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收集的抽滤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4651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双向收集的抽滤过滤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仪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向收集的抽滤过滤器。



背景技术:

在生物学实验中,经常遇到需要对一些组织进行胶原酶或胰酶等消化的实验,消化的液体内包含消化下来的细胞、未消化完全的组织以及粘稠的消化液等。消化下来的细胞需要进行过滤和收集,然后使用离心管进行离心,最后种植到培养瓶里进行细胞培养。未消化完全的组织块通常需要进行收集,进行后续的组织块培养或进行进一步消化等处理。然而未消化完全的组织块过滤后,容易粘附在滤网上,通过常规手段比较难收集下来。经过消化后的组织液会比较粘稠,不容易过滤下来,过滤过程会非常慢,操作时间比较长,从而增加样品污染的风险。传统的常用的操作方法是,使用可拆卸的细胞滤网放置在离心管上进行过滤,过滤完成后使用其他灭菌器械将未消化完成的组织块从滤网上刮下来。但这操作时间较长,无形中延长了实验周期。并且使用其他灭菌器械操作,增加了实验环节和额外的工作量,也不容易收集完全所有的组织块,并且增加了染菌的风险。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操作方便、安全的过滤装置,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安全的双向收集的抽滤过滤器。

一种双向收集的抽滤过滤器,包括外筒体、第一内筒体、第二内筒体、过滤网、抽滤接头及密封件;所述外筒体的两端均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一内筒体及所述第二内筒体位于所述外筒体内,所述第一内筒体的靠近所述外筒体中部的一端与所述外筒体密封连接且所述第一内筒体从该端至其另一端与所述外筒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内筒体的靠近所述外筒体中部的一端与所述外筒体密封连接且所述第二内筒体从该端至其另一端与所述外筒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过滤网设在所述第一内筒体与所述第二内筒体之间并将所述第一内筒体与所述第二内筒体围成的加液腔隔开成两个部分;所述抽滤接头设在所述外筒体上且与所述外筒体与所述第二内筒体之间的间隙连通;所述密封件用于封住所述抽滤接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筒体为中空的圆柱形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筒体及所述第二内筒体的外端分别与所述外筒体的两开口端齐平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筒体的靠近所述外筒体开口端的部分呈中空的圆柱形结构,另一部分呈中空的圆台形结构,并随着远离所述外筒体开口端内径逐渐增大以至在端部与所述外筒体密封连接;

所述第二内筒体的靠近所述外筒体开口端的部分呈中空的圆柱形结构,另一部分呈中空的圆台形结构,并随着远离所述外筒体开口端内径逐渐增大以至在端部与所述外筒体密封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筒体及所述第二内筒体以所述过滤网对称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网的滤孔的孔径为75μm~500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抽滤接头与所述外筒体连接的一端的尺寸大于其另一端的尺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为用于密封所述抽滤接头的端部的密封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筒体、第一内筒体、第二内筒体及所述抽滤接头为一体成型式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筒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外筒体一体成型的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双向收集的抽滤过滤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将过滤网设置在第一内筒体与第二内筒体之间,两端都有内螺纹管口以用于与离心管等容器的外螺纹旋紧密封,可以进行双向收集细胞或未消化的组织块沉淀,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并且减小了污染的可能性,增加了实验的安全性。

2、通过在外筒体上设置抽滤接头,抽滤接头与外筒体与第二内筒体之间的间隙连通,当将抽滤结构与外接吸泵连接后,可大大提高实验速率,节省实验时间。

3、结构合理,操作简单,效果显著,适用于推广应用。

此外,通过在外筒体上设置把手,通过把手进行装置的固定、转移与颠倒,增加了实验的简便程度,并且操作时,手位于过滤装置和离心管的旁边,而不是离心管中细胞的正上方,这样就减少了在转移和颠倒装置过程中细胞污染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了实验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双向收集的抽滤过滤器配合离心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双向收集的抽滤过滤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结合图1和图2,一实施例的双向收集的抽滤过滤器100,包括外筒体110、第一内筒体120、第二内筒体130、过滤网140、抽滤接头150、密封件160及把手170。

