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堵塞滤尘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32314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防堵塞滤尘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除尘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防堵塞滤尘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除尘设备主要包括风机、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各类过滤层,过滤层采用各类过滤网等过滤材料制成。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上方的壳体上设置有弧形淌水板。除尘时,带有粉尘的带尘气体在风机的带动下,依次如下流动完成除尘:先经弧形淌水板形成的水幕,通过进风口进入壳体内,壳体内的带尘气体经过滤层过滤后排出壳体外。

但是上述除尘效果仍有待改进,因此,在过滤层上方增设向下喷射的喷头,喷头向下朝过滤层喷射,除去部分粉尘。同时,还增设气水分离装置,除去喷淋除尘后的气体中的大部分水气,然后再排出壳体外。

这样的除尘设备不仅结构复杂化、体积庞大化、成本增加,而且除尘效果改善并不理想。由于除尘效果的问题,导致过滤层易堵塞,使用成本、维护成本都相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提高过滤、除尘效果又能降低堵塞的防堵塞滤尘设备。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防堵塞滤尘设备,包括壳体和风机,所述壳体上开有进气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滤腔,所述滤腔内设置有滤尘组,所述滤尘组包括下喷液机构,所述下喷液机构能喷射液体形成液体帘幕;所述壳体外的气体通过所述风机能经所述进气口,通过所述液体帘幕后排出所述壳体外,且所述下喷液机构的喷射方向,与所述风机在所述滤腔内形成的气流方向一致。

所述滤尘组还包括空心球滤组,所述空心球滤组设置在所述下喷液机构的喷射范围内,且所述下喷液机构能向所述空心球滤组喷射液体形成所述液体帘幕,所述液体帘幕和所述空心球滤组将所述滤腔分隔成上滤腔和下滤腔;所述壳体外的气体通过所述风机能经所述进气口,依次通过所述液体帘幕和所述空心球滤组后排出所述壳体外。

所述滤尘组还包括刷毛滤组,所述下喷液机构、所述空心球滤组和所述刷毛滤组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液体帘幕、所述空心球滤组和所述刷毛滤组将所述滤腔分隔成所述上滤腔和所述下滤腔。

所述下喷液机构包括喷管及设置在所述喷管上的若干个喷头,至少相邻的两个所述喷头的喷射范围能交叉重叠;若干个所述喷头设置在所述滤腔内远离所述风机的吸风口的位置,所述进气口的最高进风位置设于所述液体帘幕的下方。

若干个所述喷头的喷射范围能覆盖所述空心球滤组,且若干个所述喷头的喷射射程能抵达所述空心球滤组。

所述空心球滤组包括堆叠成多层的多个空心球,所述空心球包括多个翼片,多个所述翼片连接在一起构成灯笼状的所述空心球。

所述刷毛滤组包括相互邻接铺设的多个毛刷,所述毛刷的刷毛分别沿径向伸展且扎成刷毛束状;

或者所述环保球滤组和所述刷毛滤组层叠在一起,或者间隔设置。

所述滤尘组还包括叶轮滤组,所述叶轮滤组包括平设的且能自由旋转的叶轮;所述叶轮滤组位于所述下喷液机构和所述空心球滤组之间;

或者所述叶轮滤组位于所述下喷液机构的下方,且所述叶轮滤组位于所述下喷液机构的喷射范围内。

防堵塞滤尘设备还包括上喷液机构,所述上喷液机构位于所述刷毛滤组的上方且能向所述刷毛滤组喷射液体,通过所述上喷液机构对所述滤尘组进行清洗。

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壳体内或所述壳体外;或者所述液槽的槽底倾斜形成有最低位置,所述最低位置远离或靠近所述进气口一侧;所述壳体上还开有保养门,所述保养门与所述进气口同一侧或不同侧。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下喷液机构的设置方式,比现有除尘设备提高70—80%的除尘效果的同时,还能极大简化结构,既可省去进气口上方设置的形成水幕用的淌水板,又可省去排气口下方设置的气水分离结构,具体如下所述。

1、下喷液机构的喷射方向与风机在滤腔内形成的气流方向一致,气流大大增强了喷射液体的喷淋效果。而原有的喷头向下喷淋,向下喷淋与上升气流的方向相反,这样上升气流大大消弱了向下喷淋、除尘的效果。因此,本发明中的下喷液机构可使原有除尘效果提高至70-80%,滤尘效果显著改善。

