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碱生产装置及其碱液加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05596阅读:7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碱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碱液加糖装置。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碱液加糖装置的固碱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固碱生产过程中,高温浓碱对镍制设备有一定的腐蚀性,腐蚀的原因主要是碱液中所含有的氯酸盐在250℃以上时会逐步分解,并放出新生态的氧与镍材发生反应,并生成氧化镍层。而氧化镍易溶于浓碱,会随碱液被带走,此过程在浓碱蒸发过程中反复进行,最终导致镍设备的腐蚀损坏。

目前常用的处理方法是通过小流量的隔膜试计量泵向碱液原料中加入糖溶液,使糖与其中的氯酸盐发生反应,生成氯酸盐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再与碱反应生成碳酸盐和水,避免镍制设备的腐蚀,操作简单,无须增加许多设备,另外糖资源易得而且价格低廉。

但隔膜试计量泵的输出流量为间隙性,而固碱生产是一个连续性生产,这使得糖溶液与碱液原料混合不够均匀,氯酸盐反应不够充分,且膜片使用寿命一般为3个月,如因计量泵故障而停止生产,对固碱生产成本、设备寿命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如何解决糖溶液持续稳定输出,满足生产需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碱液加糖装置,其能够使糖溶液持续稳定输出,满足生产需求。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碱液加糖装置的固碱生产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碱液加糖装置,包括用于储存糖溶液的糖罐,所述糖罐的出液口通过输液管与用于放置碱液原料的碱槽连通,所述糖罐上开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通过进气管与压缩空气连通。

优选地,所述出液口设在所述糖罐的下端一侧,所述进气口设在所述糖罐的顶部。

优选地,所述进气管上设有用于调节进气压力的压力调节阀。

优选地,所述输液管上设有用于测量糖溶液输送流量的流量计。

优选地,所述糖罐上还设有用于测量其内部气压的压力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固碱生产装置,包括用于向碱液原料中加糖的碱液加糖装置,所述碱液加糖装置具体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碱液加糖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碱液加糖装置,包括用于储存糖溶液的糖罐,糖罐的出液口通过输液管与用于放置碱液原料的碱槽连通,糖罐上开有进气口,进气口通过进气管与压缩空气连通。

通过向糖罐内输送压缩空气,在糖罐顶部形成高气压,利用压力将糖溶液沿输液管输送至碱液原料中,由于压缩空气可持续输送,因此能够使糖溶液持续稳定输出,满足生产需求,另外,利用压缩空气代替隔膜式计量泵,不易出现故障,能够有效减少停产次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碱生产装置包括上述碱液加糖装置,由于上述碱液加糖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上述固碱生产装置也应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碱液加糖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碱液加糖装置,其能够使糖溶液持续稳定输出,满足生产需求。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碱液加糖装置的固碱生产装置。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碱液加糖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碱液加糖装置,包括用于储存糖溶液的糖罐1,糖罐1的出液口通过输液管2与用于放置碱液原料的碱槽3连通,输液管2上开有进气口,进气口通过进气管4与压缩空气连通。

通过向输液管2内输送压缩空气,在输液管2顶部形成高气压,利用压力将糖溶液沿输液管2输送至碱液原料中,由于压缩空气可持续输送,因此能够使糖溶液持续稳定输出,满足生产需求,另外,利用压缩空气代替隔膜式计量泵,不易出现故障,能够有效减少停产次数。

其中,进气口优选设在输液管2的顶部,出液口优选设在输液管2的下端一侧,保证通过压缩空气能够顺利将输液管2内的糖溶液排出。

在上述各具体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进气管4上可以设有压力调节阀5,根据需要设置一个恒定输出压力,利用压力将糖溶液持续输送至碱液原料中,由于压力恒定,输出流量稳定。

另外,在输液管2上可以流量计7,通过流量计7测量糖溶液的输送流量,并可以根据流量计7通过压力调节阀5调节进气压力,进而调节糖溶液输送流量,达到流量精确并满足生产需求的目的。

进一步地,在输液管2上还可以设有压力表6,通过压力表6能够测量输液管2内气压并显示出来,实现对输液管2的实时监测,并配合压力调节阀5进行使用。

除了上述碱液加糖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碱液加糖装置的固碱生产装置,该固碱生产装置其他各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固碱生产装置及其碱液加糖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