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机屉式控制装置与机座之间水口密封对接及分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66009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与水处理行业有关,具体涉及到饮用水的深度过滤、净化方面。



背景技术:

具有横向移出屉式控制装置的净水机可以对净水器的主要控制部件,如电磁阀门、高、低压水压力控制开关、流量传感器、增压泵、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进行便捷地更换。将控制部件及管线连接装配的设计模式,从“便于装配”的传统安装模式,改为“便于更换”的维修模式。只需将屉式控制装置水平移出机座便可更换控制部件,而且无需拆装管路;机器结构简单、拆装容易、省力,既方便上、下机座的装卸又便于快速连接、而且具有较好的抗变形结构应对增压泵出水端产生的较高水压从而简化机器的结构,以及减轻机器维修难度。同时避免常规软管管路连接带来的复杂管路连接布设,又可以合理布设各过水控制部件的位置从而显著减小过水控制部件及相关连接管路所占用的空间。屉式控制装置采用过水控制部件模块工艺可以将相关的管路,甚至某些过水控制部件的部分结构,如水压控制开关、流量传感器、过水电控阀的下部过水基座结构与屉式控制装置一起直接注塑成型,从而提高装配效率和装配质量。用户可根据厂家的远程提示,或者在机器自检模式下的相关提示找出损坏的控制部件并自行更换;通过便捷拆卸下机座、再更换过水控制部件整体或盖板装置的技术手段,实现减轻或摆脱现有净水器对专业维修服务人员的依赖,将原本维修简单但维修服务工作量巨大、并一直伴随机器运行过程、被称为离不开专业维修服务的“半成品”净水器变成容易维护的“成品”;既可以极大地方便消费者,并且显著降低机器的使用成本。然而,在屉式控制装置上的各刚性插接水口与机座上的各相应刚性插接水口之间的对接配合过程中,用于密封两对接水口之间间隙的水口密封件,无论是采用侧壁圆周面设置模式还是端面设置模式,都会产生反作用力影响屉式控制装置的移动至配合位置上,或从配合位置上移出。通常机器设置的对接水口越多相应产生的反作用力也越大。通常采用的直接施加横向外力的做法除了需要施加很大的外力外,实际操作也很困难,还常常因为受力不均导致屉式控制装置或机器壳体的损坏。而且,在采用端面设置密封件的配合模式时,用于固定密封对接水口的紧固螺钉,受水口密封件的影响不能逐个一次安装到位,需要对称、逐渐、多遍旋紧各螺钉十分麻烦。上述缺陷及不足严重影响了净水机“屉式控制装置”新技术的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净水机屉式控制装置与机座之间水口密封对接及分离方法,以克服上述缺陷及不足。

一种净水机屉式控制装置与机座之间水口密封对接及分离方法,连接各滤 胆的多条过水管路与过水控制部件连接构成各滤胆正常运行的过滤通道;滤胆至少采用具有封闭滤壳或具有带开放式滤筒及筒盖结构二者之一的滤层结构;该过水控制部件至少是过水电控阀或水压控制开关或流量传感器或增压泵或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五者之一的部件;放置过水控制部件的屉式控制装置沿移动导轨横向移动,移入下置机座并与其连接配合构成一体,固定在屉式控制装置上并连通过水控制部件过水管路的下插接水口,与固定在机座内并连通过滤通道相应处的上插接水口之间也相应横向密封对接配合构成过滤通道,上、下插接水口之间的密封模式至少是管壁圆周面密封,或是端面密封二者之一的模式,其特征在于设置牵引屉式控制装置或与机座插接配合或脱开与机座插接配合的强制移动装置;分别作用在屉式控制装置与机座之间的强制移动装置或是螺栓与螺母配合,或是齿轮与齿条配合,或是偏心旋转件牵引配合,或是铰接连杆摆动牵引配合四者之一的移动牵引模式,带动屉式控制装置沿移动导轨在上、下插接水口待接处和上、下插接水口密封对接处之间的范围内横向移动。

