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涂料中间体废水升流式厌氧布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89654发布日期:2021-01-01 13:32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涂料中间体废水升流式厌氧布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涂料中间体废水升流式厌氧布水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是指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在涂料中间体废水的处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布水设置,现有技术中的布水装置在面对大面积的区域时无法做到均匀分布,影响污水处理时的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涂料中间体废水升流式厌氧布水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涂料中间体废水升流式厌氧布水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涂料中间体废水升流式厌氧布水装置,包括进水喷射组件、第一水池和第二水池,所述第一水池和第二水池对称设置,所述进水喷射组件设置在第一水池和第二水池的对称轴上;还包括布水管组件和反射锥组件,所述布水管组件固定安装在第一水池和第二水池的中心位置,所述进水喷射组件与布水管组件连接,所述反射锥组件设置在布水管组件上;所述布水管组件包括配水主管、第一配水支管和第二配水支管,反射锥组件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配水支管和第二配水支管上。本实用新型在以上各个部件的相互配合之下,能够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实现周期性均匀布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水喷射组件包括进水管道、进水喷射器、出水管道和第一管道连接件;所述进水管道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进水喷射器的输入端,进水管道的另一端与水源连通,所述进水喷射器的输出端与出水管道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出水管道的另一端设置第一管道连接件。进水喷射器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用于布水器的喷射装置,第一管道连接件用于连接进水喷射器与布水管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布水管组件还包括第一配水支管口、第二配水支管口和第二管道连接件;所述第一配水支管口为多个,第一配水支管口设置在配水主管的左侧,第二配水支管口为多个,第二配水支管口设置在配水主管的右侧,第一配水支管口和第二配水支管口沿着配水主管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配水支管的一端通过第二管道连接件与第一配水支管口连通,所述第二配水支管的一端通过第二管道连接件与第二配水支管口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配水主管与出水管道通过第一管道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配水支管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一水池内,所述第二配水支管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水池内;多个所述第一配水支管口之间的中心距为1~2m,多个所述第二配水支管口之间的中心距为1~2m,所述第一配水支管和第二配水支管的直径均不小于100mm;所述第一配水支管设置在第一水池中的一端的管口直径为10~20mm,第一配水支管设置在第一水池中的一端的管口向下或与垂线呈45°方向;第一配水支管设置在第一水池中的一端的管口距离第一水池池底30~50cm;所述第二配水支管设置在第二水池中的一端的管口直径为10~20mm,第二配水支管设置在第二水池中的一端的管口向下或与垂线呈45°方向;第二配水支管设置在第二水池中的一端的管口距离第二水池池底30~50cm。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反射锥组件包括固定套、固定杆、反射锥和孔洞;所述固定杆为多个,固定杆的顶端固定连接在固定套的下表面,固定杆的底端固定连接在反射锥上,所述孔洞均匀设置在反射锥的底面和侧面上。孔洞使得部分射流从反射锥四周和底部均匀散布于池底。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反射锥组件为多个,多个反射锥组件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配水支管的另一端和第二配水支管的另一端;所述反射锥为空心的圆锥体,反射锥的直径为200mm,高为20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套固定安装在第一配水支管的另一端和第二配水支管的另一端,所述反射锥的底面距离第一水池的池底和第二水池的池底均为25cm。这样的设计能够达到均匀分布的要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一种涂料中间体废水升流式厌氧布水装置,包括进水喷射组件、第一水池和第二水池,还包括布水管组件和反射锥组件;本实用新型在以上各个部件的相互配合之下,能够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实现周期性均匀布水,极大地提升了污水处理的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进水喷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布水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反射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反射锥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水喷射组件、11-进水管道、12-进水喷射器、13-出水管道、14-第一管道连接件、2-布水管组件、21-配水主管、22-第一配水支管、23-第二配水支管、24-第一配水支管口、25-第二配水支管口、26-第二管道连接件、3-反射锥组件、31-固定套、32-固定杆、33-反射锥、34-孔洞、4-第一水池、5-第二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涂料中间体废水升流式厌氧布水装置,包括进水喷射组件1、第一水池4和第二水池5,所述第一水池4和第二水池5对称设置,所述进水喷射组件1设置在第一水池4和第二水池5的对称轴上;还包括布水管组件2和反射锥组件3,所述布水管组件2固定安装在第一水池4和第二水池5的中心位置,所述进水喷射组件1与布水管组件2连接,所述反射锥组件3设置在布水管组件2上;所述布水管组件2包括配水主管21、第一配水支管22和第二配水支管23,反射锥组件3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配水支管22和第二配水支管23上。本实用新型在以上各个部件的相互配合之下,能够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实现周期性均匀布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喷射组件1包括进水管道11、进水喷射器12、出水管道13和第一管道连接件14;所述进水管道1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进水喷射器12的输入端,进水管道11的另一端与水源连通,所述进水喷射器12的输出端与出水管道1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出水管道13的另一端设置第一管道连接件14。进水喷射器12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用于布水器的喷射装置,第一管道连接件14用于连接进水喷射器12与布水管组件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布水管组件2还包括第一配水支管口24、第二配水支管口25和第二管道连接件26;所述第一配水支管口24为多个,第一配水支管口24设置在配水主管21的左侧,第二配水支管口25为多个,第二配水支管口25设置在配水主管21的右侧,第一配水支管口24和第二配水支管口25沿着配水主管21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配水支管22的一端通过第二管道连接件26与第一配水支管口24连通,所述第二配水支管23的一端通过第二管道连接件26与第二配水支管口25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配水主管21与出水管道13通过第一管道连接件14连接,所述第一配水支管22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一水池4内,所述第二配水支管23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水池5内;多个所述第一配水支管口24之间的中心距为1~2m,多个所述第二配水支管口25之间的中心距为1~2m,所述第一配水支管22和第二配水支管23的直径均不小于100mm;所述第一配水支管22设置在第一水池4中的一端的管口直径为10~20mm,第一配水支管22设置在第一水池4中的一端的管口向下或与垂线呈45°方向;第一配水支管22设置在第一水池4中的一端的管口距离第一水池4池底30~50cm;所述第二配水支管23设置在第二水池5中的一端的管口直径为10~20mm,第二配水支管23设置在第二水池5中的一端的管口向下或与垂线呈45°方向;第二配水支管23设置在第二水池5中的一端的管口距离第二水池5池底30~50cm。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5~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反射锥组件3包括固定套31、固定杆32、反射锥33和孔洞34;所述固定杆32为多个,固定杆32的顶端固定连接在固定套31的下表面,固定杆32的底端固定连接在反射锥33上,所述孔洞34均匀设置在反射锥33的底面和侧面上。孔洞34使得部分射流从反射锥33四周和底部均匀散布于池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锥组件3为多个,多个反射锥组件3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配水支管22的另一端和第二配水支管23的另一端;所述反射锥33为空心的圆锥体,反射锥33的直径为200mm,高为200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套31固定安装在第一配水支管22的另一端和第二配水支管23的另一端,所述反射锥33的底面距离第一水池4的池底和第二水池5的池底均为25cm。这样的设计能够达到均匀分布的要求。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