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79883发布日期:2022-10-29 03:12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


背景技术:

2.污水处理中常用的水体检测指标有cod、bod、氨氮、总氮、总磷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污水处理的提标,即提高污水的排放指标也逐渐严格,通过控制水污染,有效地保护地面水及地下水水质的良好状态,保障人体的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发展。因而,污水处理厂对污水处理的工程在不断地进行改造,通过对污水处理的设施进行重新设计,在较小的改动下,极大地提高污水的处理能力,使出水达到国家及地方标准的要求。
3.其中,较为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为絮凝沉降结合深床滤池,但装置往往由独立式的混凝池、沉淀池与深床滤池构成,大部分污水处理厂采用的为平流式沉淀池,占地面积较大。因而,全套絮凝沉降和深床滤池的连用存在着占地面积大的缺陷,不适用于可用面积较小的场景。同时,随着污水标准的提高,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着处理后的污水无法到达现有指标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占地面积较大、处理后的污水不达标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包括高效沉淀池与深床滤池,所述高效沉淀池上设有供污水进入的进水管,所述深床滤池上设有供处理后污水流出的两用水管;
7.所述高效沉淀池由污水进入的顺序设有进水区、混合区、絮凝区、沉淀区和出水槽;所述混合区与絮凝区内均分别设有搅拌装置,所述混合区设有絮凝剂加药箱,所述絮凝区内设有助凝剂加药箱,所述沉淀区内设有斜管,所述沉淀区底部连接有用于排出污泥的排泥管和用于回流部分污泥的回流管,所述回流管远离沉淀区的一端连接于进水区。
8.所述深床滤池由污水进入的顺序设有填有滤料的过滤区、隔板和出水区,所述出水区上连接有进气管和两用水管;
9.所述高效沉淀池的出水槽与深床滤池的过滤区接通。
10.可选或优选地,所述沉淀区中还设有刮泥机。
11.可选或优选地,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搅拌装置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12.可选或优选地,所述过滤区中还设有用于加入碳源的自动加药装置,所述自动加药装置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13.可选或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出水槽的流量计、设置在出水槽的溶解氧仪、设置在出水槽的硝态氮检测仪一和设置在两用水管的硝态氮检测仪二;所述流量计、溶解氧仪、硝
态氮检测仪一和硝态氮检测仪二均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14.可选或优选地,所述沉淀区中还设有缓流板。
15.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通过水流路径的设计,将高效絮凝沉降与深床过滤两种工艺组合使用,将污水由进水管导入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水流经过进水区进入混合区中,并通过絮凝剂加药箱加入絮凝剂通过搅拌装置将絮凝剂与污水混合均匀;加入絮凝剂的污水进入絮凝区中,再由助凝剂加药箱加入助凝剂并搅拌均均;通过水流将高密度的矾花带动至高效沉淀池中,迅速在其中沉降,并通过斜管将流出污水中带有的絮团留住;经过絮凝沉降的污水通过进水槽流入深床滤池中进行反硝化处理,并经过滤料去除污水残余的不溶沉淀,由出水区中排出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高效絮凝沉降与深床过滤两种工艺组合使用,能够达到高效除磷、脱去水中硝态氮,又能去除可能由高效沉淀池中带出的絮团等悬浮物的功能。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适用于市政污水厂的提标改造,可以满足出水水质ss《5mg/l,tn《10mg/l,tp《1mg/l。在进行化学除磷的情况下,处理后污水中的tp《0.3mg/l。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高效沉淀池;101、进水区;102、混合区;103、絮凝区;104、沉淀区;105、出水槽;2、深床滤池;201、过滤区;202、隔板;203、出水区;3、搅拌装置;4、絮凝剂加药箱;5、助凝剂加药箱;6、斜管;7、排泥管;8、污泥回流管;9、刮泥机;10、自动加药装置;11、缓流板;12、进气管;13、两用水管;14、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20.实施例1
2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包括高效沉淀池1与深床滤池2,所述高效沉淀池1上设有供污水进入的进水管14,所述深床滤池2上设有供处理后污水流出的两用水管13;
22.所述高效沉淀池1由污水进入的顺序设有进水区101、混合区102、絮凝区103、沉淀区104和出水槽105;所述混合区102与絮凝区103内均分别设有搅拌装置3,所述混合区102设有絮凝剂加药箱4,所述絮凝区103内设有助凝剂加药箱5,所述沉淀区104内设有斜管6,所述沉淀区104底部连接有用于排出污泥的排泥管8和用于回流部分污泥的回流管7,所述回流管7远离沉淀区104的一端连接于进水区101。
23.所述深床滤池2由污水进入的顺序设有填有滤料的过滤区201、隔板202和出水区203,所述出水区203上连接有进气管12和两用水管13;
24.所述高效沉淀池1的出水槽105与深床滤池2的过滤区201接通。
25.实施例2
2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包括高效沉淀池1与深床滤池2,所述高效沉淀池1上设有供污水进入的进水管14,所述深床滤池2上设有供处理后污水流出的两用水管13;
27.所述高效沉淀池1由污水进入的顺序设有进水区101、混合区102、絮凝区103、沉淀区104和出水槽105;所述混合区102与絮凝区103内均分别设有搅拌装置3,所述混合区102设有絮凝剂加药箱4,所述絮凝区103内设有助凝剂加药箱5,所述沉淀区104内设有斜管6,所述沉淀区104底部连接有用于排出污泥的排泥管8和用于回流部分污泥的回流管7,所述回流管7远离沉淀区104的一端连接于进水区101。
28.所述深床滤池2由污水进入的顺序设有填有滤料的过滤区201、隔板202和出水区203,所述出水区203上连接有进气管12和两用水管13;