所述强制移动装置是螺栓与螺母配合模式;将螺栓设置在机座和屉式控制装置两部件中的部件一上,将螺母设置在机座和屉式控制装置两部件中的部件二上;通过螺栓与螺母之间的正向螺纹旋进配合,使得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动至水口密封对接处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密封对接;当需要将屉式控制装置移出机座时,通过螺栓与螺母之间的反向螺纹旋出配合,使得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出水口密封对接处,退出与机座的上插接水口的密封对接。

所述强制移动装置是齿轮与齿条配合模式;将齿条设置在机座和屉式控制装置两部件中的部件一上,将齿轮设置在机座和屉式控制装置两部件中的部件二上;通过齿轮与齿条之间的正向移动配合,使得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动至水口密封对接处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密封对接;当需要将屉式控制装置移出机座时,通过齿轮与齿条之间的反向移动配合,使得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出水口密封对接处,退出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的密封对接。

所述强制移动装置是偏心旋转件牵引配合模式;该偏心旋转件牵引配合模式或是偏心转轮与摆动连杆配合模式,或是设置变轨锁钩的偏心转轮与锁柱配合模式,其中,对于偏心转轮与摆动连杆配合模式,将偏心转轮设置在机座和屉式控制装置两部件中的部件一上,将摆动连杆的一端与机座和屉式控制装置两部件中的部件二铰接,摆动连杆的另一端与偏心转轮的偏心处铰接;偏心转轮给出摆动连杆移动过程中的两个极端位置,分别对应屉式控制装置的两个位置:密封对接处和水口待接处;转动偏心转轮通过摆动连杆带动屉式控制装置向前移动至密封对接处并与机座完全连接配合,使得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动至水口密封对接处与机座的上插接水口密封对接;当需要将屉式控制装置移出机座时,转动偏心转轮通过摆动连杆带动屉式控制装置向后移动至水口 待接处,使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出水口密封对接处,退出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的密封对接;脱开摆动连杆的一端便可将屉式控制装置与机座分离。

对于设置变轨锁钩的偏心转轮与锁柱配合模式,将偏心转轮设置在机座和屉式控制装置两部件中的部件一上,将锁柱设置在机座和屉式控制装置两部件中的部件二上,将屉式控制装置沿移动导轨移动至水口待接处后,转动偏心转轮使变轨锁钩钩住锁柱,并且随偏心转轮的继续转动,锁柱与偏心转轮的转动圆心的距离受偏心转轮上变轨锁钩的影响逐渐变小,直至屉式控制装置向前移动至密封对接处并与机座完全连接配合,相应屉式控制装置下插接水口移动至水口密封对接处与机座上插接水口密封对接。当锁柱设置在屉式控制装置上时,锁柱受变轨锁钩的作用带动屉式控制装置向机座内移动。当偏心转轮设置在屉式控制装置上时,变轨锁钩受锁柱的作用带动屉式控制装置向机座内移动。

所述的偏心旋转件牵引配合模式是偏心转轮与锁柱配合模式;在需要将屉式控制装置移出机座时,所述偏心旋转件牵引配合模式或采用凸轮状内轨结构,或采用弹簧件结构,迫使屉式控制装置退出,其中对于前者,偏心旋转件的变轨锁钩还设置推动锁柱外移的凸轮状内轨;反向转动偏心转轮使锁柱与偏心转轮的转动圆心的距离,受变轨锁钩变的凸轮状内轨影响逐渐变大,相应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出水口密封对接处,退出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的密封对接;对于后者,所述机座设置迫使屉式控制装置脱开上、下插接水口密封对接的弹簧件;反向转动偏心转轮至变轨锁钩处于未钩住锁柱的释放位置,对应锁柱与偏心转轮的转动圆心的距离,受变形弹簧件的复位反弹力影响逐渐变大,相应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出水口密封对接处,退出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的密封对接。

