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清淤泥的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6090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自动清淤泥的沉淀池。



背景技术: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生存之本。目前,工业生活用水的大幅度增加,使得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钢铁工业污水、食品工业污水、印刷污水、化工污水和生活污水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特别是工业污水,大部分生产企业未经处理而直接将其排放,污染江河湖泊,使得水生动植物减少,饮用水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水质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人类的正常生活。为了减少污水的排放,可以对污水进处理后再进行排放,现有的污水在处理时,首先是要经过沉淀池进行沉淀,污水在进行沉淀时,沉淀池的水面上会积累浮渣,沉淀池的底部会积累淤泥,然而现有的沉淀池不能很好的对淤泥和浮渣进行清理,不能满足使用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使用成本低、操作简单、污水处理效果好和可自动清淤泥的沉淀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自动清淤泥的沉淀池,包括有沉淀池以及设置在所述沉淀池顶部的支架,所述支架的底部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上滑动式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底部通过吊杆连接有上刮板,所述支架的右侧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嵌入在所述滑块内,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浮渣池和集水管,所述沉淀池的左侧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上活动式设置有下刮板,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淤泥池。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可自动清淤泥的沉淀池,其中所述滑块内设置有凹孔,所述凹孔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一丝杆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凹孔与所述第一丝杆通过所述内螺纹、外螺纹配合连接。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可自动清淤泥的沉淀池,其中所述浮渣池的左侧设置有斜板。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可自动清淤泥的沉淀池,其中所述集水管上设置有若干个滤水孔。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可自动清淤泥的沉淀池,其中所述第二电机通过底板固定在所述沉淀池的左侧。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可自动清淤泥的沉淀池,其中所述沉淀池的右侧设置有清水池,所述集水管的右侧设置有排水管。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是:支架的底部设置有滑轨,滑轨上滑动式设置有滑块,滑块的底部通过吊杆连接有上刮板,支架的右侧设置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一丝杆,第一丝杆嵌入在滑块内,沉淀池内设置有浮渣池和集水管,沉淀池的左侧设置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二丝杆,第二丝杆上活动式设置有下刮板,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淤泥池。使用时启动第一电机工作,上刮板就可以将沉淀池水面上的浮渣推到浮渣池内,启动第二电机工作,下刮板就可以将沉淀池底部的淤泥推到淤泥池内,整个过程都无需人工进行操作,集水管则可以将清水过滤到清水池中,操作简单,使用成本低,污水处理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 2、滑块 3、滑轨

4、第一丝杆 5、第一电机 6、吊杆

7、上刮板 8、斜板 9、浮渣池

10、集水管 11、排水管 12、清水池

13、淤泥池 14、下刮板 15、第二丝杆

16、底板 17、第二电机 18、沉淀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可自动清淤泥的沉淀池,包括有沉淀池18以及设置在沉淀池18顶部的支架1,支架1的底部设置有滑轨3,滑轨3上滑动式设置有滑块2,滑块2的底部通过吊杆6连接有上刮板7,支架1的右侧设置有第一电机5,第一电机5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一丝杆4,第一丝杆4嵌入在滑块2内,滑块2内设置有凹孔,凹孔内设置有内螺纹,第一丝杆4上设置有外螺纹,凹孔与第一丝杆4通过内螺纹、外螺纹配合连接,沉淀池18内设置有浮渣池9和集水管10,浮渣池9的左侧设置有斜板8,集水管10上设置有若干个滤水孔,沉淀池18的左侧设置有第二电机17,第二电机17通过底板16固定在沉淀池18的左侧,第二电机17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二丝杆15,第二丝杆15上活动式设置有下刮板14,沉淀池18的底部设置有淤泥池13,沉淀池18的右侧设置有清水池12,集水管10的右侧设置有排水管11。

使用时启动第一电机5工作,上刮板7就可以将沉淀池18水面上的浮渣推到浮渣池9内,启动第二电机17工作,下刮板14就可以将沉淀池18底部的淤泥推到淤泥池13内,整个过程都无需人工进行操作,集水管10则可以将清水过滤到清水池12中,操作简单,使用成本低,污水处理效果好。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