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胶载体的改性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822557发布日期:2019-06-05 22:22阅读:5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硅胶载体的改性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高比表面积硅胶载体改性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硅胶的用途极为广泛。其中,硅胶因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而特别适于做催化剂载体。目前,载体硅胶主要应用于传统ziegler-natta催化剂和茂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上,采用无机法制备工艺国内外也有很多报道,如以硅酸盐为母液,再加入硅酸盐和无机酸进行反应;或是以硅酸盐和无机酸为母液,加入无机酸调整其ph值;或是采用并流的方式,将硅酸盐和无机酸同时加入进行反应。

作为催化剂载体,硅胶在具备适宜的孔容、孔径及分布的情况下,高比表面积能够大幅提高催化剂活性。传统的方法制备载体硅胶时,为了获得高比表面积,更多是以牺牲孔容及孔径尺寸大小,因此,必须采用新的方法来满足催化剂用载体硅胶的制备工艺要求。

水滑石是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层板由镁八面体和铝氧八面体组成。未煅烧的水滑石比表面积在5~20m2/g,煅烧后水滑石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在200~300m2/g,煅烧前后比表面积呈现几何数量的增加。因水滑石具有独特的结构特性,从而可以作为碱性催化剂、氧化还原催化剂以及催化剂载体。

us.5372983专利公开采用共沸蒸馏法制备sio2。首先硅酸盐和稀硫酸反应制备水凝胶,经水洗除去杂质,然后加入c5~c6的醇,如戊醇、己醇或它们的混合物,通过共沸蒸馏,除去水凝胶孔中的水份,得到干凝胶。450℃~700℃焙烧制得产品sio2。物性指标:孔容2.2cm3/g~2.5cm3/g,比表面积420m2/g~550m2/g,堆密度0.18g/cm3~2.5g/cm3

us.5599762、5576262专利改进了其共沸蒸馏的方法。主要是发现一些合适的有机化合物,如醇醚、醇醚酯之类的化合物,其中包括:乙氧基醋酸乙酯、叔丁氧基丙醇、甲氧基醋酸丙酯、正丁氧基丙醇和乙氧基丙酸乙酯等。使用这些有机化合物进行工沸蒸馏,不仅经济有效,而且改善了聚乙烯催化剂的性能。改进共沸蒸馏技术,值得的载体sio2和催化剂性能为:sio2的比表面积520m2/g~530m2/g,孔容为2.4cm3/g~2.6cm3/g,产物熔融指数为6.5g/10min~6.5g/10min,催化剂活性7000peg/gcat.h~8000peg/gcat.h。

us.3959174专利公开了制备较大比表面积和孔容的sio2方法。在制备过程中主要减少sio2溶解度或溶剂化的助剂,使得sio2在制备的水溶胶体系中,减少sio2的溶解度而析出成水凝胶,然后经老化、水洗、干燥和焙烧制备sio2。所说的助剂是氨、一元醇、二元醇、酮和盐。它们能降低水溶胶体系中的介电常数,从而使sio2析出成凝胶。sio2的物性指标:比表面积300m2/g~450m2/g,孔容为1.2cm3/g~2.8cm3/g。

phillips石油公司也公开了许多专利,us.3099457、3948806、4081407、4152503、4436883、4246139等,讨论了共沸蒸馏技术,试图解决从水凝胶中除去水份时,避免孔的收缩和塌陷问题。另外也尝试了有机溶剂置换除水的方法。

以上方法优势明显,缺点也存在。共沸蒸馏法,存在蒸馏除水时间长,溶剂昂贵,能耗大等问题;有机溶剂置换法,存在操作步骤繁琐,溶剂消耗量大,回收困难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硅胶载体的改性制备方法,制备的硅胶孔容及孔径大小适宜,比表面积得到大幅提高。

一种硅胶载体的改性制备方法,是以硅酸盐、无机酸为原料,制备过程如下:

