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布氏漏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3899阅读:6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布氏漏斗。



背景技术:

布氏漏斗是实验室中使用的一种陶瓷仪器,也有用塑料制作的,用来使用真空或负压力抽吸进行过滤。普遍认为发明者为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爱德华·比希纳,事实上布氏漏斗是由化学家Ernst Büchner发明的。形状为扁圆筒状,圆筒底面上开了很多小孔。下连一个狭长的筒状出口。使用的时候,一般先在圆筒底面垫上滤纸,将漏斗插进布氏烧瓶上方开口并将接口密封(例如用橡胶环)。布氏烧杯的侧口连抽气系统。然后将欲分离的固体、液体混合物倒进上方,液体成分在负压力作用下被抽进烧杯,固体留在上方。常用于有机化学实验中提取结晶。这种情况的过滤完成后,还可以在上方用少量纯溶剂来洗掉结晶表面的杂质。

现有的布氏漏斗使用前需要准备抽滤设备,如真空泵,抽滤瓶,布氏漏斗托(密封圈),真空管(橡胶管),滤纸,布氏漏斗等。先用水把滤纸润湿,抽一下,使滤纸紧靠在漏斗底端,可以防止待过滤的东西漏掉。倒入滤液,开机器抽,可以稍微搅拌,只剩下滤出物质。直接用普通的漏斗,贴上滤纸后,接上抽气泵进行吸滤(替代布氏漏斗)是不行的。因为漏斗四壁紧贴滤纸处,负压吸滤对其不起作用。只有漏斗下顶角处产生压强差。由于该口较大,且只有一个口,很容易破裂。

目前现有的布氏漏斗过滤效果不好,不具有防滑功能,安装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过滤效果好,具有防滑功能,安装方便的布氏漏斗。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布氏漏斗,包括漏斗壳体、外管体和内管体,所述外管体设在漏斗壳体底部,所述外管体与漏斗壳体一体成型,所述内管体设在外管体内,所述漏斗壳体中部安装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内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呈等距分布,所述过滤板上设置有无纺布层和活性炭层,所述过滤板、无纺布层和活性炭层依次从下至上设置,所述外管体底部设置有磨砂部,所述外管体一端设置有散热管,所述散热管与外管体一体成型。

作为优选,所述通孔直径为1-5mm,保持滤液通过性好。

作为优选,所述内管体与漏斗壳体连通,方便滤液的排出。

作为优选,所述内管体底部呈锥形设置,保持滤液能够在内管体内加速排出。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管一端呈螺纹设置,保持散热管安装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活性炭层厚度为4mm,保持过滤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设置的活性炭层保持过滤效果好;设置的无纺布层能够防止活性炭层泄露,保持维护方便;设置的外管体底部的磨砂部具有防滑功能,保持安装方便;设置的散热管能够通入冷却液,有效地对内管体进行冷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布氏漏斗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布氏漏斗,包括漏斗壳体1、外管体2和内管体3,所述外管体2设在漏斗壳体1底部,所述外管体2与漏斗壳体1一体成型,所述内管体3设在外管体2内,所述漏斗壳体1中部安装有过滤板4,所述过滤板4内设置有通孔5,所述通孔5呈等距分布,所述过滤板4上设置有无纺布层6和活性炭层7,所述过滤板4、无纺布层6和活性炭层7依次从下至上设置,所述外管体2底部设置有磨砂部8,所述外管体2一端设置有散热管9,所述散热管9与外管体2一体成型。

所述通孔5直径为1-5mm,保持滤液通过性好。

所述内管体3与漏斗壳体1连通,方便滤液的排出。

所述内管体3底部呈锥形设置,保持滤液能够在内管体3内加速排出。

所述散热管9一端呈螺纹设置,保持散热管9安装方便。

所述活性炭层7厚度为4mm,保持过滤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设置的活性炭层保持过滤效果好;设置的无纺布层能够防止活性炭层泄露,保持维护方便;设置的外管体底部的磨砂部具有防滑功能,保持安装方便;设置的散热管能够通入冷却液,有效地对内管体进行冷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