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内镜清洗时交叉感染的清洗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32047发布日期:2021-11-10 01:56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内镜清洗时交叉感染的清洗槽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内镜清洗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内镜清洗时交叉感染的清洗槽。


背景技术:

2.内镜是集中了传统光学、人体工程学、精密机械、现代电子、数学、软件等于一体的检测仪器。它可以经口腔进入胃内或经其他天然孔道进入体内。利用内镜可以看到x射线不能显示的病变,因此它对医生非常有用。医用内镜使用需要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
3.现有内镜清洗时需要在清洗槽中实现,但是长期使用清洗槽的内壁上容易残留污渍,会对内镜造成交叉感染,会导致内镜清洗不合格,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防内镜清洗时交叉感染的清洗槽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内镜清洗时交叉感染的清洗槽,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内镜清洗时交叉感染的清洗槽,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顶部开设有清洗槽,所述机体的底部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上设置有蜗轮,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均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内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上套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一侧位于螺杆的两侧且均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表面设置有毛刷。
6.优选的,所述转动轴的底部套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清洗槽的底部,所述转动轴的底部位于固定板的下方且套接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为橡胶层结构。
7.优选的,所述机体的底部位于驱动电机的两侧且均设置有出水管,所述支撑架呈框架型板状结构,所述支撑架与转动轴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设置有多个,且倾斜分布在转动轴的两侧。
8.优选的,所述转动杆的截面呈“t”型杆状结构,所述空腔设置有多个,且错位分布在支撑架的两侧。
9.优选的,所述螺杆的一端设置有蜗杆,所述蜗杆与蜗轮之间相互啮合。
10.优选的,所述移动块与螺杆之间螺纹连接,所述移动块的两侧插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均焊接在支撑架的内部。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该装置通过机体的顶部开设有清洗槽,机体的底部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设置有转动轴,转动轴上设置有支撑架,支撑架的两侧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上设置有蜗轮,支撑架的两侧均设置有空腔,空腔内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螺
杆,螺杆上套接有移动块,移动块的一侧位于螺杆的两侧且均设置有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块,安装块的表面设置有毛刷,利用转动杆的转动,加上蜗轮和蜗杆的配合,使得螺杆也随之转动,在固定杆的作用下,移动块向远离空腔的方向移动,使得安装块上的毛刷紧贴在清洗槽的内壁上,再通过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转动,使得支撑架也转动,加上外界的清水和消毒液的配合,对清洗槽的内壁进行清洗处理,防止内镜清洗时交叉感染。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蜗轮与蜗杆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16.图中:机体1;清洗槽2;出水管21;驱动电机3;转动轴31;固定板32;密封圈33;支撑架4;转动杆5;蜗轮51;空腔6;螺杆61;蜗杆62;移动块63;固定杆64;第二连接杆65;安装块66;毛刷67。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防内镜清洗时交叉感染的清洗槽,包括机体1,机体1的顶部开设有清洗槽2,机体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的型号为y132m4,机体1的底部位于驱动电机3的两侧且均安装有出水管21,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焊接有转动轴31,转动轴31的底部套接有固定板32,固定板32通过螺栓固定在清洗槽2的底部,转动轴31的底部位于固定板32的下方且套接有密封圈33,密封圈33为橡胶层结构,转动轴31上焊接有支撑架4,支撑架4呈框架型板状结构,支撑架4与转动轴31之间焊接有第一连接杆41,第一连接杆41设置有多个,且倾斜分布在转动轴31的两侧。
