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体废物处理系统

文档序号:31474251发布日期:2022-09-10 00:03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体废物处理系统

1.本发明属于废物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固体废物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废物处理包括了对污泥的处理,污泥的处理主要包括污泥压块及污泥干燥,污泥干燥即污泥的脱水。污泥的脱水是一个固-液分离过程,其基础理论是在过滤、渗透、沉积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国内外主要的脱水工艺分为两种,包括机械脱水和干化脱水两种。机械脱水是最有效能耗最少的脱水方式,采用机械方法可使污泥含水率达到60%~80%。
3.污泥干燥时需要使用滤布进行包裹,污泥带水时粘性大,容易导致大量污泥粘附在滤带上,后期需要用大量水清洗,滤布的清洗不够彻底,申请号为cn202022737273.8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紧凑带式压滤机,经过凸轮辊的拍打及毛刷的清洁作用,可以有效清洁滤带,但此种方式清理滤布容易对滤布造成损伤,滤布极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固体废物处理系统,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
6.一种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包括:第一滤布,用于将污泥中的污水挤出;清洗装置,用于将第一滤布上的污泥清理;清洗装置包括:若干第一清洗辊,设于第一滤布下方;若干第二清洗辊,设于第一滤布上方;若干喷水管,相邻两个喷水管设于第二清洗辊两侧;其中,第二清洗辊设于相邻的两个第一清洗辊之间,喷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一清洗辊和第二清洗辊之间的区域相对;当第二清洗辊移动至其中一侧的第一清洗辊一侧时,与该第一清洗辊和该第二清洗辊相对应区域的喷水管停止喷水。
7.进一步的,第一清洗辊为两组,两组第一清洗辊与第二清洗辊呈三角形分布。
8.进一步的,清洗装置还包括第一安装块,第一安装块上设有供第二清洗辊移动的第一活动槽。
9.进一步的,第一活动槽内设有第一复位弹簧。
10.进一步的,清洗装置还包括第一活动块,第二清洗辊设于第一活动块底部,第一活动块上设有增加第二清洗辊转动阻力的阻尼件。
11.进一步的,第一安装块上设有驱动阻尼件往第二清洗辊方向运动的调整件。
12.进一步的,第二清洗辊上的阻尼大于第一清洗辊上的阻尼。
13.进一步的,固体废物处理系统还包括架体,架体上设有张紧辊,张紧辊随第一滤布形变而移动。
14.进一步的,张紧辊往下运动时,喷水管的出水量增加。
15.进一步的,张紧辊往第二清洗辊方向移动时,喷水管的出水量增加。
16.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对第一滤布做清洗并提升对第一滤布的清洗效果且不会损伤第一滤布的固体废物处理系统。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18.另外,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19.在附图中:
20.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上述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调整件和阻尼件配合的示意图。
22.图3为上述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调整件处的放大图。
23.图4为上述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剖视图一。
24.图5为上述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固定块处的放大图。
25.图6为上述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第一传动轴处的放大图。
26.图7为上述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第二推杆处的放大图。
27.图8为上述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阻尼件配合处的放大图。
28.图9为上述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清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0为上述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第一活动块附近的放大图。
