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液力传送的内源生态修复组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81813发布日期:2020-10-28 12:43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液力传送的内源生态修复组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液力传送的内源生态修复组合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人工景观中的水体、城市内的河道、人工湖泊等大多是自净能力较差的静态封闭水体,曝气及推流成为最普及的净化水体技术,为此,人们也做了诸多相关的发明创造,如中国专利cn202968265u,公告日为2013.06.05,公开了一种悬挂式水下推流器,但是其作用范围较小,面对一些规定不能使用曝气装置的流域无法实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利用液力传送的内源生态修复组合装置,作用区域更广、更深,且通过组合安装能够将溶氧气泡通过生态修复输送区液力传送至不能安装曝气装置的流域内,达到大面积内源生态修复的目的。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利用液力传送的内源生态修复组合装置,由生态修复功能区、生态修复输送区、太阳能供电系统组成,所述的生态修复功能区主要包括生态修复输送区、增氧装置、下机座、方管a,其特征是所述的方管a下端设有下机座,所述的下机座上设有增氧装置,所述的增氧装置通过输气管连接空压机,所述的生态修复输送区设于生态修复功能区的一侧,所述的生态修复功能区上设有太阳能供电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的方管a上设有固定环,数量为一个以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生态修复输送区包括漂浮装置、上机座、中机座,所述的漂浮装置上设有上机座,所述的上机座上固定有减速机,所述的减速机连接电机,所述的上机座通过方管b与中机座连接,所述的方管b中部设有吊耳,所述的吊耳连接牵引钢索,所述的中机座连接减速转向机,减速转向机通过传动轴上端的万向联轴器连接减速机。

进一步的,所述的减速转向机上设有桨叶座,所述的桨叶座上设有桨叶。

进一步的,所述的生态修复输送区数量为一个以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机座、中机座和下机座设于同一侧。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与效果是: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液力传送的内源生态修复组合装置,推动水体溶氧气泡依靠液力保持一定的流速向前流动,使得作用范围更广、更深,且通过组合安装能够将溶氧气泡通过生态修复输送区液力传送至不能安装曝气装置的流域内,达到大面积内源生态修复的目的,使活性污泥均匀弥漫在水中而不致于沉淀。

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液力传送的内源生态修复组合装置,结构设计简单新颖、实用性强,为建设单位和地方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利用液力传送的内源生态修复组合装置的实施1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利用液力传送的内源生态修复组合装置的实施2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生态修复功能区,2、生态修复输送区,3、太阳能供电系统,4、空压机,5、输气管,6、增氧装置,7、下机座,8、方管b,9、固定环,10、电机,11、减速机,12、上机座,13、方管a,14、漂浮装置,15、牵引钢索,16、传动轴,17、中机座,18、减速转向机,19、桨叶,20、桨叶座,21、吊耳,22、万向联轴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一种利用液力传送的内源生态修复组合装置,由生态修复功能区1、生态修复输送区2、太阳能供电系统3组成,所述的生态修复功能区1主要包括生态修复输送区2、增氧装置6、下机座7、方管a13,其特征是所述的方管a13下端设有下机座7,所述的下机座7上设有增氧装置6,所述的增氧装置6通过输气管5连接空压机4,所述的生态修复输送区2设于生态修复功能区1的一侧,所述的生态修复功能区1上设有太阳能供电系统3;所述的方管a13上设有固定环9,数量为一个以上;所述的生态修复输送区2包括漂浮装置14、上机座12、中机座17,所述的漂浮装置14上设有上机座12,所述的上机座12上固定有减速机11,所述的减速机11连接电机10,所述的上机座12通过方管b8与中机座17连接,所述的方管b8中部设有吊耳21,所述的吊耳21连接牵引钢索15,所述的中机座17连接减速转向机18,减速转向机18通过传动轴16上端的万向联轴器22连接减速机11;所述的减速转向机18上设有桨叶座20,所述的桨叶座20上设有桨叶19;所述的生态修复输送区2数量为一个以上;所述的上机座12、中机座17和下机座7设于同一侧。

