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生流除藻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924255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生流除藻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生流除藻装置。该装置由蓝藻导流装置、导流装置浮漂、导流装置与浮漂固定杆、定位孔、平衡气囊、定水线和排水孔等构成,所述的导流装置开口朝向来风方向,在风生流的作用下富含藻类的表面10-30mm的湖水将沿着导流装置流入,从排水孔经排水管排于水势较低处的滤藻网上,经机械或人工方式将滤藻网上的藻类除去或更换滤藻网。本发明的优点:采用物理法,无需驱动力,可以随着水位高低自适应升降的无碳环保装置,低成本有效地改善湖面藻类富集的问题。
【专利说明】一种风生流除藻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借助风生湖流运用机械方式除去表层藻的装置,属于环保设备【技术领域】。主要应用于湖泊、水库、池塘等富营养化较重且蓝藻极易富集水域的水质净化和水生态环境修复。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类活动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加剧,水质逐步恶化,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蓝藻水华已成为水域严重富营养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伴随着毒素的产生对人类和水生动物带来极大的危害。
[0003]目前,国内外除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分为物理除藻技术、化学除藻技术和生物除藻技术三大类。物理法主要包括机械或人工打捞、黏土絮凝和遮光技术等方法。物理法表现得最为直接,它可直接清除水体中的部分藻类,基本不产生二次污染。但是由于物理除藻费用昂贵,且范围十分有限,因此该方法只能局限于小水体或大水体的局部水域。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物理除藻在操作费用上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利用风生流除藻装置。以重力势能和风力作为驱动使得富含蓝藻的表层湖(库、池塘)水自流进入此装置,经过装置后,将蓝藻从水中过滤出来并通过人工或动力机械将其打捞上岸进行再处理,节省大量劳动力,达到经济除藻的目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5]图1为风生流除藻装置的三视图;
[0006]图2为风生流除藻装置的某视角;
[0007]图3为风生流除藻装置的某视角;
[0008]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0009]图5为风生流除藻装置的侧视图的放大图;
[0010]图6为定水线6和排水孔7的剖视图。
[0011]附图中,I为蓝藻导流装置,2为导流装置浮漂,3为导流装置与浮漂固定杆,4为定位孔,5为平衡气囊,6为定水线,7为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如图1 一 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利用风生流除藻装置包括:蓝藻导流装置1、导流装置浮漂2、导流装置与浮漂固定杆3、定位孔4、平衡气囊5、定水线6和排水孔7以及导管与滤藻网(导管与滤藻网未显示)。
[0013]根据本发明,利用定位孔4将该装置置于所要应用的湖泊(水库、池塘)里的固定位置,通过调节导流装置浮漂2和平衡气囊5使得整个装置平稳漂浮水面上,并且使得定水线6处于水下10-30_以保证和控制流量,这样,水在风生流和重力势能的作用下通过蓝藻导流装置I进入风生流除藻装置,之后水从排水孔7排出,
[0014]通过导管(未显示)释放于较低位置的滤藻网(未显示)上,再经机械或人工方式将滤藻网上的藻类除去或更换滤藻网。
[0015]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结构上,蓝藻导流装置I的高度一般在应在300-500mm,导流装置浮漂2的直径一般为200-300mm,导流装置浮漂2和平衡气囊5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材料的选取进行适当的调整。蓝藻导流装置I的长度通常设计为两侧蓝藻导流装置I收缩段距离L的30-50倍,其排水孔7的直径与两侧蓝藻导流装置I收缩段距离L有关,以便足够排出蓝藻导流装置I导入的水。在图5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排水孔7的直径由标号“D1”表不。
[0016]本发明的优点包括:
