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结机机头除尘输灰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94732阅读:6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烧结机机头除尘输灰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炼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烧结机机头除尘输灰系统。
背景技术
在冶炼设备中,机头电除尘为烧结机与主抽风机之间重要的工艺设备,机头电除尘是否正常运行关系到主抽风机的运行工况,进而影响烧结系统的稳定生产。输灰系统做为机头电除尘的辅助系统,是确保除尘灰及时输送、电除尘正常运行的重要设备。目前,针对机头电除尘板结、燃烧、输灰不畅等现象,大部分采用人工清理板结料,以清理输灰系统,同时多采用插板阀配合星型卸灰阀进行卸灰操作。以现有的处理方式不仅清理工作劳动强度大,而且输灰的效率很低。这样就会造成,由于板结的尘灰得不到及时的清理,容易造成电场内部短路,导致机头电除尘无法可靠运行,降低除尘效率,影响主抽风机的正常运行。同时,由于输灰效率低下,加上星型卸灰阀自身结构容易堵料,所以使得输灰系统输送不畅、输灰管道堵塞严重。现有系统对于生产环境也有极大的影响,由于现有输灰系统就地卸 灰,二次扬尘严重,使得工人的生产环境比较恶劣。通过上述分析得知,现有除尘输灰系统无法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同时无法为工人提供一个影响健康的生产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烧结机机头除尘输灰系统,能够有效提高输灰效率,减轻人工劳动强度。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烧结机机头除尘输灰系统包括卸灰系统、输灰系统、储灰仓以及尘灰外运设备,所述卸灰系统包括上下连接的灰斗与卸灰阀,所述灰斗的出料口与卸灰阀的入料口连接,所述卸灰阀与储灰仓之间、储灰仓与灰尘外运装置之间均通过输灰系统连接。所述卸灰阀为双层卸灰阀,该双层卸灰阀包括上下两个卸灰腔,两个卸灰腔贯通设置,两个卸灰腔的连接贯通处以及位于下方卸灰腔的出料口处分别设有阀板,所述阀板通过曲柄连杆机构与电液动推杆连接,所述曲柄连杆机构设置在卸灰腔的腔内,所述电液动推杆设置在卸灰腔的腔外,曲柄连杆机构中曲柄的一端贯通卸灰腔的腔壁与电液动推杆连接。所述卸灰阀与灰斗之间设置有插板阀。所述输灰系统包括刮板输灰机,刮板输灰机用于收集并传输尘灰。所述连接卸灰阀与储灰仓之间的输灰系统,在其传输方向尾端设置有尘灰集中装置。所述尘灰集中装置与储灰仓之间设置有提升机,该提升机起始端与尘灰集中装置连接,提升机尾端与储灰仓的入料口连接设置。所述储灰仓的入料口处设置有布袋除尘器。[0011]所述储灰仓的入料口处设置有连接外部输灰装置的管道。所述储灰仓与灰尘外运装置之间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储灰仓包括中间仓与灰库,所述中间仓与卸灰阀通过输灰系统连接,所述中间仓与灰库通过气力输灰输送装置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卸灰系统通过输灰系统进行传输,同时设置有储灰仓,储灰仓与尘灰外运设备之间同样通过输灰系统进行传输链接,利用高效的输 灰进而提闻卸灰的效率,有效地减少了尘灰的堆积,减少了因为尘灰堵塞而诱发的设备事故,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扬尘的产生,为工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A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I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2中II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2中III处局部放大图。图中1、灰斗,2、双层卸灰阀,3、刮板输灰机,4、中间仓,5、灰库,6、搅拌装置,7、溜槽,8、钢仓,9、收集袋,10、提升机,11、插板阀,12、布袋除尘器,13、运输汽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参见图I和图2,一种烧结机机头除尘输灰系统包括卸灰系统、输灰系统以及储灰仓。其中卸灰系统包括上下连接的灰斗I与卸灰阀,该卸灰阀为双层卸灰阀2。双层卸灰阀2与储灰仓之间通过输灰系统实现物料输送连接,此处的输灰系统为刮板输灰机3。由于一个厂区会设置多组烧结机,每一组烧结机都会配置一套机头除尘输灰系统,所以对于用作尘灰传输的刮板输灰机3也需要多台,对于刮板输灰机3的排列方式,只需满足每一台刮板输灰机3以及刮板输灰机3与刮板输灰机3之间能够形成物料的及时输送即可。图I中可以看出,储灰仓包括中间仓4与灰库5。中间仓4与双层卸灰阀之间通过刮板输灰机3连接形成物料输送,中间仓4与灰库5之间通过气力输灰输送装置连接。为了便于尘灰进入中间仓4,所以在刮板输灰机3传输方向的尾端设置有尘灰收集装置,同时在尘灰收集装置与中间仓4之间设置有提升机10。该提升机10的起始端与尘灰收集装置连接,提升机10的尾端则与中间仓4的入料口连接设置。在中间仓4的入料口处还设置有布袋除尘器12。中间仓4与尘灰外运装置也就是运输汽车13、灰库5与运输汽车13分别通过刮板输灰机3实现物料的传输连接。中间仓4与灰库5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尘灰外运运输点,提闻尘灰的外运效率。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中间仓4的入料口处设置有连接外部输灰装置的管道。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将不同种类的除尘灰混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向外输送,提高输灰效率。由于混合后的尘灰可能为其他生产工艺的原料或配料,所以在中间仓4与运输汽车13之间、灰库5与运输汽车13之间分别设有搅拌装置6。另外,为了减少扬尘,所以在中间仓4与灰库5之间设置有气力输灰输送装置,经过灰库5的统一尘灰加湿,最后外运。