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66313发布日期:2023-02-21 19:34阅读: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净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路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健康用水、饮水也越来越重视,对水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净水机、纯水机等作为一种能够按水的使用要求对水质进行深度过滤、净化处理的水处理设备,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
3.目前市场上的水处理设备还具备加热功能,使消费者既能够接取加热后的净水,并逐渐取代单一过滤功能的老式净水设备。该类水处理设备内部设有用于实现过滤功能和加热功能的水路结构,具体地,水路结构包括过滤单元和加热单元,过滤单元将原水过滤后产生的净水再通过加热单元进行加热,从而在接入水龙头后能够实现出热水的功能,但水处理设备的水路结构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在冬天,由于气温较低,当水处理设备停止工作时,滤芯中留存的水容易冻结成冰,结冰后体积会增加,导致滤芯胀裂的情况出现;经过滤单元过滤的净水的水流会变小,且加热单元的加热功率有限,无法短时间内对大量水实现大幅度的升温,导致向水龙头的供水量不足,水龙头热水的出水量小,响应速度慢,造成用户接水等待时间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路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水路结构,包括:过滤单元,其包括过滤组件和增压泵,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外壳、安装头和位于外壳内的滤芯,所述安装头安装于所述外壳的一端,所述外壳内还设有滤芯防冻流道,所述安装头设有原水入口和净水出口,所述增压泵与所述原水入口连接;加热单元,其包括即热装置,所述即热装置的进水口与所述净水出口连通,所述即热装置的出水口能够与所述滤芯防冻流道的流道入口连通,所述滤芯防冻流道的流道出口与所述即热装置的进水口连通。
7.本技术中的水路结构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8.所述流道入口和所述流道出口均设于所述安装头,所述过滤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滤芯外侧的保温套壳,所述滤芯防冻流道包括形成于所述保温套壳和所述滤芯之间的第一流道以及形成于所述保温套壳和所述外壳之间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两者中的一个与所述流道入口连通,另一个与所述流道出口连通。
9.所述流道入口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流道出口与第二流道连通,所述过滤组件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通口,所述通口位于所述外壳远离所述安装头的一端。
10.所述外壳包括两端开口的筒体,所述安装头安装于所述筒体的其中一端开口,所
述外壳还包括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筒体的另一端开口的底盖,所述底盖内侧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滤芯的安装位以及围绕所述安装位设置的环形支撑凸台,所述环形支撑凸台支撑所述保温套壳,多个所述通口沿所述环形支撑凸台的周向间隔布置。
11.所述保温套壳内侧设有支撑筋,所述保温套壳通过所述支撑筋与所述滤芯相抵以限制所述保温套壳的移动。
12.所述流道入口和所述流道出口均设于所述安装头,所述过滤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和所述滤芯之间的水路管,所述滤芯防冻流道形成于所述水路管内,所述水路管的一端与所述流道入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流道出口连接。
13.所述水路管螺旋缠绕在所述滤芯的外侧且自所述滤芯的一端缠绕至所述滤芯的另一端。
14.所述加热单元还包括保温装置,所述保温装置具有能够与所述即热装置的出水口连通的入水口、及与所述即热装置的进水口连通的供水口,所述供水口和所述即热装置的进水口之间的流体路径上设有抽水泵。
15.所述水路结构还包括换向阀,所述换向阀的进水口与所述即热装置的出水口连通,所述换向阀的一个出水口与所述流道入口连通,所述换向阀的另一个出水口与所述保温装置的入水口连通。
16.所述净水出口与所述即热装置的进水口之间的流体路径上设有第一单向阀以使所述净水出口至所述即热装置的进水口单向导通,所述流道出口与所述即热装置的进水口之间的流体路径上设有第二单向阀以使所述流道出口至所述即热装置的进水口单向导通。
17.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18.1.本技术所提供的水路结构中,通过在外壳内设置滤芯防冻流道,即热装置的出水口能够与滤芯防冻流道的流道入口连通,使得在水路结构工作过程中,可以将即热装置加热后的热水通入滤芯防冻流道,热水在滤芯防冻流道流动时向位于外壳内的滤芯加热,使滤芯静置在温热环境下,达到寒冷环境下防冻、防结冰的目的,从而避免滤芯胀裂的现象发生。此外,滤芯防冻流道的流道出口与即热装置的进水口连通,使得,流经滤芯防冻流道的热水可以返回至即热装置以重新进行加热,可以循环使用,且不影响用户使用,不会造成水资源浪费。
