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滤面可移动的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7376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过滤面可移动的除尘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器,具体涉及一种过滤面可移动的除尘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火电、煤炭、化肥、冶金、水泥、玻璃等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以上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有大量能量的高温(400~600℃甚至更高)含尘气体,为了减少粉尘的排放量,有效利用高温热量,高温除尘技术势在必行。现有的除尘技术中,旋风除尘对粒径在10μm以下的细颗粒粉尘的分离效果差,除尘效率较低,一般旋风除尘器只能作为预除尘设备,需要进行二次除尘;湿法除尘会浪费高品位的热能;静电除尘虽然在低温除尘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在高温除尘领域,高温导致烟气量大,占地面积大,存在材料稳定性、热胀性等结构性问题及电极腐蚀、电绝缘等问题;袋式除尘的滤袋承受的温度有限,一般在250℃以下;陶瓷过滤除尘效率高,可过滤腐蚀性较强的含尘气体,当前的多孔陶瓷单元主要有烛状、管状,由于陶瓷韧性差、不同部件难焊接以及脉冲清灰带来的热疲劳,导致当前的陶瓷过滤出现支撑部位易损坏,在反吹脉冲清灰时,也会产生微孔堵塞,同时过滤面受限,严重影响过滤性能,由于结构布置原因,更换难度较大,这都会造成过滤器耐久性和可靠性的降低,增加维护强度,同时,清灰过程中容易造成二次扬尘,影响除尘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过滤面可移动的除尘器,该除尘器中过滤面可旋转,增加了过滤面的利用效率,配合喷嘴清灰,清灰及时,除尘效率高;灰斗内清灰,灰斗中保持负压状态,有效避免二次扬尘,同时整体结构易于更换过滤面,延长除尘器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是:

一种过滤面可移动的除尘器,包括除尘器壳体,除尘器壳体上开有烟气入口与烟气出口,在除尘器壳体内从烟气入口至烟气出口方向设有至少一组可上下移动或可左右移动或者可绕水平轴线旋转的过滤面。

在第一种方案中,所述除尘器壳体内部上端设有可旋转的旋转轴,所述过滤面设于旋转轴上并随旋转轴的正反转实现在除尘器壳体内部上下移动,过滤面占满除尘器壳体内部的整体空间,并与旋转轴固定,这样旋转轴在正向旋转时,带动过滤面的移动,自然,在旋转轴反转时,同样是为了提高过滤面的利用效率,此时,过滤面需要与旋转轴固定,过滤面可以是封闭的,亦可以是断开的,但过滤面的长度大于除尘器壳体内部的纵向长度。

其中,在所述除尘器壳体内部底端设有清灰斗,在所述清灰斗从所述除尘器壳体内的底部突出设置,清灰斗具体与抽吸部件连接实现清灰斗内为负压环境,在清灰斗内设有至少一个能向所述过滤面吹扫高温气体的喷嘴,当过滤面的前方运动至下方时,喷嘴实现对过滤面的有效反向清灰,过滤面被清理,旋转轴反向旋转,过滤面上移,又是较为干净的过滤面来与烟气接触,有效保证过滤面的吸附效果。

在第二种方案中,所述除尘器壳体内部上下两端各自设有可旋转的旋转轴,一旋转轴作为主动旋转轴,所述过滤面闭环设置在两根旋转轴上并随旋转轴的旋转实现在除尘器壳体内部平移旋转,因过滤面闭环设置,在两根旋转轴的旋转下实现过滤面的运动与传送皮带类似。

其中,在所述除尘器壳体内部底端设有清灰斗,在所述清灰斗从所述除尘器壳体内的底部突出设置,清灰斗具体与抽吸部件连接实现清灰斗内为负压环境,在清灰斗内设有至少一个能向所述过滤面吹扫高温气体的喷嘴,喷嘴的喷射方向与烟气流入方向相反;当过滤面的前方运动至下方时,喷嘴实现对过滤面的有效清灰,当过滤面继续移动,又是较为干净的过滤面来与烟气接触,实现清洁与吸附同时进行,有效保证过滤面的吸附效果。

在第三种方案中,所述除尘器壳体内部两侧各自设有可旋转的旋转轴,一旋转轴作为主动旋转轴,所述过滤面闭环设置在两根旋转轴上并随旋转轴的旋转实现在除尘器壳体内部左右移动,以提高过滤面的利用效率。

在第四种方案中,所述除尘器壳体内部设有旋转轴,旋转轴的轴心线与除尘器壳体的水平中心线同一条直线设置,所述过滤面绕旋转轴外表面设置,该方案相较之前的方案来说,适用于除尘器壳体较小的除尘器。

进一步地,在第三和第四种方案中,在所述除尘器壳体内设有清灰斗,灰斗内清灰以避免二次扬尘,在灰斗内设有至少一个能向所述过滤面反吹清灰的喷嘴,为了避免冷热交替造成的陶瓷热疲劳,反吹气体采用净化后的高温烟气。

在上述多个方案中,旋转轴或主旋转轴由旋转电机来驱动做缓慢转动,所述过滤面为陶瓷材料过滤面,为了实现过滤面与旋转轴的固定,在所述旋转轴外侧固定有链条,链条随旋转轴的旋转而移动,链条通过铰链与所述的过滤面固定以带动过滤面的移动,为了减少烟气从过滤面与除尘器壳体之间的缝隙或者清灰斗中向外溢出,在除尘器壳体内过滤面前后设置挡板以改变边缘处烟气流向,防止烟气外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将过滤面设置为上下移动或者左右移动,或者可旋转,有效提高过滤面的利用效率,有效实现对烟气中杂质的吸附,吸附效率高。