[0017]1、本装置采用物理法直接清除表层水体中富集度相对较高的藻类,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0018]2、本装置是无需驱动力的装置,该装置的动力源为风生流和重力势能,故该装置为无碳环保装置;
[0019]3、本装置在竖直方向上没有约束装置,可随水位的高低自适应升降以保证定水线6于水下10-30_来满足本装置的工作条件。故本装置一经在某密度稳定的水域采用,可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0020]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尺寸是:蓝藻导流装置I的长度为20m,高度为30cm,厚度为5mm,两侧蓝藻导流装置I的张开角度为120°,收缩段宽度为Im ;导流装置浮漂2的直径为20cm,厚度为5mm,其间距为80cm ;导流装置与浮漂固定杆3为直径IOmm长度为50cm的刚性连接杆;定位孔4刚性连接在蓝藻导流装置I上其内侧直径为30cm,外侧直径为50cm ;平衡气囊5位于倒流斜槽(斜度为60° )的底部,是一个截面为上底2m、下底3m、高度1.732m的直角梯形,宽度与蓝藻导流装置I的收缩段宽度相等为Im;定水线6,参看图6,为倒流斜槽的延伸,其长度为30cm竖直高度为25.98cm,其目的是在尽量少调节导流装置浮漂2和平衡气囊5使得整个装置平稳的漂浮水面之上,并且使得定水线6于水下20-30mm ;排水孔7上端为喇叭口接在装置上,其直径为30cm,其后面是一个挡水板,排水孔7下端接与其同尺寸的排水管于水势较低处(势差约80cm)的滤藻网上,经机械或人工方式将滤藻网上的藻类除去或更换滤藻网。
【权利要求】
1.风生流除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蓝藻导流装置(I ),用于使水在风生流和重力势能的作用下进入风生流除藻装置; 导流装置浮漂(2); 导流装置与浮漂固定杆(3)、 定位孔(4),用于将风生流除藻装置置于所要应用的水域里的固定位置; 平衡气囊(5),用于与导流装置浮漂(2) —起使得整个风生流除藻装置平稳漂浮水面上; 定水线(6 ),用于减少对导流装置浮漂(2 )和平衡气囊(5 )空气压力或气囊和浮漂力的大小的调节,使得整个装置平稳的漂浮水面之上; 排水孔(7),用于把在风生流和重力势能的作用下通过蓝藻导流装置(I)进入风生流除藻装置的水排出。
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生流除藻装置,其特征在于:蓝藻导流装置(I)包括一个导流开口段和一个收缩段。导流开口段是指在图1上,中间图中标注L的上边部分。
3.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生流除藻装置,其特征在于:蓝藻导流装置(I)为板型材,所述导流开口段可以在水平面上是直的,也可以是弯曲的;所述导流收缩段在水平面上是直的。
4.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生流除藻装置,其特征在于:导流装置浮漂(2)的形状是球状。
5.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生流除藻装置,其特征在于:平衡气囊(5)的形状是六面体。
6.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生流除藻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位孔(4)在相对于水面的竖直方向上存在自由度,没有固结在水域底部或者是岸上。
7.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生流除藻装置,其特征在于:定水线(6),可以是斜的和/或竖直的,并且调整导流装置浮漂(2)和平衡气囊(5)时的定水线(6)位于水面之下10-30mm的范围。
8.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生流除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生流除藻装置进一步包括滤藻网, 定位孔(4)通过调节导流装置浮漂(2)和平衡气囊(5)使得整个风生流除藻装置平稳漂浮水面上,并且使得定水线(6)处于水下10-30mm,以保证和控制流量,从而使水在风生流和重力势能的作用下通过蓝藻导流装置(I)进入风生流除藻装置,之后水从排水孔(7)排出,通过导管释放于较低位置的滤藻网上,以便将滤藻网上的藻类除去和/或更换滤藻网。
9.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风生流除藻装置,其特征在于: 蓝藻导流装置(I)的长度通常设计为两侧蓝藻导流装置(I)收缩段距离(L)的30-50倍。
【文档编号】B01D35/05GK103706170SQ201310482837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15日
【发明者】马巍, 黄伟, 王建春, 李翀, 张纯, 梅伟, 浦承松, 谢波, 周云, 刘晓波, 骆辉煌, 蒋艳, 顾世祥, 罗佳翠, 陈欣, 冯顺新, 彭期冬, 沈晓飞 申请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