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辊撕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6336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双辊撕碎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物料破碎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双辊撕碎机。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逐渐增长,相比传统的垃圾直接焚烧处理方式,生活垃圾RDF技术的单位热值更高。生活垃圾RDF技术需要将垃圾分选后进行细破碎,但传统的单轴撕碎机产量低,要粉碎5吨以上的垃圾量,需要的设备非常庞大,对用户来说采购成本很高。另外,传统单轴撕碎机的破碎工作受物料组份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对易缠绕的物料进行粉碎时,容易堵塞、缠轴,进而使刀具的使用寿命急剧缩短,维护麻烦、设备能耗大。

目前单轴撕碎机使用的装刀座大部分是焊接的结构形式,装刀座焊接在刀辊(或称刀轴)上,当装刀座磨损到无法装刀的程度,将无法修复,整个刀辊都将报废,而刀轴是整根设备的核心部件,刀轴报废后,必须更换新轴,使用和维护成本较高。另外,现有的装刀座与动刀的固定方式是通过螺钉直接固定,螺钉孔正对物料的剪切方向容易被堵塞,对动刀的更换和刀尖调换都带来很大困难。

单轴撕碎机是依靠正方形的动刀与定刀之间相互剪切实现对物料的破碎,目前市面上适合单轴撕碎机使用的破碎刀具主要是依靠螺钉将动刀与装刀座连接而构成。这种刀具经过一段时间的破碎工作使用后,容易出现螺钉松脱或磨损,物料容易把螺丝孔堵住,给动刀的拆卸调换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另外,这种刀头(动刀)可调换次数较少,昂贵的刀具材料得不到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双辊撕碎机。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双辊撕碎机,包含有:

机箱,作为双辊撕碎机其它部件的承载体,内部设有破碎腔,破碎腔设有定刀组;

进料斗,设于机箱上,连通破碎腔,作为双辊撕碎机的上料入口;

刀辊,设于机箱的破碎腔中,表面设有与定刀组配合剪切的动刀组,动刀组呈V形错位排布;

动力机构,带动刀辊在破碎腔内转动,使之在定刀组的配合下完成对物料的剪切破碎;

控制系统,控制动力机构的启停等功能。

其中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进料斗处设有摄像头和入料传感器,摄像头和入料传感器连接控制系统。

其中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定刀组呈长条锯齿状。

其中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动刀组包括可拆刀座和动刀,可拆刀座可拆卸地设于刀辊上,动刀设于可拆刀座中;

所述可拆刀座包括刀座、动刀压块和锁紧螺钉;依靠动刀压块将动刀压在刀座中,依靠锁紧螺钉将刀座和动刀压块锁紧于刀辊的刀具安装槽中;

所述刀座上设有与动刀凹槽相配合的圆锥凸台,刀座上设有与动刀侧面相配合使动刀刀尖朝上的配合部;所述动刀压块上设有螺钉固定孔,刀座的对应位置上设有螺钉通孔;

所述动刀为多头刀片,多头刀片呈方块状,其前后两面均开设有能与刀座的圆锥凸台相配合的凹槽,其前后两面靠近每个角处分别加工成内凹的弧形曲面,使每个角形成翘起的刀尖,多头刀片共形成八个刀尖;使每个刀尖对应两条弧形切削刃。

进一步的,所述刀座底部呈圆头平键状,刀辊的表面开设刀具安装槽,刀具安装槽为形状与刀座底部相配合的圆头平键槽状,刀具安装槽内开设螺纹孔。

其中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刀辊下方均设有筛网组件,所述筛网组件包含有托架和筛网,托架采用液压缸开合。

进一步的,所述刀辊的两端设有挡料环。

其中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刀辊通过其主轴可转动地设于机箱的破碎腔中,所述主轴采用42CrMo锻压成型。

其中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刀辊在破碎腔内的安装,使动刀组的动刀与定刀组的定刀之间的最小间隙为0.3-0.5mm。

进一步的,所述刀辊并列设置两个,两个刀辊均由动力机构带动。

进一步的,所述并列设置的两个刀辊之间设有导料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动刀组件在刀辊上呈V型错位排布,使得瞬时有不超过两组动刀与定刀剪切,减小瞬时载荷,大大延长动刀的使用寿命;摄像头、入料传感器和电流检测的设置,结合控制系统控制机器的启停,避免空转,节约电能,减小机械损耗;两个刀辊及导料板的设置能有效提高粉碎产能;

2、动刀与刀座完全可拆卸地设于刀辊上,即便刀座磨损可以单独拆下更换,而不必跟换整个刀辊,维护成本大大降低,效率也得以提高;结构设计巧妙,动刀和刀座以及刀座和刀辊主要是通过形状配合进行的连接,连接固定牢靠,抗剪切力大,动刀与刀座的拆卸和调换刀尖都很方便;

3、刀片(动刀)可以调换使用8次,刀具材料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使用寿命得以延长,大大节减了使用和维护成本,可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部分拆解图;

图3是本发明内部结构局部主视图;

图4是定刀在机箱内的布置图;

图5是刀辊立体结构图;

图6是刀辊上刀具安装槽结构及其分布图;

图7是动刀组立体结构图;

图8是动刀组结构剖视图;

图9是刀座立体结构图;