所述强制移动装置是设置外力施力处和屉式控制装置作用处的连杆与铰接支点铰接的铰接连杆摆动牵引配合模式;置于连杆上的外力施力处和屉式控制装置作用处或是同位于铰接支点一侧,或是分别位于铰接支点两侧,其中对于前者,连杆受外力摆动的方向与施加力使屉式控制装置移动的方向一致;对于后者,连杆受外力摆动的方向与施加力使屉式控制装置移动的方向相反;连杆受外力摆动使得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出水口密封对接处,退出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的密封对接。

所述强制移动装置是设置三连杆与两铰接支点铰接的铰接连杆摆动牵引配合模式;设置外力施力处和中间连接处的前连杆,以及设置屉式控制装置作用处和中间连接处的后连杆分别与置于机座上的前、后铰接支点铰接,并且两连杆位于两个铰接支点近端外侧的中间连接处各自铰接中间连杆的一端;施加外力于前连杆位于前铰接支点远端的外力施力处使前连杆绕前铰接支点向外摆动,后连杆位于后铰接支点远端的屉式控制装置作用处也绕后铰接支点向外摆 动(与前连杆的摆动趋势相同),推动屉式控制装置退出与机座的连接配合,相应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出水口密封对接处,退出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的密封对接。

所述的上、下插接水口之间的密封模式为端面密封模式;在上插接水口一侧或下插接水口一侧设置用于限制水口密封件轴向移动的轴向限位结构以防止水口密封件脱落;该轴向限位结构或单个设置对应每个水口密封件,或多个连体设置对应多个水口密封件。

另外,在下插接水口管壁的端面上设置放置水口密封件的环形凹槽,并使水口密封件与环形凹槽之间有较大的接触配合表面积,并且超过水口密封件与上插接水口之间的接触配合表面积。

所述屉式控制装置设置n形对接水口架,各下插接水口横向设置在n形对接水口架外侧立面上并与机座的上插接水口对应;该n形对接水口架内下方设置放置过水控制部件的空间;该过水控制部件的过水管路连通上方处于n形对接水口架中间的下插接水口。

所述机座下方设置泄水口;当上、下插接水口密封对接时,屉式控制装置封闭该泄水口;当通过强制移动装置使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出水口密封对接处,并退出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的密封对接后,上、下插接水口流出的水经该泄水口排出机外。

本发明与现有净水器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可以明显克服用于上、下插接水口密封对接配合间隙的水口密封件产生的移动阻力;维修者或用户可根据厂家的远程提示,或者在机器自检模式下的相关提示找出损坏的控制部件并自行更换;通过便捷方法将屉式控制装置移出机座,再更换过水控制部件的技术手段,实现减轻或摆脱现有净水器对专业维修服务人员的依赖,将原本维修简单但维修服务工作量巨大、并一直伴随机器运行过程、被称为离不开专业维修服务的“半成品”净水器变成容易维护的“成品”;既可以极大地方便消费者,并且显著降低机器的使用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连接各滤胆的过滤通道分别连接上机座进、出水管路构成过滤通道。选择包括过水阀、水压力控制开关、流量传感器、增压泵、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在内的过水控制部件,对上机座过滤通道中涉及的相关过水管路进行控制;各过水控制部件的水路通过过水管路接口连接在过滤通道的过水管路中。其中,

作为过水电控阀之一的进水阀、排水阀、回水阀、溢流阀均用于管路过水通、断控制。过水电控阀包括管路过水基座结构和由盖板及电控阀芯装置组成的盖板装置。

作为水压控制开关之一的高、低水压控制开关、用于通过管路水压变化控制电路开关,其中低压控制开关设置一个管路接口;高压控制开关设置进、出两个管路接口。水压控制开关包括管路过水基座结构和由电控开关装置构成的盖板装置。

流量传感器用于通过过水流动驱动相关电路输出控制信号,并累计过水流量;本案中,流量传感器也包括只通过过水是否流动驱动相关电路输出开、关信号的流量开关。

增压泵用于增加反渗透膜滤胆或纳滤膜滤胆进水管路中的水压,满足作为精细滤胆的反渗透膜滤胆或纳滤膜滤胆运行需要;

