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温控压微型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45182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材料合成的微型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控温控压微型反应釜。



背景技术:

利用高压反应釜进行各种高温高压反应制备材料在实验室中已十分普遍,如利用高温高压进行水热合成反应制备各种形貌的无机材料。目前所用的微型高压反应釜绝大多数结构十分简单价格低廉,但都存在着无法进行控温控压、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等严重缺陷,而市场上带有控温控压的小型反应釜构造过于复杂价格昂贵,应用不广泛。此外现有简易的微型反应釜不带加热装置,常常需要另配加热保温装置如体积较大的干燥箱,对于开展有些需要长时间(50小时以上)加热的合成反应,则十分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控温控压微型反应釜,实现控温控压,可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同时方便灵活使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控温控压微型反应釜,包括一圆筒状的壳体,所述壳体内侧壁套设有一聚四氟乙烯的内衬,并且内衬的底部与壳体内侧底部经弹簧连接;所述壳体上方还设有一上盖,所述上盖与外壳螺纹连接;还包括经上盖伸入至壳体内的陶瓷加热管,所述陶瓷加热管内还设有一用于测量温度的热电偶,所述陶瓷加热管和热电偶分别经电导线和热电偶线延伸至顶盖外与一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的中部开设有一通孔,所述通孔上端设置有密封圈,所述陶瓷加热管经通孔伸入至壳体内,并且延伸至内衬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端外周侧沿长度方向设有外螺纹,所述上盖内周侧对应设有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为不锈钢的壳体。

进一步的,所述内衬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有益效果:使用时,先把各反应物放入反应釜后,把上盖和壳体经螺纹旋紧,通过控制器设置好温度并通上电开始加热,热电偶监控壳体内的温度反馈至控制器,若反应出现异常以及温度失控而产生过高的内压力时,则过高的内压力会把反应釜内的聚四氟乙烯的内衬往下顶开造成反应釜底部出现缝隙,从而出现漏气,达到把内部压力降下来的作用。反应釜内的聚四氟乙烯的内衬设计为可更换。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 电导线;2-热电偶线;3-上盖;4-热电偶;5-密封圈;6-内衬;7-陶瓷加热管;8-弹簧;9-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控温控压微型反应釜,包括一圆筒状的壳体9,所述壳体9内侧壁套设有一聚四氟乙烯的内衬6,并且内衬6的底部与壳体9内侧底部经弹簧8连接;所述壳体9上方还设有一上盖3,所述上盖3与外壳螺纹连接;还包括经上盖3伸入至壳体9内的陶瓷加热管7,所述陶瓷加热管7内还设有一用于测量温度的热电偶4,所述陶瓷加热管7和热电偶4分别经电导线1和热电偶线2延伸至顶盖外与一控制器连接。

从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价格成本低,通过陶瓷加热管7进行加热,通过热电偶4监测温度的变化反馈至控制器,进行控温,并且通过内衬6和弹簧8的设置实现控压,使用十分安全。所述上盖3的内周侧也对应设置有聚四氟乙烯的内衬6,与壳体9内的内衬6对应。弹簧8的一端与内衬6底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壳体9内底部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盖3的中部开设有一通孔,所述通孔上端设置有密封圈5,所述陶瓷加热管7经通孔伸入至壳体9内,并且延伸至内衬6底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9上端外周侧沿长度方向设有外螺纹,所述上盖3内周侧对应设有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壳体9的外螺纹处还设有一密封圈5,保证壳体9在工作时处于密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9为不锈钢的壳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衬6与所述壳体9可拆卸连接。通过内衬6和壳体9可拆卸连接设置,方便更换,内衬6卡设于所述壳体9内,内衬6外侧设有凸部,壳体9内周侧对应设有与凸部配合卡扣的卡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控温控压微型反应釜,结构简单、价格成本低,并且可实现控温控压,提高反应釜安全性。

上列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