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洗车设备用污水处理循环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554448发布日期:2021-09-08 00:42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洗车设备用污水处理循环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智能洗车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就是一种智能洗车设备用污水处理循环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汽车的数量越来越多,洗车行业逐渐兴起。传统的洗车为人工洗车,通过人工对车辆外部进行洗刷,耗时较长,并且人工洗刷时也容易有清洁死角或刮伤车辆。因此越来越多的自动式洗车机出现在市面上,因其省时省力受到人们的欢迎,但现有技术中洗车机使用后的废水处理系统不够完善,尤其是废水收集效果不好,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洗车设备用污水处理循环方法。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洗车设备用污水处理循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s1、污水收集:对智能洗车设备产生的污水进行收集,污水通过漏水地垫进入到过滤池中;
5.s2、污水过滤:对步骤s1中收集的污水进行过滤;
6.s3、加药反应:对步骤s2过滤后的污水进行加药反应,加速污水中的泥沙沉降,除去污水中的清洗剂;
7.s4、沉降除尘:对步骤s3中得到的污水进行静置沉降处理;
8.s5、储水备用:将步骤s4中沉降后得到的清水储存备用。
9.作为优化,所述的漏水地垫为矩形,所述的漏水地垫设置于洗车设备正下方,所述的漏水地垫一侧面底部设有排水管,所述的排水管与所述的过滤池相连。
10.作为优化,漏水地垫包括地垫外壳、漏水层、排水层和支撑层,所述的漏水层、排水层和支撑层分别设置于所述的地垫外壳内部,所述的支撑层包括第一支撑层和第二支撑层,所述的第一支撑层设置于所述的漏水层与地垫外壳之间,所述的漏水层设置于所述的第一支撑层和所述的排水层之间,所述的排水层设置于所述的漏水层与所述的地垫外壳之间,所述的第二支撑层设置于所述的排水层与所述的地垫外壳之间。
11.作为优化,所述的地垫外壳上表面为漏水格栅,所述的漏水格栅与所述的漏水层贯通,所述的第一支撑层包括若干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条板,所述的漏水层底部设有冲水管和排污口,所述的排水管与所述的排水层贯通连接。
12.作为优化,所述的漏水层底部设有漏水孔,所述的漏水孔上安装有滤网。
13.作为优化,所述的排水层通过所述的漏水孔与所述的漏水层相连。
14.作为优化,所述的冲水管的高度与排污口的高度相同,所述的排水管的高度低于所述的冲水管的高度。
15.作为优化,所述的第一支撑层上侧面与所述的漏水格栅下侧面固连,所述的第一支撑层下侧面与所述的漏水层上侧面固连。
16.作为优化,所述的第二支撑层包括若干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柱,所述的支撑柱竖直设置,所述的支撑柱上表面与所述的漏水层下表面固连,所述的支撑柱下表面与所述的地垫外壳内侧面固连。
17.所述的漏水地垫上表面四个角依次为a、b、c、d,所述的漏水地垫下表面四个角依次为a’、b’、c’、d’,所述的a’、b’、c’、d’分别与所述的a、b、c、d上下对应,a和a’、b和b’、c和c’、d和d’之间连线的中点分别为a、b、c、d,其中所述的c和d之间连线的中点为o点。
18.其中abcd与abcod之间为第一支撑层,abcod为漏水层,aod’为排水层,排水层下侧与漏水地垫外壳之间为第二支撑层。
19.ao的连线为漏水层的最低处,o点设置冲水管,a点设置排污口,排水孔设置在ao的连线上;
20.漏水层中包括三个倾斜面,abc、aco和aod,保证污水流至最低线ao处。
21.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一种智能洗车设备用污水处理循环方法,具有以下有益之处:通过设置漏水地垫对智能洗车设备用后的污水进行收集,收集后进行过滤、加药、沉降和储水缓解,完成洗车用水的处理和储存,能够避免污水直接排放对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实现一水多用;
22.通过设置带有漏水格栅的地垫外壳对清洗用水进行高效收集,使水自然流入到漏水地垫中,通过设置漏水层对污水进行高效下水和初步过滤,在漏水层设置多个倾斜面,使污水能够快速排出;
23.通过设置与漏水层贯通的排水层将过滤后的污水快速排出;
24.通过设置第一支撑层和第二支持层对漏水地垫内部结构进行高效的支撑,促进地垫结构的稳定;