1)以碱金属碳酸盐的乙醇水溶液为底液,其中,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1:10;

2)同时加入硅酸盐水溶液和无机酸水溶液,调整反应溶液ph值为10~12;

3)加入硝酸金属盐水溶液;

4)加入无机酸的有机醇水溶液,其中,有机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5~1:30,调整反应溶液ph值为9~10;

5)在70~100℃水热反应;

6)经酸化、洗涤、干燥、活化后得到硅胶产品。

具体的,本发明所述硅胶载体的改性制备方法是:

1)加入质量分数为3%~10%的碱金属碳酸盐的乙醇水溶液15~25ml于反应釜内,其中,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优选为1:5~1:9;

2)在搅拌条件下升温至40℃~60℃,并流加入1.0~3.0mol/l硅酸盐水溶液和1.0~3.0mol/l无机酸水溶液,流速控制在3~6ml/min,当反应溶液ph值达到10~12时,停止加入混合溶液,恒温反应0.5~1.0h;

3)加入质量分数为2%~8%的硝酸金属盐水溶液10~25ml,流速控制在5~10ml/min,加入完毕后恒温反应1.0~1.5h;

4)加入1.0~3.0mol/l的无机酸的有机醇水溶液,其中,有机醇与水的体积比优选为1:10~1:20,流速控制在4~9ml/min,调整溶液ph值为9~10,恒温反应1.0~2.5h;

5)在70~100℃条件下水热反应3.0~5.0h;

6)加入1.0~3.0mol/l的无机酸水溶液,调整溶液ph值为3~6,将反应体系降至常温,采用蒸馏水和/或蒸馏水与乙醇混合液洗涤,然后在300~335℃下干燥,再在惰性气体条件、400~600℃温度时活化3.0h~6.0h,制得载体硅胶。

本发明所述碱金属碳酸盐选自碳酸钾、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质量分数为3%~10%。

所述硅酸盐选自硅酸钠、硅酸钾、水玻璃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硅酸盐水溶液的浓度为1.0~1.5mol/l。

所述无机酸选自硫酸、盐酸、硝酸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无机酸水溶液的浓度为1.0~1.3mol/l。

所述硝酸金属盐选自硝酸镁、硝酸铝、硝酸镍、硝酸锰、硝酸钴、硝酸铬、硝酸铽、硝酸铈中的至少两种,优选硝酸镁与硝酸铝的混合、或者硝酸锌与硝酸铝的混合,两种硝酸盐的摩尔比为1:1。

所述有机醇选自正丁醇、异丁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戊醇、2-戊醇、3-戊醇、2-甲基-1-丁醇、2-甲基-2-丁醇、3-甲基-2-丁醇、3-甲基-1-丁醇、2,2-二甲基-1-丙醇至少其中的一种,优选正丁醇、1,3-丁二醇。

本发明采用溶胶-凝胶反应制备载体硅胶,以碳酸盐的乙醇水溶液为底液,采用硅酸盐与无机酸并流加入方式生成硅溶胶,溶胶生成过程中加入两种硝酸盐的水溶液;凝胶反应时通过加入无机酸的有机醇水溶液调节反应溶液ph值,并通过高温水热反应完成硅胶的制备。其效果在于,一方面,硝酸盐与碱金属的碳酸盐反应生成水滑石,水滑石层板的羟基与硅胶的羟基可形成完美的键合,不会出现分层情况;另一方面,双层面的水滑石能够大幅度提高载体硅胶的比表面积,原因在于滑石受热时,层间不断脱除co2和水,有序层状结构被破坏,表面积增加,孔容增加。过程中乙醇的加入是为了更好的析出水滑石,而有机醇的加入是为了改善硅胶的孔容及分布。该工艺在不影响硅胶的孔容的情况下,能够大幅度提高硅胶的比表面积,从而提高载体硅胶的基本物性;工艺制备操作简单,重复性好,能耗低,给工业装置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但这些实施例不应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方式中按照如下方法测试相关指标:

