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92066发布日期:2022-09-21 03:32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软水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软水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软水机。


背景技术:

2.现有软水机的电源适配器的一端设有第一插接端子,软水机的内部电源线的一端设有第二插接端子,在第一插接端子与第二插接端子插接,以组成插接组件后,外部电源可通过插接组件对软水机供电。
3.在实际应用中,现有的软水机难以对插接组件进行可靠的安装布置。在软水机进水后,水流或液滴易喷溅或汇流到插接组件上,导致软水机的供电线路出现短路,甚至引发操作人员的触电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软水机,以尽可能地阻止水流或液滴进入到插接组件上,确保软水机的正常作业和供电安全。
5.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软水机,包括:
6.箱体,内部形成有容纳腔,所述箱体的顶端形成有连通所述容纳腔的箱口;
7.顶盖装置,包括中框组件,所述中框组件与所述箱口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中框组件相对于所述箱体的箱底面沿第一方向倾斜,以引导所述中框组件的表面的水流入至所述容纳腔内;所述中框组件的表面设有安装部件,所述安装部件上用于安装插接组件。
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软水机,在通过安装部件在实现对插接组件安装的同时,基于对中框组件的倾斜设置,可使得中框组件的表面的水自动流入至箱体的容纳腔内,从而能够尽可能地阻止水流或液滴进入到插接组件上,确保软水机的正常作业和供电安全。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框组件的第一表面设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至少一端延伸至所述中框组件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箱体的箱底面。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箱底面的夹角为5
°
~30
°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第一顶盖组件与第二顶盖组件;所述第一顶盖组件与所述中框组件连接,所述中框组件上设有第一过口与第二过口,所述第一过口、所述第二过口分别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一顶盖组件与所述第一过口相对,以用于闭合或打开所述第一过口;所述第二顶盖组件与所述中框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顶盖组件与所述第二过口相对,以用于闭合或打开所述第二过口。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树脂罐,所述树脂罐安装于容纳腔内;所述第二过口与所述树脂罐相对,所述第二过口的内壁上设置所述安装部件。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顶盖组件包括:盖体与曲臂;所述曲臂的
第一端与所述盖体的一端连接,所述曲臂的第二端与所述中框组件转动连接,以使得所述盖体在闭合所述第一过口的第一位置与打开所述第一过口的第二位置之间翻转。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曲臂包括长臂段与短臂段;所述长臂段呈弧线状,所述短臂段呈直线状;所述长臂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盖体的一端连接,所述长臂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短臂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短臂段的第二端与所述中框组件转动连接;
15.其中,所述短臂段的第二端与所述长臂段的第一端的距离小于所述短臂段的第一端与所述长臂段的第一端的距离。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顶盖组件还包括:止挡部与抵接部;所述止挡部与所述曲臂连接;所述抵接部设于所述中框组件上;在所述盖体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形下,所述止挡部与所述抵接部分离,在所述盖体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形下,所述止挡部与所述抵接部抵触。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顶盖组件还包括:阻尼轴,所述阻尼轴的一端与所述曲臂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中框组件连接。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顶盖组件与所述中框组件可拆卸式连接。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顶盖组件上设有人机交互模块与显示窗口当中的至少一种。
20.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水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水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k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卡接组件对插接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9.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翻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盘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用固定盘对树脂罐的顶端进行固定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
