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级布水沉淀束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89801发布日期:2021-11-25 13:01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级布水沉淀束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级布水沉淀束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斜板沉淀池的每两块平行斜板间有一个很浅的沉淀池。使被处理的水(或废水)与沉降的污泥在沉淀浅层中相互运动并分离。根据其相互运动的力一向可分为同向流、异向流和侧向流三种不同分离方式。斜板沉淀池运用“浅层沉淀”原理,缩短颗粒沉降距离,从而缩短了沉淀时间,并且增加了沉淀池的沉淀面积,从而提高了处理效率。但是,目前的斜板沉淀池在使用过后不方便清理易堵塞,影响其下次使用,进而导致沉淀池的沉淀效率大大降低。
3.平流沉淀池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沉淀池型,它具有构造简单、池深浅、造价低、操作维护方便、对原水水质水量变化适应能力强、药耗和能耗低、便于排泥等优点,这种工艺简单易行,应用非常广泛,但布水不易均匀,排泥操作量大,而采用链带式刮泥排泥时,机械部件浸没在水中易锈蚀。
4.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级布水沉淀束处理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级布水沉淀束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的沉淀池无法同时满足清理方便和布水方便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级布水沉淀束处理系统,包括加药絮凝区、设于所述加药絮凝区上端的多级布水组件、设于所述多级布水组件上端的自动加药器、设于所述加药絮凝区一侧的束流沉淀区、设于所述束流沉淀区一侧的稳流出水区,以及设于所述稳流出水区下侧的沉淀区,所述束流沉淀区内间隔设有多根束流沉淀管,所述自动加药器包括药箱和与所述药箱连接的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设于所述多级布水组件的上侧,所述多级布水组件的上侧设有均匀布水器。
7.进一步地,所述加药絮凝区的下侧设有进水管和穿孔曝气搅拌管。
8.进一步地,所述多级布水组件包括多个进水堰和多根多级式布水管,所述多级式布水管一端与对应的所述进水堰连接,另一端与一根所述束流沉淀管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多级式布水管的数量与所述束流沉淀管的数量一致。
10.进一步地,所述束流沉淀管的下端设有开设有孔或缝隙中的任一一种。
11.进一步地,多根所述束流沉淀管错落设置。
12.进一步地,所述稳流出水区设有单边斗型出水槽和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设于所述单边斗型出水槽的一侧。
13.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设有梯形泥斗和设于所述梯形泥斗一侧的排泥管。
14.进一步地,所述梯形泥斗的两侧设置污泥观察口。
15.上述多级布水沉淀束处理系统,污水进入加药絮凝区后,自动加药系器开始投加絮凝药剂,絮凝药剂与污水接触后进行絮凝反应,同时鼓风机将含氧空气通过穿孔曝气搅拌管进入加药絮凝区中,上升气泡使絮凝药剂与污水反应充分,进一步加快悬浮物的絮凝结团并且通过曝气使之成为好氧区,进一步降低污水中的cod、nh3的浓度,同时,通过设置束流沉淀区和稳流出水区使得沉淀区中生物膜及沉淀物不在管内堆积,减少了沉淀池堵塞的可能,同时又能有效解决平流式沉淀池布水不均匀,机械设备易锈蚀,占地面积大的缺点,兼顾了斜管沉淀池和平流式沉淀池的优点:高水力负荷,高沉淀效果,高适应能力;低占地面积,低投资成本,低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多级布水沉淀束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左示意图;
17.图2为图1中的多级布水沉淀束处理系统整体结构柱示意图;
18.图3为图1中的多级布水沉淀束处理系统中的束流沉淀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0][0021][0022]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个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4]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5]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
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6]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级布水沉淀束处理系统,包括加药絮凝区1、设于所述加药絮凝区1上端的多级布水组件2、设于所述多级布水组件2上端的自动加药器103、设于所述加药絮凝区1一侧的束流沉淀区3、设于所述束流沉淀区3一侧的稳流出水区4,以及设于所述稳流出水区4下侧的沉淀区5,所述束流沉淀区3内间隔设有多根束流沉淀管301,所述自动加药器103包括药箱(图未标出)和与所述药箱连接的水泵(图未标出),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设于所述多级布水组件2的上侧,所述多级布水组件2的上侧设有均匀布水器,以将从水泵流出的药液均匀投入多级布水组件2内,提高了布水效率。
[0027]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药絮凝区1的下侧设有进水管101和穿孔曝气搅拌管102,以通过鼓风机将含氧空气通过穿孔曝气搅拌管102进入加药絮凝区1中,上升气泡使絮凝药剂与污水反应充分,进一步加快悬浮物的絮凝结团并且通过曝气使之成为好氧区,进一步降低污水中的cod、nh3的浓度。
[0028]
上述多级布水沉淀束处理系统,污水进入加药絮凝区1后,自动加药系器103开始投加絮凝药剂,絮凝药剂与污水接触后进行絮凝反应,同时鼓风机(图未示出)将含氧空气通过穿孔曝气搅拌管进入加药絮凝区中,上升气泡使絮凝药剂与污水反应充分,进一步加快悬浮物的絮凝结团并且通过曝气使之成为好氧区,进一步降低污水中的cod、nh3的浓度,同时,通过设置束流沉淀区和稳流出水区使得沉淀区中生物膜及沉淀物不在管内堆积,减少了沉淀池堵塞的可能,同时又能有效解决平流式沉淀池布水不均匀,机械设备易锈蚀,占地面积大的缺点,兼顾了斜管沉淀池和平流式沉淀池的优点:高水力负荷,高沉淀效果,高适应能力;低占地面积,低投资成本,低维护成本。
[0029]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级布水组件2包括多个进水堰201和多根多级式布水管202,所述多级式布水管202的数量与所述束流沉淀管301的数量一致,所述多级式布水管202一端与对应的所述进水堰201连接,另一端与一根所述束流沉淀管301连接,具体的进水堰201位于加药絮凝区1上部,进水堰201可以为三角堰或穿孔堰并且长度与束流沉淀区3长度相当,多级式进水堰201底部根据相应每层束流沉淀管301数量开孔切割,通过活接口或焊接管连接。多根所述束流沉淀管301错落设置,以形成稳流缓冲区302。
[0030]
如图1所示,多级式布水管202与束流沉淀管301连接,且设备主板上根据级数进行相应孔的切割及焊接,且束流沉淀管301圆截面需安装一片圆形板,圆形板开孔,直径比多级式布水管202直径大2mm

