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冲击式脱硫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93254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管冲击式脱硫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是用于环境保护的机械,具体地说是配套安装在燃煤锅炉上的脱硫除尘器。
现有的脱硫除尘器主要有二种,一种是单管冲击式,另一种是多管旋风式。二种除尘器的性能与缺点如下1、单管冲击式,是将锅炉烟气直接通入除尘器的冲击管内,冲击管出气口理在脱硫除尘液中,烟气受压力作用冲击脱硫除尘液,溅起气泡和水花,使硫被固定,烟尘被吸收,净化后烟气排向大气。由于冲击管为单管,因此,冲击力大,烟气与脱硫除尘液接触时间短,而使冲击负荷大,腐蚀磨损严重,而且脱硫除尘效率低。
2、多管旋风式,是在除尘器壳体内设置多个旋风式除尘管,通过除尘管的形体作用,将烟气和粉尘分离,结构复杂,建造与维修不方便。由于烟气在旋风管出口处能量减小,因而与脱硫除尘液的接触作用差,因而,除硫效率低。
由于现有二种脱硫除尘器有如上缺点,故而,需要有更先进有效的脱硫除尘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脱硫除尘效果好,冲击管易更换的而造价低的多管冲击式脱硫除尘器。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在除尘器的壳体里安装冲击管托梁,在冲击管托梁上设有冲击管安装孔,在冲击管安装孔安装冲击管,冲击管上面与分烟管立管相接,分烟管与进烟主管相连通。在除尘器壳体上端设有排气口,下端设有排放口。
采用本实用新型方案制成的多管冲击式脱硫除尘器,由于采用多管冲击,烟尘气与脱硫除尘液接触面积大,反映时间长,脱硫除尘效果好。冲击管拆卸安装容易,并易选材,因而,生产成本低。
以下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冲击管托梁A-A剖面图。
图3为冲击管剖面结构图。
图1中,(1)为壳体,在壳体(1)上端设有排气口(2),下端设有排放口(3),在壳体(1)的内部中间位置,安装有冲击管托梁(7),在冲击管托梁(7)上设有若干冲击管安装孔(7a),在冲击管安装孔(7a)里安装有冲击管(6),冲击管(6)通过冲击管接口与分烟管立管(5a)相通并连接,分烟管立管(5a)与分烟管(5)相通并连接,分烟管(5)分别与进烟主管(4)相通并连接,进烟主管通过壳体安装,以便与锅炉排烟管相通并连接。在壳体(1)上还设有加料口(8)。
图2中,(7)为冲击管托梁,(7b)为反水沿。
图3中,(6)为冲击管,在冲击管(6)上设有冲击管接口(6a)。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通过加料口(8)将生石灰加入到脱硫除尘器内,然后向内注水至冲击管托梁(7)的位置,脱硫除尘器内石灰消化,成为氢氧化钙。
锅炉燃烧产生的烟尘气与脱硫除尘器的进烟主管(4)相通,烟尘气通过分烟管(5)分配给分烟立管(5a),再通过冲击管(6)吹向脱硫除尘液中,溅起水花与气泡,由于反水沿的作用,使除尘液紊流加剧,增加作用面积,使烟尘气充分与脱硫除尘液接触。烟尘气中的二氧化硫与脱硫除尘液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沉淀,沉淀的硫酸钙与烟尘保存在脱硫除尘液中,定期通过排放口(3)排出。经过净化的烟气通过排气口(2)排至大气。
实施例说明按本实用新型方案制造除尘器,用金属板焊接成除尘器壳体(1),并设置排气口(2)、排放口(3)和加料口(8),用铸铁制成冲击管托梁(7),并将冲击管托梁(7)固定在壳体(1)内。将冲击管(6)分别安装在设在冲击管托梁(7)上的冲击管安装孔(7a)内。用不锈钢制成进烟主管(4)和分烟管(5)及分烟管立管(6a),进烟主管(4)通过壳体(1)的壳壁,与锅炉排烟管相接并相通,分烟管接口(5a)分别通过冲击管接口(6a)与冲击管(6)相插接,接品处密封处理。冲击管(6)用市售陶瓷管。
按本实用新型方案实施例的结构制成的除尘器,用于普通燃煤锅炉烟气的脱硫除尘效果好,达到烟气排放标准。由于本除尘器生产加工取材容易,易于制造,成本低。易损部件的冲击管是利用市售下水陶瓷管,因而,更换与维护容易且取材方便,造价低。
权利要求1.多管冲击式脱硫除尘器,在除尘器壳体(1)上端设置排气口(2),下端设置排放口(3),侧面设置加料口(8),进烟主管(5)分别与分烟立管(5a)相连并相通,其特征是,若干个分烟立管(5a)与冲击管(6)相连并相通,冲击管(6)安装在冲击管托梁(7)的冲击管安装孔(7a)内,冲击管托梁(7)水平安装在壳体(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器,其特征是,冲击管托梁(7)上侧边设有反水沿(7b)。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器,其特征是,冲击管(6)上端设有冲击管接口(6a)。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是用于环境保护的机械——多管冲击式脱硫除尘器。结构特征是,由进烟主管连接若干分烟管,并与冲击管相通并连接,冲击管安装在冲击管托梁上,托梁安装在壳体内,其两侧面设有反水沿。它与现有的单管冲击式和多管旋风式除尘器相比,具有选材容易,易于制造与维护,并且脱硫除尘效果好的特点。
文档编号B01D53/78GK2440563SQ00211368
公开日2001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00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0年3月30日
发明者李祥 申请人:李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