33.10:箱体;11:容纳腔;12:箱口;
34.20:中框组件;21:中框;211:扣位头;212:第一引导面;213:导流槽;214:安装槽;
22:中框装饰圈;221:扣位槽;222:第二引导面;23:卡接组件;231:卡接槽;2311:第一卡口;2312:第二卡口;2313:敞开口;232:限位部;24:第一过口;25:第二过口;26:抵接部;27:避让口;
35.30:第一顶盖组件;31:盖体;301:支撑部;311:面板层;312:内衬层;313:支撑层;32:曲臂;321:长臂段;322:短臂段;33:阻尼轴;34:转接座;35:止挡部;36:装饰件;
36.40:第二顶盖组件;
37.50:固定盘;51:柔性盘体;52:第一开口;53:缺口;54:第一加强筋;55:第二加强筋;56:插头;561:引导部;562:卡接部;
38.60:树脂罐;70:内框;80:阀控组件;90:盐井组件;100:插接组件;1001:第一插接端子;1002:第二插接端子;110:倒盐格栅;120:电池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4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3.现有的软水机主要包括盐箱、安装于盐箱内的树脂罐、控制装置等。在软水机工作时,树脂罐内树脂单元的功能离子与水中的钙、镁离子进行交换,使得水中的钙、镁离子的浓度降低,达到降低水质硬度的目的。当树脂罐内的树脂单元吸附满钙、镁离子后,需要盐箱内溶解的专用盐水对树脂单元进行再生处理,以实现树脂罐内的树脂单元的反复利用。
44.然而,操作人员在使用软水机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软水机上的插接组件易分离而导致整体断电、加盐操作不方便,以及不便于对软水机上的阀控组件、盐井组件进行维修等相关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如图1至图10所示的软水机。
45.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软水机包括箱体10、顶盖装置、树脂罐60和
盐井组件90,箱体10内形成有容纳腔11,箱体10的顶部设有连通容纳腔11的箱口12,顶盖装置安装于箱口12,树脂罐60和盐井组件90分别安装于容纳腔11内。在此,本实施例所示的箱体10内用于装盐,从而箱体10也称之为现有软水机的盐箱。
46.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装置包括中框组件20、第一顶盖组件30和第二顶盖组件40。
47.其中,中框组件20与箱体10的箱口12可拆卸式连接,中框组件20上设有第一过口24,第一过口24作为软水机的加盐口,第一过口24与容纳腔11连通。
48.为了便于实现加盐操作,本实施例将第一顶盖组件30的一端与中框组件20转动连接。在此情形下,第一顶盖组件30也可称之为翻盖组件,通过控制第一顶盖组件30相对于中框组件20翻转,以基于第一顶盖组件30便捷地控制闭合或打开第一过口24。
49.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顶盖组件30包括盖体31与曲臂32,曲臂32的第一端与盖体31的一端连接,曲臂32的第二端与中框组件20转动连接。
50.其中,本实施例在中框组件20上设有转接座34,曲臂32的第二端与转接座34转动连接。为了确保曲臂32的美观性,在曲臂32的侧面设有装饰件36,曲臂32与装饰件36之间通过卡接结构实现可拆卸式连接。
51.为了避免曲臂32的移动与中框组件20相干涉,本实施例在中框组件20上设有避让口27,曲臂32的至少部分位于避让口27中,且转接座34设置于避让口27的一侧。
52.在此,本实施例基于曲臂32的设置,可使得盖体31相对于中框组件20在闭合第一过口24的第一位置与打开第一过口24的第二位置之间翻转,且确保盖体31相对于中框组件20能够达到相对较大的翻转角度。
53.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可对曲臂32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使得盖体31相对于中框组件20的翻转角度大于90
°
,以在盖体31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形下,第一过口24的上侧能够达到足够大的敞开空间,从而便于操作人员通过第一过口24向箱体10内加盐。
54.如图2与图8所示,为了确保盖体31相对于中框组件20的翻转角度大于90
°
,本实施例所示的曲臂32包括长臂段321与短臂段322。
55.长臂段321呈弧线状,短臂段322呈直线状;长臂段321的第一端与盖体31的一端连接,长臂段321的第二端与短臂段322的第一端连接,短臂段322的第二端与中框组件20上的转接座34转动连接。
56.其中,短臂段322的第二端与长臂段321的第一端的距离小于短臂段322的第一端与长臂段321的第一端的距离,以使得本实施例所示的曲臂32类似于鱼钩状。
57.在此,本实施例基于曲臂32的优化设计,不仅确保了盖体31相对于中框组件20能够达到相对较大的翻转角度,而且确保盖体31在达到最大翻转角度时尽可能远离第一过口24,从而提高了加盐操作的便捷性。
58.如图4与图8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顶盖组件30还设置有止挡部35,止挡部35与曲臂32连接,止挡部35用于与中框组件20抵触或分离。
59.具体地,本实施例在中框组件20上设有抵接部26。在盖体31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形下,止挡部35与抵接部26分离,在盖体31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形下,止挡部35与抵接部26抵触。
60.在此,本实施例所示的盖体31所处的第二位置对应盖体31相对于中框组件20达到
最大翻转角度时所处的位置。例如,盖体31相对于中框组件20达到最大翻转角度可达到100