参见图3,灰斗I与双层卸灰阀2的连接关系如图中所示,灰斗I的出料口与双层卸灰阀2的入料口连接。双层卸灰阀2包括上下两个卸灰腔,两个卸灰腔贯通设置,在两个卸灰腔的连接贯通处以及位于下方的卸灰腔的出料口处分别设有阀板,阀板通过曲柄连杆机构与电液动推杆连接。曲柄连杆机构设置在卸灰腔的腔内,电液动推杆设置在卸灰腔的腔外,曲柄连杆机构中曲柄的一端贯通卸灰腔的腔壁与电液动推杆连接。双层卸灰阀2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增加阀板的启闭角度,不易堵塞,使卸灰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为了有效阻隔灰斗I与双层卸灰阀2,在灰斗I的出料口与双层卸灰阀2的入料口之间设置有插板阀11。参见图4和图5,前述的尘灰收集装置包括溜槽7、钢仓8以及收集袋9。溜槽7设置在刮板输灰机3传输方向的尾端;钢仓8设置在溜槽7的下方,溜槽7的出料口指向方钢仓8的入料口 ;收集袋9套接在钢仓8的出料口处。尘灰收集装置的设置能够减少尘灰在输送过程中的扬尘,利于工作环境。整个输灰系统中所采用的管路均为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通过其稳定的化学性、 较强的耐腐蚀性、极低的动、静摩擦系数,可以在260°C的高温下长期连续使用,具有良好的耐大气老化性能。有效改变机头除尘输灰管道粘料严重的情况。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设置,烧结机产生的尘灰能够得到很好的卸灰、输灰,使烧结生产设备不会因为尘灰的堆积而诱发短路等其他安全事故。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烧结机机头除尘输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卸灰系统、输灰系统、储灰仓以及尘灰外运设备,所述卸灰系统包括上下连接的灰斗(I)与卸灰阀,所述灰斗(I)的出料口与卸灰阀的入料口连接,所述卸灰阀与储灰仓之间、储灰仓与灰尘外运装置之间均通过输灰系统连接。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烧结机机头除尘输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卸灰阀为双层卸灰阀(2),该双层卸灰阀(2)包括上下两个卸灰腔,两个卸灰腔贯通设置,两个卸灰腔的连接贯通处以及位于下方卸灰腔的出料口处分别设有阀板,所述阀板通过曲柄连杆机构与电液动推杆连接,所述曲柄连杆机构设置在卸灰腔的腔内,所述电液动推杆设置在卸灰腔的腔外,曲柄连杆机构中曲柄的一端贯通卸灰腔的腔壁与电液动推杆连接。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烧结机机头除尘输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卸灰阀与灰斗(I)之间设置有插板阀(11)。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烧结机机头除尘输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灰系统包括刮板输灰机(3),刮板输灰机(3)用于收集并传输尘灰。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烧结机机头除尘输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卸灰阀与储灰仓之间的输灰系统,在其传输方向尾端设置有尘灰集中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烧结机机头除尘输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尘灰集中装置与储灰仓之间设置有提升机(10),该提升机(10)起始端与尘灰集中装置连接,提升机(10)尾端与储灰仓的入料口连接设置。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烧结机机头除尘输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灰仓的入料口处设置有布袋除尘器(12)。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烧结机机头除尘输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灰仓的入料口处设置有连接外部输灰装置的管道。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烧结机机头除尘输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灰仓与灰尘外运装置之间设置有搅拌装置(6 )。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烧结机机头除尘输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灰仓包括中间仓(4)与灰库(5),所述中间仓(4)与卸灰阀通过输灰系统连接,所述中间仓(4)与灰库(5)通过气力输灰输送装置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烧结机机头除尘输灰系统包括卸灰系统、输灰系统、储灰仓以及尘灰外运设备,所述卸灰系统包括上下连接的灰斗与卸灰阀,所述灰斗的出料口与卸灰阀的入料口连接,所述卸灰阀与储灰仓之间、储灰仓与灰尘外运装置之间均通过输灰系统连接。本实用新型将卸灰系统通过输灰系统进行传输,同时设置有储灰仓,储灰仓与尘灰外运设备之间同样通过输灰系统进行传输链接,利用高效的输灰进而提高卸灰的效率,有效地减少了尘灰的堆积,减少了因为尘灰堵塞而诱发的设备事故,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扬尘的产生,为工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文档编号B01D46/02GK202590538SQ20122021801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15日
发明者肖鹏, 韦德建, 林勇, 徐光军 申请人:四川省达州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