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控制反渗透膜滤胆或纳滤膜滤胆的排浓水口的排水流量。本案所指的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至少或是组合电磁阀、自动冲洗组合阀、自动冲洗阀、累计冲洗阀、智能冲洗阀、废水比六者之一的流量控制装置。

紫外线杀菌装置,对管路过水进行紫外线杀菌。

组合式对接腔体是指或内置滤料层或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可分离密封插接壳体。设置组合式对接腔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更换内置的裸胆或内置的插接式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如废水比)。

下述各实施例中,不再对上述常用过水控制部件的功能、原理及连接的过水管路进行说明。

实施例1。机器包括机座和屉式控制装置。机座固定滤胆并设置连接各滤胆的多条过水管路。包括设置进、出水口的滤胆、过水管路、过水控制部件,以及放置过水控制部件的屉式控制装置及移动导轨装置;滤胆至少采用具有封闭滤壳或具有带开放式滤筒及筒盖结构二者之一的滤层结构;该过水控制部件至少是过水电控阀或水压控制开关或流量传感器或增压泵或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五者之一的部件;连接各滤胆的多条过水管路与过水控制部件连接构成各滤胆正常运行的过滤通道,其中精细滤胆前为前置过滤通道;屉式控制装置沿移动导轨装置横向移动,机座的下部设置横向的移动通道和上插接水口且上部设置滤胆放置空间。围绕中央螺母两侧设置各插接水口,并且各上插接水口朝向移动通道。屉式控制装置设置与机座上螺母对应的螺栓。屉式控制装置沿移动导轨从横向移动通道移入机座的横向移动通道并移动至水口待接处后,受用于密封两对接水口侧壁圆周面之间间隙的水口密封件构成的移动阻力影响导致移动困难。正向旋进屉式控制装置上的螺栓与机座上螺母以螺纹连接配合,并且持续旋进螺栓迫使屉式控制装置继续向前移动至水口密封对接处并与机座连接配合,而且通过螺栓与螺母的连接配合构成一体,固定在屉式控制装置上并连通过水控制部件过水管路的下插接水口,与固定在机座内并连通过滤通道相应处的上插接水口之间也相应横向互插配合。螺栓带动屉式控制装置沿移动 导轨在上、下插接水口待接处和上、下插接水口密封对接处之间的范围内移动。

当需要将屉式控制装置移出机座时,通过螺栓与螺母之间的螺纹反向旋出,螺栓退出与机座上螺母的螺纹连接配合,便可拉出屉式控制装置并使屉式控制装置上的下插接水口移出水口密封对接处,退出与机座上插接水口的密封对接。

作为改进,屉式控制装置上的螺栓设置螺栓凸件,如置于螺栓上的销件或挡圈;屉式控制装置设置相应的限位结构和螺栓过孔,其作用在于通过与螺栓连体或联动的螺栓凸件限制螺栓轴向移动,但不限制螺栓(包括螺栓凸件)在螺栓过孔中转动。无论螺栓正、反向转动,其与屉式控制装置之间没有轴向位移,或留有一定的轴向移动空间并控制相应的屉式控制装置位移。当需要将屉式控制装置移出机座时,通过螺栓与螺母之间的反向螺纹旋出,螺栓退出与机座上螺母的螺纹连接配合,由于屉式控制装置设置相应的限位结构和螺栓过孔与设置螺栓凸件的螺栓之间限制,迫使屉式控制装置与螺栓一同移动,增大屉式控制装置与机座的配合距离,并使屉式控制装置上的下插接水口移出水口密封对接处,退出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的密封对接。

作为特例,还可以将螺栓的头部作为螺栓凸件,屉式控制装置设置相应的限位结构和螺栓过孔,同样可以起到保持螺栓与屉式控制装置之间没有轴向位移,或留有一定的轴向移动空间并控制相应的位移,但不限制螺栓转动的作用。

