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浆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79517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泥浆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保系统,尤其是一种用于处理建筑污水的泥浆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在建筑工地由于作业的需要,不可避免会有大量的泥浆水产生,目前对泥浆水的处理常采用沉淀法,即用若干个依次排列具有一定高度差的大型沉淀池,将混凝土浆注入高位的沉淀池中,靠水中砂石的自沉达到砂石与水浆分离的目的,但这种方法占地大,过滤速度慢,效率低,池容量随着使用逐渐缩小,需要经常清理,同时沉淀的混凝土浆会在池底固化,增加了清理难度,固化后混凝土浆中的砂石无法回收使用,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0003]中国发明专利申请ZL201410239085.9公开了一种砂水分离器,包括蓄水箱、沉砂箱、过滤装置包括蓄水箱、沉砂箱、过滤装置、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蓄水箱与沉砂箱连接在一起,所述蓄水箱底部设有第一出水口,第一出水口处设有挡沙板,所述第一出水口与过滤装置相连,所述过滤装置内部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为过滤层、缓冲层、吸附层和聚合层,过滤装置右下方位置设有第二出水口。该砂水分离器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小沉淀池的占地面积,但是该砂水分离器在使用时,泥浆水没有被打散而直接进行蓄水箱,可能出现泥浆水中的砂石尚未分离就从出水口中被排出,分离效果相对较差,此外从出水口中被排出的水未经进一步处理,可能会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0004]有鉴于此,本发明人对泥浆水处理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少、泥浆分离效果较好且不会污染环境的泥浆水处理系统。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泥浆水处理系统,包括用于接收泥浆水的污水池、下部呈倒圆锥形的浓缩桶、与所述浓缩桶连接的清水池和浓浆池以及与所述浓浆池连接的压滤机,所述浓缩桶的内腔上端设置有竖直放置的污水管,下端设置有浓浆出口,所述污水管的上端与所述污水池连通,下端具有污水出口,所述污水出口上设置有呈锥形状的散泥板,所述浓浆出口与所述浓浆池连通,所述浓缩桶的上端还设置有清水出口,所述清水出口与所述清水池连通。
[000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浓缩桶,避免需要设置多个沉淀池,占地面积相对较少;同时在浓缩桶内的污水管的污水出口上设置散泥板,进入浓缩桶内的泥浆水会被打散,泥浆容易在浓缩桶下部的桶壁上沉积,泥浆分离效果相对较好;此外,从浓缩桶内排出的浓浆会被排入浓浆池,然后被输送到压滤机中进一步脱水,不会污染环境。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还包括加药箱和与所述加药箱连接的混合模块,所述混合模块同时与所述污水池和所述污水管连接。通过上述改进,使得泥浆水更容易在浓缩桶中被分1?出来。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污水池与所述混合模块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渣浆栗。通过上述改进,便于将污水池中的泥浆水抽取到混合模块中。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清水池与所述污水池之间连接有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道上设置有循环栗。通过上述改进,可利用清水池的水稀释污水池,防止泥浆水太浓而堵塞管道。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浓浆池与所述压滤机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渣浆栗。通过上述改进,便于将浓浆池中的浓浆输送到压滤机上作业。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压滤机的出料处设置有料仓。通过上述改进,便于回收经压滤机脱水后的干泥浆。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浓缩桶内设置有漂浮在泥浆水液面上的过滤层。通过上述改进,防止漂浮在液面上的杂物流入清水池。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泥浆水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标示对应如下:
[0017]10-污水池;11-第一渣浆栗;
[0018]20-浓缩桶;21-污水管;
[0019]22-污水出口;23-散泥板;
[0020]24-清水出口;25-浓浆出口;
[0021]26-过滤层;30-清水池;
[0022]31-循环管道;32-循环栗;
[0023]40-浓浆池;41-第二渣浆栗;
[0024]50-压滤机;60-加药箱;
[0025]70-混合模块;80-料仓。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泥浆水处理系统,包括用于接收泥浆水的污水池10、下部呈倒圆锥形的浓缩桶20、与浓缩桶20连接的清水池30和浓浆池40以及与浓浆池40连接的压滤机50。浓缩桶20的上部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浓缩桶20的上部呈圆筒状,且浓缩桶20的内部具有内腔。
[0028]浓缩桶20的内腔上端设置有竖直放置的污水管21,污水管21的上端通过管道与污水池10连通,下端具有污水出口 22,污水出口 22为喇叭状的张口,且污水出口 22上设置有呈锥形状的散泥板23,该散泥板23与污水出口的口部边缘具有间隙,这样,污水池10中的泥浆水流入污水管21后,会先经过散泥板23打散,然后从散泥板23与污水出口的口部边缘的间隙进入浓缩桶20的内部。