°
~150
°

61.由于在盖体31处于第二位置时,盖体31相对于竖直面呈倾斜状态,基于止挡部35与抵接部26的相互抵接,可确保盖体31达到受力平衡状态,在不需要操作人员手动扶持的情形下,盖体31也能够稳定地维持在第二位置,其状态不会再发生变化,只有在需要闭合第一过口24时,在操作人员的驱动下,盖体31从第二位置翻转至第一位置。
62.如图4所示,为了便于控制盖体31相对于中框组件20的翻转角度,本实施例所示的止挡部35设于曲臂32的外侧面。
63.由于曲臂32的至少部分位于中框组件20上的避让口27中,本实施例将抵接部26设于避让口27的第一壁面上,避让口27的第一壁面与曲臂32的外侧面相对。由此,在盖体31处于第一位置时,止挡部35与抵接部26远离,在盖体31相对于中框组件20以第一旋向翻转,以从第一位置到达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止挡部35随同曲臂32的偏转而逐渐靠近抵接部26,在止挡部35与抵接部26抵接时,盖体31达到第二位置,且盖体31不能沿第一旋向继续翻转。
64.优选地,为了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性地控制盖体31的最大翻转角度,本实施例在曲臂32上设有多个安装位,多个安装位沿曲臂32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止挡部35可选择性地与多个安装位当中的任一者可拆卸式连接。
65.在一些示例中,本实施例可将多个安装位设置于曲臂32的外侧面,每个安装位可以为设置于曲臂32的外侧面上的扣位槽,止挡部35上形成有扣位头。在确定盖体31的最大翻转角度后,操作人员可确定与最大翻转角度对应的扣位槽,从而直接将止挡部35上的扣位头扣装于与最大翻转角度对应的扣位槽中,即可控制盖体31达到所需的最大翻转角度。
66.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翻盖组件还包括阻尼轴33,阻尼轴33的一端与曲臂32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与中框组件20上的转接座34连接。
67.其中,本实施例可设置阻尼轴33包括第一轴段与第二轴段,曲臂32的第二端与第一轴段的一端连接,第一轴段的另一端与第二轴段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轴段的另一端与转接座34连接。
68.在此,本实施例设置第一轴段的另一端与第二轴段的一端转动连接的同时,还确保第一轴段的另一端与第二轴段的一端之间的接触摩擦力大于预设值,以在曲臂32的第二端通过阻尼轴33实现与中框组件20转动连接的同时,还确保盖体31在翻转的过程中,能够停留在任意需要的悬停位置。
69.进一步地,为了确保盖体31能够相对于中框组件20进行可靠地翻转,本实施例所示的曲臂32设有多个,多个曲臂32并排布置,且每个曲臂32的第一端均与盖体31的一端连接,每个曲臂32的第二端均通过阻尼轴33与中框组件20转动连接。
70.如图8所示,为了确保翻盖组件所对应的盖体31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所示的盖体31包括面板层311与支撑组件,面板层311与支撑组件连接。支撑组件上构造有支撑部301,支撑部301支撑于面板层311的中部区域。
71.其中,本实施例所示的面板层311安装于支撑组件的上表面,支撑组件上的支撑部301与面板层311的中部区域接触。由于钢化玻璃既具有较大的结构强度,又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切割为不同的形状,从而本实施例所示的面板层311优选为钢化玻璃层。
72.与此同时,本实施例所示的支撑组件可以采用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工程塑料或钢
结构制成。
73.在此,本实施例所示的翻盖组件应用于软水机,以用于打开或闭合软水机上的加盐口。例如,在软水机的箱口12上安装有中框组件20的情形下,翻盖组件可转动地安装于中框组件20上的第一过口24,以打开或闭合第一过口24。
74.基于支撑部301对面板层311的中部区域的支撑作用,可增大面板层311的抗形变性能,在盖体31的中部区域受力过大时,可防止面板层311的中部区域出现凹陷。
75.优选地,为了便于将面板层311与支撑组件组装为一体,本实施例所示的支撑组件包括内衬层312与支撑层313,内衬层312夹设于面板层311与支撑层313之间,面板层311、内衬层312及支撑层313依次连接。
76.在实际组装过程中,本实施例可在面板层311与内衬层312之间设置粘接层。粘接层选用本领域公知的3m胶或pur胶(polyurethane reactive,湿气固化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
77.为了确保面板层311与内衬层312之间粘接的可靠性,本实施例可在内衬层312朝向面板层311的一侧面构造凹槽,粘接层的一部分与凹槽粘接,在面板层311与内衬层312贴合时,粘接层的另一部分与面板层311粘接。其中,凹槽的深度可以为0.3~0.5mm。
78.与此同时,为了便于实现内衬层312与支撑层313的组装,本实施例可将内衬层312与支撑层313通过多个扣位结构连接。其中,扣位结构由能够扣装为一体的扣位块与扣位槽组成。
79.一个示例中,本实施例可在内衬层312朝向支撑层313的一侧面设置多个扣位块,在支撑层313朝内衬层312的一侧面设置多个扣位槽。在内衬层312朝向支撑层313的一侧面与支撑层313朝内衬层312的一侧面贴合时,多个扣位块一一对应地扣装于多个扣位槽中,以便捷地实现内衬层312与支撑层313的可拆卸式连接。
80.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实现对面板层311的中部区域形成支撑,本实施例所示的支撑层313包括第一支撑台,第一支撑台设于支撑层313的中部区域;内衬层312包括第二支撑台,第二支撑台设于内衬层312的中部区域;第一支撑台与第二支撑台相连接,并组成上述实施例所示的支撑部301。
81.其中,第一支撑台与第二支撑台可以为圆柱状、立方体状、凸台状等,在此不做限定。
82.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支撑层313包括第一框架与第一延伸筋。第一延伸筋设有多个,多个第一延伸筋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框架的内侧面连接,多个第一延伸筋的另一端分别朝向第一框架的中心延伸,并连接于位于第一框架的中部的第一支撑台的侧面。
