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稀硫酸浓缩用搪玻璃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45224阅读:970来源:国知局
一种稀硫酸浓缩用搪玻璃反应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稀硫酸浓缩用搪玻璃反应釜。



背景技术:

搪玻璃反应釜是应用于化工、医药、生物等行业完成介质的物理、化学反应的重要设备,一般由釜体、夹套、搅拌机构以及机封(机械密封)装置等组成。所述的夹套包覆在釜体的外壁四周,夹套上开设有进口和出口,所述的搅拌机构通过机封装置转动地安装在釜体的型腔内。目前,搪玻璃反应釜只通过一个夹套供热,夹套内介质在从夹套入口流至出口的路径中会发生短路,从而导致搪玻璃反应釜的加热不均匀,给热系数低,需要搅拌机构的搅拌来调节温度,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增加了额外的电能消耗,因此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对现有的搪玻璃反应釜的结构加以合理的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受热均匀、升温速率快、节省能耗的稀硫酸浓缩用搪玻璃反应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稀硫酸浓缩用搪玻璃反应釜,包括一釜体,所述的釜体在顶部设有进料口,釜体在侧壁的中上部开设有用于出料的溢流口;一夹套,所述的夹套包覆在釜体的侧壁四周且位于溢流口高度方向的下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支座,所述的支座固定设置在釜体的底部;一组加热列管,所述的加热列管的底端安装在支座上,顶端穿过釜体的底部而伸入釜体的型腔内;以及一水箱,所述的水箱设置在支座的下方,且与各加热列管连通,水箱在底部开设第一蒸汽进口,水箱在侧壁的中上部开设第一冷凝水出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进料口处设有进料管,所述的进料管的自由端延伸至釜体的型腔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进料管为PVDF管(聚偏氟乙烯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夹套在高度方向的上部开设第二蒸汽进口,在高度方向的底部开设第二冷凝水出口,所述的第二蒸汽进口和第二冷凝水出口呈斜对角分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组加热列管在支座上呈陈列排布,陈列排布的一组加热列管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有若干固定板,相邻加热列管之间通过固定板连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加热列管的高度不高于釜体上溢流口的位置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加热列管为搪玻璃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加热列管还包括无缝钢管,所述的无缝钢管插设在加热列管的管腔内且与加热列管的管腔相通,其底端延伸至所述的水箱的底部且与所述的第一蒸汽进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冷凝水出口有两个,在所述的水箱的侧壁上呈左右对称的状态设置。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釜体能同时通过夹套及加热列管进行加热,因此受热均匀,升温速率快;无需增设额外的搅拌机构,结构简单,能耗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平面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加热列管、支座及水箱的平面结构剖视图。

图中:1.釜体、11.进料口、111.进料管、12.溢流口;2.夹套、21.第二蒸汽进口、22.第二冷凝水出口;3.支座;4.加热列管、41.固定板、42.无缝钢管;5.水箱、51.第一蒸汽进口、52.第一冷凝水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申请人将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申请人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所示的位置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阅图1并结合图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稀硫酸浓缩用搪玻璃反应釜,包括釜体1、夹套2、支座3、加热列管4以及水箱5。所述的釜体1在顶部设有进料口11,所述的进料口11处设有进料管111,该进料管111为PVDF管(聚偏氟乙烯管)。进料管111的自由端延伸至釜体1的型腔底部,物料进料采用液下加料的方式,使反应更充分。釜体1在侧壁的中上部开设有用于出料的溢流口12。所述的夹套2包覆在釜体1的侧壁四周且位于溢流口12高度方向的下方。所述的支座3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釜体1的底部。所述的加热列管4为一组,数量有多个,在支座3上呈陈列排布且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有若干固定板41,相邻加热列管4之间通过固定板41连接固定。各加热列管4的底端安装在支座3上,顶端穿过釜体1的底部而伸入釜体1的型腔内且高度不高于釜体1上溢流口12的位置高度。所述的水箱5设置在支座3的下方,且与各加热列管4连通用于收集加热列管4产生的冷凝水。水箱5在底部开设第一蒸汽进口51,水箱5在侧壁的中上部开设有第一冷凝水出口52,第一冷凝水出口52的数量和安装位置不受任何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示意的是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冷凝水出口52。所述的加热列管4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搪玻璃管,其还包括无缝钢管42,所述的无缝钢管42插设在加热列管4的管腔内且与加热列管4的管腔相通,其底端延伸至所述的水箱5的底部且与所述的第一蒸汽进口51连通。所述的夹套2在高度方向的上部开设第二蒸汽进口21,在高度方向的底部开设第二冷凝水出口22,所述的第二蒸汽进口21和第二冷凝水出口22呈斜对角分布。

请继续参阅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所述的釜体1可同时通过内部的加热列管4及外部的夹套2进行加热。在加热列管4的情况下,蒸汽由水箱5的第一蒸汽进口51通入至无缝钢管41,再经由无缝钢管41顶端进入加热列管4的管腔内,蒸汽换热冷凝后的冷凝水经加热列管4流入水箱5,待收集至一定液位后由水箱5的第一冷凝水出口52向外排出,由此完成热交换。在夹套2的情况下,蒸汽经第二蒸汽进口21进入夹套2内,蒸汽换热冷凝后的冷凝水经夹套2的第二冷凝水出口22向外排出。由此,釜体1受热均匀,加热速率提高,从而可省去已有技术中的搅拌装置,节省电能消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