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58420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给水处理装置,具体是指一种给水处理池。
背景技术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于大型水厂,进行模块化、组合式建设; 节约占地面积;减少池体在地面上的高度,节约能量损耗;在新型澄清池的基础上发展成 了本技术的澄清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能耗低、适用范围 广的澄清池。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澄清池,包括从外向内排列的环形外池体、环形外中筒和内中筒,环形外池体环绕 环形外中筒,内中筒位于澄清池的中心;环形外中筒内,底部以及靠近内中筒的一侧,设有 导流板,侧面导流板与外中筒侧壁之间的空间为导流区,底部导流板与外中筒底壁之间的 空间为悬浮泥渣区,导流区和悬浮泥渣区相通;环形外中筒内、环绕导流板设澄清区,澄清 区与悬浮泥渣区的上部相通;内中筒设混合反应区、沉淀区和浓缩区,该三区从上而下贯通 连接;其中,混合反应区呈圆柱形,沉淀区呈梯形,浓缩区呈倒梯形,外中筒下端的锥形澄清 区与混合反应区的梯形沉淀区吻合相邻;浓缩区上端开口于导流区;进水管与混合反应区 连接;排泥管与悬浮泥渣区、浓缩区连接。进一步地,环形外中筒底部呈锥形,侧面导流板倾斜45°,底部导流板倾斜 50° 60°,三者形成锥形悬浮泥渣区。连接悬浮泥渣区的排泥管呈45°放置,管口位于 悬浮泥渣区的底部。作用过程是
(1)混凝剂经管道混合器与原水充分混合后,沿切线旋流进入内中筒,在混合反应区混 合。视原水浊度确定是否投加助凝剂(聚丙烯酰胺);进入的部分悬浮物经过混合反应后, 在沉淀区、浓缩区完成沉淀分离。(2)在沉淀区完成旋流后的混合水经内中筒上部溢出,经导流板流态稳定后进入 混合悬浮区,随过水断面增加、流速逐渐变小,絮体在此过程完成成长;
(3)混合水出导流区进入外侧污泥悬浮区,悬浮区是由底部浓缩区上部45°的斜壁、 分离室50° 60°的导流壁、导流板、伞形板构成锥底式泥渣悬浮区域,在此区域完成接 触絮凝。(4)水流进入澄清区后,因上升流速骤减,挟絮体混合水在此完成固液分离。(5)在澄清区上部增设斜管,进一步控制水中残余絮体。观测表明,斜管能起到稳 定悬浮泥渣层的上升膨胀以及促进和加强悬浮泥渣层的接触絮凝作用。(6)澄清池底部、内中筒以下设45°锥体泥斗,底部设排泥管,由于静水压强大,当打开底部和排泥阀时,产生很高的流速,使泥很通畅的排出。45°的排泥斗角度有利于沉 泥的流动,同时,水旋搅动和排泥时产生的吸力和搅动都是排泥顺畅的原因。本发明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池体的形状,由原来的圆型变成了方形,使得池体 能更好的组合;( 内中筒锥体部分的夹角进行了改变,内中筒直段部分加长,增加了反应 时间;C3)底部和中部的排泥管采用了虹吸排泥,布局合理;(4)池体的面积增加了 25%,处 理水量增加了 25%。(5)整个系统占地面积节约10%。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 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澄清池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澄清池(并排的两个)的俯视结构示意标记示意为I、混合反应区 II、沉淀区III、浓缩区IV、导流区 V、悬浮泥渣区 VI、澄清区;1、进水管2、管道混合器3、外池体4、内中筒5、导流板6、斜管7、集水 槽8、出水管9、中部虹吸排泥管10、底部虹吸排泥管11、放空管。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 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澄清池,包括从外向内排列的环形外池体3、环形外中筒和内中筒4, 环形外池体3环绕环形外中筒,内中筒4位于澄清池的中心;环形外中筒内,底部以及靠近 内中筒的一侧,设有导流板,侧面导流板5与外中筒侧壁之间的空间为导流区IV,底部导流 板6与外中筒底壁之间的空间为悬浮泥渣区V,导流区IV和悬浮泥渣区V相通;环形外中 筒内、环绕导流板设澄清区VI,澄清区VI与悬浮泥渣区V的上部相通;内中筒4设混合反应 区I、沉淀区II和浓缩区III,该三区从上而下贯通连接;其中,混合反应区呈圆柱形,沉淀区 呈梯形,浓缩区呈倒梯形,外中筒下端的锥形澄清区与混合反应区的梯形沉淀区吻合相邻; 浓缩区III上端开口于导流区IV ;进水管1与混合反应区I连接;中部虹吸排泥管9、底部虹 吸排泥管10分别与悬浮泥渣区V、浓缩区III连接。环形外中筒底部呈锥形,侧面导流板5倾斜45°,底部导流板6倾斜50° 60°, 三者形成锥形悬浮泥渣区。连接悬浮泥渣区V的中部虹吸排泥管9呈45°放置,管口位于 悬浮泥渣区V的底部。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 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外向内排列的环形外池体、环形外中筒和内中筒; 环形外池体环绕环形外中筒,内中筒位于澄清池的中心;环形外中筒内,底部以及靠近内中 筒的一侧,设有导流板,侧面导流板与外中筒侧壁之间的空间为导流区,底部导流板与外中 筒底壁之间的空间为悬浮泥渣区,导流区和悬浮泥渣区相通;环形外中筒内、环绕导流板设 澄清区,澄清区与悬浮泥渣区的上部相通;内中筒设混合反应区、沉淀区和浓缩区,该三区 从上而下贯通连接,其中,混合反应区呈圆柱形,沉淀区呈梯形,浓缩区呈倒梯形,外中筒下 端的锥形澄清区与混合反应区的梯形沉淀区吻合相邻;浓缩区上端开口于导流区;进水管 与混合反应区连接;排泥管与悬浮泥渣区、浓缩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环形外中筒底部呈锥形,侧面导流板倾 斜45°,底部导流板反向倾斜50° 60°,三者形成锥形悬浮泥渣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连接悬浮泥渣区的排泥管呈45°放置, 管口位于悬浮泥渣区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澄清区上部增设斜管。
全文摘要
一种澄清池,属于给水处理池技术领域,包括从外向内排列的环形外池体、环形外中筒和内中筒,环形外池体环绕环形外中筒,内中筒位于澄清池的中心;环形外中筒内、其底部和靠近内中筒的一侧,设有导流板,侧面导流板与外中筒侧壁之间的空间为导流区,底部导流板与外中筒底壁之间的空间为悬浮泥渣区,导流区和悬浮泥渣区相通;环形外中筒内、环绕导流板设澄清区,澄清区与悬浮泥渣区的上部相通;内中筒设混合反应区、沉淀区和浓缩区,该三区从上而下贯通连接;浓缩区上端开口于导流区;进水管与混合反应区连接;排泥管与悬浮泥渣区、浓缩区连接。其具有能耗低、适用范围广的优势。
文档编号B01D21/24GK102091443SQ201010620129
公开日2011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31日
发明者吴盛德, 尚小鹏, 王刚, 齐国清 申请人:甘肃金桥给水排水设计与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