83.相应地,本实施例所示的内衬层312包括第二框架与第二延伸筋。第二延伸筋设有多个,多个第二延伸筋的一端分别与第二框架的内侧面连接,多个第二延伸筋的另一端分别朝向第二框架的中心延伸,并连接于位于第二框架的中部的第二支撑台的侧面。
84.其中,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之间通过上述实施例所示的扣位结构实现可拆卸式连接,在第一支撑台与第二支撑台相对布置的同时,也可将多个第一延伸筋与多个第二延伸筋也呈一一相对设置。
85.如图5所示,在实际应用中,软水机的电源适配器的一端设有第一插接端子1001,软水机的内部电源线的一端设有第二插接端子1002,在第一插接端子1001的第一端与第二
插接端子1002的第一端插接,以组成插接组件100后,外部电源可通过插接组件100对软水机供电。然而,由于插接组件100通常随意地放置于软水机内,当电源适配器的一端受力时,第一插接端子1001与第二插接端子1002易分离,导致软水机不能正常工作。
86.为此,本实施例在中框组件20上设有安装部件,安装部件上用于安装插接组件100,以避免插接组件100在软水机内随意放置,导致插接组件100上的第一插接端子1001与第二插接端子1002在外力的作用下脱离。
87.其中,安装部件可以为本领域公知的绑扎部件、夹持部件、卡接组件及锁紧组件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88.在此,为了便于实现对插接组件100的安装,本实施例所示的安装部件优选为卡接组件23。
89.如图5至图7所示,为了解决插接组件100易在外力的作用下分离的问题,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中框组件20,该中框组件20包括中框21与卡接组件23,卡接组件23包括卡接槽231;卡接槽231与中框21连接,卡接槽231内用于存放插接组件100,卡接槽231设有第一卡口2311与第二卡口2312,第一卡口2311与第二卡口2312分设于卡接槽231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的槽壁上。
90.在此,第一插接端子1001的第二端通常具有朝向电源适配器延伸的第一连接线,第一连接线的直径小于第一插接端子1001的第二端的直径;相应地,第二插接端子1002的第二端通常具有朝向软水机的内部用电器件延伸的第二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的直径小于第二插接端子1002的第二端的直径。
91.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插接端子1001对应的第一连接线穿设于第一卡口2311中,第一卡口2311卡接于第一插接端子1001的第二端;第二插接端子1002对应的第二连接线穿设于第二卡口2312中,第二卡口2312卡接于第二插接端子1002的第二端。
92.在一些示例中,本实施例可设置第一卡口2311的宽度小于第一插接端子1001的第二端的最大直径,第二卡口2312的宽度小于第二插接端子1002的第二端的最大直径。
93.如此,在第一插接端子1001受到来自电源适配器的牵引力时,第一插接端子1001并不会在牵引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卡口2311,而是由第一卡口2311限制第一插接端子1001朝向远离第二插接端子1002的一侧移动,从而达到防止插接组件100在外力的作用下分离的效果。
94.相应地,当操作人员不小心对第二插接端子1002的连接线施加拉扯力时,第二插接端子1002也不会在牵引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二卡口2312,而是由第二卡口2312限制第二插接端子1002朝向远离第一插接端子1001的一侧移动,从而达到防止插接组件100在外力的作用下分离的效果。
95.如图7所示,为了进一步防止第一插接端子1001在电源适配器的牵引力的作用下与第二插接端子1002分离,本实施例所示的卡接组件23还包括限位部232,限位部232与中框21连接;限位部232设于卡接槽231外,且靠近卡接槽231的槽口。
96.其中,限位部232可以为本领域公知的限位块,限位块朝向卡接槽231的一侧面与卡接槽231的槽底之间形成夹持间隙,夹持间隙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插接端子1001的最大直径。
97.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插接端子1001远离电源适配器的一端通常设有凸起,在将第
一插接端子1001装入卡接槽231内,并与第二插接端子1002完成插接后,在沿卡接槽231的长度方向,限位部232设于凸起与第一卡口2311之间,且限位部232与凸起形成抵接。
98.如此,当电源适配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对第一插接端子1001形成牵引时,第一卡口2311对第一插接端子1001靠近电源适配器的一端形成限位,且限位部232进一步对第一插接端子1001远离电源适配器的一端形成限位,从而本实施例所示的卡接组件23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一插接端子1001与第二插接端子1002在外力的拉扯力作用下相分离。
99.如图7所示,为了便于实现对插接组件100的安装,本实施例所示的卡接槽231设有敞开口2313,敞开口2313构造于卡接槽231的沿长度方向的槽壁上,敞开口2313用于供第一插接端子1001或第二插接端子1002通过。
100.具体地,本实施例所示的敞开口2313沿着卡接槽231的长度方向延伸。为了不影响卡接槽231对整个插接组件100的卡接效果,本实施例设置敞开口2313沿着卡接槽23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度小于卡接槽231的长度,且大于第一插接端子1001或第二插接端子1002的长度。
101.如图2、图5及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中框组件20的第一表面设有导流槽213,导流槽213的至少一端延伸至中框组件20的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第二表面朝向箱体10的箱底面。