作为实施例1的另一种模式,在机座原螺母设置处设置固定的螺栓;在屉式控制装置原螺栓设置处设置可转动的螺母。通过转动螺母同样可以实现上、下插接水口之间的密封对接配合。在此基础上可以在屉式控制装置上设置限制螺母轴向移动或控制螺母轴向移动距离,但不限制螺母转动的限位结构,以及穿过螺栓的螺栓过孔,同样可以实现屉式控制装置随螺母一同前、后移动(螺母正、反转动)的功能。本例中,除手动外还可以借助于工具旋转螺栓或螺母。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强制移动装置由原来的螺栓与螺母螺栓与螺母配合模式改为齿轮与齿条配合模式。将齿条设置在机座的移动导轨上,将齿轮设置在屉式控制装置上;通过齿轮与齿条之间的正向移动配合,使得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动至水口密封对接处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密封对接;当需要将屉式控制装置移出机座时,通过齿轮与齿条之间的反向移动配合,使得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出水口密封对接处,退出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的密封对接。

同理,也可以将齿轮设置在机座上,而将齿条设置在屉式控制装置上。通过齿轮与齿条之间的正向移动配合,使得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动至水口密封对接处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密封对接;当需要将屉式控制装置移出机座时,通过齿轮与齿条之间的反向移动配合,使得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出水口密封对接处,退出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的密封对接。

实施例3。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所述强制移动装置改用偏心旋转件牵引配合模式;偏心旋转件牵引配合模式包括偏心转轮与摆动连杆,将偏心转轮设置在机座上,将摆动连杆的一端与屉式控制装置铰接,摆动连杆的另一端与偏心转轮的偏心处铰接;偏心转轮给出摆动连杆移动过程中的两个极端位置分别对应屉式控制装置的两个位置:密封对接处和水口待接处;转动偏心转轮通过摆动连杆带动屉式控制装置向前移动至密封对接处并与机座完全连接配合,使得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动至水口密封对接处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密封对接;当需要将屉式控制装置移出机座时,转动偏心转轮通过摆动连杆带动屉式控制装置向后移动至水口待接处,使得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出水口密封对接处,退出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的密封对接。脱开摆动连杆的一端便可以将屉式控制装置与机座分离。

同理,将偏心转轮设置在屉式控制装置上,将摆动连杆的一端与机座铰接,摆动连杆的另一端与偏心转轮的偏心处铰接;同样可以实现上述上、下插接水口的密封对接配合动作或脱开密封对接配合动作,并且在需要取出屉式控制装置时,只需脱开摆动连杆的一端便可以将屉式控制装置与机座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屉式控制装置受摆动连杆和偏心转轮的限制,只能在对应偏心转轮给出摆动连杆移动过程中的两个极端位置,分别对应屉式控制装置的两个位置(密封对接处和水口待接处)之间移动,只有在脱开摆动连杆的一端的情况下才能将屉式控制装置与机座分离。

实施例4。在实施例1、2、3的基础上,所述强制移动装置采用偏心旋转件牵引配合模式;偏心旋转件牵引配合模式包括设置变轨锁钩的偏心转轮与锁柱,将偏心转轮设置在屉式控制装置上,将锁柱设置在机座上,将屉式控制装置沿移动导轨移动至水口待接处后,转动屉式控制装置上的偏心转轮使变轨锁钩钩住机座上的锁柱,并且随偏心转轮的继续转动,锁柱与偏心转轮的转动圆心的距离受偏心转轮上变轨锁钩的影响逐渐变小直至屉式控制装置向前移动至密封对接处并与机座完全连接配合,相应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动至水口密封对接处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密封对接。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模式,偏心转轮设置在机座上,锁柱设置在屉式控制装置上时,锁柱受变轨锁钩的作用带动屉式控制装置向前移动至密封对接处并与机座完全连接配合,相应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动至水口密封对接处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密封对接。

作为本实施例的上述两种模式的改进,在需要将屉式控制装置移出机座时,所述偏心旋转件牵引配合模式或采用凸轮状内轨结构,或采用弹簧件结构,迫使屉式控制装置退出,其中对于前者,偏心旋转件的变轨锁钩还设置推动锁柱外移的凸轮状内轨;反向转动偏心转轮使锁柱与偏心转轮的转动圆心的距离, 受变轨锁钩变的凸轮状内轨影响逐渐变大,相应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出水口密封对接处,退出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的密封对接;对于后者,所述机座设置迫使屉式控制装置脱开上、下插接水口密封对接的弹簧件;反向转动偏心转轮至变轨锁钩处于未钩住锁柱的释放位置,对应锁柱与偏心转轮的转动圆心的距离,受变形弹簧件的复位反弹力影响逐渐变大,相应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出水口密封对接处,退出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的密封对接。

