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来水异味特殊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06165发布日期:2022-07-01 22:33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来水异味特殊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来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来水异味特殊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自来水是指通过自来水处理厂净化、消毒后生产出来的符合相应标准的供人们生活、生产使用的水。生活用水主要通过水厂的取水泵站汲取江河湖泊及地下水,地表水,由自来水厂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相关卫生标准》,经过沉淀、消毒、过滤等工艺流程的处理,最后通过配水泵站输送到各个用户。
3.一般自来水是从水库中取水后处理,而一般的水库的水源由于本身是活水,其在自然环境中较为安全,但是当引入水厂中时有密封环境的处理容易造成细菌和微生物的繁殖,造成水体异味,而在常规的处理步骤中往往是进行灭菌消毒处理,已经产生的异味仍然会残留在水体中,容易影响水体的品质,所以一般需要添加活性炭进行吸附异味达到进一步净化的效果。
4.传统的水体活性炭吸附大多是采用活性炭吸附层设置于水体下方,让水体通过重力的作用慢慢渗出,达到过滤的效果,但是此类过滤方式效率较低,且在过滤过程中水体的流动性交底,也会影响水质,给实际的水体净化造成一定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自来水除异味净化效率低,水体流动性差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自来水异味特殊处理装置。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自来水异味特殊处理装置,包括预处理池和与预处理池相连接的除异味桶,所述预处理池包括絮凝池和分离池,所述絮凝池和分离池之间采用分隔板相分隔,且分隔板下端设置有两侧相连通的通口,所述通口内靠近絮凝池一侧设置有闸门,通口内靠近分离池一侧设置有过滤网层,所述絮凝池上端设置有进液管,所述分离池下端一侧设置有连通口,所述除异味桶包括上端设置的进液口和下端设置的出液口,所述连通口通过第一液体泵与进液口相连通,所述除异味桶内部中央设置有过滤管,所述过滤管侧壁上设置有活性炭吸附层,过滤管外部设置有外壳体,所述外壳体下端一侧设置有集液口,所述过滤管上下两端内部分别与进液口和出液口相连通,所述集液口通过管线与第三液体泵相连通。
8.优选的,所述预处理池与多个除异味桶相连接,且多个除异味桶之间相互串联,前一个除异味桶的出液口与下一个除异味桶的进液口相连通,且最后一个除异味桶的出液口通过第二液体泵与第一个除异味桶的进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一液体泵与第一个除异味桶的进液口之间连通的管线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液体泵与第一个除异味桶的进液口之间连通的管线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
9.优选的,所述絮凝池为密封结构,且絮凝池顶部上端设置有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与絮凝池内部的搅拌轴相连接,所述搅拌轴两侧对称设置多个搅拌叶。
10.优选的,所述分离池上端设置有气泵,所述气泵连通延伸至分离池内部的气曝管,所述气曝管靠近过滤网层的一侧设置有气曝口。
11.优选的,所述分离池内部侧壁上设置有紫外灯管。
12.优选的,所述过滤管包括外套管和外套管内部设置的内套管,所述外套管与内套管之间设置多个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两侧均设置有内凹的插槽,且两个连接块与外套管、内套管之间形成空腔,且空腔两侧的外套管与内套管侧壁均为镂空网层机构,所述活性炭吸附层设置于空腔内,且活性炭吸附层两端设置有插块插入插槽内。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来水异味特殊处理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4.1、通过多个串联的除异味桶的设置,使得水体在流动过程中通过过滤管内部的活性炭吸附层后再通过第三液体泵泵出达到过滤除异味的效果,且此过程中,水体一直在多个除异味桶内循环,提升水体的流动性,并且第三液体泵的使用也提升水体从活性炭吸附层内部渗出的效率,提升除异味的效率。
15.2、通过预处理池、絮凝池、分离池对进行除异味的水体进行初步的絮凝分离,同时通过搅拌电机、搅拌轴、搅拌叶的设置加速絮凝的效率,并且通过过滤网层、气泵、气曝管、气曝口的设置有效将水体絮凝后进行过滤分离,并且通过气曝防止絮凝杂质堵塞过滤网层,提升过滤效果,同时进一步便于后期的活性炭吸附过滤,防止对活性炭层的堵塞。
