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污水处理工艺的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07499发布日期:2020-12-08 13:39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用于污水处理工艺的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工艺的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水环境的逐渐恶化,污水处理行业对于污水脱氮除磷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包括硝化反硝化两个步骤,其中,在好氧段(o)实现硝化过程,在缺氧段(a)实现反硝化过程,由于出水标准的不断提高,需要将多个反应池进行串并联,形成多级反应池,这势必增加占地面积和基建投资;另外,由于传统活性污泥法负荷较低,且易受到温度、水量、水质等冲击的影响,因此通常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普遍存在占地面积大、排布散乱及出水不稳定达标等缺点。将mbbr工艺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相结合可提高工艺处理负荷,满足更高的排放标准,随着污水处理厂建筑用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合理的布置各功能区的位置,是减小工艺占地的重要方式,因此急需一种高效、占地少的工艺及组合排布方式。

现有技术的有关研究报道主要有:

cn208471832u公开了一种ao-ao/mbbr式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按照水流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一生物处理池、第二生物处理池、快吸附池和二沉池。第一生物处理池的出口与第二生物处理池的进口连通,第二生物处理池的出口与快吸附池的进口连通,快吸附池的出口与二沉池的进口连通;第一生物处理池包括按照水流方向依次连通的一个厌氧区以及至少一个好氧区和/或缺氧区;第二生物处理池包括好氧mbbr区,所述好氧mbbr区的末端设有硝化液气提装置和载体填料拦截装置;快吸附池中布置有硅碳吸附剂。其工艺流程长,并未给出具体功能区排布方式,占地面积较大;

cn206069628u公开了一种mbbr污水处理系统,包括预曝气池、mbbr池、中间沉淀池、缺氧池、好氧池、二沉池和脱色消毒池,预曝气池与mbbr池相连,mbbr池上部连接有碳源添加装置,mbbr池与中间沉淀池相连,中间沉淀池与缺氧池相连,缺氧池与好氧池相连,好氧池与二沉池相连,二沉池与脱色消毒池相连,虽然mbbr工艺可以提高出水标准和工艺稳定性,但其工艺流程非顺序排布,布置较不合理。各池之间通过管道相连,增加了占地面积;

cn104445830b公开了一种a/o分段进水mbbr工艺耦合滤布滤池脱氮除磷方法,依次包括6个生化反应区,依次为缺氧一区、好氧一区、缺氧二区、好氧二区、缺氧三区、好氧三区,还包括二沉池、絮凝池和滤布滤池,其通过mbbr与a/o耦合提高了污染物去除率,但功能区较多、控制复杂、池体之间管道连接占地面积大;

cn208454620u公开了一种aoao-mbbr两段进水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缺氧一区、mbbr好氧一区、缺氧二区、mbbr好氧二区及沉淀区,缺氧一区、mbbr好氧一区、缺氧二区及mbbr好氧二区顺时针呈田字格分布,沉淀区设在缺氧一区及mbbr好氧二区的一侧;缺氧二区、mbbr好氧一区及mbbr二区的侧壁上均设有过水孔;沉淀区底部与所述好氧一区之间连接有回流管道;污水依次经过缺氧一区、mbbr好氧一区、缺氧二区、mbbr好氧二区进入沉淀池,虽然两段进水合理地分配了原水的碳源且田字格状的分布节省了占地空间,但其未考虑到个功能区实际处理能力不同,采用面积相同的模式会造成池容的浪费。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污水处理装置还存在占地面积大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污水处理工艺的反应装置,其主要解决了传统污水处理工艺所需占地大、排布散乱的缺点。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工艺的反应装置,其包括并排设置的三组反应池,三组反应池的宽度相同;其中第一组反应池包括第一池体,所述的第一池体内部通过隔墙分隔为四组,分别为a1池、a2池、a3池、a4池,四组池的池容相同,所述的a1池和a2池并排位于所述第一池体的上方,所述的a3池和a4池并排位于所述的第一池体的下方,其中,所述的a1池和a3池为一列,所述的a2池和a4池为一列;

第二组反应池包括第二池体,所述的第二池体排布在所述的a2池和a4池之后;

第三组反应池包括自下而上依次排布的第五池体、第四池体及第三池体,所述的第三池体通过隔墙分隔为两组,分别为pa1池和pa2池,所述的pa1池位于所述的pa2池的上方;

所述的第一池体上设置有总进水管,所述的第五池体上设置有总出水管;

假设第一池体的面积为s1、总边长为a和b;第二池体的面积为s2,边长为a和c;第三池体的面积为s3,总边长为d和2d;第四池体的面积为s4,边长为d和e;第五池体的面积为s5,边长为d和f,所述面积与边长满足以下计量关系:

b=a(1);

c=as2/s1(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当上述边长d和f之积小于s5时,上述的第一池体内部通过隔墙分隔为上下两组,上述第一池体的边长分别为a/2和b。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方案,上述的第一池体为缺氧池,第二池体为好氧池,第三池体为后缺氧池,第四池体为后好氧池,第五池体为磁混凝沉淀池。

进一步优选,上述的第一池体为缺氧池,第二池体为好氧池,第三池体为后缺氧池,第四池体为后好氧池,第五池体为磁混凝沉淀池。

进一步优选,位于第一池体的隔墙上均设置有过水口,分别包括a1池与a2池之间的a1池过水口、a3池与a4池之间的a3池过水口;在a2池和第二池体之间、a4池和第二池体之间、第二池体和第三池体之间、第三池体和第四池体之间、第四池体和第五池体之间也设置有隔墙,相对于的隔墙上分别设有a2池过水口、a4池过水口、第二池体过水口、第三池体过水口及第四池体过水口。