30.图11为上述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第二活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2为上述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第二活动处的放大图。
32.图13为上述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浓缩箱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4为上述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摩擦板和控制杆的示意图。
34.100、架体;101、挡泥板;102、控制台;103、气缸;104、第一输送辊;105、第二输送辊;106、第二活动块;1061、第三复位弹簧;1062、第三推杆;1063、第三活动块;1064、第二支撑弹簧;1065、第四推杆;107、张紧辊;1071、连接轴;108、第三推板;1081、第四支撑弹簧;109、出泥板;
35.200、混合箱;201、安装板;202、第一电机;203、搅拌桨;204、进料口;205、出泥管;
36.300、浓缩箱;301、第二电机;302、搅拌环;303、底板;304、出水管;305、摩擦板;306、控制杆;
37.400、第一滤布;
38.500、第二滤布;
39.600、第一安装块;601、喷水管;602、第一活动块;603、第二清洗辊;604、第一清洗辊;605、摩擦块;606、第一连接弹簧;607、第一推杆;608、第一推板;609、第一支撑弹簧;610、第二推板;6101、第二连接弹簧;611、凸轮;612、第一传动轴;6121、盖板;613、第二传动轴;614、第三传动轴;615、螺母;616、第二推杆;6161、第一滑块;6162、第二复位弹簧;617、
固定块;6171、连接杆;618、复位式按压开关;619、第一复位弹簧;620、密封板;6201、第四推板;6202、第二滑块;6203、第四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41.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2.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43.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44.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45.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46.如图1所示的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包括:第一滤布400,用于将污泥中的污水挤出;清洗装置,用于将第一滤布400上的污泥清理;第二滤布500,设于第一滤布400下方与第一滤布400一同挤压污泥;第一输送辊104,第一滤布400绕于第一输送辊104上;第二输送辊105,第二滤布500绕于第二输送辊105上;架体100,第一输送辊104和第二输送辊105均设于架体100上;混合箱200,用于将污泥和药剂混合;浓缩箱300,对污泥做初步脱水处理;混合箱200和浓缩箱300设于第一滤布400上方,浓缩箱300设于混合箱200一侧;污泥和药剂在混合箱200内混合后进入到浓缩箱300内,利用浓缩箱300对污泥做初步脱水处理,部分污水直接在浓缩箱300内脱出;污泥浓缩后浓缩箱300内的污泥排落在第一滤布400上,第一输送辊104和第二输送辊105驱动第一滤布400和第二滤布500转动,第一滤布400和第二滤布500挤压污泥,将污泥中的污水做二次挤出,污泥从第一滤布400和第二滤布500之间掉出后,清理装置对第一滤布400做清理,将第一滤布400上的污泥清理,避免第一滤布400上附着过多污泥影响污泥进入到第一滤布400和第二滤布500之间。
47.如图2、4、13所示,混合箱200侧壁上设有进料口204,污泥和药剂均通过进料口204进入,混合箱200顶部设有安装板201,安装板201上设有第一电机202和变速箱,混合箱200内设有与第一电机202传动配合的搅拌桨203,利用搅拌桨203对混合箱200内的污泥和药剂做搅拌,使药剂和污泥快速混合。
48.如图1、2、11、14所示,混合箱200侧壁上设有出料管,出料管与浓缩箱300相连通,浓缩箱300侧壁上设有出水管304,浓缩箱300底部设有可移动的底板303,第一滤布400设于浓缩箱300下方;浓缩箱300内设有搅拌环302,浓缩箱300侧壁上设有驱动搅拌环302转动的第二电机301;浓缩箱300内还设有摩擦板305,浓缩箱300侧壁上设有推动摩擦板305移动的控制杆306,控制杆306转动连接于浓缩箱300侧壁上,在往下推动控制杆306一端时,控制杆306转动推动摩擦板305移动,使摩擦板305抵在搅拌环302上从而使搅拌环302快速止转;进