实施例5。在实施例1、2、3、4的基础上,所述强制移动装置采用设置外力施力处和屉式控制装置作用处的连杆与铰接支点铰接的铰接连杆摆动牵引配合模式;置于连杆上的外力施力处和屉式控制装置作用处或是同位于铰接支点一侧,或是分别位于铰接支点两侧,其中对于前者,连杆受外力摆动的方向与施加力使屉式控制装置移动的方向一致,相应连杆的运动轨迹为“a”形;对于后者,连杆受外力摆动的方向与施加力使屉式控制装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相应连杆的运动轨迹为“x”形;连杆受外力摆动使得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出水口密封对接处,退出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的密封对接。

本实施例中,外力施力处位于连杆远离铰接支点的远端位置上。该铰接连杆位于机座或屉式控制装置上:既可以设置在机座上构成第一种铰接连杆机构,也可以设置在屉式控制装置上构成第二种铰接连杆机构。为了减轻移动阻力,在连杆的屉式控制装置作用处设置滚轮或轴承与屉式控制装置滚动接触配合。

此外,还可以采用铰接连杆设置在机座上并将屉式控制装置与连杆的屉式控制装置作用处以活动连接机构活动连接的第三种铰接连杆机构,带动屉式控制装置沿移动导轨在上、下插接水口待接处和上、下插接水口密封对接处之间的范围内横向移动。打开活动连接机构的活动连接,便可以将屉式控制装置与机座分离。活动连接机构可以采用实施例4中由变轨锁钩的偏心转轮与锁柱构成的偏心旋转件牵引配合模式,强制将屉式控制装置由水口待接处移动至水口密封对接处。此后,偏心转轮复位脱开与锁柱的连接配合,由铰接连杆机构负责将屉式控制装置由水口密封对接处移动至水口待接处。继而在通过手动再将屉式控制装置与机座分离。

另外,活动连接机构或采用螺纹连接结构将屉式控制装置与连杆的屉式控制装置作用处连接,由铰接连杆机构带动屉式控制装置沿移动导轨在水口待接处和水口密封对接处之间的范围内横向移动。螺栓与螺母配合

通常,铰接连杆机构选用后侧操作和底部操作两种模式。其中,当选择后侧操作模式时,铰接连杆横向设置,连杆上、下摆动,其水平位置对应屉式控制装置处于水口待接处。当选择底部操作模式时,铰接连杆竖直设置,连杆前、后摆动。就屉式控制装置而言,连杆运动轨迹是“a”形,摆动近端对应屉式控制装置处于水口待接处;连杆运动轨迹是“x”形,摆动远端对应屉式控制装置处于水口待接处。

同理,采用与第三种铰接连杆机构相类似的原理,即将铰接连杆设置在屉式控制装置上,并将机座与连杆的屉式控制装置作用处以活动连接机构活动连接构成第四种铰接连杆机构。

实施例6。在实施例1、2、3、4、5的基础上,所述强制移动装置是设置三连杆与两铰接支点铰接的铰接连杆摆动牵引配合模式;设置外力施力处和中间连接处的前连杆,以及设置屉式控制装置作用处和中间连接处的后连杆分别与置于机座上的前、后铰接支点铰接,并且两连杆位于两个铰接支点近端外侧的中间连接处各自铰接中间连杆的一端;施加外力于前连杆位于前铰接支点远端的外力施力处使前连杆绕前铰接支点向外摆动,后连杆位于后铰接支点远端的屉式控制装置作用处也绕后铰接支点向外摆动(与前连杆的摆动趋势相同),推动屉式控制装置退出与机座的连接配合,相应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出水口密封对接处,退出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的密封对接。