25.通过将漏水层、支撑层和排水层设置在同一个地垫外壳内部,能够有效节省空间,缩短建设工期,并且排水效果好,清洗方便,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
附图说明
26.附图1为本发明漏水地垫构造示意图。
27.附图2为本发明漏水地垫轴侧示意图。
28.附图3为本发明去掉地垫外壳轴侧示意图。
29.附图4为本发明去掉地垫外壳俯视示意图。
30.附图5为本发明排水层内部结构示意图。
31.其中1、漏水地垫,2、排水管,3、地垫外壳,4、漏水层,5、排水层,6、第一支撑层,7、第二支撑层,8、漏水格栅,9、支撑条板,10、冲水管,11、排污口,12、漏水孔,13、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
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3.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5.一种智能洗车设备用污水处理循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6.s1、对智能洗车设备产生的污水进行收集,污水通过漏水地垫1进入到过滤池中;
37.s2、污水过滤:对步骤s1中收集的污水进行过滤;
38.s3、加药反应:对步骤s2过滤后的污水进行加药反应,加速污水中的泥沙沉降,除去污水中的清洗剂;
39.s4、沉降除尘:对步骤s3中得到的污水进行静置沉降处理;
40.s5、储水备用:将步骤s4中沉降后得到的清水储存备用。
41.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漏水地垫1为矩形,所述的漏水地垫1设置于洗车设备正下方,所述的漏水地垫1一侧面底部设有排水管2,所述的排水管2与所述的过滤池相连。
42.如图1、2、3和图5所示,所述的漏水地垫1包括地垫外壳3、漏水层4、排水层5和支撑层,所述的漏水层4、排水层5和支撑层分别设置于所述的地垫外壳3内部,所述的支撑层包括第一支撑层6和第二支撑层7,所述的第一支撑层6设置于所述的漏水层4与地垫外壳3之间,所述的漏水层4设置于所述的第一支撑层6和所述的排水层5之间,所述的排水层5设置于所述的漏水层4与所述的地垫外壳3之间,所述的第二支撑层7设置于所述的排水层5与所述的地垫外壳3之间。
43.如图2~5所示,所述的地垫外壳3上表面为漏水格栅8,所述的漏水格栅8与所述的漏水层4贯通,所述的第一支撑层6包括若干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条板9,所述的漏水层4底部设有冲水管10和排污口11,所述的排水管2与所述的排水层5贯通连接。
44.如图3所示,所述的漏水层4底部设有漏水孔12,所述的漏水孔12上安装有滤网。
45.如图3~5所示,所述的排水层5通过所述的漏水孔12与所述的漏水层4相连。
46.所述的冲水管10的高度与排污口11的高度相同,所述的排水管2的高度低于所述的冲水管10的高度。
47.所述的第一支撑层6上侧面与所述的漏水格栅8下侧面固连,所述的第一支撑层6下侧面与所述的漏水层4上侧面固连。
48.所述的第二支撑层7包括若干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柱13,所述的支撑柱13竖直设置,所述的支撑柱13上表面与所述的漏水层4下表面固连,所述的支撑柱13下表面与所述的地垫外壳3内侧面固连。
49.漏水地垫的使用方法:
50.漏水地垫1上表面四个角依次为a、b、c、d,所述的漏水地垫1下表面四个角依次为a’、b’、c’、d’,所述的a’、b’、c’、d’分别与所述的a、b、c、d上下对应,a和a’、b和b’、c和c’、d和d’之间连线的中点分别为a、b、c、d,其中所述的c和d之间连线的中点为o点。
51.其中abcd与abcod之间为第一支撑层6,abcod为漏水层4,aod’为排水层5,排水层5下侧与漏水地垫1外壳之间为第二支撑层7。
52.ao的连线为漏水层4的最低处,o点设置冲水管10,a点设置排污口11,排水孔设置在ao的连线上;
53.漏水层4中包括三个倾斜面,abc、aco和aod,每个斜面都是倾斜向下的,保证污水流至最低线ao处;
54.污水经过漏水格栅8排入到漏水层4上部,污水经过漏水孔12过滤后排入到排水层,最终由排水管2排入到过滤池中;
55.当排水一段时间后,漏水孔12上积累固体垃圾,通过冲水管10对ao连线所在的平面进行冲洗,固体垃圾通过排污口11排出。
56.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的具体个案,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符合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一种智能洗车设备用污水处理循环方法且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落入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