入到浓缩箱300内的污泥在搅拌环302转动下受到挤压,部分污水直接从出水管304处排出,对污泥做初步干燥处理;污泥浓缩完成后,底板303水平移动开启浓缩箱300,浓缩箱300内的污泥掉落在第一滤布400上,第一滤布400带动污泥一同移动,使第一滤布400和第二滤布500挤压污泥对其做进一步的脱水处理。
49.如图9、10所示,清洗装置包括:若干第一清洗辊604,设于第一滤布400下方;若干第二清洗辊603,设于第一滤布400上方;若干喷水管601,相邻两个喷水管601设于第二清洗辊603两侧;其中,第二清洗辊603设于相邻的两个第一清洗辊604之间,喷水管601的出水口与第一清洗辊604和第二清洗辊603之间的区域相对;当第二清洗辊603移动至其中一侧的第一清洗辊604一侧时,与该第一清洗辊604和该第二清洗辊603相对应区域的喷水管601停止喷水;第二清洗辊603上的阻尼大于第一清洗辊604上的阻尼,架体100上设有第二安装块,第一清洗辊604设于第二安装块上,第一清洗辊604设于第二安装块上。
50.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清洗辊604为两组,相对应的第二清洗辊603则为一组,两组第一清洗辊604与一组第二清洗辊603呈三角形分布,即两组第一清洗辊604分别设于第二清洗辊603下方两侧,在此命名两组第一清洗辊604为第一清洗辊604a和第一清洗辊604b;喷水管601为两组,分别设于第二清洗辊603左侧和右侧,在此将其命名为左侧喷水管601和右侧喷水管601,左侧喷水管601的出水口与第一清洗辊604a和第二清洗辊603之间的区域相对应,右侧喷水管601的出水口与第一清洗辊604b和第二清洗辊603之间的区域相对应;当第一滤布400上的污泥附着较多时,第一滤布400与第二清洗辊603接触推动第二清洗辊603往第一清洗辊604b方向移动,处于第二清洗辊603和第一清洗辊604b之间的第一滤布400处于褶皱状态,此时右侧喷水管601停止喷水,仅左侧喷水管601进行喷水,第一滤布400在第一清洗辊604a和第二清洗辊603之间受到揉搓,同时避免第一滤布400的褶皱处积攒过多污泥和污水,提升第一滤布400的清洗效果;当第一滤布400上的污泥较少时,第二清洗辊603往第一清洗辊604a方向移动,左侧喷水管601喷水右侧喷水管601停止喷水,根据第一滤布400上的污泥附着对第二清洗辊603的位置做控制,以便更好的对第一滤布400做清洗,提升对第一滤布400的清洗效果。
51.清洗装置还包括第一安装块600和第一活动块602,第一安装块600上设有供第二清洗辊603移动的第一活动槽,第一活动槽内设有第一复位弹簧619,第二清洗辊603设于第一活动块602底部,第一活动块602设于第一活动槽内;利用第一复位弹簧619的设置使第二清洗辊603根据第一滤布400上附着的污泥量进行移动,由于第一复位弹簧619在压缩时对第一活动块602产生了推力,从而改变了第二清洗辊603对第一滤布400的挤压力,以适应第一滤布400上不同厚度的泥层,完成对第一滤布400上不同厚度的污泥做清理。
52.第一活动块602上设有增加第二清洗辊603转动阻力的阻尼件;第一安装块600上设有驱动阻尼件往第二清洗辊603方向运动的调整件。
53.如图3、6、7、8所示,第一活动块602上设有多个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底部设有第一通腔,阻尼件为设于第一通腔内的摩擦块605,摩擦块605上设有第一连接弹簧606,第一连接弹簧606顶端设有第一推杆607,第一推杆607底部设有第一推板608,第一推板608底部设有第一支撑弹簧609;第一安装块600上设有第一活动腔,调整件为设于第一活动腔内的多个凸轮611,多个凸轮611同轴心设置,一个凸轮611位置与一个第一凹槽位置相对应,即凸轮611个数与第一凹槽个数相同;第一活动腔底部设有与凸轮611相对应的第二活动槽,第
二活动槽内设有第二推板610,第二推板610上设有第二连接弹簧6101;第一活动腔一端设有第二活动腔,第二活动腔内设有第一传动轴612,第一传动轴612上设有第二通腔,第二通腔内设有第二传动轴613,第二传动轴613上设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内设有第三传动轴614,第三传动轴614上设有外螺纹,第二通腔内设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螺母615;第二通腔一端穿设有第二推杆616,第二推杆616上设有第一滑块6161,第二通腔内壁上设有与第一滑块6161相配合的第一滑槽,第一滑块6161上设有第二复位弹簧6162;第二传动轴613一端设有第一一字凹槽,第一传动轴612一端转动连接有盖板6121,盖板6121上设有第二一字凹槽;在螺母615和外螺纹的设置下,可对第三传动杆的位置进行调整,使第二推杆616穿入到指定个数的凸轮611内,带动指定个数的凸轮611转动,从而推动指定个数的摩擦块605下降抵在第二清洗辊603上,改变第二清洗辊603转动受到的阻力;具体操作方式为:转动盖板6121,将盖板6121从第一传动轴612一端转开,第二传动轴613一端裸露,利用螺丝刀转动第二传动轴613,此时第二传动轴613相对于第一传动轴612转动,第二传动轴613带动第三传动轴614转动,第三传动轴614上的外螺纹和螺母615相配合,第三传动轴614移动推动第二推杆616移动,第二推杆616往第一空腔外移动,第二推杆616伸入到指定个数的凸轮611内;第二推杆616位置调整完成后,将盖板6121转回,盖板6121转动至与第一传动轴612同轴心位置处,利用螺丝刀转动第一传动轴612,第一传动轴612带动第二推杆616转动,第二推杆616带动凸轮611转动,凸轮611推动第二推板610往那个下运动,第二推板610推动第一推板608往下运动,使指定个数的摩擦块605挤压在第二清洗辊603上,改变第二清洗辊603对第一滤布400的阻力,适应对不同粘泥程度的第一滤布400清洗。
