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55288发布日期:2021-12-29 17:28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块化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模块化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是针对相对分散的居民区设置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能够对不方便灰机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生活污水进行分流处理,具有体积小、对应用户类型多样、变化多样的特点;生活污水中存在着大量的悬浮杂质以及大杂质,如菜叶、塑料袋,米粒等杂质,也存在泥沙、有机物等,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提高污水过滤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模块化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若干块挡板以及由若干块挡板分隔成的第一过滤腔、第二过滤腔、第三过滤腔、生化反应腔、第四过滤腔、净化腔以及水箱,所述第一过滤腔上连接有进水管,所述第一过滤腔与第二过滤腔之间设有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二过滤腔与第三过滤腔之间设有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三过滤腔与生化反应腔之间设有第三排水管,所述生化反应腔与第四过滤腔之间设有第四排水管,所述第四过滤腔与净化腔之间设有第五排水管,所述净化腔与水箱之间连接有出水管,所述第一过滤腔内设置有第一过滤机构,所述第一过滤机构包括传输带组以及第一动力源,所述传输带组位于进水管下方,所述传输带组一端延伸至第一过滤腔外表面,所述第一动力源驱动所述传输带组运动以使所述传输带组将掉落至传输带组上的悬浮杂质输送至第一过滤腔体外,所述第二过滤腔内设置有若干组由上而下依次排布的第二过滤机构,若干组所述第二过滤机构均包括过滤组件以及清理组件,所述清理组件位于过滤组件上,所述清理组件包括多组清理推头以及多组第二动力源,多组所述第二动力源分别驱动对应的清理推头在过滤组件上表面运动以使所述清理推头将过滤组件上表面的污渍推往一侧,所述第三过滤腔内由上而下依次设置有多块活性炭板,所述生化反应腔内设置有曝气器,所述曝气器用于促进多块所述活性炭板净化后的污水进行微生物反应,所述第四过滤腔内设置有第四过滤机构,所述第四过滤机构用于对微生物反应后的污水进行污泥过滤,所述净化腔内设置有臭氧发生器,所述臭氧发生器用于对第四过滤机构过滤后的水进行杀菌。
6.作为优选,所述传输带组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以及过滤布带,所述过滤布带分别绕设在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一转轴位于第一过滤腔内,所述第二转轴位于第一过滤腔外,所述第一动力源驱动所述第二转轴转动,以使所述过滤布带逆时针转动向第一过滤腔外部传动,所述第一过滤腔一侧还设有污水桶,所述污水桶内设有收集箱,所述收集箱位于第二转轴下方,所述收集箱的侧壁和底面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滤水孔,所述污
水桶下端设置有与第一过滤腔相通的回流管。
7.作为优选,所述过滤组件包括放置部、两组过滤部和两组阻泥部,两组所述过滤部分别位于放置部的两端,两组所述阻泥部通过过滤部与放置部连接,所述放置部位于两组所述阻泥部上方,所述第二过滤腔内还设置有滤板,所述滤板设置于第二过滤机构下方,两组所述清理推头分别设置于两组所述过滤部上,两组所述清理推头均包括推动面和收集面,所述收集面垂直于过滤部上表面,所述推动面与收集面之间构成一个阻泥角,所述阻泥角大于0度。