16.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使用便捷,通过对水体进行快速絮凝分离后再进行活性炭吸附,且在吸附过程中保证水体的流动性,提升水体的水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预处理池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除异味桶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过滤管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过滤管内部活性炭吸附层俯视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预处理池;101、絮凝池;102、分离池;103、分隔板;104、通口;105、闸门;106、过滤网层;107、进液管;108、搅拌电机;109、搅拌轴;110、搅拌叶;111、气泵;112、气曝管;113、气曝口;114、紫外灯管;115、连通口;2、除异味桶;201、进液口;202、出液口;203、集液口;204、过滤管;2041、外套管;2042、内套管;2043、连接块;2044、空腔;2045、插槽;2046、活性炭吸附层;2047、插块;205、外壳体;3、第一液体泵;4、第一单向阀;5、第二液体泵;6、第二单向阀;7、第三液体泵。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实施例:
26.参照图1-5,一种自来水异味特殊处理装置,包括预处理池1和与预处理池1相连接的除异味桶2,所述预处理池1包括絮凝池101和分离池102,所述絮凝池101和分离池102之间采用分隔板103相分隔,有效保证絮凝单独进行,且分隔板103下端设置有两侧相连通的通口104,所述通口104内靠近絮凝池101一侧设置有闸门105方便絮凝后的水体进入分离池102,通口104内靠近分离池102一侧设置有过滤网层106有效分离絮凝的沉淀,防止絮凝成分造成管道堵塞,所述絮凝池101上端设置有进液管107,所述分离池102下端一侧设置有连通口115,所述除异味桶2包括上端设置的进液口201和下端设置的出液口202,所述连通口115通过第一液体泵3与进液口201相连通,絮凝过滤后的水体进入除异味桶2进行处理,所述除异味桶2内部中央设置有过滤管204,所述过滤管204侧壁上设置有活性炭吸附层2046,过滤管204外部设置有外壳体205,所述外壳体205下端一侧设置有集液口203,所述过滤管204上下两端内部分别与进液口201和出液口202相连通,所述集液口203通过管线与第三液体泵7相连通,水体通过过滤管204侧壁上的活性炭吸附层2046进行个过滤渗出后收集,而未渗出的水体通过出液口202处收集便于后期的操作,且保证在水体活性炭吸附过程中的流动性。
27.为了保证水体活性炭吸附的效果,进一步促进水体循环流动,优选的,所述预处理池1与多个除异味桶2相连接,且多个除异味桶2之间相互串联,前一个除异味桶2的出液口202与下一个除异味桶2的进液口201相连通,且最后一个除异味桶2的出液口202通过第二液体泵5与第一个除异味桶2的进液口201相连通,所述第一液体泵3与第一个除异味桶2的进液口201之间连通的管线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4,所述第二液体泵5与第一个除异味桶2的进液口201之间连通的管线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6,有效保证水体流向的统一,防止水体反流。
28.为了进一步提升絮凝的效率,优选的,所述絮凝池101为密封结构,且絮凝池101顶部上端设置有搅拌电机108,所述搅拌电机108与絮凝池101内部的搅拌轴109相连接,所述搅拌轴109两侧对称设置多个搅拌叶110。
29.为了防止过滤为网层106堵塞,优选的,所述分离池102上端设置有气泵111,所述气泵111连通延伸至分离池102内部的气曝管112,所述气曝管112靠近过滤网层106的一侧设置有气曝口113,气曝口113鼓气对过滤为网层106进行反向鼓吹,防止絮凝成分粘结在过滤为网层106上,提升过滤效率。
30.为了另一部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优选的,所述分离池102内部侧壁上设置有紫外灯管114。
31.为了方便过滤管204的组装,优选的,所述过滤管204包括外套管2041和外套管2041内部设置的内套管2042,所述外套管2041与内套管2042之间设置多个连接块2043,所述连接块2043两侧均设置有内凹的插槽2045,且两个连接块2043与外套管2041、内套管2042之间形成空腔2044,且空腔2044两侧的外套管2041与内套管2042侧壁均为镂空网层机构,所述活性炭吸附层2046设置于空腔2044内,且活性炭吸附层2046两端设置有插块2047
插入插槽2045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便于装置的组装。
32.工作原理:使用时,先将水体和絮凝剂通入絮凝池101中启动搅拌电机108,使得搅拌叶110充分混合絮凝剂和水体,提升絮凝效率,在絮凝完成后打开闸门105,启动气泵111并对紫外灯管114通电,使得絮凝后的水体通过过滤网层106过滤后进入分离池102,并通过紫外灯管114照射灭菌,后启动第一液体泵3将过滤后的水体泵入除异味桶2中,水体从过滤管204中流动,一部分水体通过过滤管204中活性炭吸附层2046吸附后进入外壳体205中后通过第三液体泵7泵出,而剩下的水体继续在多个除异味桶2中的过滤管204中循环逐渐吸附过滤。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