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釜式搅拌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8027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搅拌设备,特别是针对一种涂料印花粘合剂制备用的循环釜式搅拌机。



背景技术:

涂料印花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受涂料印花粘合剂性能的影响,而涂料印花粘合剂是由颜料、粘合剂、增稠剂、乳化剂及其他添加剂等制备而成的。在制备过程中为了使各组分分散均匀,往往需要使用搅拌设备进行搅拌。然而现有的釜式搅拌机普遍存在物料搅拌均匀性差的问题,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涂料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搅拌均匀性好、生产产品质量高的循环釜式搅拌机。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循环釜式搅拌机,包括有底部设置有放料口的搅拌釜、连接在所述搅拌釜上方且开设有投料口的釜盖、穿过所述釜盖插入到所述搅拌釜内部的搅拌装置,所述搅拌釜底部开设有循环出料口,所述釜盖顶部开设有循环进料口;还包括有高压泵、球磨机、循环出料管、输料管、循环进料管,所述循环出料口与所述高压泵进口通过所述循环出料管连通,所述高压泵出口与所述球磨机的进料口通过所述输料管连通,所述球磨机的出料口与所述循环进料口通过所述循环进料管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高压泵与所述球磨机的驱动电机均可通过变频控制转速。

进一步,所述循环进料管上还设置有检测支管,所述检测支管设置有开关阀且与所述循环进料管连通。

进一步,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有转轴位于所述搅拌釜中部刮底刮边的外框搅拌器、以及设置在所述外框搅拌器转轴两侧的两个辅助搅拌器,两个所述辅助搅拌器的分散蓝与釜底的高度不一致。

进一步,所述搅拌釜的釜壁具有两层分别为内壁和外壁,所述内壁和外壁之间形成夹层,所述外壁下端设置有进水口、上端设置有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均与所述夹层连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分别设置在所述搅拌釜和釜盖上的所述循环出料口和循环进料口,以及所述高压泵、循环出料管、循环进料管等一起构成了循环装置,因此可以在制备印花粘合剂的过程中实现边搅拌边循环,使得各组分的分散更加充分、均匀;并且通过设置所述球磨机对印花粘合剂进行研磨,可以使得制备得到的印花粘合剂内部粉料颗粒细化,进一步提升印花粘合剂的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发明的一种循环釜式搅拌机,包括有底部设置有放料口11的搅拌釜1、连接在所述搅拌釜1上方且开设有投料口21的釜盖2、穿过所述釜盖2插入到所述搅拌釜1内部的搅拌装置3,所述搅拌釜1底部开设有循环出料口12,所述釜盖2顶部开设有循环进料口22;还包括有高压泵4、球磨机5、循环出料管6、输料管7、循环进料管8,所述循环出料口12与所述高压泵4进口通过所述循环出料管6连通,所述高压泵4出口与所述球磨机5的进料口通过所述输料管7连通,所述球磨机5的出料口与所述循环进料口22通过所述循环进料管8连通。本发明通过分别设置在所述搅拌釜1和釜盖2上的所述循环出料口12和循环进料口22,以及所述高压泵4、循环出料管6、循环进料管8等一起构成了循环装置,因此可以在制备印花粘合剂的过程中实现边搅拌边循环,使得各组分的分散更加充分、均匀;并且通过设置所述球磨机5对印花粘合剂进行研磨,可以使得制备得到的印花粘合剂内部粉料颗粒细化,进一步提升印花粘合剂的产品质量。

所述高压泵4与所述球磨机5的驱动电机均可通过变频控制转速。通过控制所述高压泵4的驱动电机转速可以控制搅拌时的循环速度,而控制所述球磨机5的驱动电机的转速,可以对制备得到的印花粘合剂内部粉料颗粒大小进行控制。

所述循环进料管8上还设置有检测支管81,所述检测支管81设置有开关阀82且与所述循环进料管8连通。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将经所述球磨机5研磨后的印花粘合剂放出到机体外部,方便对印花粘合剂内部粉料颗粒大小等进行检测;同时操作者可以根据检测结果对所述高压泵4与所述球磨机5的驱动电机的转速进行调节,以保证印花粘合剂内部粉料颗粒大小达到理想范围以内。

为了防止原料在制备印花粘合剂的过程中粘附在所述搅拌釜1的釜壁和釜底,影响正常的搅拌分散,所述搅拌装置3包括有转轴位于所述搅拌釜1中部刮底刮边的外框搅拌器31;同时为了使搅拌更加充分,所述外框搅拌器31转轴两侧还设置有两个辅助搅拌器32且两个所述辅助搅拌器32的分散蓝与釜底的高度不一致。

所述搅拌釜1的釜壁具有两层分别为内壁13和外壁14,所述内壁13和外壁14之间形成夹层15,所述外壁14下端设置有进水口141、上端设置有出水口142,所述进水口141和出水口142均与所述夹层14连通。通过所述进水口141和所述出水口142可以往所述夹层15内部注入流动的冷却水,从而吸收搅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降低所述搅拌釜1内部的温度。

以上所述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发明的技术效果,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