8.作为优选,两组所述阻泥部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过滤部相连,两组所述阻泥部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向上弯曲的弧形挡板,且两组所述弧形挡板的开口均朝向对应的过滤部。
9.作为优选,所述曝气器包括安装支架、若干组曝气盘、若干根输气管以及供氧泵,所述安装支架设置于生化反应腔上端,若干根所述输气管均绕设于安装支架上,若干根所述输气管的一端均与供氧泵相通,若干根所述输气管的另一端与若干曝气盘相通。
10.作为优选,所述所述第四过滤组件包括排泥管和若干组过滤件,所述排泥管包括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所述第一管件垂直设置于第四过滤腔内,所述第二管件的一端垂直连接于第一管件上,所述第二管件的另一端穿过第四过滤腔延伸至生化反应腔内,所述第一管件与第二管件之间设置有污泥泵,若干组所述过滤件从上至下均匀设置在第一管件上,若干组所述过滤件上表面均设置有锥形筒,若干组所述过滤件的上表面均设置有第二滤孔,所述第一排水管上设置有若干与锥形筒相通的排泥口。
11.作为优选,所述出水管上连接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检测箱、循环管以及检测管,所述检测管的一端与检测箱相通,所述检测管的另一端连接有水箱,所述循环管的一端与检测箱相通,所述循环管的另一端包括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以及第四支管,所述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以及第四支管分别与第三过滤腔、生化反应腔、第四过滤腔以及净化腔相通。
12.作为优选,设置于所述第二过滤腔内的第一排水管上设置有喷环,所述喷环上设置有若干个以喷环的中心点为圆心环形阵列的倾斜喷水槽,若干组所述喷水槽均与第一排水管相通。
13.作为优选,若干块活性炭板设置于第三过滤腔上端,若干块活性炭板上均设有第三滤孔,相邻两块所述活性炭板中位于下方的活性炭板上的第三滤孔孔径小于位于上方的活性炭板上的第三滤孔孔径。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第一过滤腔内设置的第一过滤机构,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杂质;在第二过滤腔内设置有第二过滤机构,利用第二过滤机构上的过滤组件去除污水中的小颗粒杂质,并通过清理组件上的清理推头,对过滤组件上表面的污渍进行清理,避免过滤组件上的污渍堵塞,影响过滤效果;在过滤组件上设置有阻泥部,在阻泥部的一端设置有弧形挡板,清理推头所聚集的污渍堆积于阻泥部,同时,利用弧形挡板,避免堆积于阻泥部的污泥掉落,影响过滤效果;在第三过滤腔内设置有多块活性炭板吸附污水中的微小颗粒杂质;在第四过滤腔内设置有曝气器,同时,曝气器通过安装支架以及输气管安装于第四过滤腔内,便于对曝气器的拆卸与清洗;在第四过滤腔内设置有第四过滤机构,利用第四过滤机构对污水进行过滤,同时,污泥可通过排泥管回到生化反应腔内,便于再次进行生化
反应的同时,减少污泥在第四生化反应腔内的堆积;在出水管处设置有检测机构,利用检测机构对进入水箱的处理水进行检测,当检测到处理水中仍存在杂质时,根据检测结果,将处理运输至指定的处理腔内,进行再次过滤处理,提高污水处理质量。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过滤腔内部结构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过滤腔内部机构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清理推头结构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喷环结构图;
20.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生化反应腔内部结构图;
21.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过滤腔内部结构图;
22.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过滤组件结构图。