29.所述高效沉淀池1的出水槽105与深床滤池2的过滤区201接通。
30.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沉淀区104中还设有刮泥机9。
31.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沉淀区104中还设有缓流板11。
32.实施例3
3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包括高效沉淀池1与深床滤池2,所述高效沉淀池1上设有供污水进入的进水管14,所述深床滤池2上设有供处理后污水流出的两用水管13;
34.所述高效沉淀池1由污水进入的顺序设有进水区101、混合区102、絮凝区103、沉淀区104和出水槽105;所述混合区102与絮凝区103内均分别设有搅拌装置3,所述混合区102设有絮凝剂加药箱4,所述絮凝区103内设有助凝剂加药箱5,所述沉淀区104内设有斜管6,所述沉淀区104底部连接有用于排出污泥的排泥管8和用于回流部分污泥的回流管7,所述回流管7远离沉淀区104的一端连接于进水区101。
35.所述深床滤池2由污水进入的顺序设有填有滤料的过滤区201、隔板202和出水区203,所述出水区203上连接有进气管12和两用水管13;
36.所述高效沉淀池1的出水槽105与深床滤池2的过滤区201接通。
37.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沉淀区104中还设有刮泥机9。
38.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搅拌装置3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39.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过滤区201中还设有用于加入碳源的自动加药装置10,所述自动加药装置10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40.实施例4
41.如图1所示,图中箭头方向为水流方向:
4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包括高效沉淀池1与深床滤池2,所述高效沉淀池1上设有供污水进入的进水管14,所述深床滤池2上设有供处理后污水流出的两用水管13;
43.所述高效沉淀池1由污水进入的顺序设有进水区101、混合区102、絮凝区103、沉淀区104和出水槽105;所述混合区102与絮凝区103内均分别设有搅拌装置3,所述混合区102设有絮凝剂加药箱4,所述絮凝区103内设有助凝剂加药箱5,所述沉淀区104内设有斜管6,所述沉淀区104底部连接有用于排出污泥的排泥管8和用于回流部分污泥的回流管7,所述
回流管7远离沉淀区104的一端连接于进水区101。
44.所述深床滤池2由污水进入的顺序设有填有滤料的过滤区201、隔板202和出水区203,所述出水区203上连接有进气管12和两用水管13;
45.所述高效沉淀池1的出水槽105与深床滤池2的过滤区201接通。
46.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沉淀区104中还设有刮泥机9。
47.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搅拌装置3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48.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过滤区201中还设有用于加入碳源的自动加药装置10,所述自动加药装置10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49.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设置在出水槽105的流量计、设置在出水槽105的溶解氧仪、设置在出水槽105的硝态氮检测仪一和设置在两用水管13的硝态氮检测仪二;所述流量计、溶解氧仪、硝态氮检测仪一和硝态氮检测仪二均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50.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沉淀区104中还设有缓流板11。
5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中,污水由进水管14导入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水流经过进水区101进入混合区102中,并通过絮凝剂加药箱4加入絮凝剂通过搅拌装置3将絮凝剂与污水混合均匀;加入絮凝剂的污水进入絮凝区103中,再由助凝剂加药箱5加入助凝剂并搅拌均均;通过水流将机械搅拌而形成的高密度矾花带动至高效沉淀池1中,迅速在其中沉降,并通过斜管6将流出污水中带有的絮团留住;经过絮凝沉降的污水通过进水槽流入深床滤池2中进行反硝化处理,并经过滤料去除污水残余的不溶沉淀,进入出水区203中,并由两用水管13排出处理后的污水。当高效沉淀池1内的污泥过多时,刮泥机9帮助高效沉淀池1底部的污泥集中,并够通过排泥管8排出,也可以将带有絮凝剂与助凝剂的污泥重新输入高效沉淀池1的进水区101中,提高絮凝剂与助凝剂的使用率;当深床过滤池中滤料附着有过量不溶沉淀时,通过进气管12向深床滤池2中注入气体,通过两用水管13向深床滤池2中注入水流,清洗滤料中的不溶沉淀并将滤料中由于反硝化作用留存的氮气排出,提高污水的过滤速度。
52.在可选的实时方式中,碳源的投加采用前馈装置结合后馈装置测量,流量计与溶氧仪在测量到深床滤池2的进水端污水的流量和溶解氧浓度后,分别将数据传输至控制系统中;硝态氮检测仪一和硝态氮检测仪二分别测量深床滤池2进水侧硝酸盐浓度和出水侧硝酸盐浓度,并将数据传输至控制系统中;控制系统在采集到进水端污水流量、溶解氧浓度、硝酸盐浓度和出水端硝酸盐浓度后,通过内置软件对其进行计算;在得出计算结果后,控制装置向投药装置发出指令控制碳源的投加量,完成对碳源投加量的控制,提高碳源的精准投加,减少污水处理所需的成本。
53.通过水流路径的设计,将高效絮凝沉降与深床过滤两种工艺组合使用,减少了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的占地面积;同时,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将高效絮凝沉降与深床过滤两种工艺组合使用,能够达到高效除磷、脱去水中硝态氮,又能去除可能由高效沉淀池1中带出的絮团等悬浮物的功能,适用于市政污水厂的提标改造,可以满足出水水质ss《5mg/l,tn《10mg/l,tp《1mg/l。在进行化学除磷的情况下,处理后污水中的tp《0.3mg/l。
5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
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