2)通过移动的过滤面、清灰斗及清灰喷嘴的配合设置,在不影响过滤面吸附杂质的前提下可实现对过滤面的快速清洁,清洁效率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过滤面的过滤效果。

3)通过陶瓷材料的过滤面的设置,对烟气过滤效果好。

4)通过过滤面与旋转轴可拆卸的设置方式,在过滤面使用寿命到期时,方便对过滤面的拆卸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除尘器的主视图;

图2为除尘器的俯视图;

图3为过滤面与链条连接示意图;

图4为电机密封的示意图;

其中,1除尘器壳体 2挡板 3旋转轴 4过滤面 5清灰斗 6喷嘴 7支撑槽 8轴端密封 9电机密封 10电机 11链条 12铰链 13过滤单元 14旋转轴凸出 15壳体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沿除尘器壳体1前后方向布置烟气通道,前方布置烟气入口,后方布置烟气出口。过滤单元13垂直于烟气通道布置,至少一组。过滤单元13由电机、旋转轴3、陶瓷过滤面4和脉冲反吹负压清灰系统组成,在除尘器壳体上端左右两侧开口,除尘器壳体1左侧(右侧)布置电机,电机带动旋转轴3转动,旋转轴3另一端穿过除尘器右侧外壳,着力于支撑槽7上。电机端设计有电机密封9,旋转轴支撑槽7端设计有轴端密封8,为了有效防止烟气逃逸,电机密封9采用迂回烟气流向设计,如图4所示,一组迂回包括一个旋转轴凸出14和一个设于除尘器壳体的凹槽15,旋转轴凸出14和凹槽15相互咬合。可向密封空间通入高温密封风,增强密封效果,脉冲反吹负压清灰系统包括喷嘴6,为了避免冷热交替造成的陶瓷热疲劳,喷嘴6吹扫空气取净化后的高温烟气;此外,为了减少烟气从过滤面与除尘器壳体之间的缝隙或者清灰斗5中向外溢出,在除尘器壳体内过滤面前后设置挡板2以改变边缘处烟气流向,防止烟气外溢。

所述除尘器壳体内部上端设有可旋转的旋转轴,所述过滤面4闭环设于旋转轴3上并随旋转轴3的正反转实现在除尘器壳体1内部上下移动,过滤面4占满除尘器壳体1内部的整体空间,旋转轴3在旋转时,带动过滤面4的移动,此时,过滤面4需要与旋转轴3固定,过滤面4可以是封闭的,亦可以是断开的,但过滤面的长度大于除尘器壳体内部的纵向长度。

陶瓷过滤面4绕过旋转轴3,闭环设计,由旋转轴3带动按照设计的速率缓慢旋转,前帘收尘后进入清灰斗5,由喷嘴6喷入吹扫气体同时负压清灰,清灰后的过滤面4进入烟气通道,称为后帘,为了避免冷热交替造成的陶瓷热疲劳,此处吹扫空气取净化后的高温烟气。陶瓷过滤面4结构示意图见图3,陶瓷过滤面4由两块多孔陶瓷材料耦合组成,这种耦合结构能够减缓烟气缝隙逃逸,增强除尘效果。

为了实现过滤面4与旋转轴3的连接,多孔陶瓷材料过滤面的龙骨上布置铰链12,过滤面可以是一整面,也可以是多处悬挂于龙骨,与链条11上布置的铰链12嵌合在一起,带动陶瓷过滤面转动,其中链条11一侧铰链12设计为可打开的,另一侧铰链12设计为闭合的。在除尘器壳体1内部固定多个支撑杆,限制链条11,使其按照一定的轨道旋转。

实施例2

所述除尘器壳体内部上下两端各自设有可旋转的旋转轴,一旋转轴作为主动旋转轴,所述过滤面闭环设置在两根旋转轴上并随旋转轴的旋转实现在除尘器壳体内部缓慢平移旋转,因过滤面闭环设置,在两根旋转轴的旋转下实现过滤面的运动与传送皮带类似。

其中,在所述除尘器壳体内部底端设有清灰斗,在所述清灰斗从所述除尘器壳体内的底部突出设置,清灰斗具体与抽吸部件连接实现清灰斗内为负压环境,在灰斗内设有至少一个能向所述过滤面吹扫高温气体的喷嘴,喷嘴的喷射方向与烟气流入方向相反,当过滤面的前方运动至下方时,喷嘴实现对过滤面的有效清灰,有效保证过滤面的吸附效果。

实施例3

所述除尘器壳体内部两侧各自设有可旋转的旋转轴,一旋转轴作为主动旋转轴,所述过滤面闭环设置在两根旋转轴上并随旋转轴的旋转实现在除尘器壳体内部缓慢的左右移动,同样地,左右移动的过滤面同样可以增大过滤面的利用效率。

在所述除尘器壳体内设有清灰斗,清灰斗具体与抽吸部件连接实现清灰斗内为负压环境,在清灰斗内设有至少一个能向所述过滤面吹扫气体的喷嘴。

实施例4

所述除尘器壳体内部设有旋转轴,旋转轴的轴心线与除尘器壳体的水平中心线同一条直线设置,所述过滤面绕旋转轴外表面设置,该方案相较之前的方案来说,适用于除尘器壳体较小的除尘器。

在所述除尘器壳体内设有清灰斗,清灰斗具体与抽吸部件连接实现清灰斗内为负压环境,在清灰斗内设有至少一个能向所述过滤面吹扫气体的喷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除说明书所述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技术,为了突出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特点,上述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