19.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通过在外壳内设置有套设在滤芯外侧的保温套壳,保温套壳在一定程度上对滤芯具有隔热保温效果,而且,保温套壳和滤芯之间形成第一流道,保温套壳和外壳之间的第二流道,将滤芯防冻流道分成进水流道和出水流道,其中,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中的一个为与流道入口连通的进水流道,另一个为与流道出口连通的出水流道,且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均包围在滤芯的外侧,流经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热水能够有效向滤芯进行加热,提升防冻、防结冰效果。
20.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流道入口与第一流道连通,流道出口与第二流道连通,使得第一流道为进水流道,第二流道为出水流道,进水流道更加靠近滤芯,使得经流道入口进入的热水能够预先进入第一流道并与滤芯接触,减少热水的热量损失,进一步提升防冻、防结冰效果。此外,在流道入口和流道出口均设于安装头的基础上,通过使用于将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连通的通口设置在外壳远离安装头的一端,有助于延长热水在滤芯防冻流道内的流动路径,即热水可以在第一流道内从滤芯的一端流动至另一端,可以对滤芯
的每一处均进行加热保温。
2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通过使滤芯防冻流道形成于水路管内,便于过滤组件整体快速装配,且水路管螺旋缠绕在滤芯的外侧且自滤芯的一端缠绕至滤芯的另一端,增大了水路管的加热面积,可以对滤芯的每一处均进行加热保温,提升滤芯的防冻、防结冰效果。
22.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加热单元还包括保温装置,保温装置能够与即热装置的出水口连通,保温装置可以充当热水暂存腔,经即热装置加热后的热水可以进入保温装置进行保温和暂存,当静置一段时间后需再次取用热水时,保温装置内的存水即可直接向即热装置供水,一方面,保证了向即热装置内的供水量,提升用水端的出水量和响应速度,另一方面,保温装置内的存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保温温度,其向即热装置供送的温水二次加热的时间远远小于冷水加热的时间,从而大大降低即热装置进一步加热水的时间,降低用户等待时长,且热水出水量能够保证,提升用户体验。还可以利用保温装置内的水进入即热装置短时间加热后再通入滤芯防冻流道实现加热防冻。
附图说明
23.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4.图1为本技术中所提供的水路结构的原理图;
25.图2为本技术中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中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过滤组件的剖视图;
27.图4为本技术中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技术中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保温套壳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技术中第二种实施例所提供的过滤组件的剖视图;
30.图7为本技术中第二种实施例所提供的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
32.1过滤组件,11外壳,111筒体,112底盖,1121环形支撑凸台,1122通口,12安装头,121原水入口,122净水出口,123流道入口,124流道出口,13滤芯,14保温套壳,141支撑筋,15第一流道,16第二流道;
33.2增压泵;
34.3即热装置;
35.41原水进水口,42热水出水口,43废水排放口;
36.5水路管;
37.6保温装置;
38.71废水比例阀,72换向阀,73第一电磁阀,74第二电磁阀;
39.81第一单向阀,82第二单向阀;
40.9抽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
细说明。
42.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3.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5.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6.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水路结构,为便于说明和理解,本技术所提供的下述内容,均是在图示产品结构基础上进行的阐述。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结构仅作为一种具体的示例和示意性的说明,并不能构成对于本技术所提供技术方案的具体限定。