图10是动刀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双辊撕碎机,如图1~10所示,包括机箱1、进料斗2、刀辊3、动力机构4和控制系统。机箱1,作为双辊撕碎机其它部件的承载体,内部设有破碎腔,破碎腔设有定刀组11。进料斗2,设于机箱1上,连通破碎腔,作为双辊撕碎机的上料入口。刀辊3,设于机箱1的破碎腔中,表面设有与定刀组11配合剪切的动刀组31,动刀组31呈V形错位排布,从而使得瞬时有不超过两组动刀与定刀剪切,减小瞬时载荷,延长动刀的使用寿命。动力机构4,带动刀辊3在破碎腔内转动,使之在定刀组11的配合下完成对物料的剪切破碎。控制系统,控制动力机构4的启停、转速等功能。

其中,进料斗2处设有摄像头和入料传感器,摄像头和入料传感器连接控制系统。可通过摄像头和入料传感器感应进料斗2中是否有物料进入,控制系统根据各感应信号及电流检测控制整台机器的运行。当主机电流为无负荷运行超过设定时间,入料传感器长时间未检测到进料,机器则会自动停止,以达到节能作用。重新检测到物料进入时,机器又自动开启运行。

如图4所示,定刀组11呈长条锯齿状,锯齿之间形成动刀组31的避让空缺,长条锯齿状的设计易于制造和固定。如图5~8所示,动刀组31包括可拆刀座和动刀311,可拆刀座可拆卸地设于刀辊3上,动刀311设于可拆刀座中。可拆刀座包括刀座312、动刀压块313和锁紧螺钉314。依靠动刀压块313将动刀311压在刀座312中,依靠锁紧螺钉314将刀座312和动刀压块313锁紧于刀辊3的刀具安装槽32中。刀座312出现磨损后,可进行拆卸替换,无须整轴替换,从而大大降低维护成本,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适用于RDF焚烧发电厂大产能的需求。

如图9和图10所示,刀座312上设有与动刀凹槽3111相配合的圆锥凸台3121,刀座312上设有与动刀311侧面相配合使动刀刀尖朝上的配合部3122。动刀压块313上设有螺钉固定孔,刀座312的对应位置上设有螺钉通孔3123。动刀311与可拆刀座完全可拆卸地设于刀辊3上,即便刀座312磨损,可以单独拆下更换,而不必跟换整个刀辊3,维护成本大大降低,维护效率也得以提高。

动刀311为多头刀片,多头刀片呈方块状,其前后两面均开设有能与刀座312的圆锥凸台3121相配合的凹槽3111,其前后两面靠近每个角处分别加工成内凹的弧形曲面,使每个角形成翘起的刀尖3112,多头刀片共形成八个刀尖,每个刀尖3112对应两条弧形切削刃。刀片(动刀)切削物料时,依靠刀尖3112及切削刃与破碎腔内部的定刀组11相配合剪切而实现对物料的破碎。动刀311与刀座312不是直接通过螺钉固定,拆卸、固定和调换刀刃都很方便。另外,动刀311的前后两面均有四个刀尖,可以调换使用8次,材料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使用寿命得以延长,大大节减了使用和维护成本,可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刀座312底部呈圆头平键状,刀辊3的表面(圆柱侧面)开设刀具安装槽32,刀具安装槽32为形状与刀座312底部相配合的圆头平键槽状,刀具安装槽32内开设螺纹孔。刀座312和刀辊3主要是通过形状配合进行的连接,连接固定牢靠,抗剪切力能力高。

如图2所示,刀辊3下方均设有筛网组件5,筛网组件5包含有托架和筛网,托架采用液压缸开合,便于筛网的更换。刀辊3的两端设有挡料环33,如图5所示,防止在粉碎的过程中物料向刀辊3的两端移动而造成缠轴、堵塞等情况。

刀辊3通过其主轴可转动地设于机箱的破碎腔中,主轴采用42CrMo锻压成型,能够承受较大的载荷。刀辊3在破碎腔内的安装,使动刀组31的动刀与定刀组11的定刀之间的最小间隙为0.3-0.5mm,从而来保证其对难粉碎物料的良好粉碎性能。

为提高粉碎效率,刀辊3并列设置两个,如图3所示,两个刀辊3均由动力机构带动。并列设置的两个刀辊3之间设有导料板6,用以将物料平均地分配到两个并列设置刀辊3的破碎区域中。

该发明的工作过程可简述如下:

待破碎的物料通过输送带输送到进料斗2,并进入到机箱1的破碎腔中,物料通过中间的导料板6平均地分配到两个并列设置刀辊3的破碎区域中。动力机构4带动刀辊3旋转,机箱1的破碎腔中设有能够与动刀组31形成相互剪切的定刀组11,定刀组11包括上定刀和下定刀,装在刀辊3上的动刀组件31随刀辊3做圆周运动进而与定刀组11周期性地进行剪切。物料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动刀组件31与下定刀之间,进而被动刀组件31的动刀与下定刀剪切而破碎。

被切割的物料进入到筛网组件5与刀辊3之间的区域,物料被装在刀辊3上的动刀组件31拨动而在筛网组件5的筛网上运动,筛网上有均匀分布等大的筛孔,当物料小于筛孔尺寸就通过筛孔筛出。大于筛孔的物料在动刀组件31的带动下继续向上运动,进而经过上定刀时进行再度破碎,直至小于筛孔尺寸。

以上所记载,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的知识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从上述的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