2、空心球滤组最先接触带尘气体处形成第一阻尘面,若干个喷头均设置在空心球滤组下方的第一阻尘面下方,使带尘气体能在空心球滤组内部、空心球滤组的第一阻尘面进行充分阻尘、搅拌、打尘、降尘、滤尘等。同时,上升气流还大大增强了向上喷射液体的喷淋效果。因此,下喷液机构可使原有除尘效果提高至70-80%,滤尘效果显著改善。

3、由于带尘气体能够在空心球滤组32内部,特别是空心球滤组的第一阻尘面能够进行充分、有效的滤尘,因此可省去原有的进气口上方设置的淌水板,不必使用淌水板形成的水幕来阻隔带尘气体,大大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4、由于空心球滤组内部,特别是空心球滤组的第一阻尘面提高了滤尘效果,这样进入刷毛滤组的气体得到有效净化,刷毛滤组就更不易堵塞。因此,在进一步提高滤尘效果的同时,还可极大降低运营成本、维护成本。

5、由于若干个喷头均设置在滤腔内,且远离风机的吸风口的位置,而不是经下喷液机构后就直接被风机吸排至壳体外,这样,本案中的带尘气体先经下喷液机构,再经过空心球滤组和刷毛滤组,最后进入上滤腔,经滤尘组形成的清洁气体的含水量较低、湿度较为适中,无需气水分离即可直接排出壳体外。这样,在大大提高滤尘效果的同时,还可省去气水分离结构,大大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防堵塞滤尘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叶轮滤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拐角空心防堵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空心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壳体1、进气口11、滤腔12、上滤腔121、下滤腔122、液槽13、保养门14、进气门15、风机2、滤尘组3、下喷液机构31、液体帘幕311、喷头312、喷头本体313、喷杆314、喷板315、进液口316、卡钩317、喷孔318、喷腔319、空心球滤组32、空心球321、翼片322、球心腔323、球体腔324、刷毛滤组33、毛刷331、叶轮滤组3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防堵塞滤尘设备主要包括壳体1、风机2和滤尘组3。

壳体1采用板材及槽钢等型材制成半封闭式的空间。壳体1上开有进气口11,壳体1的内腔形成滤腔12,滤腔12主要是用于容置滤尘组3等,并形成气流的通道,使气体、液体在滤腔12内完成降尘、过滤。滤腔12的底部设置有液槽13,滤腔12内且位于液槽13上方设置滤尘组3。液槽13用于承接滤尘组3落下的液体及粉尘等,液槽13的槽底倾斜形成有最低位置,液槽13的最低位置没有排渣口,以便将液渣等排出。液槽13的最低位置远离进气口11一侧,可以形成较小的风阻。液槽13的最低位置靠近进气口11一侧,便于清理。壳体1上还开有保养门14,保养门14与进气口11同一侧或不同侧。保养门14安装、取放、维修、保养空心球滤组32、刷毛滤组33等滤尘组3。进气口11处可安装进气门15,进气门15向下向内倾斜设置,进气门15可采用百页窗式、孔网、孔板等结构。进气门15采用百页窗式,进气门15的每一个叶片略向下倾斜,这样可使承接的下落的液体、粉尘顺利落入液槽13内。同时,还可将喷头喷上去的水,反回来流在进气门15的叶片上,借助这些水再将粉尘与水充分混合,充分捕捉粉尘,达到洗尘效果。壳体1的顶部还可向外凸出形成挡沿,在该凸出的挡沿下方还可设置电控箱。电控箱内部设置有控制风机2、滤尘组3、供液泵等运转的控制单元。电控箱的面板上设置有控制控制单元的电控按钮。该凸出的挡沿可遮挡水、尘等,以保护电控按钮及控制单元等。

风机2设于壳体1内或壳体1外,风机2可设于壳体1外的顶部,风机2可采用现有的抽风机2,或者静音风机2。风机2的吸风口连通壳体的进气口11,风机2主要使滤腔12内形成流动的气流,并排出过滤后的清洁气体。

滤尘组3主要包括下喷液机构31。下喷液机构31能喷射液体形成液体帘幕,且下喷液机构的喷射朝向,与风机在滤腔内形成的气流方向同向。当风机在滤腔内形成向上流动的气流时,下喷液机构31也向上喷射液体形成液体帘幕。当风机在滤腔内形成向下流动的气流时,下喷液机构31也向下喷射液体形成液体帘幕。总之,下喷液机构31的喷射方向,与风机在滤腔内形成的气流方向一致。

