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9879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空气净化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保护应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空气净化设备。



背景技术:

空气净化设备,顾名思义它是一种用来净化空气的。在工业以及生活上使用极为普遍。尤其是工业废气,废气中含有的颗粒物质较多,所以设计一款能够净化空气的设备是目前所需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净化效果的空气净化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空气净化设备,包括雾化混合室和多级分离空气净化装置,雾化混合室的出气腔与多级分离空气净化装置的外进气口连通;雾化混合室包括箱体,箱体内部设有隔板,隔板将箱体内腔隔成进气腔和出气腔,箱体的顶部封闭下端设有排污口,排污口位于隔板的下方,排污口与隔板之间区域形成进气腔和出气腔之间相通的废气通道,进气腔和出气腔内各设有一个水雾组件。

所述的两组水雾组件分别安装在进气腔的进气口下方和出气腔的出气口下方。

所述的水雾组件喷水方向向上设置。

所述的箱体在水雾组件的侧面设有检修窗口。

所述的水雾组件包括若干水管,水管上设有若干个出水口。多级分离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外筒、外锥体、中筒、中锥体、内筒、内锥体和顶盖,所述的外筒的下端与外锥体上端相连,中筒的下端与中锥体的上端相连,内筒的下端与内锥体的上端相连;外锥体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外排污件,中锥体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中排污件,内锥体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内排污件,所述的内排污件自上而下插入中排污件内,中排污件自上而下插入外排污件内;

所述外筒上端外壁设有外进气口,所述的外进气口的方向与中筒外壁相切;

所述的中筒和内筒的空腔内设有若干个旋风筒,旋风筒的上方设有集风罩,旋风筒的下方设有将中筒与中锥体隔开的隔板,顶盖该设在集风罩和内筒的上方,顶盖的出气口设有排风组件;

所述的旋风筒呈锥形,旋风筒的下端口自上而下穿过隔板后与中锥体连通,所述的旋风筒的顶部与集风罩相连,旋风筒顶部侧面设的外壁设有中进气口,所述的中进气口的方向与旋风筒的外壁相切;

所述的中筒和内筒之间的空腔与外筒和中筒的内腔相通,中进气口的进气端与中筒和内筒的空腔相通;中进气口的出气端与集风罩相通,集风罩与顶盖的出气口相通。

所述的旋风筒数量为八个且环形排列。

所述的顶盖的出气口处设有抽风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空气净化设备,通过水雾组件产生的水雾,废气中的尘埃颗粒与水雾充分混合,使得废气中的颗粒粒径变大重量变重后部分直接掉入雾化混合室的排污口。之后通过设在多级分离空气净化装置顶盖侧的排风组件(抽风机)的作用下进入它的本体并形成负压,在多级分离空气净化装置内形成多级漩涡,废气中的颗粒物会在多级漩涡离心力的作用下沉淀在锥体下方,分别落入到对应的排污口内,因此完成颗粒物与气的分离。整体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多级分离空气净化装置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隔板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旋风筒示意图。

图5为雾化混合室主视图。

图6为雾化混合室侧视图。

图7为雾化混合室俯视图。

图中:1、箱体,1.1、进气腔,1.2、出气腔,1.3、排污口,1.4、检修窗口,2、隔板,3、水雾组件,4.1、外筒,4.2、外锥体,4.3、外排污件,4.4、外进气口,5.1、中筒,5.2、中锥体,5.3、中排污件,6.1、内筒,6.2、内锥体,6.3、内排污件,7、顶盖,7.1、出气口,8、旋风筒,8.1、中进气口,9、集风罩,10、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

参照图1-图7所示:一种空气净化设备,包括雾化混合室和多级分离空气净化装置,雾化混合室的出气腔与多级分离空气净化装置的外进气口连通。雾化混合室包括箱体1,箱体1内部设有隔板2,隔板2将箱体1内腔隔成进气腔1.1和出气腔1.2,箱体1的顶部封闭下端设有排污口1.3,排污口1.3位于隔板2的下方,排污口1.3与隔板2之间区域形成进气腔1.1和出气腔1.2之间相通的废气通道,进气腔1.1和出气腔1.2内各设有一个水雾组件3。图1和图5中的出气腔1.2与外进气口4.2相连通。

所述的两组水雾组件3分别安装在进气腔1.1的进气口下方和出气腔1.2的出气口下方。

所述的水雾组件3喷水方向向上设置。

所述的箱体1在水雾组件3的侧面设有检修窗口1.4。

所述的水雾组件3包括若干水管,水管上设有若干个出水口。

多级分离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外筒4.1、外锥体4.2、中筒5.1、中锥体5.2、内筒6.1、内锥体6.2和顶盖7,所述的外筒4.1的下端与外锥体4.2上端相连,中筒5.1的下端与中锥体5.2的上端相连,内筒6.1的下端与内锥体6.2的上端相连;外锥体4.2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外排污件4.3,中锥体5.2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中排污件5.3,内锥体6.2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内排污件6.3,所述的内排污件6.3自上而下插入中排污件5.3内,中排污件5.3自上而下插入外排污件4.3内;

所述外筒4.1上端外壁设有外进气口4.4,所述的外进气口4.4的方向与中筒5.1外壁相切;

所述的中筒5.1和内筒6.1的空腔内设有若干个旋风筒8,旋风筒8的上方设有集风罩9,旋风筒8的下方设有将中筒5.1与中锥体5.2隔开的隔板10,顶盖7该设在集风罩9和内筒6.1的上方,顶盖7的出气口设有排风组件;

所述的旋风筒8呈锥形,旋风筒8的下端口自上而下穿过隔板10后与中锥体5.2连通,所述的旋风筒8的顶部与集风罩9相连,旋风筒8顶部侧面设的外壁设有中进气口8.1,所述的中进气口8.1的方向与旋风筒8的外壁相切;

所述的中筒5.1和内筒6.1之间的空腔与外筒4.1和中筒5.1的内腔相通,中进气口8.1的进气端与中筒5.1和内筒6.1的空腔相通;中进气口8.1的出气端与集风罩9相通,集风罩9与顶盖7的出气口相通。

所述的旋风筒8数量为八个且环形排列。

所述的顶盖7的出气口7.1设有抽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顶盖7侧的排风组件(抽风机)将本实用新型内部形成负压,废气从进气腔1.1的口部进入,通过水雾组件产生的水雾,废气中的尘埃颗粒与水雾充分混合,使得废气中的颗粒粒径变大重量变重后部分直接掉入雾化混合室的排污口。接着剩余部分的废气从外筒4.1的外进气口4.4被吸进去,由于外筒4.1的出气口4.4设计在顶部并且与中筒5.1外壁相切设置,废气进入后形成一个漩涡,废气中颗粒在漩涡离心力的作用下颗粒之间结合变重沉淀到外锥体下方,落入外排污口,实现了颗粒与气的初级分离。之后废气继续进入到中筒5.1和内筒6.1之间的空腔中,向上运动分别进入到旋风筒8的中进气口8.1内,由于中进气口8.1的方向与旋风筒8的外壁相切,废气进入后再次形成一个漩涡,废气中颗粒在漩涡离心力的作用下颗粒之间结合变重沉淀到旋风筒下方后进入中锥体,落入中排污口,实现了颗粒与气的再次分离。由于旋风筒筒体直径小因此漩涡的速度更快,分离也更确底,再次分离后的废气继续经过集风罩9后从顶盖7的出气口7.1排出,如果此时还有些许颗粒,会落入出气口7.1下方的内排污件6.3中。采用漩涡方式实现多级尘埃颗粒与气的分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