为了便于从机座上取出屉式控制装置,围绕中间连杆与后连杆的铰接处,在中间连杆上设置铰接滑槽,以便于中间连杆单独随前连杆绕前铰接支点向外摆动时有更大的摆动空间,即前连杆较后连杆有更大的摆动角度范围以便于取出或插入屉式控制装置。

摆动打开前连杆,沿移动导轨插入屉式控制装置并移入机座的横向移动通道且移动至水口待接处后,将前连杆绕前铰接支点向内摆动迫使屉式控制装置继续向前移动至水口密封对接处并与机座连接配合,然后将前连杆与机座固定。

为了减轻摆动阻力,在后连杆的屉式控制装置作用处设置滚轮或轴承与屉式控制装置滚动接触配合。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在对应置于水口密封对接处的屉式控制装置中间位置的后连杆处设置滚轮或轴承,以减轻起始摆动的阻力。

实施例5、6中所涉及的连杆既可以是操作杆结构,也可以是操作板结构。

作为上述各实施例及相关改进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水口密封件设置在下插接水口管壁的端面上,如上插接水口或下插接水口的配合端面上,尽可能减少水口密封件对屉式控制装置移动行程的阻力影响。考虑到在外力作用下,上、下插接水口长期处于密封对接状态下,水口密封件与上、下插接水口之间会产生“粘连”现象,当上、下插接水口相互脱开后,水口密封件既可能会“粘连”在机座上,也可能会“粘连”在屉式控制装置上,还有可能受两侧“粘连”影响脱落,给后续上、下插接水口的再次密封对接造成隐患和不便。为此,在下插接水口管壁的端面上设置放置水口密封件的环形凹槽,并使水口密封件与环形凹槽之间有较大的接触配合面积以增加摩擦阻力,从而在屉式控制装置移动移出过程中,使水口密封件“粘连”在下插接水口的环形凹槽内,避免水口密封件“粘连”在机座上插接水口的配合端面(具有较小的接触配合面积)上,并且每次移出屉式控制装置都可以直观检查水口密封件是否存在。同理,放置 水口密封件的环形凹槽也可以设置在上插接水口管壁的端面上。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采用在上插接水口一侧或下插接水口一侧设置用于限制水口密封件轴向移动的轴向限位结构以防止水口密封件脱落,如带收口结构的环形凹槽。该轴向限位结构既可以针对每个水口密封件设置单个轴向限位结构,也可以针对多个水口密封件设置一个连体轴向限位结构。

本案中,在上插接水口管壁的端面上或下插接水口管壁的端面上设置放置水口密封件的环形凹槽,并使水口密封件与环形凹槽之间有较大的接触配合面积,从而在屉式控制装置移动移出过程中,使水口密封件“粘连”在设置较大接触配合面积的环形凹槽内,克服水口密封件受接触配合面积较小的另一侧端面“粘连”影响而不产生轴向移动的环形凹槽也属于本案所述轴向限位结构中的一种。注意,本案中的环形凹槽的槽宽具有特定较小的宽度,小于按设置规范设计规定o型密封件截面尺寸与槽宽的配合要求(非三面接触),以保证处于运行状态下的水口密封件内、外圆周面,以及内端面均与环形凹槽接触,从而具有较大的接触配合面积,相应增加水口密封件脱开分离所要承受的摩檫阻力。

作为上述各实施例及相关改进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屉式控制装置设置n形对接水口架,各下插接水口横向设置在n形对接水口架外侧立面上并与机座移动通道内的上插接水口对应;该n形对接水口架内下方设置放置过水控制部件的空间;该过水控制部件的过水管路连通上方处于n形对接水口架中间的一个或两个下插接水口。屉式控制装置采用设置n形对接水口架结构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将一些体积较小且管路连接简单的过水控制部件,如过水阀、水压力控制开关、流量传感器、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放置在n形对接水口架的预留空间内,并且通过连接软管直接连接上方相应的一个或两个下插接水口,从而使屉式控制装置结构更加紧凑。

