压的推动下内套管25将向远离布气管道22一端移动,当移动至排气孔26和曝气孔24重合时,气体将由排气孔26排出并经过曝气孔24进入处理池10内;由于曝气管远离布气管道22一端内还设置有支撑弹簧27,当内套管25移动的时候将挤压支撑弹簧27,当进气管道21的气源关闭之后,气体产生的压力取消,则支撑弹簧27将推动内套管25使其复位,排气孔26和曝气孔24错开封堵,能够在未通入气流时将曝气管道23内部封闭,有效防止处理池10中的污物进入曝气管道23内,对管道造成堵塞等意外情况;其中加热机构30可以采用可调频的电热加热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节,对进气管内通入的空气进行加热,提高反应效果,温度感应器31可以对加热后的空气进行监测,提供调节数据的依据。

本实施例中,所述曝气管道23内孔横截面与内套管25的外壁横截面相同,且均为多边形或椭圆形,有效防止内套管25在曝气管道23内转动,而造成的排气孔26和曝气孔24不能重叠通气。

本实施例中,所述曝气管道23和内套管25均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具有较高的防腐蚀特性,提高装置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所述曝气孔24的孔径大于排气孔26的孔径。

本实施例中,所述布气管道22上连通有多个连接头28,且通过多个连接头28与多个曝气管道23连接,可以采用螺纹配合或插接等方式进行连接,能方便对其进行拆卸或更换。

本实施例中,所述曝气管道23的封闭端的端面上开有泄压孔29,当内套管25移动时,能够将两者之间空间内的介质排出,防止内部积压而导致内套管25不能滑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