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钢酸雾净化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83294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玻璃钢酸雾净化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钢设备领域,具体来说,是指一种玻璃钢酸雾净化塔。



背景技术:

玻璃钢酸雾净化塔对于腐蚀性气体(如酸、碱性废气)的治理,目前多采用液体吸收法治理,采用液体吸收法治理腐蚀性废气。酸雾废气由风管引入净化塔,经过填料层,废气与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气液两相充分接触吸收中和反应,酸雾废气经过净化后,再经除雾板脱水除雾后由风机排入大气。吸收液在塔底经水泵增压后在塔顶喷淋而下,最后回流至塔底循环使用。由于现有的酸雾净化塔通常将吸附层平铺在塔体内部,吸附层分布集中,面积小,吸附效率受到极大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玻璃钢酸雾净化塔,用于改善现有的酸雾净化塔填料集中、酸雾净化效率不高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玻璃钢酸雾净化塔,包括塔体及设置在所述的塔体内侧的内管,所述的内管外壁与所述的塔体内壁之间形成用于放置第一填料层的第一填料腔,所述的第一填料腔的上下两端分别密封,所述的第一填料腔下端面相对塔体底部悬空并设置有通孔,所述的第一填料腔上端内侧设置有呈环状的喷淋管,在所述的喷淋管上均布有喷淋头,在所述的塔体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的第一填料层中部的烟气输入管,在所述的内管上端内侧设置有第二填料层,在所述的内管上设置有均布的通孔,所述的通孔位于所述的第二填料层下方,在所述的内管上方设置有喷淋管,在该所述的喷淋管上方设置有吸附层,在所述的塔体上端设置有排气管。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内管与塔体形成第一填料腔,使第一填料层呈环状分散在塔体内部,使第一填料层更加分散,烟气经过第一填料层分散进入内管内侧第二填料层再次净化,其净化效率更高;

2.本实用新型通过通过采用环状分布的第一填料层,使第二填料层位于内管内侧,使经过第一填料层处理的烟气进入第二填料层下方,并且通过上部的吸附层对剩余气体进行再次吸附处理,使整体结构净化效率更高,结构简单紧凑。

可选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的吸附层下方设置有玻璃钢除雾层,所述的玻璃钢除雾层上均布有除雾孔。通过采用玻璃钢除雾层,能够将水雾进行再次净化,使排放烟气净化效率更高。

可选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玻璃钢除雾层为沿所述的塔体高度方向设置的至少2组,相邻所述的玻璃钢除雾层上的除雾孔的宽度由下向上依次减小。通过采用多组玻璃钢除雾层,能够使烟气经过除雾处理之后,烟气呈干燥状态排放。

可选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的塔体外壁上设置有烟气导流管,所述的烟气导流管呈环形,所述的烟气输入管呈环形阵列分布在所述的塔体外壁上,所述的烟气输入管分别连通所述的烟气导流管内部。通过采用呈环形的烟气导流管,使烟气能够呈分散状由烟气输入管输入进入第一填料层,进而使烟气能够更加充分的与第一填料层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烟气的净化效率,同时能够避免局部输送烟气导致第一填料层局部饱和影响酸雾处理效果的问题。

可选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附层为上下两层活性炭形成的中空结构,在所述的吸附层内部设置有呈球状的吸附体,在所述的吸附体上设置有蜂窝状的通孔。通过采用设置有蜂窝状通孔的吸附体,能够增大吸附层的吸附面积,有助于降低气体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1.塔体,102.内管,103.喷淋管,104.第一填料腔,105.第二填料层,106.吸附层,107.玻璃钢除雾层,108.排气管,109.烟气输入管,110.烟气导流管,111.吸附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现有的酸雾净化塔直接将填料层沿塔体高度方向平铺在塔体内部,使多层填料间隔设置,在相邻的填料之间设置喷淋系统,使喷淋系统进行喷淋操作,由于填料层的铺设面积受到填料塔直径的影响,使填料层相对集中,填料层与酸雾接触面积有限,进而使其净化效率受到影响。

下面结合图1、图2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酸雾净化塔存在的填料层集中导致净化效率有限的缺陷,对塔体内部结构进行了改进,采用玻璃钢制成塔体结构,针对内部结构的改进,公开了一种玻璃钢酸雾净化塔,包括塔体101及设置在所述的塔体101内侧的内管102,所述的内管102外壁与所述的塔体101内壁之间形成用于放置第一填料层的第一填料腔104,所述的第一填料腔104的上下两端分别密封,所述的第一填料腔104下端面相对塔体101底部悬空并设置有通孔,所述的第一填料腔104上端内侧设置有呈环状的喷淋管103,在所述的喷淋管103上均布有喷淋头,在所述的塔体101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的第一填料层中部的烟气输入管109,在所述的内管102上端内侧设置有第二填料层105,在所述的内管102上设置有均布的通孔,所述的通孔位于所述的第二填料层105下方,在所述的内管102上方设置有喷淋管103,在该所述的喷淋管103上方设置有吸附层106,在所述的塔体101上端设置有排气管108。本实用新型中,吸收液集中在塔体底部,位于第一填料腔下方,采用现有的增压泵将吸收液加压输送到喷淋管,使液体回流使用。