比表面积:气体吸附bet法测试,gb/t19587-2004。

孔容:bjh(barrett-joyner-halenda)法测试,iso15901-2。

平均孔径d=4v/a,a是比表面积,v是孔容,d是孔径。

实施例1

将20ml质量分数为6%的碳酸钠乙醇水溶液加入反应釜内(乙醇与水体积比为1:6),打开搅拌,升温至50℃,以3ml/min流速并流加入浓度为1.2mol/l硅酸钠水溶液和1.0mol/l的硫酸水溶液,当反应釜内溶液ph值达到11时,停止加入混合水溶液,恒温反应0.5h。以8ml/min流速加入质量分数为4%的硝酸镁和硝酸铝水溶液16ml(两种硝酸盐摩尔比为1:1),加入完毕后恒温反应1.0h;以6ml/min流速加入浓度为1.0mol/l的硫酸正丁醇水溶液(正丁醇与水体积比为1:15),溶液ph值为9时停止加入硫酸正丁醇溶液,恒温反应2.0h。将反应体系升温至85℃,恒温反应5.0h。加入浓度为1.0mol/l硫酸水溶液,当溶液ph值为5时停止加入。冷却至室温,分别经蒸馏水、蒸馏水与乙醇混合液洗涤三次,然后在335℃下干燥,之后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在600℃活化4小时得到载体硅胶产品。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2

制备过程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将20ml质量分数为6%的碳酸钾乙醇水溶液加入反应釜内(乙醇与水体积比为1:6),打开搅拌,升温至50℃,以3ml/min流速同时加入浓度为1.2mol/l硅酸钾水溶液和1.0mol/l的硫酸水溶液,当反应釜内溶液ph值达到11时,停止加入混合水溶液,恒温反应0.5h。以8ml/min流速加入质量分数为4%的硝酸锌和硝酸铝水溶液16ml(两种硝酸盐摩尔比为1:1),加入完毕后恒温反应1.0h;;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3

制备过程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以4ml/min流速加入浓度为1.0mol/l的硫酸1,3-丁二醇水溶液,1,3-丁二醇与水体积比为1:10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4

制备过程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以3ml/min流速并流加入浓度为1.2mol/l硅酸钠水溶液和1.0mol/l的硝酸水溶液,当反应釜内溶液ph值达到11时,停止加入混合水溶液,恒温反应0.5h。以8ml/min流速加入质量分数为4%的硝酸镁和硝酸铝水溶液16ml(两种硝酸盐摩尔比为1:1),加入完毕后恒温反应1.0h;以6ml/min流速加入浓度为1.0mol/l的硝酸正丁醇水溶液(正丁醇与水体积比为1:15),溶液ph值为9时停止加入硝酸正丁醇溶液,恒温反应2.0h。将反应体系升温至85℃,恒温反应5.0h。加入浓度为1.0mol/l硝酸水溶液,当溶液ph值为5时停止加入。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5

将20ml质量分数为6%的碳酸钠乙醇水溶液加入反应釜内(乙醇与水体积比为1:6),打开搅拌,升温至50℃,以3ml/min流速加入浓度为1.0mol/l的硫酸水溶液以3ml/min流速同时加入浓度为1.2mol/l硅酸钠水溶液和1.0mol/l的硫酸水溶液,溶液ph值为12时停止加入混合水溶液;以6ml/min流速加入浓度为1.0mol/l的硫酸正丁醇水溶液(正丁醇与水体积比为1:20),溶液ph值为10时停止加入硫酸正丁醇溶液,恒温反应2h。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6

制备过程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将反应体系升温至70℃,恒温反应5h,加入浓度为1.0mol/l硫酸水溶液,当溶液ph值3时停止加入。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对比例1