实施例1

具体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设有一个生态修复功能区1和一个生态修复输送区2,生态修复功能区1与生态修复输送区2之间的水平距离为5m,所述的增氧装置6设于水下10m,所述的空压机4通过输气管5连接增氧装置6,为其提供动力,使其根据实际需要提供向上流气水混合物。

方管b8和方管a13均采用不锈钢材质,所述的电机10与减速机11均设于上机座12上,高于水面,不易有浸水损坏之忧,其动力通过传动轴16传输到水下的减速转向机18,带动桨叶座20,连同桨叶19一起旋转,将增氧装置6产生的向上流气流混合物至生态修复功能区1的中机座17位置,一部分气流继续向上传送,另一部分由于桨叶19的作用使其向生态修复输送区2传送,达到较大范围的微纳米气泡传送,实现水体内源生态修复的目的。

实施例2

具体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设有一个生态修复功能区1和两个生态修复输送区2,各个区域之间的水平距离为8m,所述的增氧装置6设于水下15m,所述的空压机4通过输气管5连接增氧装置6,为其提供动力,使其根据实际需要提供向上流气水混合物。

方管b8和方管a13均采用不锈钢材质,所述的电机10与减速机11均设于上机座12上,高于水面,不易有浸水损坏之忧,其动力通过传动轴16传输到水下的减速转向机18,带动桨叶座20,连同桨叶19一起旋转,将增氧装置6产生的向上流气流混合物至生态修复功能区1的中机座17位置,一部分气流继续向上传送,另一部分由于桨叶19的作用使其向生态修复输送区2传送,到达生态修复区2的中机座17位置,由于桨叶19的作用继续往前扩散,达到较大范围的微纳米气泡传送,实现水体内源生态修复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利用液力传送的内源生态修复组合装置,由生态修复功能区(1)、生态修复输送区(2)、太阳能供电系统(3)组成,所述的生态修复功能区(1)主要包括生态修复输送区(2)、增氧装置(6)、下机座(7)、方管a(13),其特征是所述的方管a(13)下端设有下机座(7),所述的下机座(7)上设有增氧装置(6),所述的增氧装置(6)通过输气管(5)连接空压机(4),所述的生态修复输送区(2)设于生态修复功能区(1)的一侧,所述的生态修复功能区(1)上设有太阳能供电系统(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液力传送的内源生态修复组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方管a(13)上设有固定环(9),数量为一个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液力传送的内源生态修复组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生态修复输送区(2)包括漂浮装置(14)、上机座(12)、中机座(17),所述的漂浮装置(14)上设有上机座(12),所述的上机座(12)上固定有减速机(11),所述的减速机(11)连接电机(10),所述的上机座(12)通过方管b(8)与中机座(17)连接,所述的方管b(8)中部设有吊耳(21),所述的吊耳(21)连接牵引钢索(15),所述的中机座(17)连接减速转向机(18),减速转向机(18)通过传动轴(16)上端的万向联轴器(22)连接减速机(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利用液力传送的内源生态修复组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减速转向机(18)上设有桨叶座(20),所述的桨叶座(20)上设有桨叶(19)。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利用液力传送的内源生态修复组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生态修复输送区(2)数量为一个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利用液力传送的内源生态修复组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上机座(12)、中机座(17)和下机座(7)设于同一侧。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液力传送的内源生态修复组合装置。由生态修复功能区、生态修复输送区、太阳能供电系统组成,所述的生态修复功能区主要包括生态修复输送区、增氧装置、下机座、方管a,其特征是所述的方管a下端设有下机座,所述的下机座上设有增氧装置,所述的增氧装置通过输气管连接空压机,所述的生态修复输送区设于生态修复功能区的一侧,所述的生态修复功能区上设有太阳能供电系统。作用区域更广、更深,且通过组合安装能够将溶氧气泡通过生态修复输送区液力传送至不能安装曝气装置的流域内,达到大面积内源生态修复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林映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川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31
技术公布日:2020.10.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