3mm,割孔处套上o型密封圈。
[0031]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束流沉淀管301的下端设有开设有孔或缝隙中的任一一种,具体的,束流沉淀管301右部和稳流出水区4左部根据束流沉淀区3长度和相应束流沉淀管301数量开孔切割,割孔直径需大于束流沉淀管301直径2mm

3mm,割孔处套上o型密封圈,束流沉淀管301根据污水实际情况于管道竖立的一侧由上往下的进行开缝或开孔处理,但束流沉淀管301上下两侧需预留出约2cm的位置用于束流沉淀管固定,防止因开孔过多或开缝过长导致的束流沉淀管301强度不够,造成系统处理效果低下的情况。
[0032]
如图1所示,稳流出水区4底部设置单边斗型出水槽401,底板向右下方倾斜焊接固定,最底端需低于出水管402管底部5cm

10cm,加高出水落差,使处理后的污水流出速度更快,减小因水流过大出水不及时造成的污水回流情况。
[0033]
如图1和图2所示,稳流出水区4左上顶部预留出清液溢流口403,当束流沉淀区3絮凝沉淀物下沉,上清液水位升至顶部时,即可通过清液溢流口403流出,避免因顶部污水不流动造成死水的二次污染。
[0034]
如图1和图2所示,沉淀区5内设有梯形泥斗501,配有污泥观察口503,观察镜采用透明亚克力板切割而成,采用类法兰式连接。梯形泥斗501侧边开孔焊接出法兰边,透明亚克力板同另一片镂空法兰与泥斗法兰螺栓固定,垫片根据污水特性采用不同的密封垫片,沉淀好的污泥通过排泥管502排出。实际操作过程中,污泥排放周期可通过污泥观察口503观察确定,并且可发现污泥沉淀过程中的问题。
[0035]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