较佳地,下喷液机构31喷射形成的液体帘幕能将滤腔分隔成上滤腔和下滤腔。滤尘组3还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空心球滤组32和刷毛滤组33。其中,空心球滤组32和刷毛滤组33也可采用其他过滤材料替代,例如过滤网、过滤球等。

下面,以滤尘组3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下喷液机构31、空心球滤组32和刷毛滤组33为例进行说明,其他设置方式相似之处,在此不再赘述。下喷液机构31能向空心球滤组32喷射液体形成液体帘幕311,这里的液体可以是清水、添加有助剂的水、回用水、防堵塞滤尘设备的回用水。具体而言,可采用液槽13内收集的液体经过滤后的回用水。液体帘幕311、空心球滤组32和刷毛滤组33将滤腔12分隔成上滤腔121和下滤腔122。壳体1外带有粉尘的带尘气体、待过滤气体等通过风机2能依次经过进气口11、下滤腔122、液体帘幕311、空心球滤组32、刷毛滤组33和上滤腔121,经滤尘后形成的清洁气体即可排出壳体1外。也就是说,进入壳体1内的气体只有经过液体帘幕311、空心球滤组32和刷毛滤组33,进行充分过滤、除尘后,才能从下滤腔122进入上滤腔121,最后所形成的清洁气体才能排出壳体1外。

下喷液机构31主要包括供液泵、连接供液泵的喷管及设置在喷管上的若干个喷头。喷管的进液端连通有供液源,通过供液泵、喷管、喷头向滤腔12内喷射液体,形成向上喷射的效果。其中,至少相邻的两个喷头的向上喷射范围能交叉重叠,或者喷管设置两排或两排以上,相邻两排喷管上的喷头错开设置,这样形成分隔滤腔12的液体帘幕311,通过液体帘幕311能充分阻尘、降尘,达到最佳的过滤效果。较佳地,相邻的两个喷头的向上喷射中心之间的范围都能形成交叉重叠喷射效果,若干个喷头的向上喷射范围能覆盖空心球滤组32,若干个喷头的向上喷射射程能抵达空心球滤组32。而且进气口11的最高进风位置设于液体帘幕311的下方。

较佳地,喷头312可采用拐角空心防堵喷头。喷头312主要包括喷头本体313、喷杆314和喷板315。喷头本体313内形成有截面呈圆型的喷腔319。喷腔319的腔壁上开有进液口316和出液口。出液口处通过盖有喷板315,喷板上设有对应喷杆设置的喷孔318。进液口316处形成有凸缘且设置有密封圈,且靠近进液口316的喷头本体313形成弧形凹口,该弧形凹口与截面圆型的喷管相吻合;靠近进液口316的喷头本体313上还设置有卡钩317。装配时,扳动卡钩317,卡钩317卡扣在喷管上,使喷头312的进液口316的凸缘插入喷管上开设的出液口中,使喷头312紧紧装配在喷管上,并通过上述密封圈实现密封。

喷腔内设置有喷杆314,喷杆314可设置在喷腔的中心位置,进液口316偏离喷腔的中心,也就是说,从进液口316喷进喷腔内的水流尽量不会直接打在喷杆314上,进液口316喷进喷腔内的水沿着喷腔的内腔壁、绕着喷杆314,旋转流动,产生旋流,从喷孔318中旋转喷射出来。

下喷液机构31的上述设置方式,比现有除尘设备提高70—80%的除尘效果的同时,还能极大简化结构,既可省去进气口11上方设置的形成水幕用的淌水板,又可省去排气口下方设置的气水分离结构,具体如下所述。

1、空心球滤组32最先接触带尘气体处形成第一阻尘面,若干个喷头均设置在空心球滤组32下方,即空心球滤组32的第一阻尘面下方。由于若干个喷头的向上喷射射程能抵达空心球滤组32,这样若干个喷头能充分喷淋到空心球滤组32内部,特别是空心球滤组32的第一阻尘面,使带尘气体能在空心球滤组32内部、空心球滤组32的第一阻尘面进行充分阻尘、搅拌、打尘、降尘、滤尘等。这样,当带尘气体一进入下滤腔122,即可顺着风机2形成的上升气流、向上喷射的液体,在空心球滤组32内部、空心球滤组32的第一阻尘面进行充分过滤;同时,上升气流还大大增强了向上喷射液体的喷淋效果。而现有装置中的喷头向下喷淋,向下喷淋与上升气流的方向相反,这样上升气流大大削弱了向下喷淋、除尘的效果。因此,下喷液机构31的上述设置方式可使原有除尘效果提高至70-80%,滤尘效果显著改善。