23.附图标记:1、箱体;2、第一过滤腔;21、第一过滤机构;211、传输带组;212、第一转轴;213、第二转轴;214、过滤布带;215、第一动力源;22、进水管;23、污水桶;231、收集箱;232、滤水孔;233、回流管;3、第二过滤腔;31、第二过滤机构;32、过滤组件;321、放置部;322、过滤部;323、阻泥部;324、弧形挡板;33、清理组件;331、清理推头;332、推动面;333、收集面;334、第二动力源;34、喷环;341、喷水槽;35、滤板;4、第三过滤腔;41、活性炭板;5、生化反应腔;51、曝气器;511、安装支架;512、曝气盘;513、输气管;6、第四过滤腔;61、第四过滤机构;62、排泥管;621、第一管件;622、第二管件;623、排泥口;63、过滤件;631、锥形筒;7、净化腔;71、臭氧发生器;72、出水管;81、第一排水管;82、第二排水管;83、第三排水管;84、第四排水管;85、第五排水管;9、水箱;91、检测机构;92、检测箱;93、循环管;931、第一支管;932、第二支管;933、第三支管;934、第四支管;94、检测管。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通。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述:
28.在农村等居民较为分散的区域,为方便对于污水的处理,提供一种模块化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如图1

8所示,包括箱体1,箱体1内设置有若干块挡板以及由若干块挡板分隔成的第一过滤腔2、第二过滤腔3、第三过滤腔4、生化反应腔5、第四过滤腔6、净化腔7以及水箱9,第一过滤腔2上连接有进水管22,第一过滤腔2与第二过滤腔3之间设有第一排水管81,第二过滤腔3与第三过滤腔4之间设有第二排水管82,第三过滤腔4与生化反应腔5之间设有第三排水管83,生化反应腔5与第四过滤腔6之间设有第四排水管84,第四过滤腔6与净化腔7之间设有第五排水管85,净化腔7与水箱9之间连接有出水管72;各腔体通过连接管依次相连,生活污水依次通过第一过滤腔2、第二过滤腔3、第三过滤腔4、生化反应腔5、第四过滤腔6以及净化腔7,实现对生活污水的过滤处理后,进入到水箱9,实现再利用;第一过滤腔2内设置有第一过滤机构21,第一过滤机构21包括传输带组211以及第一动力源215,传输带组211位于进水管22下方,传输带组211一端延伸至第一过滤腔2外表面,第一动力源215驱动传输带组211运动以使传输带组211将掉落至传输带组211上的悬浮杂质输送至第一过滤腔2体外;利用第一过滤机构21,可将污水中的悬浮杂质如菜叶、塑料袋,以及无法通过滤网的大杂质如米粒、纸巾等通过传输带组211输送至第一过滤腔2外,避免进入到第一腔体内,造成管路堵塞或附着在滤板35上,影响滤板35的过滤;第二过滤腔3内设置有若干组由上而下依次排布的第二过滤机构31,若干组第二过滤机构31均包括过滤组件32以及清理组件33,清理组件33位于过滤组件32上,清理组件33包括多组清理推头331以及多组第二动力源334,多组第二动力源334分别驱动对应的清理推头331在过滤组件32上表面运动以使清理推头331将过滤组件32上表面的污渍推往一侧;利用过滤组件32可对第一过滤腔2内经过初步过滤的污水进行再次过滤,污水中的污泥附着在过滤组件32上,在过滤组件32上设置有清理推头331,利用第二动力源334驱动清理推头331运动,清理推头331运动过程中,将附着在过滤组件32上的污泥汇集,避免因污泥长期堆积于滤孔处,影响过滤组件32的过滤效果;第三过滤腔4内由上而下依次设置有多块活性炭板41;若干块活性炭板41设置于第三过滤腔4上端,若干块活性炭板41上设置有从上至下逐渐减小的第三滤孔;利用活性炭板41可吸附水中的杂质,实现对污水的进一步过滤;第三滤孔从上至下逐渐变小,污水从大口径的过滤孔流向小口径的过滤孔,过滤效果逐渐变强,提高了过滤的质量;生化反应腔5内设置有曝气器51,曝气器51用于促进多块活性炭板41净化后的污水进行微生物反应;在生化反应腔5内设置有曝气器51,利用曝气器51,增加生化反应腔5内的含氧量,促进污水进行微生物反应;第四过滤腔6内设置有第四过滤机构61,第四过滤机构61用于对微生物反应后的污水进行污泥过滤;净化腔7内设置有臭氧发生器71,臭氧发生器71用于对第四过滤机构61过滤后的水进行杀菌。