102.其中,本实施例可具体在中框21的第一表面构造导流槽213,将卡接组件23设于导流槽213的一侧,导流槽213的至少一端延伸至中框21的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且第二表面朝向箱体10的箱底面。
103.其中,本实施例所示的中框组件20通过中框21与箱体10内的内框70可拆卸式连接。
104.在软水机进水后,为了防止水流入或滴到软水机内部的电器件上,尤其是防止水滴淋到插接组件100上,本实施例通过导流槽213对中框21的第一表面上喷溅的水滴进行汇流,并引导汇流的水滴流入箱体10内,从而可防止软水机的内部的电器件出现短路,也避免操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意外触电的情况,确保人身安全。
105.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为满足曲臂32的转动需求,在中框组件20上设有避让口27,避让口27的一端形成于中框组件20的第一表面,另一端形成于中框组件20的第二表面。本实施例可将导流槽213的至少一端延伸至避让口27,以便中框21的第一表面汇集的水流通过避让口27直接流向箱体10内。
106.如图5与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中框21的第一表面设有安装槽214,安装槽214的槽壁凸出于中框21的第一表面,安装槽214内用于安装电池组件120。
107.可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可在中框21的第一表面构造第一围筋、第二围筋、第三围筋及第四围筋,第一围筋、第二围筋、第三围筋及第四围筋依次连接呈环状,以在中框21的第一表面形成安装槽214。
108.在此,本实施例可根据电池组件120的具体形状,对第一围筋、第二围筋、第三围筋及第四围筋的长度和分布的位置进行适应性地设置,以使得安装槽214的形状与电池组件120相适配。
109.如图5与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中框组件20还包括:中框装饰圈22,中框装饰圈22套设于中框21的外侧面,以确保中框组件20的美观性。
110.在实际应用中,中框21与中框装饰圈22往往因收缩程度不同而导致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配合间隙,这不仅影响到中框组件20整体的美观性,也不利于中框组件20在箱体10上的装配。
111.为此,本实施例所示的中框组件20还设置有多个快接结构,多个快接结构沿中框21的周向依次排布,每个快接结构均用于连接中框21与中框装饰圈22。
112.具体地,本实施例可基于多个快接结构,对中框组件20沿周向进行多点紧固,可确保中框21与中框装饰圈22之间的配合间隙呈均匀分布。
113.在一些示例中,本实施例所示的快接结构可以为锁紧螺栓,在中框21上设有多个第一螺孔,多个第一螺孔沿着中框21的周向排布,在中框装饰圈22上设有多个第二螺孔,多个第二螺孔沿着中框装饰圈22的周向排布,且多个第一螺孔与多个第二螺孔呈一一相对布置。
114.在对中框21与中框装饰圈22进行装配时,本实施例只需采用锁紧螺栓对一一相对布置的第一螺孔与第二螺孔进行紧固即可。
115.在一些示例中,为进一步确保对中框21与中框装饰圈22装配的便捷性,本实施例所示的快接结构采用扣位结构,扣位结构包括扣位头211与扣位槽221,扣位头211与扣位槽221当中的一者设于中框21,扣位头211与扣位槽221当中的另一者设于中框装饰圈22,扣位头211扣装于扣位槽221中。
116.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将多个扣位头211设于中框21的外侧面,并将多个扣位槽221设于中框装饰圈22的内侧面。
117.如此,在对中框21与中框装饰圈22进行装配时,操作人员只需确保中框21上的多个扣位头211与中框装饰圈22上的多个扣位槽221一一相对,然后,将中框21朝向中框装饰圈22的一侧按压,即可便捷地实现对中框21与中框装饰圈22的装配。反之,在对中框21与中框装饰圈22进行拆卸式,只需对中框21与中框装饰圈22施加让两者彼此分离的作用力即可,其装卸操作简单快捷。
118.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在中框21的外侧面构造有第一引导面212,中框装饰圈22的内侧面构造有第二引导面222,第一引导面212与第二引导面222适配。
119.其中,第一引导面212与第二引导面222可以为相适配的弧形面、斜面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120.如此,在对中框21与中框装饰圈22进行装配时,基于第一引导面212与第二引导面222的引导作用,便于将中框装饰圈22快速套设于中框21的外侧面。同时,在中框21与中框装饰圈22完成装配后,第一引导面212与第二引导面222相贴合。
121.其中,本实施例可将上述实施例所示的扣位头211设于第一引导面212与第二引导面222当中的一者,并将扣位槽221设于第一引导面212与第二引导面222当中的另一者,从而在第一引导面212与第二引导面222的引导下,也便于将扣位头211较好地扣装于扣位槽221中,以快捷地实现中框21与中框装饰圈22的装配。
122.在此,本实施例可设置第一引导面212沿中框21的周向延伸,第二引导面222沿中框装饰圈22的周向延伸,第一引导面212与第二引导面222均为弧形面。
123.其中,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引导面212与第二引导面222均设为弧形面,基于第一引导面212与第二引导面222,在引导中框21与中框装饰圈22快速完成装配的同时,也可在
一定程度上防止中框21与中框装饰圈22在装配后发生脱离。
124.基于上述实施例所示的第一顶盖组件3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顶盖装置,顶盖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所示的中框组件20与第一顶盖组件30。