进一步优选,位于第三池体的隔墙上设置有pa1池过水口。

进一步的,在上述的a2池与第二池体之间的隔墙前方、a4池与第二池体之间的隔墙前方,pa2池和第四池体之间的隔墙前方均设置有隔板,每块隔板距其各自对应的隔墙的水平距离为40cm,每块隔板其上沿在运行水位以上30cm,下沿低于运行水位的一半,上述运行水位与上述总出水管下沿安装高度相同。

进一步的,上述的第二池体的过水口前方设置有拦截筛网,上述的拦截筛网的上沿在运行水位的65%以下,下沿高于运行水位的35%,上述的运行水位,与上述的出水管的下沿安装高度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带来了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各个池体的长宽比例及面积进行限定,可实现各反应池的集中排布。

将污水处理过程涉及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磁混凝沉淀池高度集成于单个长方形池体;通过池体间设置拦截筛网,根据不同进水负荷及出水指标可适用纯泥、纯膜、泥膜复合工艺,保证出水稳定达标。本实用新型具有占地省、运行灵活、脱氮除磷负荷高、抗冲击性强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反应池的排布方式不仅仅适用于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磁混凝沉淀池组成的反应池,其还可以扩展使用到诸如此类污水处理领域的反应池中。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污水处理工艺的反应装置(四池)的排布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污水处理工艺的反应装置(二池)的排布结构示意图;

图中,c1、第一池体,c2、第二池体,c3、第三池体,c4、第四池体,c5、第五池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工艺的反应装置,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确,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污水处理工艺的反应装置,包括第一池体c1、第二池体c2、第三池体c3、第四池体c4、第五池体c5,其中,第一池体c1位于最左端,第二池体c2位于中间,第三池体c3、第四池体c4、第五池体c5位于一列,排布在第二池体c2之后。

第一池体c1被隔板分为四组,分别为a1池、a2池、a3池、a4池,四组池的池容相同,a1池和a2池并排位于第一池体的上方,a3池和a4池并排位于第一池体的下方,其中,a1池和a3池为一列,a2池和a4池为一列;

总进水管位于第一池体上,第二池体排布在a2池和a4池之后;

第五池体、第四池体及第三池体是自下而上式排布方式,第三池体通过隔墙分隔为两组,分别为pa1池和pa2池,pa1池位于pa2池的上方,所述的第五池体上设置有总出水管;

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池体经过上述排布的基础上,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创新点,对其长款比例及面积做了进一步设计,通过这种设计方式排布的反应池,其结构紧凑,在不影响运行方式的同时还可以节省占地面积。

上述的第一池体c1中设置a1池、a2池、a3池和a4池,假设第一池体的面积为s1、总边长为a和b;第二池体的面积为s2,边长为a和c;第三池体的面积为s3,总边长为d和2d;第四池体的面积为s4,边长为d和e;第五池体的面积为s5,边长为d和f,所述面积与边长满足以下计量关系:

b=a(1);

c=as2/s1(2);

在上述计算式中,若式(6),边长d和f相乘小于s5,那么还需改变设计方式,即调整第一池体c1,将第一池体c1中设计为两组,如图2所示,是呈上下排布的a1池和a2池,其余池体的结构和排布方式及尺寸均不改变。这样调整的目的在于:在充分节约占地的基础上,保证第五池体的面积。

在上述反应池按照上述尺寸进行排布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在位于第一池体的隔墙上均设置有过水口,分别包括a1池与a2池之间的a1池过水口、a3池与a4池之间的a3池过水口;在a2池和第二池体之间、a4池和第二池体之间、第二池体和第三池体之间、第三池体和第四池体之间、第四池体和第五池体之间也设置有隔墙,相对于的隔墙上分别设有a2池过水口、a4池过水口、第二池体过水口、第三池体过水口及第四池体过水口。

进一步优选,位于第三池体的隔墙上设置有pa1池过水口。

进一步的,在上述的a2池与第二池体之间的隔墙前方、a4池与第二池体之间的隔墙前方,pa2池和第四池体之间的隔墙前方均设置有隔板,每块隔板距其各自对应的隔墙的水平距离为40cm,每块隔板其上沿在运行水位以上30cm,下沿低于运行水位的一半,上述运行水位与上述总出水管下沿安装高度相同。该隔板的设置目的在于:防止第二池体内污水逆流进入a2池、a4池,防止第四池体内污水逆流进入pa2池;

进一步的,上述的第二池体的过水口前方设置有拦截筛网,上述的拦截筛网的上沿在运行水位的65%以下,下沿高于运行水位的35%,上述的运行水位,与上述的出水管的下沿安装高度相同,该拦截筛网的作用是拦截悬浮载体进入pa1池;

进一步的,在上述的a1池与a2池之间、a3池与a4池之间、a2池与第二池之间、a4池与第二池之间、pa1池与pa2池之间的过水口前方均设置有拦截筛网,上述拦截筛网为平板筛网,上述平板筛网上沿位于运行水位以下30cm,其下沿高于运行水位的一半,上述运行水位与上述出水管的下沿安装高度相同。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上述的第一池体为缺氧池,第二池体为好氧池,第三池体为后缺氧池,第四池体为后好氧池,第五池体为磁混凝沉淀池。系统采用纯膜mbbr+超效分离(磁混凝沉淀)工艺,原水首先进入缺氧池,好氧池回流硝化液至缺氧池利用原水碳源进行反硝化,去除污水中硝态氮和cod,然后通过过水口进入好氧池进行硝化,将氨氮转化为硝氮,悬浮载体通过过水口前拦截筛网进行截留,然后污水依次进入后缺氧池(反硝化去除硝氮)和后好氧池(去除cod),最终进入磁混凝沉淀池去除ss和tp,达标后排放。

上述方式中未述及的部分采取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