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64368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过滤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过滤器。



背景技术:

目前过滤器一般采用铝框内插角(角码)或者是外插角(铝角),在框架结构上强度不高,翘脚现象比较严重,使产品不良率极高;且密封性不高,无法成为高效过滤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过滤器,同时兼具高强度与高密封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两根侧板和两根底板;

所述底板为一根长方形管材,长方形管材侧面设置两根平行的耳板,耳板的两个角分别冲掉一个长方形角料,与耳板垂直的两个面上下端部分别开设圆孔;

所述侧板为一个“H”形板材,包括两根竖板和一根横板,横板上设置两根与竖板平行的杆件,所述杆件的端部均设置内螺纹;

所述底板的耳板内注入AB胶水,两个底板之间设有玻纤滤纸,所述玻纤滤纸两面分别设有网片,所述玻纤滤纸和网片插设于底板的AB胶水内;

所述底板两端的圆孔插入自攻螺丝并与侧板的内螺纹连接;

所述侧板的竖板与网片接触部分注入AB胶水,与网片接触的玻纤滤纸内渗入有AB胶水。

前述的一种高效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方形角料为规格为2mm*7mm。

前述的一种高效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外侧面上的圆孔直径为8mm。

前述的一种高效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内侧面上的圆孔直径为4mm。

前述的一种高效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纤滤纸竖直的设置于底板的耳板内。

前述的一种高效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纤滤纸竖直的设置于侧板的竖板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过滤器,四面灌胶密封达成高效过滤器;且具有高强度的框架结构,减少了翘脚现象。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未安装左侧板时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底板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侧板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侧板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侧板;11、耳板;12、长方形角料;14、圆孔;21、竖板;22、横板;23、杆件;3、玻纤滤纸;4、网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一种高效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两根侧板(2)和两根底板(1);

所述底板(1)为一根长方形管材,长方形管材侧面设置两根平行的耳板(11),耳板(11)的两个角分别冲掉一个长方形角料(12),与耳板(11)垂直的两个面(13)上下端部分别开设圆孔(14);

所述侧板(2)为一个“H”形板材,包括两根竖板(21)和一根横板(22),横板(22)上设置两根与竖板(21)平行的杆件(23),所述杆件(23)的端部均设置内螺纹;

所述底板(1)的耳板(11)内注入AB胶水,两个底板之间设有玻纤滤纸(3),所述玻纤滤纸(3)两面分别设有网片(4),所述玻纤滤纸(3)和网片(4)插设于底板(1)的AB胶水内;

所述底板(1)两端的圆孔(14)插入自攻螺丝并与侧板(2)的内螺纹连接;

所述侧板(2)的竖板与网片(4)接触部分注入AB胶水,与网片(4)接触的玻纤滤纸(3)内渗入有AB胶水。

前述的一种高效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方形角料为规格为2mm*7mm。

前述的一种高效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外侧面上的圆孔直径为8mm。

前述的一种高效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内侧面上的圆孔直径为4mm。

前述的一种高效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纤滤纸竖直的设置于底板的耳板内。

前述的一种高效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纤滤纸竖直的设置于侧板的竖板内。

本实用新型共2块底板、2块侧板,两两连接,在底板两端的圆孔内插入螺钉并与杆件的内螺纹连接,从而转配成完整的框架。底板的耳板包裹玻纤滤纸和网片;侧板的竖板包裹玻纤滤纸和网片;耳板的2个角切除一个长方形角料,因此不会出现翘脚的现象。底板采用长方形管材,比一般的板材更高强度、稳定。

装配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两块侧板夹住玻纤滤纸,玻纤滤纸两侧面有两块网片,

第二步,一块底板上注入AB胶水,将第一步准备的玻纤滤纸和网片垂直栽在底板上锁上螺丝,

第三步,待第一块底板胶水干后,在另一块底板上注入AB胶水,将第二步准备的玻纤滤纸和网片垂直栽在底板上锁上螺丝,

第四步,将AB胶水注入侧板,具体为侧板与网片的接触部分(5),AB胶水渗入玻纤滤纸。

第五步,将AB胶水注入另一块侧板,完成产品的灌胶。使得产品的强度达到最好且无变形翘脚现象。

该过滤器,四面灌胶密封达成高效过滤器;且具有高强度的框架结构,减少了翘脚现象。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