125.其中,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顶盖组件30具体为翻盖组件,翻盖组件包括盖体31与曲臂32,曲臂32的第一端与盖体31的一端连接,曲臂32的第二端与中框组件20转动连接,中框组件20上设有第一过口24,中框组件20与上述实施例所示的箱体10的箱口12可拆卸式连接,盖体相对于中框组件20在闭合第一过口24的第一位置与打开第一过口24的第二位置之间翻转。
126.在此,本实施例对盖体31、曲臂32及中框组件20的结构不再一一赘述。
127.在中框组件20上不限于只是设有第一过口24,中框组件20上也可设置第二过口25,第一过口24用于操作人员向软水机内加盐,第二过口25便于操作人员对软水机的内部器件进行检修。
128.如图5与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中框组件20上设有第一过口24与第二过口25,中框组件20与上述实施例所示的箱体10的箱口12可拆卸式连接。
129.在此,由于箱口12装有内框70,本实施例可沿着内框70上沿周向设置多个凹槽扣位,并在中框组件20上沿周向设置与多个凹槽扣位一一对应的多个凸点扣位,通过将多个凸点扣位一一对应地扣装于多个凹槽扣位,即可便捷地实现中框组件20与箱口12可拆卸式连接。
130.与此同时,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顶盖组件30与中框组件20连接,第一顶盖组件30与第一过口24相对,以用于闭合或打开第一过口24。在实际安装时,本实施例可将第一顶盖组件30与中框组件20转动连接,基于第一顶盖组件30的翻转特性,实现闭合或打开第一过口24,从而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顶盖组件30也称之为翻盖组件。
131.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所示的顶盖装置还包括第二顶盖组件40,第二顶盖组件40与中框组件20连接,第二顶盖组件40与第二过口25相对,以用于闭合或打开第二过口25。在实际应用中,第二顶盖组件40能够起到的数据显示和观察窗口的功能,第二顶盖组件40也可称之为显示盖组件。
132.在实际布置中,第一过口24、第二过口25分别与箱体10的容纳腔11连通,第一过口24与第二过口25当中的一者可作为软水机的加盐口,以用于向箱体10内加盐,而第一过口24与第二过口25当中的另一者作为维修口,以便于操作人员对树脂罐60的顶端的阀控组件80进行检修。
133.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过口24装有倒盐格栅110,倒盐格栅110呈筒状,且倒盐格栅110远离中框组件20的一端延伸至箱体10内,操作人员可通过第一过口24向箱体10内加盐,从而第一过口24作为加盐口。
134.本实施例所示的树脂罐60设于容纳腔11中,树脂罐60的底端与箱体10的底端连接,第二过口25与树脂罐60的顶端相对,在将第二顶盖组件40打开第二过口25后,操作人员可直接通过第二过口25观测到树脂罐60的顶端的阀控组件80,从而本实施例将第二过口25作为维修口。
135.在此应指出的是,中框组件20包括中框21与中框装饰圈22,上述第一过口24与第二过口25构造于中框21中,中框装饰圈22套设于中框21的外侧面。为了避免影响到倒盐格
栅110在第一过口24的安装,本实施例可将上述实施例所示的卡接组件23设于第二过口25的内壁上。
136.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用于控制加盐口开闭的第一顶盖组件30与用于控制维修口开闭的第二顶盖组件40均集成于中框组件20上,在对软水机进行售后维修时,操作人员无需考虑第一顶盖组件30与第二顶盖组件40打开的先后顺序,只需将中框组件20从箱口12拆除,即可实现对顶盖装置的整体拆卸,其操作简单便捷,简化了维修操作。
137.基于上述实施例所示的方案,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软水机,软水机包括箱体10与顶盖装置。
138.如图1所示,软水机的箱体10的内部形成有容纳腔11,箱体10的顶端形成有连通容纳腔11的箱口12。
139.顶盖装置包括中框组件20,中框组件20与箱口12可拆卸式连接,中框组件20相对于箱体10的箱底面沿第一方向倾斜,以引导中框组件20的表面的水流入至容纳腔11内;中框组件20的表面设有上述实施例所示的安装部件,安装部件上用于安装插接组件100。
140.在此,本实施例所示的安装部件凸出于导中框组件20的表面,安装部件在实现对插接组件100安装的同时,还可防止中框组件20的表面的水流流到插接组件100上。在软水机进水后,中框组件20的表面附着的水滴会在自重的作用下,自动沿着中框组件20的表面流动,并流入至箱体10内,从而基于中框组件20的倾斜设置,能够尽可能地阻止水流或液滴进入到插接组件100上,确保软水机的正常作业和供电安全。
14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方向与箱体10的箱底面的夹角α为5
°
~30
°
,例如,夹角α具体可以为5
°
、10
°
、20
°
及30
°
,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142.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所示的软水机还包括:第一顶盖组件30与第二顶盖组件40。第一顶盖组件30与中框组件20连接,第一顶盖组件30与中框组件20上的第一过口24相对,以用于闭合或打开第一过口24;第二顶盖组件40与中框组件20连接,第二顶盖组件40与中框组件20上的第二过口25相对,以用于闭合或打开第二过口25。中框组件20上的第一过口24与第二过口25分别与容纳腔11连通,中框组件20与箱口12可拆卸式连接。
143.由于第一顶盖组件30与第二顶盖组件40分别安装于中框组件20上,在中框组件20倾斜设置的情况下,第一顶盖组件30与第二顶盖组件40也相应地呈倾斜分布,从而顶盖装置整体呈倾斜分布。在实际应用中,若顶盖装置的外表面附着有水滴,水滴可在自重的作用下沿着顶盖装置的外表面自流,从而可避免水滴流入箱体10内。
144.与此同时,通过将顶盖装置设置为倾斜分布的布置结构,确保了软水机的整体结构的美观性。在实际对软水机进行室内放置时,可将软水机靠近中框组件20的第一端的一侧靠墙布置,使得软水机的布置与室内环境达到统一。
145.在此,由于第一过口24为加盐口,第二过口25为维修口,本实施例可设置第二过口25的中心相对于箱体10的箱底面的垂直高度大于第一过口24的中心相对于箱体10的箱底面的垂直高度。本实施例通过如此设置,降低了加盐口的设置高度,操作人员便于直接通过加盐口对箱体10进行加盐,其操作简单便捷。