2、由于带尘气体能够在空心球滤组32内部,特别是空心球滤组32的第一阻尘面能够进行充分、有效的滤尘,因此可省去原有的进气口11上方设置的淌水板,不必通过淌水板形成的水幕来阻隔带尘气体,大大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3、由于空心球滤组32内部,特别是空心球滤组32的第一阻尘面提高了滤尘效果,这样进入刷毛滤组33的气体得到有效净化,刷毛滤组33就更不易堵塞。因此,在进一步提高滤尘效果的同时,还可极大降低运营成本、维护成本。

4、由于若干个喷头均设置在滤腔12内,且远离风机2的吸风口的位置,这样,带尘气体先经下喷液机构31,再经过空心球滤组32和刷毛滤组33,最后进入上滤腔121,这样经滤尘组3形成的清洁气体的含水量较低、湿度较为适中,无需气水分离即可直接排出壳体1外。这样,在大大提高滤尘效果的同时,还可省去气水分离结构,大大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空心球滤组32包括堆叠成多层的多个空心球321。各空心球321分别包括多个翼片322,翼片322呈四分之一的扇形,多个翼片322连接在一起可构成灯笼状的空心球321。较佳地,空心球321的中心形成有贯通径向的球心腔323,多个翼片322分为两组,每组翼片322中的翼片322之间相互间隔设置,两组翼片322相互错开且沿球心腔323围成灯笼状,相当于翼片322可在360度的空间内向任意方向伸展。通过翼片322,将空心球321内部分隔成相互连通的球体腔324,球体腔324与球心腔323相互连通,既能形成待过滤气体、液体的通路,不易堵塞,又极易清洗、清理、维护,且不易损坏。这样进入空心球321内的带尘气体、带尘液体被任意方向伸展的众多翼片322所撞击、阻拦、搅拌,带尘液体、粉尘向下滴落入液槽13内。同时,各空心球321还会在带尘气体、带尘液体、风机2的带动下自由滚动、相互碰撞等,增强撞击、阻拦、搅拌的效果,从而实现更为理想的除尘、过滤效果。

刷毛滤组33包括相互邻接铺设的多个毛刷331,毛刷331可采用现有的类似于杯刷、桶刷、马桶刷的形状,毛刷331的刷毛分别沿径向伸展且扎成刷毛束状,极易清理。多个毛刷331的端部可形成半球面,铺设时,刷毛可相互穿插、穿刺在一起,形成更有效的过滤效果。

空心球滤组32和刷毛滤组33紧挨着层叠在一起,能节省空间,使壳体1体积更小、结构更紧凑。空心球滤组32和刷毛滤组33还可间隔设置,这样,保球滤组和刷毛滤组33之间还可形成中滤腔,延长气体的过滤路径。

另外,下喷液机构31、空心球滤组32和刷毛滤组33中的一个或多个构成一个单元,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多个单元紧挨着重叠在一起或者间隔设置形成滤尘组3。具体而言,滤尘组3还可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成:

1、下喷液机构31、空心球滤组32、刷毛滤组33、下喷液机构31、空心球滤组32、刷毛滤组33、下喷液机构31、空心球滤组32、刷毛滤组33等。

2、下喷液机构31、空心球滤组32、刷毛滤组33、空心球滤组32、刷毛滤组33、空心球滤组32、刷毛滤组33等。

3、下喷液机构31、空心球滤组32、刷毛滤组33、空心球滤组32、空心球滤组32、空心球滤组32等。

4、下喷液机构31、空心球滤组32、刷毛滤组33、刷毛滤组33、刷毛滤组33等。

5、下喷液机构31、刷毛滤组33和空心球滤组32。

6、下喷液机构31、空心球滤组32、空心球滤组32,两个空心球滤组32可以间隔一段距离设置。

7、下喷液机构31、刷毛滤组33、刷毛滤组33,两个刷毛滤组33可以间隔一段距离设置。

8、下喷液机构31、空心球滤组32、空心球滤组32、刷毛滤组33。

9、下喷液机构31、空心球滤组32、刷毛滤组33、刷毛滤组33。以此类推,滤尘组3的各过滤结构的设置顺序不再赘述。

以此类推,滤尘组3的各过滤结构的设置顺序、重叠设置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较佳地,滤尘组3还包括叶轮滤组34。叶轮滤组34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叶轮滤组34位于下喷液机构31和空心球滤组32之间,且叶轮滤组34位于下喷液机构31的向上喷射范围内及向上喷射射程内。本实施例中,滤尘组3的结构较为紧凑。