本实用新型中,将内管固定在机箱内部,使内管上下端面固定在机箱内壁上,形成中空圆筒状的第一填料腔,可以采用现有的填料作为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使第一填料层位于第一填料腔内部,使其呈环状结构,相比现有的平铺的填料层,本实用新型采用呈环状的填料层,使填料层能够更加均匀,在机箱外部设置多个烟气输入管,使酸雾烟气进入第一填料层中,使酸雾能分散的充分与第一填料层相互作用,使酸雾烟气能够实现初步净化,第一填料腔内侧设置有喷淋管,能够使第一填料层实时喷淋液体,使第一填料层保持潮湿状态,同时能够提高烟气净化效率,由于本实用新型中将第一填料层上端密封,下端设置通孔,使吸收液能够通过下端的通孔进入塔体底部集中。

由于本实用新型中,在内管内壁上设置有通孔,烟气经过通孔进入内管内侧时达到第二填料层下方,烟气沿着内管内侧进入第二填料层,经过第二填料层再次净化之后进入第二填料层上方,经过第二填料层上方的喷淋管喷淋的吸收液对烟气进行净化,进一步降低烟气中的有害物质含量,烟气经过喷淋管进入吸附层,经过吸附层吸附除雾操作之后排出。由于第二填料层位于内管内侧,使得内管分散输出的烟气能够分散的通过第二填料层进行净化,进而使得烟气净化效率更高。

本实用新型中,可以采用现有的活性炭结构制成吸附层,也可以采用其他具有吸附功能的材料制成吸附层,能够起到吸附除雾效果即可。塔体外部增压泵可以采用现有结构,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

为了提高塔体的除雾效果,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在所述的吸附层106下方设置有玻璃钢除雾层107,所述的玻璃钢除雾层107上均布有除雾孔。通过设置玻璃钢除雾层,能够对烟气净化过程中产生的水雾进行除雾,使烟气能够呈干燥状排出。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现有的层状结构的玻璃钢除雾结构,不再赘述。

进一步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玻璃钢除雾层107为沿所述的塔体101高度方向设置的至少2组,相邻所述的玻璃钢除雾层107上的除雾孔的宽度由下向上依次减小。通过使除雾孔的宽度逐渐减小,由于水雾上升过程中,经过下部的玻璃钢除雾层时,其中部分水雾中的水滴被吸附下落之后,继续上升的水雾中的水滴逐渐减小,本实施例中,使除雾孔逐渐减小,能够使水雾充分被去除,能够有助于减少排出的烟气的含水量。

实施例2:

为了使烟气能够分散输入到第一填料层,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在所述的塔体101外壁上设置有烟气导流管110,所述的烟气导流管110呈环形,所述的烟气输入管109呈环形阵列分布在所述的塔体101外壁上,所述的烟气输入管109分别连通所述的烟气导流管110内壁。本实施例中,使烟气输入管以塔体轴线为中心呈环状阵列在塔体外部,使烟气能够进沿着多个烟气输入管分散输入到第一填料层,为了方便酸雾烟气集中输送,设置烟气导流管,使烟气通过烟气导流管集中输送到各烟气输入管。

通过设置呈环状的烟气导流管,能够将待处理的酸雾烟气集中输送到烟气输入管,方便烟气输入管的分布和安装,同时能够使待处理酸雾烟气集中输送,避免为了使烟气分散输送在塔体外部设置多组烟气输入管使塔体结构复杂的问题,能够方便安装和维护。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各烟气输入管上分别设置阀门,方便实时控制烟气输入第一填料层的位置。

实施例3:

为了提高排放烟气的净化效率,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的吸附层106为上下两层活性炭形成的中空结构,在所述的吸附层106内部设置有呈球状的吸附体111,在所述的吸附体111上设置有蜂窝状的通孔。本实施例中,使吸附体均布在吸附层内部空腔内,使经过净化的烟气经过吸附层进入内部空腔时,通过设置有蜂窝状通孔的吸附体进行再次除雾净化。

由于本实施例中采用上下两层活性炭制成吸附层,使得吸附层能够对待排放的烟气进行两次净化,在烟气经过两层活性炭过程中,能够利用内部的吸附体再次处理,进行物理净化,利用蜂窝状通孔结构,能够增大吸附体与烟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净化效率。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现有的活性炭制成吸附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