以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为例:对于采用ro膜精细滤胆并设置排浓水箱的机座,对应ro膜滤胆的排浓水口和排浓水箱进水口分别设置两个上插接水口。相应的屉式控制装置上n形对接水口架中间设置对应的两个下插接水口。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放置在n形对接水口架的预留空间内,并且通过连接软管直接连接上方相应的两个下插接水口,并与机座上的分别连通ro膜滤胆的排浓水口和排浓水箱进水口的两个上插接水口对应。当上n形对接水口架中间处设置一个下插接水口,如对应ro膜滤胆的排浓水口的下插接水口时,放置在n形对接水口架的预留空间内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进水口,通过过水软管直接连接上方相应的下插接水口,并与机座上的连通ro膜滤胆排浓水口的上插接水口对应;膜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的出水口或连通位于屉式控制装置上的外接排放水口,或连接位于n形对接水口架上两侧位置上的一个下插接水口,将管路引回机座上。

横向设置在n形对接水口架外侧立面上的各下插接水口,既可以采用“一” 字形排列模式,也可以采用字母“n”形排列模式。当n形对接水口架外侧立面上设置上、下两排下插接水口,并且需要将多个下插接水口以刚性管路结构连通n形对接水口架下方屉式控制装置上相应的各过水控制部件的刚性过水管路时,通过刚性拐角管路,以及“近低远高”的布管原则,将上、下两排下插接水口中的下排下插接水口就近通过刚性拐角管路连接下方屉式控制装置上相应过水控制部件的刚性过水管路;再将上排下插接水口从上方横向跨越下排下插接水口的刚性拐角管路后,再通过刚性拐角管路竖直连接下方屉式控制装置上相应过水控制部件的刚性过水管路。位于n形对接水口架中间的下插接水口则通过过水软管连接下方屉式控制装置上相应的过水控制部件。

作为上述各实施例及相关改进实施例的更进一步改进,考虑到n形对接水口架预留空间内的过水控制部件装卸空间小,并且受周围的过水控制部件影响难以水平移动。为此,在屉式控制装置上设置用于竖直装卸过水控制部件的活动底板。将置于n形对接水口架预留空间内的过水控制部件以过水软管连接上方的相应下插接水口后,再将其用螺钉固定在活动底板上,最后通过螺钉固定结构将活动底板与屉式控制装置连接配合;或者采用活动底板与屉式控制装置设置的插槽插接配合构成一体后,再通过螺钉固定结构将过水控制部件与活动底板连接固定。

作为上述各实施例及相关改进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座下方设置泄水口;当上、下插接水口密封对接时,屉式控制装置封闭该泄水口;当通过强制移动装置使屉式控制装置的下插接水口移出水口密封对接处,并退出与机座上的上插接水口的密封对接后,上、下插接水口流出的水经该泄水口排出机外。

在机器维修需要移出屉式控制装置时,先将机器置于接水容器上,再将屉式控制装置由水口密封对接处沿移动导轨移动至水口待接处。此时,机座及屉式控制装置各自的上、下插接水口流出的水经机座泄水口排出机外并流入接水容器内,直至不再有水流出上、下插接水口。根据维修需要决定是否将屉式控制装置从机座上取下,更换损坏的过水控制部件后将屉式控制装置复位至运行状态。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该活动底板用于封闭机座设置的泄水口,既满足过水控制部件竖直装卸和封闭机座泄水口两方面的需要,又简化了屉式控制装置用于封闭该泄水口的相关结构的注塑制造难度。

在上述各实施例及相关改进实施例中,屉式控制装置始终沿移动导轨移动。而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另外设置用于固定上、下插接水口密封对接位置的紧固结构,如以标准件将屉式控制装置与机座固定,或者以固定在机座上的标准件为转动轴体的转动卡件在需要时转动卡住屉式控制装置,或以插销件将相关部件与机座固定,以确保上、下插接水口密封对接配合能够承受过滤 通道中的水压作用避免异常的移位现象或漏水现象发生。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案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根据需要将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相关技术手段及原理进行重新组合派生出新的实施方案,并且同样处于本申请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