19.支撑架4的两侧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杆5,转动杆5的截面呈“t”型杆状结构,转动杆5上安装有蜗轮51,支撑架4的两侧均设置有空腔6,空腔6设置有多个,且错位分布在支撑架4的两侧,空腔6内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螺杆61,螺杆61的一端焊接有蜗杆62,蜗杆62与蜗轮51之间相互啮合,螺杆61上套接有移动块63,移动块63与螺杆61之间螺纹连接,移动块63的两侧插接有固定杆64,固定杆64的两端均焊接在支撑架4的内部,移动块63的一侧位于螺杆61的两侧且均焊接有第二连接杆65,第二连接杆65的一侧焊接有安装块66,安装块66的表面粘接有毛刷67。
20.工作原理:实际使用时,该装置通过机体1的顶部开设有清洗槽2,机体1的底部设置有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设置有转动轴31,转动轴31上设置有支撑架4,支撑架4的两侧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杆5,转动杆5上设置有蜗轮51,支撑架4的两侧均设置有空腔6,空腔6内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螺杆61,螺杆61上套接有移动块63,移动块63的一侧位于螺杆61的两侧且均设置有第二连接杆65,第二连接杆65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块66,安装块66的表面设置有毛刷67,利用转动杆5的转动,加上蜗轮51和蜗杆62的配合,使得螺杆61也
随之转动,在固定杆64的作用下,移动块63向远离空腔6的方向移动,使得安装块66上的毛刷67紧贴在清洗槽2的内壁上,再通过驱动电机3的输出端转动,使得支撑架4也转动,加上外界的清水和消毒液的配合,对清洗槽2的内壁进行清洗处理,防止内镜清洗时交叉感染。
2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防内镜清洗时交叉感染的清洗槽,包括机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的顶部开设有清洗槽(2),所述机体(1)的底部设置有驱动电机(3),所述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设置有转动轴(31),所述转动轴(31)上设置有支撑架(4),所述支撑架(4)的两侧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杆(5),所述转动杆(5)上设置有蜗轮(51),所述支撑架(4)的两侧均设置有空腔(6),所述空腔(6)内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螺杆(61),所述螺杆(61)上套接有移动块(63),所述移动块(63)的一侧位于螺杆(61)的两侧且均设置有第二连接杆(65),所述第二连接杆(65)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块(66),所述安装块(66)的表面设置有毛刷(6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内镜清洗时交叉感染的清洗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31)的底部套接有固定板(32),所述固定板(32)通过螺栓固定在清洗槽(2)的底部,所述转动轴(31)的底部位于固定板(32)的下方且套接有密封圈(33),所述密封圈(33)为橡胶层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内镜清洗时交叉感染的清洗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的底部位于驱动电机(3)的两侧且均设置有出水管(21),所述支撑架(4)呈框架型板状结构,所述支撑架(4)与转动轴(31)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杆(41),所述第一连接杆(41)设置有多个,且倾斜分布在转动轴(31)的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内镜清洗时交叉感染的清洗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5)的截面呈“t”型杆状结构,所述空腔(6)设置有多个,且错位分布在支撑架(4)的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内镜清洗时交叉感染的清洗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61)的一端设置有蜗杆(62),所述蜗杆(62)与蜗轮(51)之间相互啮合。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内镜清洗时交叉感染的清洗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块(63)与螺杆(61)之间螺纹连接,所述移动块(63)的两侧插接有固定杆(64),所述固定杆(64)的两端均焊接在支撑架(4)的内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内镜清洗时交叉感染的清洗槽,包括机体,机体的顶部开设有清洗槽,机体的底部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设置有转动轴,转动轴上设置有支撑架,支撑架的两侧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上设置有蜗轮,支撑架的两侧均设置有空腔,空腔内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螺杆,螺杆上套接有移动块;有益效果:该装置通过转动杆的转动,加上蜗轮和蜗杆的配合,使得螺杆也随之转动,在固定杆的作用下,移动块向远离空腔的方向移动,使得安装块上的毛刷紧贴在清洗槽的内壁上,再通过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转动,使得支撑架也转动,加上外接的清水和消毒液的配合,对清洗槽的内壁进行清洗处理,防止内镜清洗时交叉感染。叉感染。叉感染。


技术研发人员:殷晓亮 殷恒才 孔维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洁曼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24
技术公布日:2021/1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