47.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水路结构,包括过滤单元和加热单元,其中:过滤单元包括过滤组件1和增压泵2,所述过滤组件1包括外壳11、安装头12和位于外壳11内的滤芯13,所述安装头12安装于所述外壳11的一端,所述外壳11内还设有滤芯防冻流道,所述安装头12设有原水入口121和净水出口122,所述增压泵2与所述原水入口121连接;加热单元包括即热装置3,所述即热装置3的进水口与所述净水出口122连通,所述即热装置3的出水口能够与所述滤芯防冻流道的流道入口123连通,所述滤芯防冻流道的流道出口124与所述即热装置3的进水口连通。
48.本技术所提供的水路结构中,通过在外壳11内设置滤芯防冻流道,即热装置3的出水口能够与滤芯防冻流道的流道入口123连通,使得在水路结构工作过程中,可以将即热装置3加热后的热水通入滤芯防冻流道,热水在滤芯防冻流道流动时向位于外壳11内的滤芯13加热,使滤芯13静置在温热环境下,达到寒冷环境下防冻、防结冰的目的,从而避免滤芯13胀裂的现象发生。此外,滤芯防冻流道的流道出口124与即热装置3的进水口连通,使得,流经滤芯防冻流道的热水可以返回至即热装置3以重新进行加热,可以循环使用,且不影响用户使用,不会造成水资源浪费。
49.当然,如图1所示,作为常规性设计,水路结构设有的原水进水口41可与市政水龙
头连接,原水经原水进水口41进入并经增压泵2增压后进入过滤组件1的滤芯13内进行过滤,过滤出的净水可以经净水出口122流向即热装置3;即热装置3的出水口与热水出水口42连接,经过即热装置3加热后的水可以从热水出水口42排放。本技术未对滤芯13的结构进行限定,其可以采用即可采用单一材质滤芯,如pp滤芯、活性炭滤芯、反渗透滤芯等,还可采用复合滤芯,对于滤芯为反渗透滤芯或者由反渗透滤芯组成的复合滤芯而言,还可以使水路结构设置与滤芯13连接的废水排放口43,废水排放可以通过废水比例阀71控制。
5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所述滤芯防冻流道的形成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采用以下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
51.实施例1: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流道入口123和所述流道出口124均设于所述安装头12,所述过滤组件1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滤芯13外侧的保温套壳14,所述滤芯防冻流道包括形成于所述保温套壳14和所述滤芯13之间的第一流道15以及形成于所述保温套壳14和所述外壳11之间的第二流道16,所述第一流道15和所述第二流道16连通,所述第一流道15和所述第二流道16两者中的一个与所述流道入口123连通,另一个与所述流道出口124连通。
5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外壳11内设置有套设在滤芯13外侧的保温套壳14,保温套壳14在一定程度上对滤芯13具有隔热保温效果,而且,保温套壳14和滤芯13之间形成第一流道15,保温套壳14和外壳11之间的第二流道16,即保温套壳14将滤芯防冻流道分成进水流道和出水流道,其中,第一流道15和第二流道16中的一个为与流道入口123连通的进水流道,另一个为与流道出口124连通的出水流道。例如,当第一流道15与流道入口123连通、第二流道16与流道出口124连通时,即热装置3流出的热水经流道入口123进入第一流道15后再经第二流道16和流道出口124排出;又如,当第一流道15与流道出口124连通、第二流道16与流道入口123连通时,即热装置3流出的热水经流道入口123进入第二流道16后再经第一流道15和流道出口124排出。第一流道15和第二流道16均包围在滤芯13的外侧,流经第一流道15和第二流道16的热水能够有效向滤芯13进行加热,提升防冻、防结冰效果。
53.作为本实施例下的一种优选示例,可以使所述流道入口123与所述第一流道15连通,所述流道出口124与第二流道16连通,所述过滤组件1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15和所述第二流道16连通的通口,所述通口位于所述外壳11远离所述安装头12的一端。
5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热水先进入第二流道再经第一流道排出的方式而言,通过使流道入口123与第一流道15连通,流道出口124与第二流道16连通,使得第一流道15为进水流道,第二流道16为出水流道,进水流道更加靠近滤芯13,使得经流道入口123进入的热水能够预先进入第一流道15并与滤芯13接触,减少热水的热量损失,进一步提升防冻、防结冰效果。此外,在流道入口123和流道出口124均设于安装头12的基础上,通过使用于将第一流道15和第二流道16连通的通口设置在外壳11远离安装头12的一端,有助于延长热水在滤芯防冻流道内的流动路径,即热水可以在第一流道内从滤芯13的一端流动至另一端,可以对滤芯13的每一处均进行加热保温。
55.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可以使所述外壳11包括两端开口的筒体111,所述安装头12安装于所述筒体111的其中一端开口,所述外壳11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筒体111的另一端开口的底盖112,所述底盖112内侧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滤芯13的安装位以及围绕所述安装位设置的环形支撑凸台1121,所述环形支撑凸台1121支撑所述保温套壳14,多个所述通口