另外一种实施方式如1所示,叶轮滤组34位于下喷液机构31的下方,叶轮滤组34和下喷液机构31之间有设定间距,可以使进入滤腔的带尘气体被充分搅动、搅拌,还可更好地承接从下喷液机构31、空心球滤组32落下的液体、尘渣,并对该落下的液体、尘渣作进一步的搅拌、混合、打尘等。而且,叶轮滤组34不会将向上喷射的液体打散,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还会进一步加强下喷液机构31的喷射除尘效果。叶轮滤组34和进气口11之间也有设定间距,这样经由叶轮滤组34搅拌的液体不易从进气口11洒出。

叶轮滤组34包括平设的叶轮,即水平或接近水平设置。较佳地,可采用一个或多个叶轮,叶轮通过连接在壳体1上的支杆及设置在支杆上的轴承,以能自由旋转的方式悬挂在空心球滤组32的下方,且距空心球滤组32设定距离。叶轮上设置有多个叶片,叶片呈倾斜设置,在风力、风压差等的作用下能自由旋转。

本发明中所采用的多层滤尘方法,或者说多重滤尘方法,或者说多重撞击式滤尘方法、多重阻击式滤尘方法,当叶轮滤组34设置在下喷液机构31和空心球滤组32之间,其具体如下:首先,进入滤腔12内的带尘气体、粉尘经下喷液机构31喷淋,部分粉尘经喷淋被滤除,随着喷淋液体一起向下落入液槽13内。其次,经喷淋的带尘气体、带尘液体、部分粉尘向上一起被喷射在叶轮上,叶轮在风机2的带动下自由旋转,撞击、搅拌带尘气体、带尘液体、部分粉尘,其中一些粉尘随着液体一起向下落入液槽13内。再者,经叶轮搅拌的带尘气体、带尘液体、部分粉尘在风机2吸力下、叶轮旋转向上的吹送下、喷淋液体的向上喷力作用下,继续向上一起被喷射在各层的空心球321上;带尘气体、带尘液体、粉尘被一层一层众多的空心球321的翼片322粉碎、撞击、搅拌,同时各空心球321还会在带尘气体、带尘液体、风机2的带动下各自滚动、碰撞,进一步增强撞击、阻拦、搅拌的效果。最后,经空心球滤组32过滤的气体、液体被刷毛滤组33的无数根向任意方向伸展的刷毛进行阻拦、除尘、过滤,从而实现更为理想的除尘、过滤效果。经过滤后产生的清洁气体经风机2排出壳体1外。

当叶轮滤组34设置在下喷液机构31下方时,其具体如下:首先,风机一启动,叶轮也随着进入滤腔12内的带尘气体一起自由旋转。带尘气体、粉尘被叶轮充分搅动、搅拌,并加速上升至下喷液机构31。下喷液机构31、空心球滤组32等如前所述对充分搅动、搅拌的带尘气体、粉尘进行除尘处理。同时,从下喷液机构31、空心球滤组32自由下落的带尘液体、粉尘等,被叶轮作进一步除尘处理,且该下落的带尘液体、粉尘等还与不断进入进气口11的新鲜的带尘液体、粉尘进行充分搅拌,这样可充分利用自由下落的带尘液体、粉尘进行除尘处理,在该阶段即可处理70—80%的粉尘,既节省能耗,又能显著提高除尘效果。

较佳地,防堵塞滤尘设备还包括上喷液机构,上喷液机构位于刷毛滤组33的上方且能向刷毛滤组33喷射液体形成液体帘幕。上喷液机构包括喷管及设置在喷管上的若干个喷头,至少相邻的两个喷头的向下喷射范围能交叉重叠,从而形成分隔滤腔12的液体帘幕。上喷液机构可采用如前所述的下喷液机构31,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下喷液机构31向上喷射,上喷液机构向下喷射,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其中,上喷液机构的若干个喷头设置在滤腔12内靠近风机2的吸风口的位置。这样,当防堵塞滤尘设备运行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清洗、维护、保养时,可启动上喷液机构,对滤尘组3的刷毛滤组33、空心球滤组32进行一一清洗、除尘,由于空心球滤组32、刷毛滤组33都极易于清理,通过上喷液机构即可对空心球滤组32、刷毛滤组33进行反向自动清洗、清理,无需时常更换空心球滤组32、刷毛滤组33。当然,上喷液机构也可与下喷液机构31一起喷射,形成各自的液体帘幕。

上述实施例和附图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