将20ml水溶液加入反应釜内,打开搅拌,升温至50℃,以3ml/min流速并流加入浓度为1.2mol/l硅酸钠水溶液和1.0mol/l的硫酸水溶液,当反应釜内溶液ph值达到11时,停止加入混合水溶液,恒温反应0.5h。以6ml/min流速加入浓度为1.0mol/l的硫酸水溶液,溶液ph值为9时停止加入硫酸水溶液,恒温反应2.0h。将反应体系升温至85℃,恒温反应5.0h。加入浓度为1.0mol/l硫酸水溶液,当溶液ph值为5时停止加入。冷却至室温,分别经蒸馏水、蒸馏水与乙醇混合液洗涤三次,然后在335℃下干燥,之后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在600℃活化4小时得到载体硅胶产品。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对比例2

将20ml质量分数为6%的碳酸钠乙醇水溶液加入反应釜内(乙醇与水体积比为1:6),打开搅拌,升温至50℃,以3ml/min流速并流加入浓度为1.2mol/l硅酸钠水溶液和1.0mol/l的硫酸水溶液,当反应釜内溶液ph值达到11时,停止加入混合水溶液,恒温反应0.5h。以8ml/min流速加入质量分数为4%的硝酸镁和硝酸铝水溶液16ml(两种硝酸盐摩尔比为1:1),加入完毕后恒温反应1.0h;以6ml/min流速加入浓度为1.0mol/l的硫酸水溶液,溶液ph值为9时停止加入硫水溶液,恒温反应2.0h。将反应体系升温至85℃,恒温反应5.0h。加入浓度为1.0mol/l硫酸水溶液,当溶液ph值为5时停止加入。冷却至室温,分别经蒸馏水、蒸馏水与乙醇混合液洗涤三次,然后在335℃下干燥,之后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在600℃活化4小时得到载体硅胶产品。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对比例3

将20ml质量分数为6%的碳酸钠水溶液加入反应釜内,打开搅拌,升温至50℃,以3ml/min流速并流加入浓度为1.2mol/l硅酸钠水溶液和1.0mol/l的硫酸水溶液,当反应釜内溶液ph值达到11时,停止加入混合水溶液,恒温反应0.5h。以8ml/min流速加入质量分数为4%的硝酸镁和硝酸铝水溶液16ml(两种硝酸盐摩尔比为1:1),加入完毕后恒温反应1.0h;以6ml/min流速加入浓度为1.0mol/l的硫酸正丁醇水溶液(正丁醇与水体积比为1:15),溶液ph值为9时停止加入硫酸正丁醇溶液,恒温反应2.0h。将反应体系升温至85℃,恒温反应5.0h。加入浓度为1.0mol/l硫酸水溶液,当溶液ph值为5时停止加入。冷却至室温,分别经蒸馏水、蒸馏水与乙醇混合液洗涤三次,然后在335℃下干燥,之后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在600℃活化4小时得到载体硅胶产品。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对比例4

将20ml质量分数为6%的碳酸钠乙醇水溶液加入反应釜内(乙醇与水体积比为1:6),打开搅拌,升温至50℃,以3ml/min流速并流加入浓度为1.2mol/l硅酸钠水溶液和1.0mol/l的硫酸水溶液,当反应釜内溶液ph值达到11时,停止加入混合水溶液,恒温反应0.5h。以8ml/min流速加入质量分数为4%的硝酸镁和硝酸铝水溶液16ml(两种硝酸盐摩尔比为1:1),加入完毕后恒温反应1.0h;以6ml/min流速加入浓度为1.0mol/l的硫酸水溶液,溶液ph值为9时停止加入硫酸水溶液,恒温反应2.0h。将反应体系升温至85℃,恒温反应5.0h。加入浓度为1.0mol/l硫酸水溶液,当溶液ph值为5时停止加入。冷却至室温,分别经蒸馏水、蒸馏水与乙醇混合液洗涤三次,然后在335℃下干燥,之后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在600℃活化4小时得到载体硅胶产品。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载体硅胶物性测试结果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