本实施例的外筒体110为中空的圆柱形结构,具有两开口端。开口端的内径为30±0.5mm。外筒体110的两端均设有内螺纹,用于离心管200等容器的外螺纹旋紧密封。

第一内筒体120及第二内筒体130位于外筒体110内。第一内筒体120的靠近外筒体110中部的一端与外筒体110密封连接且第一内筒体120从该端至其另一端与外筒体110之间具有间隙。第二内筒体130的靠近外筒体110中部的一端与外筒体110密封连接且第二内筒体130从该端至其另一端与外筒体110之间具有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筒体120及第二内筒体130的外端分别与外筒体110的两开口端(即内螺纹端)齐平设置,内端在外筒体110的中部汇聚并与外筒体110密封连接。

第一内筒体120的靠近外筒体110开口端的部分呈中空的圆柱形结构,另一部分呈中空的圆台形结构,并随着远离外筒体110开口端内径逐渐增大以至在端部与外筒体110密封连接。第二内筒体130的靠近外筒体110开口端的部分呈中空的圆柱形结构,另一部分呈中空的圆台形结构,并随着远离外筒体110开口端内径逐渐增大以至在端部与外筒体110密封连接。

过滤网140设在第一内筒体120与第二内筒体130之间并将第一内筒体120与第二内筒体130围成的加液腔102隔开成上、下两个部分。过滤网140由纵横交错的高密度无菌合成纤维构成,形成大量的过滤孔,滤孔的孔径优选但不限于为75μm~500μm,以保证分离出的细胞可通过过滤网140进入下面的离心管200中进行收集,而未消化的大的组织块则残留在过滤网140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筒体120及第二内筒体130以过滤网140对称设置。抽滤接头150设在外筒体110上且与外筒体110与第二内筒体130之间的间隙连通。抽滤接头150用于与外接的真空泵等抽真空装置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抽滤接头150与外筒体110连接的一端的尺寸大于其另一端的尺寸。但待过滤的样品进入上部的加液腔102中后,可将抽滤接头150与抽真空装置连接,在离心管200中及外筒体110与第二内筒体130之间的间隙中形成负压,从而将液体过滤到下部的加液腔102中。

密封件160用于封住抽滤接头150。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160为用于密封抽滤接头150的端部的密封塞。密封塞可以是盖式的,以套在抽滤接头150的一端,也可以是插入式的,以插入在抽滤接头150的端部。可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密封件160也可以为阀门等结构。

把手170设在外筒体110上。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把手170位于外筒体110的中部,且与外筒体110的轴向垂直设置。可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把手170也可以弯曲形成弧状,并且两端均可以与外筒体110的外壁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外筒体110、第一内筒体120、第二内筒体130、抽滤接头150及把手170为一体成型式结构,优选采用硬质的耐腐蚀材料制作,如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或ABS塑料等。

上述双向收集的抽滤过滤器100在实际操作时,首先可将外筒体110的下部管口连接到离心管200,抽滤接头150拔出密封件160,连接到抽真空装置上,用移液管转移待过滤的实验样品到上部加液腔102中,打开抽真空装置抽吸,等所有液体都进入离心管200中后,关掉抽真空装置,将抽滤接头150与抽真空装置分离,用密封件160密闭。旋转把手170将抽滤过滤器100与离心管200分开,离心管200旋紧管帽等待进行离心操作。倒置抽滤过滤器100,将抽滤过滤器100的原上部管口与一新的离心管200连接。用移液管吸取干净的缓冲液插入原下部的加液腔102中、过滤网140的正上方,用力冲洗过滤网140上的沉淀,将沉淀全部冲洗掉入下面连接的新的离心管200中,旋转把手170,将抽滤过滤器100与离心管200分开,离心管200旋紧管帽等待进行离心操作。本实用新型的抽滤过滤器100有效地保证了细胞与未消化完全的组织块的分离,节约了操作时间,提高了操作效率,减少了实验过程中的可能的污染,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