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25440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烟雾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通风和气体过滤装置,特别是一 种烟雾净化装置。
技术背景 '
公共场所如会议室等,经常有人员吸烟,导致空气污染,特别是如车 站、机场等处专门设置的吸烟室,人员集中吸烟,空气污染特别严重,影 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现有技术中,空气净化装置用于除去空气中的粉尘, 而对空气的某些有害的气态成分,不能有针对性地消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烟雾净化装置,所述的这种烟雾净化装 置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空气净化装置不能消除空气中的有害的气态成分的 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烟雾净化装置由桌子和烟雾处理器构成,所述的桌 子由箱体和桌面板构成,所述的桌面板设置在箱体的上端,其中,所述的 桌面板中设置有吸风口,所述的烟雾处理器固定设置在桌面板下侧的箱体 内,烟雾处理器由吸烟管道、风机、活性碳过滤器、高压静电场装置和至 少一个高压发生器构成,所述的高压静电场装置设置在所述的吸风口的下 侧,所述的吸烟管道的进口端设置在高压静电场装置的下侧,所述的风机 设置在吸烟管道内,所述的活性碳过滤器设置在风机下方的吸烟管道内, 所述的高压发生器均设置在吸风口的下方,高压发生器通过导线与高压静 电场装置连接,吸烟管道的下端连接有出风管道,所述的出风管道的一端 开口在箱体的外侧面中。
进一步的,所述的吸风口中设置有进气格栅。
进一步的,所述的吸风口的上方与桌面板平行设置有盖板,所述的盖
板的周边与桌面板之间设置有进气格栅。
进一步的,所述的高压发生器通过导线与一个控制器连接,所述的高 压静电场装置通过导线与所述的控制器连接,所述的风机通过导线与控制 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器通过导线连接有一个烟雾浓度传感器,所述 的烟雾浓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的吸烟管道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器通过导线连接有人体感应器,所述的人体感 应器设置在所述的箱体或者桌面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器通过导线连接有负离子发生器,所述的负离 子发生器设置在所述的出风管道中。
进一步的,所述的高压静电场装置由丝状正电极和板状负电极构成, 所述的丝状正电极设置在板状负电极的上方并与板状负电极平行。
进一步的,吸风口周边的桌面板上设置有排灰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高压静电场装置的下侧设置有清洗装置。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吸烟管道、风机、活性碳过滤器、高压 静电场装置、高压发生器、控制器、负离子发生器、烟雾浓度传感器、人 体感应器、排灰装置和清洗装置均可采用现有的公知技术,有关吸烟管道、 风机、活性碳过滤器、高压静电场装置、高压发生器、控制器、负离子发 生器、烟雾浓度传感器、人体感应器、排灰装置和清洗装置的公知技术方 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已经了解,所以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含有污染物的空气经过吸风口被吸入烟雾 处理器中,首先经过高压静电场装置,空气中的污染物被高压静电场电离 为等离子体,再经过高压吸附使被电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污染物吸附在 电性相反的高压极板上;经过高压吸附处理的空气在风机抽吸下再经过活 性碳过滤器过滤,最后通过出风管道循环回到箱体外。高压静电场装置中 的电极采用纯铜板喷涂纳米银,可提高电场的集电效率,同时增强了灭菌除臭效果。正负极之间始终处于等距离工作状态,从而有效地保证了烟雾 的分解、细菌的杀灭。极板吸附的污染物可通过清洗装置清洗;控制器用 于控制风机、高压静电场装置、高压发生器、负离子发生器和清洗装置的 工作状态,并且接收烟雾浓度传感器、人体感应器的信号,判断启动时机。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对照,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本实用新型 在桌子内设置吸风通道,在吸风通道中设置高压静电场装置和活性碳过滤 器,可分解净化空气中的有害气态成分,并可吸附排除空气中的粉尘,净 化效果理想,可自动执行净化工作。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烟雾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烟雾净化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烟雾净化装置中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l、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烟雾净化装置由桌子和烟雾 处理器构成,所述的桌子由箱体1和桌面板14构成,所述的桌面板14设
置在箱体l的上端,其中,所述的桌面板14中设置有吸风口,所述的烟 雾处理器固定设置在桌面板14下侧的箱体1内,烟雾处理器由吸烟管道 13、风机4、活性碳过滤器3、高压静电场装置9和至少一个高压发生器5 构成,所述的高压静电场装置9设置在所述的吸风口的下侧,所述的吸烟 管道13的进口端设置在高压静电场装置9的下侧,所述的风机4设置在 吸烟管道13内,所述的活性碳过滤器3设置在风机4下方的吸烟管道13 内,所述的高压发生器5均设置在吸风口的下方,高压发生器5通过导线 与高压静电场装置9连接,吸烟管道13的下端连接有出风管道6,所述的 出风管道6的一端开口在箱体1的外侧面中。
进一步的,所述的吸风口中设置有进气格栅io。
进一步的,所述的吸风口的上方与桌面板14平行设置有盖板,所述
的盖板的周边与桌面板14之间设置有进气格栅10。
