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量质效应”分区处理雨水的改良型生物滞留池

文档序号:37273054发布日期:2024-03-12 21:04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量质效应”分区处理雨水的改良型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滞留池划分为相互独立的初期雨水处理区和非初期雨水处理区,入流通过进水管输送到三通管道的进水端,三通管道的其中一个出水端通过初期雨水和短时暴雨时通过管联通到初期雨水处理区,三通管道的另一个出水端通过非初期雨水时通过管联通到非初期雨水处理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量质效应”分区处理雨水的改良型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期雨水处理区自上而下依次包括超高层、进水口、蓄水层、覆盖层、复合填料层、砾石排水层,所述砾石排水层分布多个等距分布的pvc穿孔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量质效应”分区处理雨水的改良型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初期雨水处理区自上而下依次包括超高层、进水口、蓄水层、植被及种植土层、填料层、砾石排水层及调蓄层,所述砾石排水层分布多个等距分布的pvc穿孔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量质效应”分区处理雨水的改良型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雨量-雨质”感应装置基于swmm模型对雨量、雨质快速调节,包括如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量质效应”分区处理雨水的改良型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滞留池的径流设计径流体积控制量v按公式v=10dfψ计算,式中d为生物滞留设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单位mm,f为汇水面积,单位hm2,ψ为径流系数;生物滞留完全排空时间不应大于48h;选用入渗型生物滞留时,根据土壤介质层厚度ds,单位mm,土壤介质层孔隙率ns、排水层厚度dg,单位mm,排水层孔隙率ng,蓄水层蓄水深度dp单位mm,生物滞留结构底部原有土层的稳定入渗率fd,单位mm/h,确定完全排空时间生物滞留池表面积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量质效应”分区处理雨水的改良型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期雨水处理区的超高层高度为100mm;进水口设在蓄水层内,蓄水层高度为200mm,对雨水量起一定的调节作用,以便于后续的截污、滞留和渗滤;覆盖层由100mm厚度有机质组成;复合填料层是本装置的核心,高度为800mm,按体积百分比由55%粗砂、5%细沙、25%种植土、5%火山岩、5%沸石和5%铁改性生物炭均匀混合而成,对水质净化和滞留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上下层设有取自污水厂剩余污泥与填料混合培养直至稳定并完成生物量积累所得到的生物膜,其含氧量有差异,创造适宜假单胞菌、氨化菌和反硝化菌等相应菌落生长反应的环境;砾石排水层采用粒径30~40mm的砾石,上覆土工布以防填料进入砾石层而流失,厚度为200mm,并在其底部埋置直径为100m的pvc穿孔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量质效应”分区处理雨水的改良型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初期雨水处理区的超高层高度为100mm;蓄水层高度为200mm,进水口设在蓄水层内;种植土层种植草本植物,厚度为250mm;填料层高度为500mm,按体积百分比由55%粗砂、5%细沙、30%种植土、5%火山岩和5%沸石均匀混合而成;砾石排水层厚度为200mm,并在其底部埋置直径为100m的pvc穿孔管;在穿孔管底部设置300mm的砾石调蓄层。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量质效应”分区处理雨水的改良型生物滞留池,生物滞留池划分为相互独立的初期雨水处理区和非初期雨水处理区,入流通过进水管输送到三通管道的进水端,三通管道中设置有调节阀门,调节阀门连接有用于感应判断来水性质的“雨量‑雨质”感应装置,调节阀门切换入流流向初期雨水和短时暴雨时通过管或非初期雨水时通过管,或者按照比例分配入流流向初期雨水和短时暴雨时通过管和非初期雨水时通过管。本发明实现对初期雨水的分量、分质、分区灵活处理,即初期雨水流入初期雨水处理区进行精细处理,非初期雨水流入非初期雨水处理区进行快速处理。

技术研发人员:田沅,孙杰,王龙飞,李轶,封学军,张焕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海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1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