14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了便于对树脂罐60的顶端的阀控组件80进行维修,本实施例将第二顶盖组件40与中框组件20可拆卸式连接。
147.其中,本实施例可将第二顶盖组件40与中框组件20通过扣位结构连接。具体地,本
实施例可在第二顶盖组件40上设置扣位块,在中框组件20上设置与扣位块适配的扣位槽。在进行第二顶盖组件40的安装时,直接将第二顶盖组件40的扣位块扣装于中框组件20上的扣位槽中即可,其操作简单便捷。
14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顶盖组件40上设有人机交互模块与显示窗口当中的至少一种。
149.在此,本实施例所示的人机交互模块用于操作人员向软水机输入相关控制指令,并显示软水机的相关运行参数。人机交互模块可以为数码显示器、触摸屏控制器、物理按键当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150.与此同时,为了便于操作人员能够直接观测到树脂罐60的顶端的阀控组件80的故障状态,本实施例也可在第二顶盖组件40上设置显示窗口。例如,本实施例可在第二顶盖组件40的中部区域或边缘区域开设通孔,在通孔处安装透明玻璃或透明塑料板,由透明玻璃或透明塑料板构成本实施例所示的显示窗口。
151.由此,基于第二顶盖组件40在实际应用中所起到的数据显示和观察窗口的功能,第二顶盖组件40也可称之为显示盖组件。
152.相关技术中,在对软水机的树脂罐60进行固定时,通常将树脂罐60的底端安装于箱体10的底端,树脂罐60的顶端在穿过内框70后,采用固定盘50进行固定。
153.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箱体10因加工的差异性存在一定的变形,树脂罐60也会因加工或装配偏差,导致树脂罐60的高度尺寸存在差异性,而现有固定盘50对树脂罐60的固定缺乏一定的柔性,难以满足固定盘50的安装及对树脂罐60的固定需求。
154.如图9与图10所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固定盘50,固定盘50包括柔性盘体51,柔性盘体51上构造有第一开口52和多个缺口53,多个缺口53分别沿第一开口52的周向排布,缺口53的开口端形成于第一开口52的开口壁上。
155.在此,本实施例在对树脂罐60的顶端进行固定时,可将柔性盘体51与箱体10连接,并将柔性盘体51的第一开口52套设于树脂罐60的顶端,即使树脂罐60的高度发生变化,基于柔性盘体51上的缺口53的设计,可使得第一开口52的形状能够沿树脂罐60的中轴线发生较大的弹性形变,使得第一开口52能够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实现对树脂罐60的顶端的固定,从而固定盘50在满足在箱体10内的安装需求的同时,还增大了对树脂罐60固定的柔性,其固定操作简单便捷。
156.其中,本实施例所示的柔性盘体51可以为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特性的橡胶盘体或塑料盘体。
157.与此同时,柔性盘体51上的第一开口52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此,第一开口52的形状优选为圆形,在柔性盘体51处于自然状态的情形下,第一开口52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树脂罐60的顶端的最大直径。
158.另外,本实施例所示的缺口53的形状可以为条形或弧形,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缺口53的形状为条形的情形下,缺口53既可以延伸呈直线状,也可延伸呈弧线状。在缺口53的形状为弧形的情形下,缺口53的形状具体可以为半圆状或月牙状。当然,缺口53的形状还可以为三角形、梯形及其它形状。
159.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开口52的形状为圆形,缺口53呈条状,且沿第一开口52的径向延伸。
160.在此,本实施例基于第一开口52与缺口53的形状的优化设计,确保第一开口52的形状能够沿树脂罐60的中轴线发生较大变形的同时,不会过多地影响到柔性盘体51的整体形状的变化,从而确保了对树脂罐60的顶端固定的可靠性。
161.如图9所示,为了确保第一开口52在沿树脂罐60的中轴线发生变形后仍然能够保持圆形,以进一步实现对树脂罐60的顶端的可靠固定,本实施例将多个缺口53相对于第一开口52的中心呈圆周均布。
162.其中,本实施例具体将多个条形的缺口53相对于第一开口52的中心呈圆周均布,每个缺口53均沿着第一开口52的径向延伸,缺口53的数量可设置为10~12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163.如图9所示,为了增大柔性盘体51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在柔性盘体51的表面构造有加强结构。
164.在此,本实施例既可以将加强结构设于柔性盘体51的第一表面,也可将加强结构设于柔性盘体51的第二表面,还可在柔性盘体51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均设置本实施例所示的加强结构。
165.其中,加强结构一体式地形成于柔性盘体51的表面,加强结构可以为凸出于柔性盘体51的表面的凸台或加强筋。例如,在加强结构为凸台的情形下,凸台可设置多个,多个凸台呈离散状分布,每个凸台的形状为圆柱状或立方体状;在加强结构为加强筋的情形下,加强筋可设置多条,多条加强筋彼此相交或平行。
166.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加强结构包括第一加强筋54,第一加强筋54相对于第一开口52的中心沿周向延伸;和/或,加强结构包括第二加强筋55,第二加强筋55沿第一开口52的径向延伸。
167.可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在柔性盘体51的表面设置第一加强筋54,第一加强筋54既可以设置为相对于第一开口52的中心沿周向延伸呈圆弧状,也可以设置为相对于第一开口52的中心沿周向延伸呈圆环状。同时,第一加强筋54可设置多条,多条第一加强筋54相对于第一开口52的中心的径向距离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168.在此应指出的是,本实施例在设置第一加强筋54时,应确保第一加强筋54在柔性盘体51上的位置与缺口53在柔性盘体51上的位置错位。