54.如图5所示,第一传动轴612一端设有与第二活动腔相通的传动腔,传动腔内穿设有复位式按压开关618,该复位式按压开关618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复位式按压开关618结构相同,传动腔内设有固定块617,固定块617底部设有连接杆6171,连接杆6171一端铰接于固定块617底部,另一端铰接于传动腔底部,在调整第二推杆616位置时,按下复位式按压开关618,复位式按压开关618推动连接杆6171转动,连接杆6171推动固定块617往上运动,固定块617抵在第一传动轴612上,利用固定块617将第一传动轴612固定,使第二传动轴613相对于第一传动轴612转动,以便单独对第二推杆616的位置做调整;第二推杆616位置调整完成后,再次按下复位式按压开关618,使复位式按压开关618往回收缩,固定块617往下运动与第一传动轴612脱开接触,以驱动第一传动轴612转动改变第二清洗辊603受到的阻力。
55.架体100上设有张紧辊107,张紧辊107随第一滤布400形变而移动,张紧辊107往下运动时,喷水管601的出水量增加,张紧辊107往第二清洗辊603方向移动时,喷水管601的出水量增加;张紧辊107的设置适应第一滤布400的褶皱和张开,保证第一滤布400能够正常随第一输送辊104滚动。
56.如图12所示,架体100上设有第三活动槽,第三活动槽内设有第二活动块106;第二活动块106侧壁上设有第三复位弹簧1061,第二活动块106上设有第三推杆1062,第三活动槽内壁上设有与第三推杆1062相对应的第二空腔,第二空腔内设有第一水量控制开关,喷水管601的出水量大小根据第三推杆1062进入到第二空腔内的长度而改变;第二活动块106上设有第四活动槽,第四活动槽内设有第三活动块1063,张紧辊107通过一连接轴1071连接于第二活动块106上,第二活动块106底部设有第二支撑弹簧1064,第二活动块106底部设有第四推杆1065,第四活动槽底部设有与第四推杆1065相对应的通槽;第三活动槽底部设有
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三推板108,第三推板108底部设有第三支撑弹簧,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水量控制开关,喷水管601的出水量大小根据第三推板108进入到第二凹槽内的高度而改变;第一水量控制开关控制的程度小于第二水量控制开关,即第三推杆1062进入到第二空腔内的长度数值与第三推板108进入到第二凹槽内的高度数值相同时,第一水量控制开关对出水管304的出水量影响更小,第一水量控制开关对喷水管601的出水量做微调,第二水量控制开关对喷水管601的出水量做粗调;具体应用为,当有较多污泥掉落在第一滤布400上时,第一滤布400承受较大的重力后凹陷,此时第一滤布400推动张紧辊107往下运动,对喷水管601水量做调整;当第一滤布400从第一清洗辊604和第二清洗辊603上经过时,第一滤布400受到第一清洗辊604和第二清洗辊603的影响形成褶皱,第一滤布400拉动张紧辊107水平移动,对喷水管601水量做调整。
57.第一安装块600上设有与喷水管601相通的输水道,输水道侧壁上设有第三空腔,第三空腔内设有密封板620,密封板620上设有第四推板6201,第四推板6201从第三空腔内穿出,第四推板6201上设有第二滑块6202,第三空腔内壁上设有与第二滑块6202相配合的第二滑槽,第二滑块6202上设有第四复位弹簧6203;第一活动块602移动至第一活动槽一端时,第一活动块602推动第四推板6201移动,第四推板6201带动密封板620移动,密封板620进入到输水道内将输水道封闭,从而将相对应的喷水管601封闭。
58.架体100上还设有与用于清洗第二滤布500的清洗装置,对第二滤布500的清洗方式与对第一滤布400的清洗方式相同;架体100上设有控制台102,用于控制混合箱200就和浓缩箱300的运行;控制台102下方设有气缸103,气缸103控制第一输送辊104和第二输送辊105的移动,从而使第一滤布400和第二滤布500均能处于张紧状态上,以便对污泥做脱水处理。
59.架体100上还设有挡泥板101和出泥板109,挡泥板101和出泥板109分别设置在架体100两端,挡泥板101的设置避免第一滤布400带动污泥移动时污泥从第一滤布400一端掉出,出泥板109对污泥起引导作用,以将污泥排放在指定位置上。
60.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