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柜排风无泄漏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71289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生物安全柜排风无泄漏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安全拒,特别涉及用于微生物学、生物医学或者生物制 品的生物安全拒。
背景技术
生物安全拒是为操作原代培养物、菌毒林以及诊断性标本等具有感染性的实 验材料时,用来保护操作者本人、实验室环境以及实验材料,使其避免暴露于上 述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感染性气溶胶和溅出物而设计的。为了确保"安全", 排风的无害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现有的生物安全拒,拒体内部设有空气流道,拒体正面i殳有工作窗口和手套固定口,拒体顶部设有送风过滤器、送风口、排风过滤器与排风口。如图4所示, 是现有生物安全拒的排风口的结构示意图,排风过滤器由滤芯91与过滤器边框 92组成,所述的过滤器边框92通过密封圏93密4妄在拒体94的排风口 95的边 缘上。采用这种结构,虽然大部分有害气体通过排风过滤器排出,但,不可避免 的,在排风过滤器内外压差作用下,仍有部分有害气体从密封圏93的上、下两 个接触面泄漏出来,从而导致生物安全拒的安全性能下降。另外,所述的排风过 滤器一般安装在生物安全拒的顶面,造成维修与泄漏检测工作不易进行,而且即 使经过修理后,也不能完全杜绝泄漏的发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专利号为"200520005526.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排 风过滤器侧装无漏型生物安全拒",通过微型正压风机将室内气体就近过滤后, 引入排风口管壁和高效过滤器外壳之间的气密封腔内,充盈排风口管壁和高效过 滤器外壳之间,形成正压气密封腔,利用正压气体形成的动态气流阻止室内有害 排气通过高效过滤器周边的缝隙,再漏到高效过滤器后排至室外,从而达到无泄 漏。这种密封结构构造复杂、成本较高,对空间的占用比较明显,实际应用上还 有局限。本实用新型试图提供一种简单可靠的生物安全拒排风无泄漏密封结构,在符合无泄漏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简化结构,降低成本,节约安装空间,使其能够被 广泛应用。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安全拒排风无 泄漏密封结构,在符合无泄漏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简化结构,降低成本,节约安 装空间,使其能够被广泛应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一种生物安全拒排风无泄漏密封结构,所述的生物安全拒的拒体内设有进风 口、排风口以及空气流道,在进风口上设有进风过滤器,进风过滤器的进风側设 有送风机,而在排风口上设有排风过滤器,排风过滤器的室外侧设有排风机;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排风过滤器与拒体之间设有内、外两环密封圈结构,两环密封 圈结构的两个密封面分别与排风过滤器和拒体密接,且所述的两环密封圈结构之 间形成一环气密空间;所述的气密空间连通有至少一根导气管的一端,所述的导 气管的另一端连通有正压洁净空气。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柜体相对于所述的气密空间的位置开设有至少一 个穿孔,每个穿孔内穿设有一根所述的导气管。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导气管的另一端连通到所述的进风过滤器的出风侧。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导气管的另 一端与 一个喇p八管的收缩口相连通, 所述的喇叭管的扩张口朝向所述的进风过滤器的出风側。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环密封圈结构和外环密封圈结构均是一个橡胶 密封圈。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环密封圏结构和外环密封圏结构分别包括相互 贴合的金属框架和密封条,所述的金属框架与所述的柜体密接,所述的密封条的 一面贴合在所述的金属框架上,另一面贴合在排风过滤器的过滤器边框上。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进风过滤器的进风侧还设有罩体,罩体设有开口 , 开口上连接有所述的送风机,所述的导气管连通正压洁净空气的 一端连通到所述 的罩体内。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一种生物安全拒排风无泄漏密封结构,所述的生物安全拒的拒体内设有进风口、排风口以及空气流道,在进风口上^殳有进风过滤器,在排风口上设有排风过 滤器,并在进风过滤器的出风侧设有一个抽气排气机,所述的抽气排气机抽取所 述进风口处的气体,使进风过滤器的进风侧形成负压,并将高压气体经空气流道吹向所述的排风口,使排风口处形成正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风过滤器与拒体之间设有内、外两环密封圈结构,两环密封圈结构 的两个密封面分别与排风过滤器和拒体密接,且所述的两环密封圏结构之间形成 一环气密空间;所述的气密空间与至少一根导气管的一端相通,所述的导气管的 另 一端则连通到所述进风过滤器的负压的进风侧。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环密封圈结构和外环密封圏结构分别包括相互 贴合的金属框架和密封条,所述的金属框架与所述的拒体密接,所述的密封条的 一面贴合在所述的金属框架上,另一面贴合在排风过滤器的过滤器边框上。