进一步的,所述的高压发生器5通过导线与一个控制器7连接,所述 的高压静电场装置9通过导线与所述的控制器7连接,所述的风机4通过 导线与控制器7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器7通过导线连接有一个烟雾浓度传感器2, 所述的烟雾浓度传感器2设置在所述的吸烟管道13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器7通过导线连接有人体感应器12,所述的人 体感应器12设置在所述的箱体1或者桌面板14上。
进一歩的,所述的控制器7通过导线连接有负离子发生器15,所述的 负离子发生器15设置在所述的出风管道6中。
进一步的,所述的高压静电场装置9由丝状正电极91和板状负电极 92构成,所述的丝状正电极91设置在板状负电极92的上方并与板状负电 极92平行。
进一歩的,吸风口周边的桌面板14上设置有排灰装置11。 进一步的,所述的高压静电场装置9的下侧设置有清洗装置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含有污染物的空气经过吸风口被吸入烟雾 处理器中,首先经过高压静电场装置9,空气中的污染物被高压静电场电 离为等离子体,再经过高压吸附使被电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污染物吸附 在电性相反的高压极板上;经过高压吸附处理的空气在风机4抽吸下再经 过活性碳过滤器3过滤,最后通过出风管道6循环回到箱体1外。高压静 电场装置9中的电极可采用纯铜板喷涂纳米银,可提高电场结构的集电效 率,同时更增强了灭菌除臭效果。正负极之间始终处于等距离工作状态, 从而有效地保证了烟雾的分解、细菌的杀灭。极板吸附的污染物可通过清 洗装置8清洗;控制器7用于控制风机4、高压静电场装置9、高压发生 器5、负离子发生器15和清洗装置8的工作状态,并且接收烟雾浓度传感 器2、人体感应器12的信号,判断启动时机。
权利要求1.一种烟雾净化装置,由桌子和烟雾处理器构成,所述的桌子由箱体和桌面板构成,所述的桌面板设置在箱体的上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桌面板中设置有吸风口,所述的烟雾处理器固定设置在桌面板下侧的箱体内,烟雾处理器由吸烟管道、风机、活性碳过滤器、高压静电场装置和至少一个高压发生器构成,所述的高压静电场装置设置在所述的吸风口的下侧,所述的吸烟管道的进口端设置在高压静电场装置的下侧,所述的风机设置在吸烟管道内,所述的活性碳过滤器设置在风机下方的吸烟管道内,所述的高压发生器均设置在吸风口的下方,高压发生器通过导线与高压静电场装置连接,吸烟管道的下端连接有出风管道,所述的出风管道的一端开口在箱体的外侧面中。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烟雾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风口中设置有进气格栅。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烟雾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风口的上方 与桌面板平行设置有盖板,所述的盖板的周边与桌面板之间设置有进气格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烟雾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发生器通 过导线与一个控制器连接,所述的高压静电场装置通过导线与所述的控制 器连接,所述的风机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烟雾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器通过导 线连接有一个烟雾浓度传感器,所述的烟雾浓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的吸烟 管道内。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烟雾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器通过导线连接有人体感应器,所述的人体感应器设置在所述的箱体或者桌面板上。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烟雾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器通过导 线连接有负离子发生器,所述的负离子发生器设置在所述的出风管道中。
8.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烟雾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静电场装 置由丝状正电极和板状负电极构成,所述的丝状正电极设置在板状负电极 的上方并与板状负电极平行。
9.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烟雾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吸风口周边的桌面板 上设置有排灰装置。
10.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烟雾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静电 场装置的下侧设置有清洗装置。
专利摘要一种烟雾净化装置,由桌子和烟雾处理器构成,桌面板中设置有吸风口,烟雾处理器由吸烟管道、风机、活性碳过滤器、高压静电场装置和高压发生器构成,高压静电场装置设置在吸风口下侧,吸烟管道的进口端设置在高压静电场装置下侧,风机设置在吸烟管道内,活性碳过滤器设置在吸烟管道内,高压发生器通过导线与高压静电场装置连接,吸烟管道的下端连接有出风管道,出风管道的一端开口在箱体的外侧面中。含有污染物的空气经过高压静电场装置时,污染物被高压静电场电离为等离子体,高压吸附使阳离子和阴离子吸附在电性相反的高压极板上。本实用新型可分解净化空气中的有害气态成分,并可吸附排除空气中的粉尘,净化效果理想,可自动执行净化工作。
文档编号B01D50/00GK201070564SQ200720072939
公开日2008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26日
发明者陈桂林 申请人:陈桂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