1122沿所述环形支撑凸台1121的周向间隔布置。
56.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底盖112与筒体111可拆卸连接,使得将底盖112拆下后,可以对滤芯13进行拆装更换,也便于保温套壳14拆装,其中,底盖112与筒体111可以采用插装连接、螺纹连接等方式实现可拆卸式连接。环形支撑凸台1121对保温套壳14进行支撑,便于保温套壳14在外壳11内的安装定位。多个通口1122沿环形支撑凸台1121的周向间隔布置,便于第一流道15和第二流道16之间进行快速水流交换,也便于促使水流在滤芯防冻流道内流动分配的均匀性。
57.作为本实施例下的一种优选示例,如图3和图5所示,可以在所述保温套壳14内侧设有支撑筋141,所述保温套壳14通过所述支撑筋141与所述滤芯13相抵以限制所述保温套壳14的移动。
58.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保温套壳14通过支撑筋141与滤芯13相抵,避免保温套壳14相对于滤芯13和外壳11发生移动,从而保证了滤芯防冻流道与安装头12上设置的流道入口123、流道出口124连通的可靠性。
59.实施例2:如图6和图7所示,可以使所述流道入口123和所述流道出口124均设于所述安装头12,所述过滤组件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11和所述滤芯13之间的水路管5,所述滤芯防冻流道形成于所述水路管5内,所述水路管5的一端与所述流道入口12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流道出口124连接。
60.区别于前述实施例1中通过保温套壳14围设滤芯防冻流道的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滤芯防冻流道形成于水路管5内,结构简单,便于过滤组件1整体快速装配,热水可以从水路管5的一端进入,并从水路管5的另一端流出。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水路管5在外壳11内的结构布置不做具体限定,例如,水路管5可以为直型管、u型管、螺旋管等等。
61.进一步优选地,如图7所示,所述水路管5螺旋缠绕在所述滤芯13的外侧且自所述滤芯13的一端缠绕至所述滤芯13的另一端。
62.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水路管5螺旋缠绕在滤芯13的外侧且自滤芯13的一端缠绕至滤芯13的另一端,增大了水路管5的加热面积,尽可能地对滤芯13的每一处均进行加热保温,提升滤芯13的防冻、防结冰效果。
6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前述所有实施例均可进一步地使所述加热单元还包括保温装置6,所述保温装置6具有能够与所述即热装置3的出水口连通的入水口、及与所述即热装置3的进水口连通的供水口,所述供水口和所述即热装置3的进水口之间的流体路径上设有抽水泵9。
64.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加热单元还包括保温装置6,保温装置6能够与即热装置3的出水口连通,保温装置6可以充当热水暂存腔,经即热装置3加热后的热水可以进入保温装置6进行保温和暂存,当静置一段时间后需再次取用热水时,保温装置6内的存水即可直接向即热装置3供水,一方面,保证了向即热装置3内的供水量,提升用水端的出水量和响应速度,另一方面,保温装置6内的存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保温温度,其向即热装置3供送的温水二次加热的时间远远小于冷水加热的时间,从而大大降低即热装置3进一步加热水的时间,降低用户等待时长,且热水出水量能够保证,提升用户体验。当然,还可以利用保温装置6内的水进入即热装置3短时间加热后再通入滤芯防冻流道实现加热防冻。
65.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所述水路结构还包括换向阀
72,所述换向阀72的进水口与所述即热装置3的出水口连通,所述换向阀72的一个出水口与所述流道入口123连通,所述换向阀72的另一个出水口与所述保温装置6的入水口连通。此外,还可以在换向阀72的一个出水口后端连接第一电磁阀73和第二电磁阀74,第一电磁阀73用于控制即热装置3向热水出水口42出水,第二电磁阀74用于控制即热装置3向保温装置6出水。
66.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所述净水出口122与所述即热装置3的进水口之间的流体路径上设有第一单向阀81以使所述净水出口122至所述即热装置3的进水口单向导通,所述流道出口124与所述即热装置3的进水口之间的流体路径上设有第二单向阀82以使所述流道出口124至所述即热装置3的进水口单向导通。通过第一单向阀81和第二单向阀82避免水流倒流至滤芯防冻流道和滤芯13内。
67.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68.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6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