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由于 气密空间内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动,将洁净的空气排出到室外,或者将有害气体 导入到进风口,解决有害气体泄漏的问题。另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筒单,成本低 廉,有很大的推广应用的空间。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A是图1的排风口气体流动示意图; 图1B是图1的A-A剖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图3的排风口气体流动示意图; 图4是现有生物安全柜的排风口泄漏情况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构造以及特点能够更好地被理解,以下将通过 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更加清晰,所述的附图有可能在绘制过程中改变了实际的比例关系,这不应当 被理解为对本专利申请的限定。如图l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所述的生物安全拒的拒体10内设有进风口 11、排风口 12以及空气流道13,在进风口 11上设有 进风过滤器21,进风过滤器21的进风侧211 i殳有送风才几31,而在排风口 12上 设有排风过滤器22,排风过滤器22的室外侧222设有排风机32,通过所述的送 风机31和排风机32的共同作用,使洁净空气从进风口 11经过进风过滤器21(具 体来说,是从进风过滤器21的进风侧211流向出风侧212)进入生物安全拒的 拒体10内,并经过空气流道13后,将废气从排风口 12经过排风过滤器22 (具 体来说,是从排风过滤器22的室内侧221流向室外侧222 )的过滤后排出。为了防止泄漏,本实用新型对排风过滤器22与拒体10之间的密封结构进行 了改进,请结合图1、图1A、图1B所示,所述的排风过滤器22与拒体IO之间 设有内、外两环密封圈结构40、 50,两环密封圈结构40、 50的两个密封面分别 与排风过滤器22和拒体10密接,且所述的两环密封周结构40、 50之间形成一 环气密空间60。所述的拒体IO相对于所述的气密空间60的位置开设有至少一 个穿孔14,每个穿孔14内穿设有一根导气管61,所迷的导气管61—端与所述 的气密空间60相通,另一端则连通有正压洁净空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导 气管61的另一端与一个喇叭管62的收缩口相连通,所述的喇叭管62的扩张口 则朝向所述的进风过滤器21的出风侧212。至于所述的密封圏结构40、 50,可以仅仅是一个橡胶密封圏,也可以如本 实施例的图2、图3所示,每个密封圈结构40、 50包括相互贴合的金属框架41、 51 (优选为铝合金框架)和密封条42、 52,所述的金属框架41、 51与所述的拒 体10密4妄,形成一个封闭曲线,所述的密封条42、 52的一面贴合在所述的金属 框架41、 51上,另一面贴合在排风过滤器22的过滤器边框223上。至于所述的 密封圈结构40、 50形成的封闭曲线的形状,可以如图3所示,形成一内一外两 个矩形,当然,也可以是一 内 一外两个圆形,还可以配合排风过滤器22的边框 223的形状而变化,这些变化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予赘述。由于气密空间60内的气压低于进风过滤器21的出风侧212的气压,正压洁 净空气源源不断地从喇叭管62的扩张口 522进入导气管61内,再流入气密空间 60中,虽然所述的密封圏结构40、 50仍然存在"泄漏,,,那也是将洁净空气从 气密空间60泄漏到排风过滤器22的室内侧221以及室外,而有害气体无法从排 风过滤器22的密封结构处泄漏出去,自然解决了排风过滤器22的密封结构处的 泄漏问题。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所述的生物安全拒的柜体10内设有进风口 11、排风口 12以及空气流道13,在进风口 11上设有 进风过滤器21,进风过滤器21的进风侧211设有罩体25,罩体25设有开口, 开口上连接有一个送风机31。而本实施例中,排风口 12的结构以及内、外密封 圈结构40、 50与第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导气管61 连通正压洁净空气的一端连通到所述的罩体25内,将所述的送风机31输出的高 压洁净空气源源不断地输入到气密空间60内,达到防止有害气体泄漏的目的。如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所述的生物安全 拒的拒体10内设有进风口 11、排风口 12以及空气流道13,在进风口 11上设有 进风过滤器21,在排风口 12上设有排风过滤器22,并在进风过滤器21的出风 侧212设有一个抽气排气机214,所述的抽气排气机214抽取所述的进风口 11 处的气体,使进风过滤器21的进风侧211与出风侧212均形成负压,所述的抽 气排气机214并将高压气体经空气流道13吹向所述的排风口 12,使排风口 12 处形成正压。为了防止有害气体从排风过滤器22的密封结构处泄漏,所述的排 风过滤器22与拒体10之间设有内、外两环密封圈结构40、 50,两环密封圈结 构40、 50的两个密封面分别与排风过滤器22和柜体10密接,且所述的两环密 封圈结构40、 50之间形成一环气密空间60。所述的拒体10相对于所述的气密 空间60的位置开设有至少一个穿孔14,每个穿孔14内穿设有一根导气管61, 所述的导气管61 —端与所述的气密空间60相通,另一端则连通到所述的进风过 滤器21负压的进风侧211。