169.与此同时,本实施例也可在柔性盘体51的表面设置第二加强筋55,每个第二加强筋55沿第一开口52的径向延伸的长度既可以等于第一开口52的壁面与柔性盘体51的盘沿之间的径向距离,也可以小于第一开口52的壁面与柔性盘体51的盘沿之间的径向距离。同时,第二加强筋55可设置多条,多条第二加强筋55相对于第一开口52的中心呈圆周均布。
170.另外,本实施例可在柔性盘体51的表面设置上述实施例所示的第一加强筋54与第二加强筋55,在此对第一加强筋54与第二加强筋55的具体结构形式和布置形式不做一一赘述。
171.基于上述实施例所示的方案,本实施例所示的柔性盘体51呈圆盘状,第一开口52在自然状态下呈圆形,并与柔性盘体51同轴设置。
172.如图9所示,为了便于实现将柔性盘体51与软水机的箱体10连接,本实施例在柔性盘体51上设有固定结构。
173.其中,固定结构可以为设于柔性盘体51上的固定孔、插接头等,在此不做具体限
定,只要便于将柔性盘体51与软水机的箱体10连接即可。
174.在一些示例中,为了便于实现柔性盘体51与箱体10的装卸,本实施例所示的固定结构包括插头56,插头56设于柔性盘体51的第一表面,并靠近柔性盘体51的盘沿。
175.可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可将插头56设于柔性盘体51的第一表面,但插头56与柔性盘体51的盘沿之间的径向距离小于预设值;本实施例也可在柔性盘体51的盘沿设置沿柔性盘体51的径向向外延伸的连接耳,将插头56设于连接耳上。
176.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在箱体10的箱口12安装有内框70,内框70与箱体10连接,内框70上设有第二开口与插口;树脂罐60穿设于第二开口,在将柔性盘体51上的第一开口52套设于树脂罐60的顶端后,可直接将柔性盘体51上的插头56插接于插口中,以便捷地实现对树脂罐60的固定。
177.在此,将插头56设于柔性盘体51的盘沿,便于满足柔性盘体51的形变需求,以便柔性盘体51对树脂罐60的顶端进行固定。
178.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所示的插头56设有多个,多个插头56分别构造于柔性盘体51的第一表面,并相对于第一开口52的中心沿圆周排布。
179.在此,在柔性盘体51为圆盘状的情形下,多个插头56沿柔性盘体51的盘沿依次排布。本实施例可进一步设置多个插头56相对于第一开口52的中心呈圆周均布。
180.为了满足对柔性盘体51的固定需求。本实施例在内框70上设有第二开口的同时,还设置多个插口,从而在将柔性盘体51上的第一开口52套设于树脂罐60的顶端后,可直接将柔性盘体51上的多个插头56一一对应地插接于多个插口中,以便捷地实现对树脂罐60的固定,其操作简单便捷。
181.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插头56包括引导部561与卡接部562;卡接部562设于引导部561的一侧,卡接部562背离引导部561的一侧面形成有卡接口。
182.在插头56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形下,卡接部562朝向引导部561的一侧面与引导部561之间形成间隙;在插头56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形下,卡接部562朝向引导部561的一侧面与引导部561贴合。
183.在此,本实施例通过将插头56设置为引导部561与卡接部562,可由引导部561引导插头56的整体结构朝向内框70上的插口中插入,由卡接部562实现与内框70上的插口形成卡扣连接,以防止插头56从插口中脱离。
184.其中,在插头56与插口装配之前,由于插头56上的引导部561与卡接部562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从而插头56处于第一状态,卡接部562朝向引导部561的一侧面与引导部561之间形成间隙。
185.然而,在插头56朝向插口中插入的过程中,在插口的限制下,卡接部562与引导部561会发生弹性形变,且彼此逐渐靠近,直至卡接部562朝向引导部561的一侧面与引导部561贴合,只有在卡接部562上的卡接口卡接于内框70上的插口的侧壁后,卡接部562与引导部561才相互分离。
186.由此,本实施例基于插头56的优化设计,确保可插头56能够稳定地插接于内框70上的插口中,且不会发生脱离,只有在操作人员插头56施加较大的拉拔力,迫使卡接部562朝向引导部561的一侧面与引导部561贴合,才能够使得插头56从插口中顺畅地拔出。
187.基于上述实施例所示的方案,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软水机,软水机包括箱体10、树
脂罐60及如上所示的固定盘50;箱体10的内部形成有容纳腔11;树脂罐60设于容纳腔11中,并与箱体10连接;固定盘50对应的柔性盘体51与箱体10可拆卸式连接,柔性盘体51上的第一开口52套设于树脂罐60的顶端。
188.在此,由于本实施例所示的软水机包括固定盘50,固定盘5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则本实施例所示的软水机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189.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软水机还包括内框70,内框70设于容纳腔11中,内框70与箱体10连接,内框70上设有第二开口与多个插口;树脂罐60穿设于第二开口,柔性盘体51上的多个插头56一一对应地插接于多个插口中。
190.如此,在树脂罐60的底端与箱体10的箱底面固定,树脂罐60的顶端从内框70上的第二开口伸出后,操作人员只需将固定盘50的第一开口套设于树脂罐60的顶端,再将固定盘50上的各个插头56一一对应地插接于内框70上的各个插口中,在实现对固定盘50与内框70的固定连接的同时,也基于固定盘50实现对树脂罐60的顶端的固定,其操作简单便捷。
19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