[0029]进入浓缩桶20内部的泥浆水在浓缩桶20内沉淀,其上清液往上漂浮,浑浊液向下沉淀,向下沉淀的浑浊液与浓缩桶20的桶壁接触絮凝成浓浆,然后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浓缩桶20倒圆锥形下部的桶壁往下流动。
[0030]浓缩桶20的上端设置有清水出口 24,清水出口 24通过管道与清水池30连通,浓缩桶20内形成的上清液往上漂浮后从清水出口 24中流出到清水池30中,清水池30中的水可回收作为建筑用水,当然,清水池30中的水也可以作其他用途。
[0031]浓缩桶20的下端设置有浓浆出口 25,浓浆出口 25位于浓缩桶20下部倒锥形状的尖部位置,且通过管道与浓浆池40连通。浓缩桶20内形成的浓浆从浓浆出口 25中流出到浓浆池40内,然后再被送入压滤机50脱水,形成可以被再次使用的干浆。
[0032]优选的,本实施例的泥浆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加药箱60和与加药箱60连接的混合模块70,加药箱60和混合模块70都可以是常规的部件。混合模块70同时与污水池10和污水管21连接,且污水池10与混合模块70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渣浆栗11。这样,污水池10中的泥浆水在进入污水管21之间可以在混合模块70中与加药箱60提高该的药剂产生反应,经过反应后的泥浆水更容易在浓缩桶20中分离成上清液和浑浊液,同时,使用第一渣浆栗11可以有效防止管道堵塞。需要说明的是,加药箱60的添加的药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添加,所添加的药也为常规的药剂,此处不再详述。
[0033]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清水池30与污水池10之间连接有循环管道31,循环管道31上设置有循环栗32。这样,当污水池10中的泥浆水浓度太高是,可以通过循环管道31将清水池30中的水注入污水池10中对泥浆水进行稀释,防止泥浆水浓度太高影响浓缩桶20的分离效率。
[0034]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浓浆池40与压滤机50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渣浆栗41。这样便于将浓浆池40中的浓浆输送到压滤机50上作业。
[0035]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压滤机50的出料处设置有料仓80,便于收集经压滤机50脱水后的干浆。
[0036]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浓缩桶20内设置有漂浮在泥浆水液面上的过滤层26。这样上清液在流出清水出水口 24之前,漂浮在上清液中的上的杂物会被过滤掉,不会流入清水池。
[0037]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技术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形,如在浓缩桶20内增加搅拌棒等,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泥浆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接收泥浆水的污水池、下部呈倒圆锥形的浓缩桶、与所述浓缩桶连接的清水池和浓浆池以及与所述浓浆池连接的压滤机,所述浓缩桶的内腔上端设置有竖直放置的污水管,下端设置有浓浆出口,所述污水管的上端与所述污水池连通,下端具有污水出口,所述污水出口上设置有呈锥形状的散泥板,所述浓浆出口与所述浓浆池连通,所述浓缩桶的上端还设置有清水出口,所述清水出口与所述清水池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浆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药箱和与所述加药箱连接的混合模块,所述混合模块同时与所述污水池和所述污水管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泥浆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池与所述混合模块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渣浆栗。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浆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池与所述污水池之间连接有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道上设置有循环栗。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泥浆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浓浆池与所述压滤机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渣浆栗。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泥浆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滤机的出料处设置有料仓。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泥浆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缩桶内设置有漂浮在泥浆水液面上的过滤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泥浆水处理系统,包括用于接收泥浆水的污水池、下部呈倒圆锥形的浓缩桶、与所述浓缩桶连接的清水池和浓浆池以及与所述浓浆池连接的压滤机,所述浓缩桶的内腔上端设置有竖直放置的污水管,下端设置有浓浆出口,所述污水管的上端与所述污水池连通,下端具有污水出口,所述污水出口上设置有呈锥形状的散泥板,所述浓浆出口与所述浓浆池连通,所述浓缩桶的上端还设置有清水出口,所述清水出口与所述清水池连通。通过在浓缩桶内的污水管的污水出口上设置散泥板,进入浓缩桶内的泥浆水会被打散,泥浆容易在浓缩桶下部的桶壁上沉积,泥浆分离效果相对较好。
【IPC分类】C02F9/04
【公开号】CN204848509
【申请号】CN201520448721
【发明人】王建雄
【申请人】福建省绿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