与第一个实施相同,所述的内环密封圏结构40、 50和外环密封圏结构40、 50分别包括相互贴合的金属框架41、 51和密封条42、 52,所述的金属框架41、 51与所述的拒体10密接,所述的密封条42、 52的一面贴合在所述的金属框架 41、 51上,另一面贴合在排风过滤器22的过滤器边框223上。如图3A所示,由于所述的气密空间60内的气压始终高于进风过滤器21的 进风侧211的气压, 一旦有害气体从排风过滤器22的室内侧221通过所述的内 环密封圏结构40、 50进入气密空间60,就会马上被导气管61导出到进风过滤 器21的进风侧211,并在抽气排风斗几32的作用下,从进风口 11重新进入拒体 10内,乂人而有效防止了有害气体的泄漏。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 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 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生物安全柜排风无泄漏密封结构,所述的生物安全柜的柜体内设有进风口、排风口以及空气流道,在进风口上设有进风过滤器,进风过滤器的进风侧设有送风机,而在排风口上设有排风过滤器,排风过滤器的室外侧设有排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风过滤器与柜体之间设有内、外两环密封圈结构,两环密封圈结构的两个密封面分别与排风过滤器和柜体密接,且所述的两环密封圈结构之间形成一环气密空间;所述的气密空间连通有至少一根导气管的一端,所述的导气管的另一端连通有正压洁净空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安全拒排风无泄漏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拒体相对于所述的气密空间的位置开设有至少一个穿孔,每个穿孔内穿设 有一根所述的导气管。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安全拒排风无泄漏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导气管的另 一端连通到所述的进风过滤器的出风侧。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安全拒排风无泄漏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导气管的另 一端与 一个喇叭管的收缩口相连通,所述的喇叭管的扩张口朝 向所述的进风过滤器的出风侧。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安全拒排风无泄漏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内环密封圈结构和外环密封圈结构均是一个橡胶密封圏。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安全拒排风无泄漏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内环密封圈结构和外环密封圏结构分别包括相互贴合的金属框架和密封 条,所述的金属框架与所述的拒体密接,所述的密封条的一面贴合在所述的金属 框架上,另一面贴合在排风过滤器的过滤器边框上。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安全拒排风无泄漏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进风过滤器的进风侧还设有罩体,罩体设有开口,开口上连接有所述的送 风机,所述的导气管连通正压洁净空气的一端连通到所述的罩体内。
8. 一种生物安全拒排风无泄漏密封结构,所述的生物安全柜的拒体内设有 进风口、排风口以及空气流道,在进风口上设有进风过滤器,在排风口上设有排 风过滤器,并在进风过滤器的出风侧设有一个抽气排气机,所述的抽气排气机抽 取所述进风口处的气体,使进风过滤器的进风侧形成负压,并将高压气体经空气 流道吹向所述的排风口,使排风口处形成正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风过滤器与根体之间设有内、外两环密封圈结构,两环密封圈结构 的两个密封面分别与排风过滤器和拒体密接,且所述的两环密封圈结构之间形成一环气密空间;所述的气密空间与至少一根导气管的一端相通,所述的导气管的另 一端则连通到所述进风过滤器的负压的进风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安全拒排风无泄漏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内环密封圏结构和外环密封圏结构分别包括相互贴合的金属框架和密封 条,所述的金属框架与所述的拒体密接,所述的密封条的一面贴合在所述的金属 框架上,另一面贴合在排风过滤器的过滤器边框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生物安全柜排风无泄漏密封结构,所述的生物安全柜的柜体内设有进风口、排风口以及空气流道,在进风口上设有进风过滤器,进风过滤器的进风侧设有送风机,而在排风口上设有排风过滤器,排风过滤器的室外侧设有排风机;所述的排风过滤器与柜体之间设有内、外两环密封圈结构,两环密封圈结构的两个密封面分别与排风过滤器和柜体密接,且所述的两环密封圈结构之间形成一环气密空间;所述的气密空间连通有至少一根导气管的一端,所述的导气管的另一端连通有正压洁净空气。洁净空气将从气密空间排放到排风过滤器的室内侧以及室外,而有害气体无法从排风过滤器的密封结构处泄漏出去,自然解决了排风过滤器的密封结构处的泄漏问题。
文档编号B01L1/00GK201216937SQ200820109130
公开日2009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9日
发明者许钟麟 申请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气调节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