29.如图2所示,传输带组211包括第一转轴212、第二转轴213以及过滤布带214,过滤布带214分别绕设在第一转轴212与第二转轴213上,第一转轴212位于第一过滤腔2内,第二转轴213位于第一过滤腔2外,第一动力源215驱动第二转轴213转动,以使过滤布带214逆时针转动向第一过滤腔2外部传动;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动力源215驱动第二转轴213转动,第二转轴213的转动带动了第二转轴213上的过滤布带214和第一转轴212转动,实现传输带组211的运动;第一过滤腔2一侧还设有污水桶23,污水桶23内设有收集箱231,收集箱231位于第二转轴213下方,收集箱231的侧壁和底面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滤水孔232,污水桶23下端设置有与第一过滤腔2相通的回流管233;收集箱231位于第二转轴213的下方,利用收集箱
231,收集过滤布带214上带出的杂质,同时,在收集箱231的底面以及侧壁上设置有滤水孔232,利用滤水孔232,可滤出水,滤出水下落至污水桶23内,同时,由于传输带组211的持续工作,在使用过程中,部分污水被过滤布带214带出并甩落至污水桶23内;污水进入污水桶23后,进行沉淀,当污水桶23内的污水量达到一定,回流管233内的单项阀启动,污水桶23内经过沉淀的污水进入到第一过滤腔2内;利用传输带组211,对污水进行初步过滤,去除水中的大杂质。
30.如图3、图4、图5所示,过滤组件32包括放置部321、两组过滤部322和两组阻泥部323,两组过滤部322分别位于放置部321的两端,两组阻泥部323通过过滤部322与放置部321连接,放置部321位于两组阻泥部323上方,若干组过滤组件32板上设置有从上至下逐渐变小的第一滤孔,第二过滤腔3内还设置有滤板35,滤板35设置于第二过滤机构31下方;利用放置部321,可安装第二动力源334以及气缸等驱动元件,在放置部321上还设置有防水箱,驱动元件均设置于防水箱内,避免在使用过程中驱动元件与水接触,产生安全隐患;利用过滤部322可对污水进行过滤,在过滤部322的一端设置有阻泥部323,在使用过程中,利用清理推头331,将过滤部322上的污泥聚集至阻泥部323上;在放置部321上设置有防水箱,第二动力源334设置在防水箱内,利用防水箱,避免在使用过程中污水与第二动力源334相接触,产生安全隐患;两组清理推头331分别设置在两组过滤部322上,两组清理推头331均包括推动面332和收集面333,收集面333垂直于过滤部322上表面,推动面332与收集面333之间构成一个阻尼角,阻尼角90度;清理推头331上设置有推动面332和收集面333,利用推动面332将过滤部322上的污泥推动收集,污泥沿推动面332向上移动至收集面333,利用收集面333汇集清理推头331收集到的污泥,避免污泥从清理推头331上掉落,影响清理效果。
31.如图4所示,阻泥部323的一端与过滤部322相连,阻泥部323的另一端设置在向上弯曲的弧形挡板324;在阻泥部323上还设置有弧形挡板324,利用弧形挡板324,阻泥部323内的污泥可容纳至弧形挡板324内,利用弧形挡板324,避免在使用过程中阻泥部323上的污泥掉落;阻泥部323上设置有插槽,过滤部322上设置有与插槽相匹配的插条,插条插设在插槽内,利用插条与插槽的配合,实现阻泥部323的可拆卸式连接,在清理过滤组件32的过程中,只需将阻泥部323取下排泥,无需将过滤部322以及放置部321取下,便于操作。
32.如图1、图5所示,设置于第二过滤腔3内的第一排水管81上设置有喷环34,喷环34上设置有若干个以喷环34为圆心环形阵列的倾斜喷水槽341,若干组喷水槽341均与第一排水管81相通;在喷水过程中,由于喷水槽341倾斜设置在喷环34上,水从喷环34排出时存在移动的角度,同时,由于喷水槽341以喷环34为圆心环形阵列,在喷水过程中,喷环34受到周向的力,导致在喷环34喷水过程中自动转动,使得污水均匀的落到过滤组件32上。
33.如图1、图6所示,曝气器51包括安装支架511、若干组曝气盘512、若干根输气管513以及供氧泵,安装支架511设置于生化反应腔5上端,若干根输气管513均绕设于安装支架511上,若干根输气管513的一端均与供氧泵相通,若干根输气管513的另一端与若干曝气盘512相通;在生化反应腔5内盛放有微生物,将曝气盘512放置在生化反应腔5的污水内,利用曝气盘512增加污水内的含氧量,促进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将曝气盘512安装于输气管513上,利用输气管513向曝气盘512供气,同时,利用安装支架511对输气管513进行固定,由于微生物生化反应后产生的杂质易堆积在曝气盘512上,利用安装支架511以及输气管513,便于将曝气盘512从生化反应腔5内取出清洗,避免曝气盘512堵塞,影响正常出气。
34.如图1、图7、图8所示,第四过滤组件32包括排泥管62和若干组过滤件63,排泥管62包括第一管件621和第二管件622,第一管件621垂直设置于第四过滤腔6内,第二管件622的一端垂直连接于第一管件621上,第二管件622的另一端穿过第四过滤腔6延伸至生化反应腔5内,第一管件621与第二管件622之间设置有污泥泵,若干组过滤件63从上至下均匀设置在第一管件621上,若干组过滤件63上表面均设置有锥形筒631,若干组过滤件63的上表面均设置有第二滤孔,第一管件621上设置有若干与锥形筒631相通的排泥口623;生化反应腔5内的经过反应后的污水通过第四排水管84进入到第四过滤组件32最上端的过滤件63内,污水通过若干组过滤件63的过滤后进入到第四过滤腔6内,污泥堆积于过滤件63上,同时,过滤件63均为锥形筒631,污泥堆积于锥形筒631的底部,污泥可通过排泥口623进入到排泥管62内,利用排泥管62将污泥运输至生化反应腔5内,避免污泥在过滤件63上堆积,影响过滤件63的过滤效果;部分污水可通过排泥口623重新回到生化反应腔5内,通过长时间的过滤,可处理大量生化反应腔5内的污水。
35.如图1所示,出水管72上连接有检测机构91,检测机构91包括检测箱92、循环管93以及检测管94,检测管94的一端与检测箱92相通,检测管94的另一端连接有水箱9,循环管93的一端与检测箱92相通,循环管93的另一端包括第一支管931、第二支管932、第三支管933以及第四支管934,第一支管931、第二支管932、第三支管933以及第四支管934分别与第三过滤腔4、生化反应腔5、第四过滤腔6以及净化腔7相通;在处理水进入水箱9前,通过检测机构91进行检测,若检测到水中仍存在某种杂质时,通过检测机构91上的循环管93,将处理水对应运输入指定的过滤腔内进行再次过滤。
36.工作原理:污水通过进水管22进入到第一过滤腔2内,污水落于传输带组211上,大颗粒杂质以及悬浮杂质堆积于过滤布带214上,污水通过过滤布带214落入第一过滤腔2内,堆积于过滤布带214上的杂质经过第一转轴212以及第二转轴213的作用下转动,将堆积于过滤布带214上的杂质运输至收集箱231内,利用收集箱231对大颗粒杂质进行再次过滤,过滤布带214转动甩出的污水以及大颗粒杂质所带出的水汇集于污水桶23内,当污水堆积至一定量时,通过回流管233运输至第一过滤腔2内;第一过滤腔2内的污水通过第一排水管81进入到第二过滤腔3内,利用第二过滤腔3内的过滤组件32对污水进行过滤,同时,将附着在过滤组件32上的污泥汇集,避免因污泥长期堆积于滤孔处,影响过滤组件32的过滤效果;经过第二过滤腔3过滤的污水通过第二排水管82进入到第三过滤腔4内,利用第三过滤腔4中的活性炭板41吸附污水中的微小颗粒杂质;第三过滤腔4内的污水通过第三排水管83进入到生化反应腔5内,利用生化反应腔5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生化反应腔5内的污水通过第四排水管84进入到第四过滤腔6内,利用过滤件63对污水进行过滤,同时,过滤后的污泥可通过排泥管62重新回到生化反应腔5内,利用第四过滤腔6去除生化反应后产生的污泥;第四过滤腔6内的污水通过第五排水管85进入到净化腔7内,利用净化腔7去除水中的杂质;经过净化腔7处理后的水通过出水管72进入到水箱9内;在处理水进入水箱9前,通过检测机构91进行检测,若检测到水中仍存在某种杂质时,通过检测机构91上的循环管93,将处理水对应运输入指定的过滤腔内进行再次过滤。
37.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
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